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联系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应广泛联系带动非党员教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和做好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各种社会思潮夹杂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文化影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旧思想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和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等,会对部分道德观念、人格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影响,使其信奉享乐主义、追求物质生活,缺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甚至缺乏理想信念。
(二)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大学新生在入学时都会存在角色转换适应阶段。从相对封闭的高中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离开父母后的学生需要独自处理各种问题,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与繁多的课程和各种考试压力,使部分学生存在不适感甚至失落感。部分学生由于缺少生活历练与处世经验[3-5],当遇到学习、情感、社会人际关系等问题时,易从自我角度考虑出发,明辨是非能力较弱,无法理解或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而变得易怒、抑郁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三) 抗挫折能力弱部分大学生从小过着衣食无忧、有求必应的生活,接受的教育多为鼓励型教育,与大学阶段生活存在很大出入。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竞争压力变大,学生不再具有优越感,加上社会阅历浅,考虑事情不够全面,导致部分学生心理不成熟且极其敏感,抗挫折能力弱。
(四) 网络依赖性强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鲜刺激的网络游戏等容易失去自我,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自我控制力较差,对学业和身心都造成了极大影响。
二、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定位和育人过程中的作用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组织者,是将学校党委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的直接责任者。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这就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带动和推动系部工作及其他工作发展,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6-7]。针对高校学生特点,教工党支部引领教学、科研工作,应使全体教师始终不忘为人师的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围绕“三全育人”总体布局,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奉献力量。
(一) 党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把青年大学生培育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高校教工党支部应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教诲,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使其在自己的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出最好成绩[8]。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全方位构建育人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从课程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知识体系为基本单元,通过挖掘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工党支部在日常“三会一课”中,应突出党建与业务的结合。以党建为引领,组织教师一起探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促使任课教师能够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达到润物无声、内置于心的效果。“以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为根基,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从思想引领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定素质培养目标;从专业知识点中找到思政教学方向,明确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结合;从教学创新角度,通过将科技创新融入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匠意识。如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绪论讲授中,通过介绍钱学森老先生的人生经历,使学生明晰科技强则国强,以及在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时具有无畏前行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念。
(二) 拓宽渠道,“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系统发展观念,并将之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当前高校毕业生存在总量持续增长、就业压力增加等与学科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高校坚持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将全过程育人落到实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喜欢专业,高校教工党支部应加强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设计,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8-9]。教工党支部起到把握方向、制定决策的作用,利用招生宣传,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观摩,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有最初的认识。招生宣传是家长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专业的直接渠道,为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培养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向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等,为学生创新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提供基础。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分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指导学生课程实践和设计,加强产教研深度整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具备专业素养,培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组织学生分年级、分兴趣、分方向、分目标的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形成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能更好了解专业前沿,为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引导毕业生树立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价值观,以转变就业观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率提高。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培养模式下,专业学生主动从基层做起,以积极、努力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 结对帮扶,师生共情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师应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为了师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沟通,高校教工党支部应在学习生活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在思想认识上了解学生并指导学生。北京建筑大学自动化系教工党支部教师分别与每个自然班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对自己的要求。如有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上遇到困难,教师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为学生们组建学习小组,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或利用微信、学习通等网络平台进行答疑解惑,不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和珍惜时间。定期组织学生集中学习,邀请每门课学习比较突出的学生对相应课程进行总结整理和知识点讲解答疑,有利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
除了与师生交流外,教师也会利用微信与家长建立联系,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情况。加强专业教师或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实和磨炼自己,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用真心换真情,用自己的言行去带动和影响学生。对情绪低落的学生,倾听他们的诉说,并及时提供指导建议和必要帮助。
学生在有爱的环境下,坚定信念,不断成长,为成长为更有担当、更有情怀的新时代的大学生而不懈努力。教师以不忘为人师的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支部带动,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坚守,不断探索,用爱心、用耐心陪伴学生成长,培育学生成才。
(四) 利用网络,创新教学针对部分学生对手机或网络的依赖性问题,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应做好联合共建,有效利用网络技术,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10-11]。课前教师根据章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合理地选择学习资源,督促学生按学习目标完成相关线上学习内容,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在线反馈和留言评论,及时根据回答和留言评论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12]。
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前通过利用雨课堂等教学工具,以线上线下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并向学生推送相关学习内容。运用弹幕或讨论形式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疑问和见解,有利于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将课上所讲内容及录屏文件上传到学习通,并留下相应课后习题,以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根据学生课后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在下次课前以随机形式,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做习题讲解。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高校教工党支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既要练好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广大师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基本功”,又要抓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主业务”。支部党建要将“基本功”与“主业务”统一起来,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得以有效充分发挥,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通过党建与业务的联系,党员与非党员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这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三、结语教书育人路上,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高校教工党支部必须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深刻领会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建为引领,积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师生党员的基本单位。教工党支部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师生组织和联系起来,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师生的政治站位,提高师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要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学生心中的“大先生”;教工党支部应积极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不断增强教工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而促进整个教育过程良性发展。
[1] |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 金陵晚报, 2018-09-11(A2).
|
[2] |
师洪洪, 史晓霞.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 教学与研究, 2021, 5(11): 271-273. |
[3] |
当代大学生有何特点[EB/OL]. [2022-06-25]. https://wenku.so.com/d/3295f700d0f555eda7dbc1220f11ba4e.
|
[4] |
谭小雄. 高校思政教育"3+3"工作范式的思考与实践[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 40(1): 67-69. |
[5] |
庄媛, 朱安宏, 高亚文. 高校党建与学风建设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20, 7(52): 142-145. |
[6] |
曾艳萍, 李明, 林洪, 等. 混合式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20, 35(9): 47-52. |
[7] |
张小青. 围绕"路由引领、传感育人"党建品牌开展党建工作探索[J]. 决策探索(下), 2020(10): 32-33. |
[8] |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许昌日报, 2022-04-26(1).
|
[9] |
钟玲会.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育人路径探析[J]. 延边教育学报, 2020, 34(4): 94-96. |
[10] |
张其亮, 王爱春. 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4): 27-32. |
[11] |
徐晓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师生作用发挥[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S2): 180-182. |
[12] |
赵妍.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点击英语》课程为例[J]. 福建茶叶, 2020, 42(3): 263-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