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2022, Vol. 31Issue (5): 184-1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24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蒋研川, 赵艺璇, 喻露悦. 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5): 184-1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24.
JIANG Yanchuan, ZHAO Yixuan, YU Luyu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Hongyan Spirit into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2, 31(5): 184-1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24.

基金项目

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SKS2001);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高校军事课嵌入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223011);重庆大学2021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研究生知情意行”四维挫折教育模式探究

作者简介

蒋研川(1970—),男,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jychuan@cqu.edu.cn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2-04-23
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蒋研川 , 赵艺璇 , 喻露悦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600030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兴国、强国的主力军, 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就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岩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 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 要立足新时代背景, 弘扬红岩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要与时俱进解读红岩精神内涵、挖掘其时代价值, 实现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生动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红色基因    红岩精神    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Hongyan Spirit into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JIANG Yanchuan, ZHAO Yixuan, YU Luyue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600030, P. R.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for rejuven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in the future. To shoulder the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times, they need to have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As one of the first great spirits to be included in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Hongyan Spiri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Therefore, due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n the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ongyan Spirit, excavate its value of the times,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ity, vividness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 the Hongyan Spirit into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Key words: red gene    Hongyan Spiri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2013年2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红色基因”。此后, 他在不同场合高频强调要“把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在生物学语境里,“基因”是遗传因子,支持着生命的延续和创造。“红色基因”的创造性提出,强调了对一种革命精神传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存着红色血脉得以延续和创造的精神火种。其中,“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是红色基因的魂”[2],对开展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提升到新高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3]“红岩精神”作为红色基因库中的一个因子,具有铸魂启智、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因此,要创新对红岩精神的时代阐释、剖析红岩精神的价值意蕴,用情用心用力激发“红岩精神”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巨大引领潜能。

一、红岩精神的时代阐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以建党精神为源首,包含红岩精神在内的46个伟大精神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岩精神有着特殊历史方位,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唯一在国民党统治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4],集中反映党在特殊环境下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风貌。在抗日相持阶段,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在国民党统治区重庆,以“红色三岩”为阵地,高举抗日民主旗帜,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培育和形成了红岩精神。解放战争初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深入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解放战争后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5],进一步锻造和凝结成了红岩精神。红岩精神产生和发展于特定时代,并体现了其应有的时代价值。随着社会发展演变,一种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持续发挥出其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力量。进入新时代,红岩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红岩精神的信仰底色。“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是人在所处的现实世界对不确定的理想世界进行的一种确定性追求。”[6]红岩革命志士正因为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不改志、不变道,其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为: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志向。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被逮捕并关押在渣滓洞监狱中。为了严守党的秘密,她惨遭毒刑,却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展现了共产党员钢铁般铸成的”革命意志;二是“同流不合污、出淤泥不染”的政治本色。卢绪章被称为“腰缠万贯的无产者”,经常与国民党高官、特务来往。他虽然身陷名利场,却是一名真正“白皮红心”的共产党员;三是“愿以我血献后土”的民族血性。《挺进报》特支书记陈然舍生取义,在狱中写下《我的“自白书”》慨然就义,以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忠贞不渝。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弥新的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加需要以红岩精神作为支柱、持久、稳固的信仰,汲取红岩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递好革命先辈手中的“接力棒”。

(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红岩精神的永恒旋律。红岩精神产生和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救亡图存的爱国实践中。南方局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共识,广泛团结各方力量,凝聚坚实爱国之力,有力地改变了内部阶级力量对比,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要弘扬红岩精神中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

(三)勠力同心的团结精神

团结合作是红岩精神的精髓。老一辈革命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诠释了“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的战略智慧。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们紧密团结党内同志,广泛发动爱国群众,同时立足抗日大局,采取灵活统战方式,突破意识形态对立,寻求同各民主党派及国际友人合作的契合点,广泛争取抗日力量。团结是事物内部的一种和谐状态,但它不否认事物的内部是存在矛盾的,并且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在危机并存的新时代,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气候变化等矛盾错综交织,“只有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7]。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中国迅速作出应对方案,全国上下联动一同抗疫。这一次严峻的生命大考,充分证明了只有团结同心才能克敌制胜。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红岩精神凝聚共识的“凝合剂”作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情怀,寻求最大公约数,共画最大同心圆。

(四)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红岩精神的本色。一方面,面对危局,无惧困难、敢于斗争。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总是勉励大家,只要坚持信念,不顾艰难,向前奋斗,黑暗必然被冲破,光明一定会到来[8]。另一方面,身处逆境,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为了改善物质条件,同志们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己动手,开荒种菜,担水浇地[9]。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精神,新中国的事业才有更稳固的根基。在任何时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10]。“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1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由此,新时代大学生应当使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成为其优良品质,将红岩精神中的奋斗底色烙印在心,将精神力量内化为外在自觉行动,从而发挥出精神的物质力量,来改造物质世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立足实际的开拓创新

立足实际的开拓创新是红岩精神的宝贵特质,主要表现为立足实际,以务实态度,创新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精神与物质的问题。南方局创造性提出“三勤”“三化”“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等方针,创新理论条件服务抗日大局;为开拓党的群众工作新境界,转变工作理念,推进统战进程;创新国际统战工作方式,争取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创造物质条件维系组织运转,便于党组织长期隐蔽工作。在艰苦环境中,红岩志士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结成了红岩精神。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民族文化血液里流淌着创造的基因。但由于我国在近代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机遇,后又饱经战乱和列强欺凌,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造血功能受损。随着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12],应当进一步用好红岩精神中丰富的创新创造素材,培育有新思维、新理念的时代新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练就本领,发挥创新创造的源动力,抢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六)传承理想的血脉赓续

传承性是红岩精神“活”的灵魂,是实现红岩精神历久弥新、跨时空的链接。红岩精神是一根红线,贯穿于一代代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江竹筠在狱中写下托孤遗书,“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13]。中共地下党员蓝蒂裕以一首《示儿》绝笔嘱托,激励其子投身祖国事业。这些革命遗愿成为后继者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巨大动力。一生以江姐为榜样的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助梦大山女孩;蓝耕荒承其父志,成为一名红色接班人,“让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以当代“愚公精神”,带领乡亲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幸福路”。由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初心,在接续的伟大进程中得到传承。为了创造新奇迹,实现更高起点的创业,要进一步发挥红岩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滋养作用,激励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理想信念。

二、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岩精神是伟大中国精神的瑰宝,将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的现实需要。

(一)人生航向的“校准仪”

“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当前,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许多西方思潮正借助网络的传播力,一直在炒作意识形态领域的争端。在某些西方思潮的荼毒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崇西方普世价值和自由主义等。大学阶段是人的三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系好青年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尤为重要。将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契合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而且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红岩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结晶,是坚定信念、引领价值的生动教科书。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充分发挥好红岩精神的信仰之力,补足精神之“钙”。要滋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领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确立为国家、民族奋斗的价值取向,从而把准前行航向,掌舵幸福人生。

(二)立志报国的“起搏器”

理想信念是成事者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成事大小,都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的理想信念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但它们都彰显出同样的道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是离不开的。人在青年时代一定要有正确且坚定的理想,而且要深根于心,奋斗终身。坚定理想信念是红岩精神的内核。红岩志士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前途命运,以为国家谋出路、为世界寻真理为志向,义无反顾进行革命。因此,将红岩精神中“立志报国”的主题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红岩革命历史文化,滋养中国心、孕育中国情、知晓中国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生,为护航新征程凝聚青春新力量。

(三)锤炼意志的“磨刀石”

坚定意志力是克服困难的重要品质。当前,部分大学生仍存在意志薄弱,抱着佛系态度“躺平”,缺乏学习和生活动力的现象。然而,美好的生活需要拼搏与奋斗。因此,将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不仅符合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将红岩精神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提高对自我的要求,注重自我修养,锤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格。

(四)守正创新的“动力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是最强有力的竞争力。青年是进行创新创造最主要的后备力量。在南方局时期,为争取高科技人才群体,南方局安排了一批党员到美国留学,鼓励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不仅要学有所成,还要广泛团结国外同胞,为将来的建设作准备。1949年至50年代中期,一大批高科技人员相继学成归国,此后有更多海外学子以科技报国投身祖国建设。由此,将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以红岩精神中立足实际的创新创造精神、科技报国的爱国奉献,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真钻研、扎实学识,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为指挥棒,将青春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三、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14]这为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用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来构筑理想信念的基石。另外,要通过实践行为促进知行合一,使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依托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在知、信、行三方面巩固理想信念。由此,发挥红岩精神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作用,从主阵地、实践活动形式、常态化机制建构入手,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讲授科学系统理论,用理论坚定信念,再通过实践形式创新与长效机制构建,增强大学生信心,巩固信仰,从而实现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生动性和长效性。

(一)依托思政课主阵地,实现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

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要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主阵地,实现融入的科学性。一是思政课教师要以严谨治学态度,挖掘红岩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递的是高度概括的理性知识”[4],是科学性、逻辑性和体系化的。红岩精神作为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融合体,它包含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融入现实的实践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深挖红岩精神资源时,要有意识建构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知识逻辑和思想体系,形成主流价值理性链条,引导学生生成科学且稳固的内在理性价值观,进而由日常实践转变为外在持久行为力。二是思政课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平衡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感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接受程度和接受习惯。首先,瞄准大学生生活场域,要在尊重红岩精神内涵本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性扩展,对红岩精神作时代和生活解读。同时,要让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贴近学生生活,寻找合理切入点,以小事件道大道理。其次,对准大学生言语场域,对红岩精神作生活化话语转换,要研究一套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红色话语表达方式,追求通俗和学理并重,讲生动鲜活的话,道深刻有力的理。最后,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授课方式,采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5]。在课堂中,思政课教师要将红岩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借助图文并茂、音画一体式的教学资源整合,有效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

(二)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实现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性

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要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实现融入的生动性。要培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精神结构,实践参与的环节必不可少。一是高校要与红岩精神教育基地联合打造现实和虚拟体验馆,利用三维技术、触摸技术、“声光电”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辅助表达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新版话剧《红岩魂》走进高校,以时空交错的情境化叙事方式,重塑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二是打造与红岩精神主题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感悟到奉献的精神力量。高校可与相关红色教育基地形成战略联盟,形成“志愿活动+专业学习+传统文化+红色基因+重要节日点”的“五位一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同时,依托各种红色文艺活动,打造学生“讲红岩·树理想”的文化品牌,通过意境营造,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三是要依托理论社团或党团组织,定期组织师生以座谈会等不同形式,进行研讨和交流,让大学生在红岩精神的理论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由确立个人理想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转变,形成科学且正确的三观,进而激励大学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构建教育常态机制,实现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性

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构建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机制,实现融入的长效性。一是要构建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组织机制,组建专业教师团队,进行长期线上线下的红岩精神理论研究,打造红岩精神学术研究共同体。同时,要搭建学生学习的规范化平台,定期推送红岩人物志、红岩革命史等,以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二是构建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实践机制。常态化实践机制旨在使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时常化和定期化。高校相关组织要有前瞻性眼光,谋划好活动方案,形成校内主导校外合作的活动模式。三是构建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协同机制。一方面,通过协同资源,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与整合;另一方面,通过协同对象,实现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与监督。四是构建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反馈机制。要确定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教育目标,其精神面貌和日常行为是最直观的表现。因此,要建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质性和定性反馈的有效结合,做好维护教育成效后续跟进工作。

理想信念是指引前行的方向,具有“灯塔效应”。红岩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新时代强国兴国的滋养,要将其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使新时代大学生体魄强健、精神强大、学识强夯,以信仰之力、道德之力和团结之力,实现新时代伟大征程的“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 2021(10): 4-18.
[2]
王易, 田雨晴. 论红色基因的生成条件、核心内容及时代价值[J].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 9-16.
[3]
习近平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J]. 党建, 2020, (7): 6.
[4]
周勇. 周恩来与红岩精神[J]. 重庆社会科学, 2016(7): 101-108.
[5]
习近平著.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6]
王娜. 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J]. 福建教育研究, 2017, 33(1): 88-92.
[7]
习近平.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 党建, 2018(4): 4-7.
[8]
吕荣斌. 在国统区的周恩来[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103.
[9]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见证红岩: 回忆南方局: 上册[G].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4: 89.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11]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12-19(002).
[12]
习近平.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 求是, 2021(24): 4-15.
[13]
《民族脊梁》编写组著. 民族脊梁: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4]
本报评论员.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22-03-03 (01).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Z]. 2017.
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蒋研川 , 赵艺璇 , 喻露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