高等建筑教育  2022, Vol. 31Issue (4): 129-1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7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张倩倩, 郝桐. 叙事性思维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4): 129-1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7.
ZHANG Qianqian, HAO Tong.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with narrative thinking[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2, 31(4): 129-1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7.

作者简介

张倩倩(1986—),女,青岛城市学院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空间与展览展示设计研究,(E-mail)20438295@qq.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0-12-17
叙事性思维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张倩倩 , 郝桐     
青岛城市学院 建筑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营造具有叙事性的场所与空间, 是当代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在设计建筑时, 从体验互动的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叙事性, 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构建叙事性的空间场所, 加强对学生叙事性设计思维的训练, 提升学生在设计作品中的逻辑性, 并以部分作品为例, 探讨在设计课程中贯彻叙事性设计思维的可操作性, 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依据。
关键词叙事性思维    毕业设计    设计逻辑    教学方法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with narrative thinking
ZHANG Qianqian, HAO To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City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0, Shandong, P. R. China
Abstract: Creating narrative places and spac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sign trend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Understanding the narrative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interaction is a remarkably important wa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is graduation design, by guiding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narrative space in the design, strengthens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narrative design thinking, and enhances the logic expression in the students' design works. This paper also takes some examples of students' work to explore the operability of implementing narrative design thinking in design courses, aims to provide directions and basis for future teaching reforms.
Key words: narrative thinking    graduation design    design logic    teaching method    

建筑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学生在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这一阶段容易迷失在前期搜集的大量资料中,难以找到设计切入点。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在大量的信息和参考资料中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内容、文字、情节以及图片等。他们该如何挖掘出不同内容、话题、领域故事背后的隐藏情节,找出一个或几个关键点发展出设计概念,成为设计创作的灵感起源,抑或是整个设计逻辑的贯穿点?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建筑设计中的逻辑性呢?

一、建筑性与叙事性 (一)设计中的建筑性

所谓建筑性是搭建于事物与建筑之间的相通共性。如果事物的某些特性能够与建筑产生联系,便可成为设计师发展设计概念的起点。通常建筑性的词汇是关于某个系统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事物发展的策略或行为,对某个对象的治理,某一种反应或反馈,基于时间的、变化的过程,能量或形式的转化等。建筑性的词汇可以激发设计师创造新关系的灵感。建筑性接近建筑设计的概念,存在于事物间的关系中,但不一定带有意义和目的。参考物的建筑性可以引发建筑思考,通过研究参考物内外的逻辑系统,逐渐围合出建筑概念。

基于这种设计概念和事物关系的提炼,可以引导学生在设计前期,根据调研资料找一些建筑性的词汇进行提取并转换到建筑设计中,然后通过场地的特性施展要表达的概念。在概念提取的过程中,有一些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会让人直接感受到其明确的建筑性,但这些语汇及其表达方式,存在着一种故事性的呈现,会让观者去主动追寻故事轨迹,这种出现在设计中的故事轨迹就称之为建筑的叙事性。

(二)设计中的叙事性

20世纪80年代初,叙事开始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1]。在当代西方建筑理论中,柯布西耶的建筑漫游论,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理念以及伯纳德·曲米所提出的事件与建筑的关联性等,都对建筑设计中的叙事理论有不同程度的探讨,并引领了现代叙事在建筑与文学、电影等跨学科之间的探索实践[2]。“建筑叙事学”虽然只经历了短短四十余年的发展,但其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思维,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如OMA的中国美术馆以及SANAA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都是通过建筑师制定可变空间和多选择型路径让使用者自主叙述,体现建筑空间的叙事性。又如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和崔恺的殷墟博物馆,由建筑师设定空间或路径,通过叙事场景唤起使用者的情感体验。

叙事性就是用文学上的散文笔法来描述事情;在电影中就是情节的排布,将每个画面展开后去表达叙事的逻辑;在建筑中则需要考虑行走流线,通过使用者看到的画面来塑造形象或是引起情感共鸣,通过画面的串联形成叙事的场景。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叙事性的设计,实则是在形成一种概念,再将此概念空间化,并融入故事中从而来诠释建筑想要表达的观点。

建筑除了满足基本的功用和需求外,同时还在传递信息,叙事性设计是在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设计。设计师在建筑场景内,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段如视角、路径、空间序列等,让使用者沉浸在营造的空间氛围,产生共鸣或是形成新见解。所以叙事性设计其实是在营造一种空间感受,依靠某种叙事逻辑,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并通过叙事的技巧组织故事内容,唤起使用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体验。建筑设计中所体现的叙事性,更接近于事实陈述,通过一系列事件、线索,带着意义和目的将概念引入到场地中并发生作用,串联起概念、历史、参与者、事件和行为等。

二、教学过程 (一)设计课题背景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推广,群众对城市体育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中的公众体育设施是广大群众进行体育观赏、健身娱乐和社会交际的场所,反映了现代城市人民文化体育生活的重要一面。其不单是专业性体育场馆,还是受到群众检验的项目工程。因此作为功能性和展示性并存的建筑项目应引导学生在设计时着重体现设计的可识别性、导向性、可持续性和互动性等。针对人文关怀要求较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叙事场所的构建为切入点,加入叙事性的设计手法,使建筑在原有的设计体系下呈现更多的创造可能性,丰富建筑元素之间的组合,扩展学生思考建筑的维度,为设计的逻辑与策略提供更多样化的探索思路,帮助学生进一步释放想象力,将设计灵感的汲取范围扩散至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教学设计的不同阶段 1. 场地分析调研

如果把设计分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场地分析调研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阶段所需完成的工作。在设计中要尊重场地的原有特性及人文性,所以除了场地本身与周边环境,场地的人文背景、经济背景、历史背景也是调研的重点。在本次教学的前期调研中,着重强调了针对使用人群需求的调研,因为了解用户体验和用户心理才能在设计中完成和用户的互动。调研时,可将不同人群结合场地照片或场地地图进行分析,能更直观、清楚地了解用户特点。

2. 寻找叙事线索,建立设计逻辑

当建筑与人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建筑自然就有了叙事性。在建筑创作中,从使用者体验的互动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叙事性,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即建筑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相关的概念、对象、研究内容、场地功能、价值取向具体是什么。设计者可依照这个次序思考建筑逻辑,叙事性是线索,是表达逻辑,叙事性也具有话题性、事件性和现象性。更确切地说,文字提出了叙事的前提和可能,甚至构架了场地、概念、参与者的发展逻辑,如何利用这个构架来继续“制造”故事是对设计者的考验[3]。整体而言,叙事是一种构建现实的方式,接近于写小说、写悬念、写前因后果、写故事的发展脉络,叙事好比给设计者原因发展建筑概念。

3. 设计中叙事结构的搭建

建筑的互动性是设计中需着重体现的属性。在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营造具有叙事性的场所与空间,鼓励学生进一步释放想象力,将设计灵感的汲取范围扩散至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这样在建立设计逻辑与设计策略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样化的探索思路。

通常学生在设计时,会更着眼于功能性的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美学方面的修饰。无需改变原有设计思路与习惯,但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探寻设计目的,比如为什么要选择某种建筑材料,为什么要实现某种建筑风格,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可以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建筑的不同空间是在为什么样的人服务,为什么层面服务?只有对设计目的有更为透彻的认识,才会使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产生更多的共鸣。

4. 叙事手法的运用

叙事性的思维逻辑可作为设计师主导的思维方式,它是将现实或生活中的相关事物作为建筑设计叙事的载体,再结合建筑设计的语言:形体、空间、外立面、建筑结构、楼梯、门、窗、光、空气,甚至声音、味道、触感等元素作为媒介,在设计中将建筑师的所想所感传递给空间体验者。

做设计,不管是方案还是偏概念化的设计,重要的是建立对事物的理解、感知,并把这种理解融入方案中,即要引导学生在设计方案中建立逻辑秩序,通过设计手法来实现建筑空间的可续性,建筑被如何解读,在于运用什么样的符号来组织叙事逻辑[4]

(1) 叙事是一种设计的媒介,一个入手点,用叙事的思维把电影、文学等领域的内容融合进设计中。比如可以指定可变空间和多选择型路径,根据使用者的空间体验过程自主叙述,或者将电影中的任务、运动、剧情和事件转化成空间来进行叙事性表达,通过为使用者提供的路径选择,结合电影的叙事要素叙述故事,形成不同的空间序列,从而让观者产生了不同的体验[5]

图 1,该学生运用建筑语言“翻译”了电影,叙述了电影里所描述的人和事以及场景。在设计过程中,参照电影中的时间节奏和人物线索,使用建筑语言对电影情节和镜头画面进行转译,捕捉空间场景、活动事件和人的轨迹变化,梳理叙事结构,还原情感和体验,启发和拓展相关元素,使市民中心体育场这个多重体验的场所容纳各种事件,进而形成一系列极富想象力和体验感的空间,带有其独特的叙事性。

图 1 学生作业——电影情节的引入 (图纸来源  陈睿智)

(2) 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概念的表达,使建筑的使用者能通过建筑所营造的空间体会到建筑师想分享的内容。即在设计中,由建筑师设定特定的空间与路径,使用者通过设计者安排的叙事场景唤起预设的情感体验,产生精神共鸣。

如下设计作业(图 2),由立体跑道引出设计概念,思考如何将人引入场地,如何将场地自然地归还市民,立体跑道的设计达成了联系场地与周边、串联建筑功能、融合建筑与场地关系的作用。同时将体验者在跑道使用过程中所能浏览并产生的情感体验一一描述出来,丰富了建筑的可读性。

图 2 学生作业——路径的营造 (图纸来源  周晨)

同时,还可从空间、运动和事件三个角度切入设计,随使用者的运动和视觉展开空间秩序,组织空间逻辑,在使用者对空间的探索中通过移步换景的概念创造新事件的契机,以人与建筑实体之间的互动作为叙事性的表达(图 3)。

图 3 学生作业——路径的营造 (图纸来源  贾景琳)

(3) 通过不同的使用者以及不同的使用时间来表达设计概念。在设计中注重设想场地可进行的潜在活动,同时结合光、风、水、周边环境等外界条件,唤起情感与集体记忆。比如在如下作业中(图 4),学生通过在不同时间段提供给不同使用者各不相同的功能空间的设计概念,营造出该场所的情感体验。在场所中利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创造意境情节,也就是通过空间体验来引起情感共鸣。参照了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设计中通过划分场地建立相对独立的场景叙事区域设计手法,将建筑作为叙事载体呈现不同的场景事件。

图 4 学生作业——场所的营造 (图纸来源  周晨)

(4) 考虑到建筑叙事的宏观尺度和微观的衔接与过渡,可利用建筑自身不同的空间形态、尺度、材料质感、空间的围合、开放、特定叙事元素等符号,迎合、反映建筑所要表达的叙事内容和情感体验。比如在下述作品中(图 5图 6),学生提出了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可能,同时丰富了不同建筑元素之间的组合,通过扩展建筑师思考建筑的维度,来达到叙事性的目的。

图 5 学生作业——建筑形态的营造 (图纸来源  马泽华)
图 6 学生作业——建筑形态的营造 (图纸来源  马泽华)
(三)教学反思

本质上建筑的叙事性设计有别于形式与功能的设计,更注重人的活动与事件场景的营造,在设计前期需对叙事脚本和视觉元素进行提取和分析,通过图解或空间来重新表达。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或影像中提取空间元素,或者用空间构造来叙述一个建筑故事在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以往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及独立思辨能力的培养还略显不足。建筑师不仅仅在设计建筑形式,还是在创造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并不仅是一种关于形式的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识形式[6]。在营造故事空间的过程中,学生能否结合方案设计理念找到叙事线索与设计者自身的修养有很大关系,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知识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寻找相融汇的课题也是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跨专业联合教学将会是未来常见的教学模式,在设计课中加入文学、剧作方面的叙事性分析,汲取电影建筑学、现象学等不同学科的理念与手法,能让学生在设计中将空间情境化,在建筑方案构思的过程中,叙事性从而自然而然地发生。

三、结语

建筑师通常把建筑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概念。这种概念可以是哲学上的探讨,也可以是对生活的见解。跟许多艺术形式有相似之处,建筑设计是人的主观活动带有个人色彩。所以,建筑大到整体效果、与城市的关系,小到每一个细部节点的设计,都表达出建筑师的审美情趣、心情及精神状态。在此意义上设计的主观性使建筑带有广泛的叙事性。

建筑设计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如何与人的行为、心理、活动发生关系,人是所有设计想法的终极起点。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叙事性与逻辑性构成了设计的核心,设计的创新与形式离开了设计的叙事与逻辑,就失去了生命力。简单来说,设计过程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或缺,做建筑造型形式设计的时候,要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其关键是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中是否有逻辑性。同时设计的叙事性与逻辑性要有价值,要对人、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慧珺. 叙事性: 关于一种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D].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2]
郑嘉. 建筑叙事性设计探索——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解读[J]. 设计, 2017(18): 96-97.
[3]
郗昱尘. 我与我的重影——一个叙事性空间研究[J]. 设计, 2019, 32(9): 47-51.
[4]
舒畅. 叙事性空间设计[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3.
[5]
梁婷越, 焦晓倩. 基于电影空间叙事手段的建筑叙事性研究[J]. 城市建筑, 2019, 16(18): 117-119.
[6]
戴秋思, 汪智洋, 郭璇. 叙事思维下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 29(8): 114-119.
图 1 学生作业——电影情节的引入 (图纸来源  陈睿智)
图 2 学生作业——路径的营造 (图纸来源  周晨)
图 3 学生作业——路径的营造 (图纸来源  贾景琳)
图 4 学生作业——场所的营造 (图纸来源  周晨)
图 5 学生作业——建筑形态的营造 (图纸来源  马泽华)
图 6 学生作业——建筑形态的营造 (图纸来源  马泽华)
叙事性思维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张倩倩 , 郝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