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2022, Vol. 31Issue (6): 68-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9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周梅. 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以建筑学科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6): 68-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9.
ZHOU Mei. Task design principles of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projects for postgraduates: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science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2, 31(6): 68-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9.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5309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CQDXWL-2012-091)

作者简介

周梅(1971-), 女,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E-mail)zhoumei0109@cqu.edu.cn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1-10-11
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以建筑学科为例
周梅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创成果的多寡和引用情况, 已经成为评判一所高校乃至整个国家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也是评判研究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提升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学者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应以需为本, 只有将语言学习和学生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 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建筑学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为例, 通过实例, 从目的性、专业性、思辨性与合作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其中“目的性”聚焦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三大要素, 即学术语言、学术技能和学术规范; “专业性”是指语言共核知识和专业文献中语言个性特征的相互结合, 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将专业学科知识融入语言学习中, 主动将教师讲授的语言共核知识迁移至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中; “思辨性”关注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中诸如分析、推断、评价、说明和解释等思辨能力的培养; “合作性”强调学习者能通过相互协商、沟通和协作等方式来创建和谐的学习气氛, 从而克服畏难情绪, 增强自信心, 提升语言产出的质量。以上原则不仅对项目驱动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也可对本科阶段的前期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带来启示。
关键词学术英语    项目驱动    写作项目    任务设置原则    研究生    
Task design principles of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projects for postgraduates: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science as an example
ZHOU M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P. R. China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wher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come frequent, publishing original research has become an embodiment of a university's capacity, or even a nation's capacit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n embodiment of a countr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assessi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postgraduates. Enhancing 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ability in English is essential not only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but also in increasing the chance of making Chinese scholars heard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rena.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should be based on students' needs, combining language study with students' needs for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ir subject areas, thus enhancing their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Through pedagogical examples of teaching academic writing to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rchitecture sc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ask design principles of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projects from the aspects of "purposefulness", "specialism",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the four principles, "purposefulness" focuses on the three principal elements of academic writing ability, namely academic language, academic skills, and academic conventions. "Specialism"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mon core knowledge in language and the special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specific discourse. This means teachers should deliberately guide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tegrate subject-specific knowledge into language learning consciously, transferring the common knowledge taught by teachers to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subject-specific academic papers. "Critical thinking" concerns the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such a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infer, appraise, explain and interpret. "Collaboration" emphasizes learners' ability to create a harmonious learning atmosphere through negoti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so as to overcome the fear of difficulties and enhance self-confid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output. The principles mentioned above can not only have referential value for project-based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thus enhancing 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ability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putting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to practice in the real world, but also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 of the undergraduate pre-cours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academic English    project-based    writing project    task design principles    postgraduates    

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期望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的教育目标;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2]。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和国外高校学术合作及交流日趋频繁,以重庆大学建筑学部为例,各学院均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办学、学生互访、联合教学、国际会议等方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为高校外语课程提出了新挑战。将语言学习与学生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课程引发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英语主要关注学术语境中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学术技能和规范意识。多年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多以英语为媒介展开,学者们要推出自己的原创成果,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的多寡和引用情况已经成为评判一所高校乃至整个国家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研究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应以需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其中学术英语写作应是高校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项目驱动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

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高的认知能力,为其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不可脱离语境,空谈技能。学术英语既建立在对某学科的认知之上,也建立在对该学科的社会、语言要求之上,其教学和研究在为学习者学科知识学习做好语言准备的同时,还应帮助学习者掌握进入特定学术和文化语境的交流能力[3]

在语言教学中融入学科知识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然而语言教师并非学科专业教师,不可能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使用地道、规范的英语语言和语篇结构来传达与专业研究相关的学术信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共核知识的教学,如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共性知识,而学科间的差异性和各学科的独特性就需要发动学生自己去挖掘和探究,借此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正因为如此,以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的项目驱动教学目前被认为是学术英语教学的最佳模式。

Stoller认为项目驱动学习以语言学习为媒介,实则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能够促进各项技能的相互融合和各方信息的综合处理,最终产出可供分享的真实成果。项目的完成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间的合作而非竞争,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教师承担支持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职责[4]。项目驱动教学将知识的习得融入真实的语境中去,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本,结合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采用真实语料,激发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过往经验来结合新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去积极探究、分析、评价、推断,从而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近年来,项目驱动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中,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考察项目驱动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总体影响,重点放在学生学术英语口语输出(如演讲、陈述、汇报、模拟国际会议等)方面[5],而专门针对项目驱动下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曾在理工科博士生中展开项目驱动下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项目驱动下“共性+个性”的教学模式将学术英语共核知识和学科个性特性结合起来,紧扣理工科博士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术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不仅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及口头交流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其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归纳分析及评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6]。在项目驱动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一篇符合专业学科学术规范的英语学术论文。项目本身由教学各阶段的子项目和下属具体研究任务构成,这些任务是实现项目目标的基石。下文中笔者将从目的性、专业性、思辨性与合作性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逐一探讨。

二、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以建筑学科为例 (一) 目的性

建筑英语从属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的科技英语范畴,其谋篇布局和用词遣句具有科技英语的典型特征。建筑类英文论文在宏观构架上基本遵循英文科研学术论文的修辞语步框架和体裁结构,各部分由符合该学科学术传统、话语风格和具有交际意义的语步和步骤构成,譬如引言部分通常由研究背景、前期相关研究、前期研究的不足以及本研究的目的等相关语步构成。在用词方面,建筑英语语篇中常用专业技术词汇和半技术词汇,前者指该学科特有的词汇,如arch、steel等等,后者指在该学科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如context一词在日常英语中表达“上下文”或“背景”的意思,而在建筑英语中,它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即“建筑文脉”。此外,建筑英语中还有大量的缩略词,如IEQ(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GB(Green Building)、SBS(Sick Building Syndrome);复合词,如steel structure、concrete slab;名词化结构,如rectification、insertion。在句法结构方面,建筑语篇正文中常用长难句,句中多含从句,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就语法而言,为了达到客观、准确、严谨的学术效果,文中常用被动态和第三人称单数等语法结构。以上文体特征都应在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得以充分考虑。

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引导学生产出语言流畅、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论证充分、符合英文学术论文规范的研究论文。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主要由学术语言、学术技能和学术规范三个方面构成,其具体构成要素如图 1所示:

图 1 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构成要素

在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三大构成要素中,“学术语言”涵盖“体裁知识”“修辞语篇知识”和“微观语言知识”。同一学术团体中的人群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应尽力遵循该学科的学术传统和话语风格,其学术语篇的交际目的为本学科团体的所有成员所承认、理解并尊重。

体裁分析通常始于语步分析。学术语篇各部分的修辞语步均具有一定的交际意义。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语步的种类和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表 1中笔者以建筑学科SCI、SSCI及EI收录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21年新近发表的由英国巴斯大学学者撰写的论文“Moving to a green building: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thermal comfort and health”为例,探讨建筑学科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的语步分布:

表 1 建筑学科英文期刊论文摘要部分的修辞语步示例

① 本文中的文本实例来源:Elnaklah R, Walker I, Natarajan S. Moving to a green building: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thermal comfort and health[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1, 191:1-19 [2021-06-26]. 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1.107592.

表 1中的摘要很清晰地呈现了五个具有交际意义的语步。语步1中,作者交代了研究背景;语步2中,作者在指出前期研究不足的同时,提出当前研究课题及意义。随后作者在语步3中简述研究方法及研究问题,语步4中交代了研究结果,并以语步5概括总结了研究结论。不同学科论文在语步分布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学科不同英文期刊论文的语步分布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但语步意识的建立对于研究生而言非常重要。宏观语步分析是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论文各部分交际语步的分布特征,增强学生的框架意识,从而提升其英文学术论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除语步分析外,帮助学生掌握“修辞语篇知识”也是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目标之一。“修辞语篇知识”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修辞语篇”模式;其二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修辞语篇”模式是指构成语篇的小的语义单位的不同排列组合模式,这些小的语义单位表达诸如解释、定义、比较等修辞功能[7]。由于“定义”“分类”“描述”“对照对比”“因果关系”“例证”等修辞语篇模式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学术语篇中,掌握这些语篇模式的基本构成和特征至关重要。同样以上文中提及的英国巴斯大学学者的论文为例,其中不乏这些具有交际功能的语篇模式,譬如:

例1:语篇模式:分类

JGBG certified buildings into four categories (A, B, C, and D) based on the obtained credits...A building can be certified with the highest green category ‘A’ when it achieves 80% of the total assigning credits, and this can be easily attained with covering the minimum requirements of IEQ items.

例1是典型的“分类”语篇模式。根据JGBG(Jordanian Green Building Guide),建筑物被划分为4类,划分的标准是the obtained credits。此外,作者还详述了A类建筑物的基本特征。

例2:语篇模式:定义

SBS is defined as a medical condition where the occupant of a building suffer from symptoms of illness or feel unwell for no apparent reason, these symptoms can be linked to time spent in the building [83].

“定义”语篇模式通常由术语(如例2中的SBS)、所属范畴(如例2中的a medical condition)和独特特征(如例2中where the occupant of a building suffer from symptoms of illness or feel unwell for no apparent reason, these symptoms can be linked to time spent in the building)三个部分构成[8]。“定义”是学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掌握“定义”语篇模式的基本构成和特征是极其必要的。

当然,上述论文中还包含“对照对比”“因果关系”“例证”等修辞语篇模式,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举例了。除修辞语篇模式外,我们还应关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有针对性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教学和练习对于产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学术语篇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语言知识”主要涉及“词汇”“句法”和“语法”三个方面。学术语篇中的词汇有其明显的特征,除前文提及的建筑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技术词汇、半技术词汇、复合词和名词化结构外,学术词汇、模糊限制语、外壳名词等词汇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语篇。通常情况下,论文正文中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较多,而摘要中的句法结构反而倾向于简洁。就语法而言,为了使论述更为客观,正文中常用被动态、第三人称单数等语法结构,而近年来的文本分析研究中发现以“we”为自我指称的主动态的使用也逐渐增多[9]

除学术语言外,学术技能的习得同样重要。所谓“学术技能”是指在学习情境中促进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学习技能。这些技能在英美高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中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学术技能包含记录笔记、对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推断、阐释和批判性评述的能力,也包括对诸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等。

学术规范也是学术写作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除文字、图表及排版格式要求外,学生要学会正确引用、转述及总结他人的观点,并按本学科英文核心学术期刊论文的引注格式进一步规范论文。遵循学术论文规范是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学术素养,也是科研诚信最起码的要求。然而,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对英语学术写作规范的认识还很有限、规范意识也还不够。

项目驱动教学中学术英语写作项目各阶段的任务设置需紧扣课程教学目标,体现目的性的原则,围绕学术语言、学术技能和学术规范三大重心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实现提升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总体目标。

(二) 专业性

建立语言技能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先行关联是学术英语课堂成功的关键[10]。值得一提的是,学术英语课程和全英文的专业课存在一定差别,前者是以专业语篇为载体学习语言,后者则把重点放在专业学科知识上。学术英语教学以共核知识为主,专业知识部分则可以放在项目中,让学生联系课堂所学,去观察、对比、分析、判断,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笔者曾将项目驱动下“共性+个性”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理工科博士生的学术英语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术论文写作部分,教学按真实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共核知识,并在课后通过精心设置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各自的专业研究相结合。各阶段的授课内容及项目阶段性任务设置如表 2所示:

表 2 项目驱动下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授课内容及项目各阶段的具体任务[6]

表 2所示,项目驱动下“共性+个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各阶段均关注学生的专业学术研究需求,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共核知识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分析的专业学术论文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譬如,在针对建筑学科实证类英语学术论文各部分(如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等)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在相应的授课环节讲授关于体裁分析、修辞语篇模式及微观语言特征等基本共核知识,在设置项目任务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去分析自己所在学科英文核心期刊论文各部分的修辞语步、修辞语篇模式以及语法、词汇和句法各层面的微观语言特征,并结合授课内容,将分析结果用于自己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中。又如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教师可在相应授课环节重点讲解某种国际通用论文引注格式,如APA格式。在设置写作项目任务的时候,则可要求学生观察本学科英文核心期刊上的引注格式和APA格式的异同,从而加深理解,树立牢固的学术规范意识。

这里同样以上文中提及的英国巴斯大学学者的研究论文为例,在谈及论文修辞语篇模式时,教师课堂上所举的实例不一定完全来自建筑学科,而建筑学科的研究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来分析本学科英文权威期刊论文中的实例,借此将教师讲授的共核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

表 3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分类”及“对照对比”的语篇模式。作者将现有的针对绿色建筑物内部环境质量的研究设计分为两类,并按照subject-by-subject(按主题逐一比较)的模式阐述了两类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表 3 语篇模式:分类、对照对比模式示例

学术英语(EAP)教学是需求驱动(needs-driven)的,通过学科和社会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根据学生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的薄弱点和特定专业领域的英语语言特征以及独特的交际能力来设计教学大纲,开展教学[11]。只有将语言学习和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挂钩,才能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 思辨性

在项目驱动下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术技能的训练全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本的质询工具,包含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以及前因后果的分析、推断、评价、说明和解释,并借此得到正确的判断[12],它是一种探求事物本质和真相的积极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写作既是语言活动,又是思维活动,作者的思维方式必定影响其写作方式[13]。然而,思辨缺席的现象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14]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在写作项目各阶段的任务设置中,要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共核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自己学科的学术语篇,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与教师讲授的共核特征存在的异同;在布置文献阅读任务时,要引导学生去质疑、对比分析及批判性评述不同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态度,从而为文献综述撰写奠定基础。有研究表明,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5]。类似“为什么”“这是个人观点还是事实”“这个观点有无理据”“有无和这个观点对立的观点”“研究问题是否清晰”“研究设计有无漏洞”“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是否详尽”“研究还有哪些不足”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事物或信息的表面去探讨其本质,并在提问及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明晰并改进自己的研究思路。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为学生在课后学习中自我提问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有助于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批判性思维训练应贯穿写作项目各阶段的任务设置中,每一个任务的设置都应包含针对理解、分析、评价、推断、解释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训练。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去检索本学科英文核心期刊论文,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共核知识,可对原文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述。经过反复探究式训练,以达到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四) 合作性

合作性与自主性并非对立的概念,而是并存的现象。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教学环节中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以构建积极互倚情境作为核心要素[16]。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学习成效均有促进作用,且对认知作用更为显著[17]

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在共同目标上相互探讨、相互扶持、分工互助和齐心协力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增加语言产出,而且还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支撑。如表 2所示,教师在设置写作项目各阶段的任务时,均需充分考虑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学科的一致性。如有可能,尽量将有英文论文写作经验的学生和无经验的学生混合编组,让前者起到标杆和领头羊的作用。在任务准备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任务分工;在任务实施阶段,鼓励学生按前期的分工去检索材料、总结归纳,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共核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开展探讨,在相互质疑、协商沟通中深化对原文材料的理解,进一步理清思路、提炼要点,为课堂汇报和课后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互评反馈对于提升其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互评包含学生间的互评以及组间互评。评价的重心要紧扣教学目标,不仅涉及对语言表达及谋篇布局的评价,还包含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辨析和评价。这里思辨能力是指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分析、推断、评述和阐释等能力。有研究表明,对思辨难度较高问题的集中反馈也可以有效触发修改行为,表明同伴反馈对修改行为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18]。学生互评是课程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环节,评价标准的确立是形成性评价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19]。教师需要在互评前让学生熟悉评价标准,以期让同伴评价和反馈更加客观、中肯,能够起到促进反思和改进的作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结语

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的当今世界,在国际顶级英文期刊上发表原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具体体现。提升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对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话语权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目的性、专业型、思辨性与合作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的任务设置原则,以期为项目驱动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一定启示。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一定要紧扣学生需求,将学术英语写作共核知识和学生的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19-12-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
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EB/OL]. (2018-08-27)[2019-12-26].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
[3]
Hyland K, Hamp-Lyons L. EAP: issues and direction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2, 1(1): 1-12. DOI:10.1016/S1475-1585(02)00002-4
[4]
Stoller F L. Project work: A means to promote language and content[M]//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07-120.
[5]
陈芳, 赵秀凤. 调查研究型项目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0): 35-38.
[6]
周梅. 项目驱动下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项基于"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J]. 中国ESP研究, 2019(2): 100-110.
[7]
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21-330.
[8]
Trimble L.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discourse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76.
[9]
娄宝翠, 王莉. 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自我指称语与作者身份构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3(1): 93-99, 160.
[10]
盛云岚. 学术英语的语境化教学——欧洲CLIL模式与美国社区大学发展性课程的启示[J]. 外语界, 2015(5): 35-41.
[11]
蔡基刚. 中国高校学术英语存在理论依据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16(1): 9-16.
[12]
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R]. Millbrae, 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89.
[13]
马利红. 基于论证的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效度研究[J]. 现代外语, 2021, 44(5): 694-703.
[14]
张保权. 论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探索, 2016(5): 83-86.
[15]
陈亚平. 教师提问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2): 87-96, 146.
[16]
李宁, 王宁. 合作学习视域下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J]. 江苏高教, 2020(1): 94-101.
[17]
李宝敏, 宫玲玲. 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内外54项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24): 39-47.
[18]
耿峰, 于书林, 王俊菊. 同伴反馈对提升英语辩论文思辨质量的有效性研究[J]. 外语界, 2021(3): 37-45.
[19]
周梅. 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的评价体系建构——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2): 43-48.
图 1 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构成要素
表 1 建筑学科英文期刊论文摘要部分的修辞语步示例
表 2 项目驱动下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授课内容及项目各阶段的具体任务[6]
表 3 语篇模式:分类、对照对比模式示例
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以建筑学科为例
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