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2022, Vol. 31Issue (6): 35-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5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王兴平. 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新模式探索:东南大学的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6): 35-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5.
WANG Xingping. Exploration of "3-3-3" education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Practic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2, 31(6): 35-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5.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东南大学校级“劳动教育”专项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1-ly-03);东南大学2020年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MS001531)建设试点项目; 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初步研究成果(E-GCCRC20200305)

作者简介

王兴平(1970-), 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跨专业城乡规划研究生培养研究, (E-mail)wxpsx@seu.edu.cn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1-09-17
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新模式探索:东南大学的实践
王兴平     
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立足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 构筑具有操作性的新型育人模式值得探索。城乡规划专业既要体现高校育人的普遍规律, 也要立足专业自身特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育人实践。从“三全育人”的本质出发, 结合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 构建了全人教育、思政教育和科研育人层层递升的高校育人三层次“金字塔”体系。对照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和需求, 提出基于“金字塔”体系的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模式, 即: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三观育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基于思政教育的“三情育人”(世情、国情、党情), 基于科研育人的“三做育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 对“三三三”育人模式的具体做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思政育人    城乡规划    人才培养    
Exploration of "3-3-3" education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Practic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WANG Xing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ree-wid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worth exploring how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construct a new operational education mode according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general rules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carry out targeted mode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practic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itself. Started from the essence of three-wide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rul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analyzed and constructed a three-level "Pyramid"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ncludes holistic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Further compar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a new education mode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three-level "Pyramid" system was proposed, which includes: "Sanguan Education" (view of world, view of life and valu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education, the "Sanqing Education" (global condition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arty conditions)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anzuo Education" (conduct oneself, do things, and academic work)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this study has carried out a specific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n the specific practices of "3-3-3" education mode and the actual effect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alent training    

高等教育肩负专业教育和德育的双重使命,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勾画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蓝图。城乡规划是各项建设的龙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城乡规划人才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育人三层次“金字塔”体系

高等学校的育人体系,既需要遵循一般教育的基本规律,也需要体现自身的阶段性、专业性特点。高校的施教对象都属于成年人,但主要是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人,高校的施教内容以专业教育为主,因此,高校的育人模式既要立足共性的育人要求,也要体现青年人阶段性成长的内在需求和专业教育的特点。为此,以“健全人格”培养为目的的全人教育、以“三观”养成为导向的思政教育和针对科技工作者学风与作风养成的科研育人是高校育人的3个层次,三者以“德育”为主轴形成一个“全人>公民>学者”层层递升和相互贯通的金字塔(图 1)。当然,全人教育、思政教育和科研育人三者具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施教导向与内涵。

图 1 高校育人“金字塔”体系图

“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潮,其核心观点在《教育2000:全人教育的观点》中有全面的阐述[1]。张东海通过全面考察全人教育思潮,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关注了全人教育在欧美等国家的实践[2]。对于全人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思想溯源、应用反思和东方语境下的重新解读3个层面,如,钟启泉[3]认为全人教育所倡导的观念与老子提出的“生”“和”思想相呼应,吴立保[4]将全人教育理念应用到当代大学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认为全人教育所倡导的哲学观、教育观、学习观对指导当代大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全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那么思政教育就是在全人教育基础上的“家国情怀”养成,不仅仅是健全的人,而且要有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归属与自豪感和为之奋斗与奉献的精神。可以看出,一定意义上思政教育也是一种当代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发端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源相一致,西方国家普遍开展较早,我国则在“五四运动”后才逐步开始。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虽各具特色,但都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认同。美国在1972年开设了公民学课程,以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和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5]。苗伟伦[6]把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出高校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思政教育”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公民教育模式,尚处于实践和研究的探索期,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内容是“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7-9],另外,有学者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10]、思政教育融入具体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11],以及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角色定位[12]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科研育人则是随着时代进步而衍生的一种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对于科研育人的研究首先关注科研与专业知识教学的结合,重点在于借助科研工作助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如洪堡的《论柏林高等学校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博克的《走出象牙塔》等[13],其共通点在于推崇高等学校的科研职能,论述了科教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部分国家也关注科研与德育的结合问题,如美国“渗透性教育”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培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道德价值观,德国和英国也与美国类似,非常重视专业学科和道德伦理的渗透教育[14]。在国内,科研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方式,旨在培养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优良的学风和作风等。国内对于科研育人的研究则主要在框架搭建和实践探索两方面,例如,研究科研育人如何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5],科研育人如何提升专业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整体素质[16],以及对高校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问题和机制等作出整体分析研判[17]等,张毅华[18]也注意到了科研与德育的结合问题,提出“科研的过程便是道德养成、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全育人”作为我国特色的育人体系,倡导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教研界对“三全育人”及其某个具体领域育人开展了相关研究,如,“三全育人”模式下的实验室实践育人研究[19]。金字塔型的育人体系与我国教育倡导的“三全育人”体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如果说“三全育人”强调过程、机制与方式,“金字塔”体系则突出了教育的目的、领域和重点,“金字塔”体系的全人教育、思政教育和科研育人是“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

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公共性,对于从业者的人格和品质、观念和作风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全人教育的知与情的结合、思政教育的家国情怀与公民意识、科研育人的知行合一和严谨踏实作风等,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高度契合。以上述三层次“金字塔”育人体系为基础,容纳“三全育人”体系的要求和方式,结合规划专业的特点,系统构建专业教育与全人教育、思政教育和科研育人结合的综合育人模式,具有可行性、必要性,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基于三层次“金字塔”育人体系的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模式

在学科分类上,城乡规划学科属于工科,需要深刻了解城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具备扎实的设计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作风和工匠精神。在行业属性上,城乡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肩负描绘“美好生活”和营造“美丽人居”的任务,规划师需要直接服务于政府决策并直面社会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公共政策属性,要求从业者具有爱心、公心和以人为本的情怀。全人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公民意识,科研育人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踏实的作风和扎实的专业功底等,三者与规划专业的教育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梳理城乡规划学科和职业对规划师的德育需求,并与前述的全人教育、思政教育和科研育人进行匹配,可以构成贯穿于规划专业教育和教学体系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三三”育人模式,其具体涵盖: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三观育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基于思政教育的“三情育人”(世情、国情、党情),培养学生“爱国奉献”的基本品质;基于科研育人的“三做育人”(做人、做事、做学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与作风。“三三三”育人理念和模式将规划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较为系统地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图 2),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图 2 “三三三”育人模式

“三三三”育人模式明确了育人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在具体实现途径与方式上,则采纳“三全育人”提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与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的多个具体环节有机融合,也可以看作是“三全育人”模式的一个具体化和特色化创新探索。在具体实施上主要有3种途径:一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利用思政课、专业课,体现“三三三”育人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二是与课外研学密切结合,采取团建学习、社会实践、课外读书等方式,吸收“三三三”育人倡导的相关内容;三是与专业科研相结合,在开展科研和规划设计项目的过程中,融入“三三三”育人的相关内容。此外,特别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示范引领作用。

三、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新模式的具体实践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脱胎于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源头——东南大学建筑学科,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综合实力在江苏省同类学科中稳居第1,与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培养了包括院士、全国设计大师等在内的一批高端人才。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确定了“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专业规划编制单位、管理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三三三”育人模式是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长期育人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特色化“三全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东南大学2018级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培养方案,https://arch.seu.edu.cn/16716/list.htm

(一)基于全人教育的“三观育人”,培养未来规划师的人本情怀

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个人利益或者某些团体利益为中心,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价值导向和底线。规划师的“三观”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观,然而,受网络时代和代际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趣味等更易受外部环境影响,高校教师不仅是专业教师,也是人生导师,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关注和正确引导,以帮助他们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之人。“三观”培育主要采取3种途径:1)充分发挥教师“人生导师”的作用,利用担任本科班主任和本科新生导师、研究生导师等角色,专门安排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思政学习内容中,常态化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在各行各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士的影像资料等,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交流讨论,以榜样人物、先进事迹为学生的“三观”树立对照标杆,引领学生成长进步;2)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和社会实践支撑作用,结合规划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规划实践所在地的社会服务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生支教活动和各类志愿活动等,使学生在学习、服务和奉献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三观”;3)不定期组织专门的党建和团建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各类红色文化纪念地,学习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基于思政教育的“三情育人”,培养未来规划师的家国意识

城乡规划专业要培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实现中国梦的规划师,为此,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以“三情育人”(世情、国情、党情)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全面融合,培养规划师的家国情怀。城乡规划是建立在中国本土实践和文化历史土壤上的学科,学科的理论也与中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方面,应及时将最新的发展理论转化为专业实践,并具化到教学体系之中。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导论等政策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合作,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等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和领会思政教育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并作为最新规划理念和理论导向加以推广和转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实践教育中,将红色教育、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如,在城市认知、城镇总体规划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融入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元素。除在专业学习上予以指导外,还与实地考察调研环节密切结合,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如,通过在陕西和江苏宿迁、盐城、泰州和南京等地的实践项目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淮海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盐城和南京高淳新四军纪念馆等,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科研工作中,结合专业教师主持的“一带一路”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前沿动向,领会“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价值,并实际调研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一代规划师提供有力支撑。“三情”教育也贯穿于留学生培养中,编写了以中国城镇化、城乡发展与规划介绍为主的教辅材料,并组织留学生实地考察中国发展建设的成就和代表性工程,引导其建立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培养留学生运用中国经验解决其本国发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推广和落地实施等。

(三)科研育人下的“三做育人”,培养未来规划师的求真务实作风

老实做人、扎实做事和踏踏实实做学问,是一个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规划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结合各类科研项目的开展,在科研实践中全方位锻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近三年专业教师带领研究生每年扎根非洲及东南亚一个月以上,脚踏实地做研究。在带领研究生开展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科学严谨的调研工作制度,在基本数据的获取和加工、参考文献的梳理、相关规律的总结等方面都要求以事实为依据,杜绝弄虚作假。通过扎实的“三做”锻炼,学生不仅获得了一手的国际经验认知,拓展了全球视野,也提升了科研能力,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领先性的科研成果,还以良好的作风和水平赢得了各方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规划实践项目中,提倡“用脚步丈量城镇”的规划调研方法。在互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各类基础资料,虽然提高了规划编制的效率和精准性,但也造成青年规划师们忽视实地调查、闭门造车“编规划”而不是接地气“做规划”的现象,导致事关居民生活的规划成果异化为图纸和数据,少了应有的“烟火气”。为此,在科研育人中坚守求真求实的基本导向,训练和培养学生“上工地、下现场”的作风和能力,锤炼学生“火眼金睛+铁脚板”的硬功夫。多年来,结合各类产学研项目,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扎根地方,走村入户、踏勘山水,深入了解地方发展实际,编制“接地气”的城乡规划方案,学生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得到提高,良好的工作作风得以养成,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此外,规划设计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不是单纯的市场化技术服务,需要学生具有“心有大爱、行向至善”的情怀。多年来,专业教师坚持带领学生开展公益性专业服务工作,主持完成了四川彭州市丽春镇灾后重建规划,承担省科技厅科技扶贫对象的规划编制任务,为国家级贫困县义务编制规划等,并承担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的公益性科研课题,了解弱势群体的诉求,利用专业知识为保障弱势群体的空间权益提供支持。

以笔者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为例,通过“三三三”育人模式,团队研究生的成材率和为人处世能力、专业能力均得到扎实锻炼和提升。本团队已毕业的各类人才均在不同岗位上爱党敬业、奉公守法、踏实肯干,成长为行业骨干人才,指导的学生获得东南大学三好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干部、优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联合国人居署优秀志愿者和优秀访问学者等荣誉。毕业研究生中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的5人次,毕业即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的4人次,国家行业重要竞赛奖励的7人次,省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6篇,校级优秀论文9篇,获评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或三好研究生等10人次以上。研究生确立了正确的科研观和就业观,比如,在科研领域的择定方面,研究生能主动关注盲区和“冷门”以及弱势群体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凑热闹和唯金钱论,部分研究生选择以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空间权利及其规划保障作为科研方向,为社会公平和学科盲区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团队近40位研究生选择“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城乡发展与规划这一国家长远战略所需要的“冷门”方向,远离行业赚钱的“热门”规划设计,甘坐“冷板凳”,从基础资料的点滴挖掘等基础工作做起,不计名利、不求显示度,但求对国家基础研究的贡献度。本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先后有4人舍弃沿海和大都市的就业机会,主动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工作,参与西部支教和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等,较好地实现了德才兼备的全面育人目标。团队招收的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其中来自伊朗和纳米比亚的留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推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体验和对外传播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团队教师先后获得常州市人民政府奖教金、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东南大学“三全育人”积极分子等荣誉。

四、结语

“三三三”育人模式与城乡规划的专业特征和人才培养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在育人理论、通识性的育人模式与规划专业的育人实践之间建构了一个桥梁,并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三三三”育人模式应与日常教学全面融合,结合具体的专业教学方案、科研工作方案进一步构建系统化的育人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 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6(9): 17-22. DOI:10.3969/j.issn.1003-7667.2004.09.004
[2]
张东海. 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钟启泉. "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30(9): 11-18.
[4]
吴立保, 谢安邦.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 现代大学教育, 2008(1): 69-74, 112.
[5]
秦树理. 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8(3): 14-17.
[6]
苗伟伦. 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 21(1): 72-77.
[7]
朱梦洁. "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
[8]
林泉伶. "课程思政":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 南京: 南京邮电大学, 2019.
[9]
沙军. "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与系统化思考[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10): 81-85, 108.
[10]
宾春婷. 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9.
[11]
王东清, 刘静静.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经济师, 2019(3): 203-205.
[12]
华维勇. 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角色定位及建构途径[J]. 现代教育论丛, 2018(2): 34-39.
[13]
张愿. 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困惑与实现对策[D]. 荆州: 长江大学, 2017.
[14]
柳逸青, 王鑫, 刘晓, 等. 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 2018(6): 141-143, 146.
[15]
唐瑕苓, 范文教, 刘犟, 等. 科研育人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四川旅游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1): 1-5.
[16]
万里鹰, 万紫涵. 科研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的研究[J]. 大学教育, 2017(2): 145-146.
[17]
尹万东. 高校科研育人: 价值、意蕴、问题与机制[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75-81.
[18]
张毅华. 高校德育之科研育人: 路在何方[J]. 科技视界, 2018(11): 155-156.
[19]
余馀, 张云怀, 柴毅, 等.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2): 177-181.
图 1 高校育人“金字塔”体系图
图 2 “三三三”育人模式
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新模式探索:东南大学的实践
王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