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2022, Vol. 31Issue (5): 190-19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25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周志永. 群文阅读:红色经典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路径探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5): 190-19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25.
ZHOU Zhiyong. Group reading: a study on the fusion ways of red classics and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2, 31(5): 190-19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25.

基金项目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改项目(2021MY08)

作者简介

周志永(1988—),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和思想政治研究,(E-mail)zhiyongdeyouxiang@126.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2-09-21

编者按: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价值导向,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价值引领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又要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课程教学研究”这一栏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的。本期栏目的三篇文章,分别讨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质量评价、引入群文阅读融合红色经典与思政课程的路径和基于Nvivo12 Plus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分析,以期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更丰富的探索。

栏目主持人: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特聘专家、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

群文阅读:红色经典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路径探究
周志永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群文阅读可改善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唯分数的功利化学习情况。它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且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快速膨胀的时代。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 是满足课堂教学的内外要求和现实需要。在具体策略上, 群文阅读教学理念通过红色经典文本切入, 以议题设计、问题导向、文本与实际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和再现经典等方式, 营造宽松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参与度,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引入群文阅读并非摒弃传统教学理念, 而是要两者更好地融合, 各取其长。
关键词群文阅读    红色经典    思政课程    红色精神    
Group reading: a study on the fusion ways of red classics and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ZHOU Zhiyong     
College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Group reading can change the utilitarian situations that students only care scores in traditional reading teaching. It is good to create harmonious atmosphere and get students used to the era of rapid increase of information. Introducing the teaching conception of group reading to traditional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satisfies class teaching requirements and current needs. Specific methods of group reading teaching, introducing through red classics, are topic-designed, problem-orientated, texts-practice merged, students-orientated and classic representing. It can make favorable class atmosphere and enhance massive participation. Students could understand the red spirit by osmosis and inherit the red gene. Introducing group reading means two-way integration and taking merits from each other rather than giving up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ion.
Key words: group reading    red classics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red spirit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能让学生对思政课入心入脑,而非单纯功利化地追求分数,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群文阅读教学定义虽有不同,但多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进行比、对、读、议,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1]。此学习理念,最初是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中被提出,而后渐趋被注重,并被用于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中。“红色”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了“革命”的表征,并与自由、独立、爱国、解放、新生和希望等意蕴相联,而红色经典是指“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2]。在群文阅读视域下,探讨红色经典文本的形成和作用,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群文阅读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渐趋成熟,拥有较强的认知能力,且不时还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思政课绝不能只是政策、理念的简单灌输。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若要讲深、讲透、讲活却不容易。简单的课堂灌输,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若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入心入脑,课堂鲜活必不可少[3]。寻求课堂鲜活的途径有很多,其中群文阅读理念倡导的不同文本间对比与分析,是沟通师生、启智润心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理念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是转变学习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课堂的外部要求,也是应对信息膨胀的现实要求。

(一)群文阅读是转变学生学习理念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深入思考,多是以教师的分析评判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虽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纠偏性要求[4],但实际教学中阅读少、进度慢、学习效率低的现状仍待改变。归根结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理念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习的功利化现象仍旧存在。这种功利化学习,追求短期效应,阅读内容多是教材中的篇目,束缚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种学习理念多将教学重心放在应对考试之中,而非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之上,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思政课堂上,群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去分析信息、认识世界、拓展思维,获得更多的生存技能和审美体验。故而,为学生长远发展计,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必须转变阅读理念。

思政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有效对话,而群文阅读恰恰能更好地推进该对话过程,让阅读回归其本质。群文阅读在注重文本质量的同时,更关注多文本阅读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提升。这种阅读理念,在加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并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传统阅读理念融入群文阅读后,可减少原功利化阅读带来的弊端,使学生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二)群文阅读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外部要求

高校学生是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5],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主导课堂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然而,一部分教师常常混淆主导课堂与完全控制课堂的区别,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致使课堂气氛严苛古板,缺少活力与互动。这种课堂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未能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尊重,进而影响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思政课堂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当前思政课教师对素质教育、活跃课堂气氛的理论多少都有所耳闻,但在真正实践中却又不免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如何弥补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条解决此类难题的有效路径。

群文阅读在实践中要求单位时间内多文本阅读,这一特性迫使思政课教师放弃冗杂过多的内容讲述和问题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从而彻底改变主体是教师的教学习惯。在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营造一个融洽且活泼的课堂氛围,以实现激发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所感所想,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群文阅读中教师的问题引导,不是使学生机械地回答教师,而是让学生在更多阅读、思考之后,在学生群体之间进行讨论与辩论。思政教师不应以标准答案来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针对部分学生观点过于异想天开,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对话与反驳。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群文阅读是应对信息膨胀的现实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正处于信息高速膨胀的时代,每天都会接收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快速搜集、浏览、提取和凝练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有效信息的阅读能力。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会面对具有非连续信息性质的产品说明书和空间导览图等,阅读非连续性的信息,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

随着信息膨胀而来的还有文化多元,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如此情况,思政课堂不能故步自封、自说自话,而要在充分把握社会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挡多元文化的不利影响。群文阅读教学法,一向注重“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它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对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去吸收、批判各种多元文化,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阅读数量和不同种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整合、吸收、消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坚定自身的价值理念。若是没有比较分析的群文阅读,学生的价值观念可能会不太牢固,面对社会上所谓的“新奇思想”,则容易误入歧途。经过自身甄别讨论之后,认清问题的本质,方能树立更牢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

二、红色经典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重要意义

在如今主张个性多元化的时代,教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值得深思的时代命题。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学科知识与红色文化的统一[6],而红色经典正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红色经典文本作为思政课程中,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宣扬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红色经典文本不仅拥有创作者的时代精神,更包含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和民族性,它在知识传递、认知结构和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系统,且深远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故而,通过群文阅读梳理和学习红色经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永葆生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7]。它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持久且深厚的内在力量。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勇往直前、开拓进取,书写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他们身上流淌着的文化基因类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选择。“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国家和人民对教育事业关心的重大问题。回答这三个问题均可用红色基因来概括:为传承红色基因而培养人,培养拥有红色基因的人,利用红色基因来培养人。当然,具体的回答会各有不同,但基于中国革命奋斗的事迹与进程而言,亦无不妥。

当前,我国青少年从小学阶段便开始接受红色经典文本的熏陶,但小学生尚且年幼,红色经典中的很多背景知识和深刻含义难以理解。中学阶段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多以分数为导向,红色经典文本能产生的影响不深。进入大学,学生们要求在科研上创新,思想上无形中也会注重“怀疑”精神,故而需要重温红色经典,在群文阅读方法的作用下,深刻地了解党的历史,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而言,小学生便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语句,但其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又是什么?通过群文阅读讲明白背后的原因,学生们便能明白,为什么毛泽东可以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开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游击战争。理解这些后,学生们便会对儿时的红色经典仔细体会、反复咀嚼,红色精神也会如春风化雨般,烙在骨髓之内成为印记,融入血脉之中变为基因。

(二)有益于大学生更好地全面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发展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短时间内的能力提升,更在于心性坚韧与品德高尚。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更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有良好的心性,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曾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8]

思政课堂中的红色经典故事性较强,通过相关故事的对比,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们了解到,青少年时期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狼牙山五壮士》和《七律·长征》等则使学生明白,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丰碑》和《黄继光》等要给学生讲清楚,革命烈士自我牺牲的重要意义。红色经典为青少年树立起了一个个榜样。那些逝去的革命先辈,以牺牲换来了如今中国的和平,诠释了“红色”的内涵。高校学生要在红色经典的讲述中,养成爱国家、爱学习、爱劳动,有志向、有梦想、有热情的心性和品德。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言,短时间内学生可以看成绩、比能力,但长期实践学生的心性和品德更为关键。

(三)有助于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高校思政课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链条中的最后一环,亦是关键环节。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懂得利用红色经典,发掘高校学生儿时的记忆,巩固学生自小便涵养的红色精神。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9],其目标是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方法之一便是深度挖掘高校各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中小思政课程中,红色经典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因此以红色经典为切入点,可更好地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从纵向分析,高校思政课的红色经典讲述,可与中小学的相关学习相互照应,加深学生的理解。不同的是,课程上中小学多是借助语文、历史等课程完成与红色经典有关的学习,而高等教育则多在思政课堂上进行重温。如在讲到苏区精神的一心为民时,教师可以举《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讲长征精神中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时,教师可以列举《金色的鱼钩》;在讲抗战精神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时,教师可以回顾《狼牙山五壮士》。这些红色经典名篇,可以快速唤醒高校学生在中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横向观察,红色经典文本的篇目多是文学创作,有历史的真实,也有基于作者个人感情的再创作。通过群文阅读的比较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红色经典背后的真实。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名篇,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小学课本上的描述,教师则可以通过《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以及相关的档案、回忆录和个人日记等不同种类史料的对比,还原“送总理”场面的细节和历史的真实。这种教学不仅能起到深刻的教育意义,还能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

三、群文阅读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虽然红色经典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有活跃课堂、易引起学生共鸣等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红色经典的应用和认知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一,红色经典中的描述对学生而言,时代久远难以“触摸”;其二,每个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同时很少有学生能够立足作者的个人创作与历史的真实情景之间进行分析和阐释;其三,群文阅读要求教学班的学生要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但学生的主动性却往往不高。对此,教师应抓住红色经典的本质,在群文阅读的理念下,寻找突破相关教学困境的方法。

(一)以议题为设计逻辑进行异同对比

群文阅读所选红色经典的多个文章篇目不是杂乱无序地简单堆砌,文章之间应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性是阅读时贯穿不同篇目的主线,是议题设计的核心。教师只有在教学议题设计时抓住主线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所选文章不仅应是同一议题,更应是不同视角创作的文本,如此才能使学生对相同事物事件、相同人物人群或相同情感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需要建立在学生对不同文本信息整合的基础之上,故而群文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一种阅读策略,即不能只死记硬背零碎的知识点,还要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整合信息的逻辑归纳能力,能让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性的知识。学生在此种群文阅读策略的帮助下,可更好地应对目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

当然,在整合信息过程中,也可更好对比不同文本的异同。如同一件事情,可以是情感、观点或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指出差异,并鼓励学生探究和追溯其背后的原因。如同样是有关抗日战争的叙事,历史中的档案、日记,与红色经典和抗日神剧有哪些区别?教师可以适当将当下流行的影视剧和红色经典等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导学生利用群文阅读展开异同对比,各抒己见。对于议题讨论的结果,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在整合信息的同时进行对比的能力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二)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因材施教

群文阅读中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阅读教学过程,而非仅仅强调阅读后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更多地起引导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可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展开有组织、有深度的探究,在设问和释问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教师引导通常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因为在问题导向下可引起学生更多讨论。讨论话题与每位学生的经历和积累密切相关,不同的经历、积累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学生所表达的观点便会各不相同,也才会有多元的对话空间。

传统教学多是对主题思想生硬、反复的灌输,大大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这种缺乏学生“高参与”的教学过程,反而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不积极发言的重要原因之一。群文阅读教学下需要主题思想的凝聚,但这个主题是由个体学习走向群体建构的过程。群文阅读文本多、信息量大,学生个人的阅读观点多是片面不完整的。然而,在众多学生的讨论交流中,片面的观点会在质疑与反思中不断被拼凑整合。教师则需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唯一真理“霸权”,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差异,鼓励学生表达和讨论[11],进而在开放环境中让因人而异的观点互相交融。最后,学生在理解知识、交融观点的同时,获得价值观方面的认同。

(三)以文本与实际结合推行多样教学

红色经典不仅仅限于课堂中文本的表述,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红色影视作品,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纪念场馆参观。文字作品没有图像描述,而影视作品有动画、图像和声音辅助,不仅能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也能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历史遗迹更能展现红色文化,体现红色革命精神,直接且有冲击力地满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如讲到抗日战争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上映的《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学到新中国成立时,可以放映中央档案馆制作的1949年开国大典原始影像,让学生对开国大典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红色经典中涉及的地区遍及祖国各处,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发生在江西;《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周恩来在云南的事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东北读书时立的志向;开国大典在北京;狼牙山则在河北,等等。每个地区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讲授,如重庆在潼南有杨闇公、杨尚昆的故居;在铜梁有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在江津有聂荣臻元帅纪念馆;在重庆主城区有南方局的历史、有红岩精神等。教师应鼓励学生讲述家乡的红色事迹,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课堂多以教师为主,此种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时效率可能较高,但长此以往,师生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情感上的沟通会越来越难。高校思政课堂中红色经典的讲述,更多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这便需要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接受红色经典的熏陶。

首先,教师可多使用语气助词,让语句生动有趣,更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如“啊”“哇”“呢”“吧”“了”“吗”等,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情感性强的语言。反复简单的话语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复杂且不熟悉的语句则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气词和短句是学生的话语风格,故而对此较为敏感,教师可通过话语转变传递红色经典中的情感。其次,用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的概念。例如,讲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互相作用时,教师可以列举“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讲到井冈山官兵平等的政策时,可以讲述《朱德的扁担》;在讲到抗战时期延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可以讲《南泥湾》的歌词。仅仅宣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仅无趣,且效果不佳,利用红色经典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还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最后,从直接灌输到问题引导讲授。教师在具体的讲解中,需少用“要爱国”“要分清是非”等命令式的语句,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讲授,并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命令的祈使句如同训话,学生几乎没有表达的权力,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这种强制性的直接灌输,不能很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讲红色经典文本时,可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继而在引导中讲解,方能更好地传达情感。

(五)以学生再现经典进行参与式教学

学生学习贵在知行合一,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便是让学生参与,甚至是亲身经历。红色经典文本描述的事迹,很多无法复制,但并不表示学生们就不能再现和参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再现经典的方式自主思考,在参与和再现的过程中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与洗礼。这种再现经典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增强对学生的综合育人效果。

如喜爱音乐的学生可以用唱红色歌曲的方式再现经典。如讲新中国成立时,可以让学生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此歌曲原名中没有“新”字,后毛泽东建议加上“新”字,因为共产党成立前便已经有中国了。在学生们演唱时,教师可详细讲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新”字添加的意义。红色经典歌曲再现,可使老故事有新意,新故事有深意[12]。如讲到长征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时,可以组织喜爱表演的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丰碑》等经典,加深对党史的理解。学生在表演时,需要自主地揣摩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则重在组织、引导与表演后点评,这样反而能更加突出主题。喜爱影视作品的学生,则可以组织起来,剪辑并解读红色经典影片,如《红星闪闪》《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等。学生的讲解不是简单地叙述电影的内容,而是要让他们透过电影分析影片的历史背景,描绘的革命主题,以及电影中的虚与实。

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重现红色经典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在自我的探索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此则有利于营造思政教育的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实践教学空间、情境和氛围,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13]。这种教学可以变被动地接受学习,到主动地寻求,教师在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及时纠正学生们的不当解读。

四、结语

传统思政课教学重点在教师,在价值观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知。学生也多以分数为目标,平时积极性不高,临考时死记硬背草草了事。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畅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群文阅读的视域下充分解读红色经典,可以为传统思政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使课堂气氛有所转变,并使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快速膨胀的社会。

在实践的结果中,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既达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又使教师保持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具体教学效果而言,群文阅读下的红色经典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使学生在议题讨论中实现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案例分析中实现了宏观性与微观性相支撑,在多样参与中实现感同与身受相统一[14]

总之,群文阅读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应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讲解红色经典,根据地方特色体验红色经典,分阶段采取不同方式再现红色经典,使学生对红色经典中的革命精神可感知、会参与、能习得。这种方法也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体现[15]。如此,方能更好地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理解红色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 王雁玲, 等. 群文阅读: 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6): 62-66.
[2]
朱钦胜.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文集[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 33.
[3]
强郁文, 课堂越鲜活, 学生越解渴[N]. 人民日报, 2022-6-20: 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 [EB/OL]. [2022-6-2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8/content_566176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67.
[6]
吴文. 论大学生党史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4): 153-158.
[7]
顾超. 教师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3): 4-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EB/OL]. [2022-6-25]. 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760.htm
[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2022-6-25].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14/c_1124876294.htm.
[10]
徐秦法, 赖远妮. 认知能力视角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方式建设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3): 104-110.
[11]
刘大伟, 蒋军晶. 群文阅读教学: 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1): 33-37, 123.
[12]
荣豫川. 红色经典歌剧的精神传承[J]. 中国戏剧, 2022(7): 74-75.
[13]
李仙娥.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1): 106-110.
[14]
付胜南.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理与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5): 96-102.
[15]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 2021-03-07.
群文阅读:红色经典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路径探究
周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