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建筑教育  2023, Vol. 32Issue (3): 122-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5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吴浪, 淳庆.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23, 32(3): 122-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5.
WU Lang, CHUN Qing.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urs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23, 32(3): 122-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5.

基金项目

东南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重点项目(5201002117A); 铜陵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xj125)

通信作者

淳庆(1979—), 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研究, (E-mail)cqnj1979@163.com

作者简介

吴浪(1986—), 女, 铜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及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E-mail)wavelet_wu@126.com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2022-07-15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吴浪 1, 淳庆 2     
1. 铜陵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2. 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教学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 既能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又能发挥对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梳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课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教学内容与特色, 探讨其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建设思路, 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构建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对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遗产    保护技术    课程思政    建设思路    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urse
WU Lang1, CHUN Qing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244061, P. R.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 R.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point of education reform i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knowledge teach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can not only increas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shaping their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of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The proposed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ca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urse,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deas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强调加强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强化国家共同记忆、留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展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这也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融合,以适当的方式创新课程教学,有利于总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济大学出版的《思政教育与高教发展》[1]一书中提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以思政教育提质增效为突破,重构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具体措施如优化思政教育理论课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教学联动,从授课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多个层面融入专业学科教育。通过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构建更具创新活力、育人实效、系统的新课程体系。两种方法协调统一、同步进行,使得思政教育质量有明显成效。二是,克服融合难点,形成创新高效的新型教学课堂。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在深入探究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三是,重视实践教学,将思政教育提升作为长效工作。近年来,多所高校以“研学”“夏令营”等形式将思政教学的课堂从校内搬至校外,各地的红色文化景区、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户外阵地。相比传统的校内课堂,这种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丰富的趣味性,感召力充沛,极富教育传播价值。

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并深入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实现以“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课程培养高阶目标[2]。本文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课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与方法,以期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储备及综合的应用能力。建筑遗产保护技术是该方向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支撑建筑遗产保护学的重要基础,在其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完善该课程乃至整个研究方向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上有思政建设的优势与特色。一方面,课程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生能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加深对国情历史的了解、懂得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技术课程的严谨思维与实践经验能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及不断磨练技术的人文科技素养。梁思成先生曾在他的讲座《半个人的时代》中提到,科技和人文的分离会使人成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因此,构建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是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一)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特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精神,以及国家相继出台的各项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合设计以红色革命建筑遗产保护、乡村建筑遗产保护和思政教育元素课堂讨论为重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系统的思维模式,具体课程设计思路如图 1所示。课程以木构建筑、砌体建筑、混凝土建筑等典型建筑遗产类型的保护技术为讲授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科学、全面分析、设计与研究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支撑国家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建筑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了解我国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学习保护建筑遗产的方法和技术,增强“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理念,投身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结合课程特色,在教学中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图 1 科学系统思维模式的启发与建立
1. 以价值观引领作为课程培养的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国疆域广阔、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源。课程内容中自然地融入“工匠精神、仁义礼孝、家国情怀、革命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带给学生充实的专业知识与积极的价值导向;因此,该课程具有积极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建设优势,其培养目标旨在达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2]

2. 丰富的案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坚实基础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有极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以丰富的实践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是支撑教学内容的坚实基础。课程设计中在每个专题安排课堂讲授与工地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参观调研建筑遗产保护的项目工地,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切身感受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将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与现场实践技能相结合,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现场体会匠人的信念、素养与敬业精神。

(二)教学模式探索

(1)“2+1”的教学设计。

“2+1”中的“2”是指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工地的专业实践教学,此为教学内容中的两大主体。“1”则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方式,即随着课程内容的开展与深入适当融入互动讨论,以研究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为使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能够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与处理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中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授与案例分析,技术方法的实操性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安排各类施工现场和建成项目开展现场教学,在实地调研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

(2)“点+线”的教学思路。

木构建筑遗产、砌体建筑遗产、混凝土建筑遗产等典型建筑遗产类型的保护技术是课程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也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为主轴,是整个教学思路的主线。用主轴线将各部分知识点串联起来,教学思路清晰且目标明确,对组织课程教学极为有益。

(3)“润+延”的思政教学。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设计中,通过讲述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与文物价值、保护理念与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保护技术延伸并拓展课堂内容。一方面,从知识点中发掘课程“自带”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形式与课堂内容的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术储备,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工匠精神。

二、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多元的课程设计

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应找准切入点,符合知识、科学、道德及时代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3]。专业课程重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正确引导,在浸润、拓展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化价值观的塑造[4]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设计以知识的累积及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科学的专业思维。教学中以建筑遗产保护实践项目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如:古建筑保护专题教学与民族文化自信的结合、近代建筑保护专题教学与近代历史教育的结合、红色革命遗产保护专题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理念的结合。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如图 2所示。

图 2 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

长期以来,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在教学安排上缺乏结合,专业课注重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对于如何在专业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把握还不够精准,方法和办法还不够多,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之嫌。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红色革命建筑遗产保护、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专题教学及相关专题讨论。

(1)“红色革命遗产保护技术”专题。红色革命遗产作为近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物质精神遗产,是见证革命先辈红色足迹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结合红色革命建筑遗产保护实践开展遗产保护技术的专业课程教育,是重要的思政教育改革手段。

(2)“乡村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专题。乡村振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点,许多乡村和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遗产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文化性,通过对其修缮保护和文化挖掘可以大大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乡村建筑遗产专题,增强学生的国家发展观,也是鼓励学生投身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的重要途径。

(3)“建筑遗产保护相关思政元素讨论”专题。建筑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课程后期专门开展一次思政讨论课,学生主动寻找感兴趣的工程案例,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分享,讨论其思政教育元素与学习感悟。这一专题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学习与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更注重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展开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巧妙融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积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文化素养。同时,在工地现场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体验建筑遗产保护现场,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学习遗产保护相关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前后教学内容及思政目标差异对比如表 1所示。

表 1 课程教学改革前后的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
(二)丰富的教学案例

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其价值取向与显性思政教育一致,并因“多学科同向的理论可以从正面印证思政课程中所获得结论的正确性,多角度的典型案例可以从侧面佐证理论的科学性”的独特优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实践中,强化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认知,拓展思政教育、提升育人效果[5]。学生通过建筑遗产保护实践项目的学习,不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在保护方法与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深刻体会建筑文化遗产的宝贵。图 3为建筑遗产保护工程教学现场。

图 3 教学专题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建筑遗产保护工程教学现场
1. 教学内容与方法

根据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着眼点,将案例资源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树立文化自信——古建筑保护技术专题教学。

我国历史悠久,古建筑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作为主流传承的传统木构建筑遗产和具有本土发展特色的砌体建筑遗产都是十分宝贵的古建筑。在典型的木构建筑遗产及砌体建筑遗产的案例讲解与分析中,学生在了解古代建筑材料、形制与构造特征的同时,感受灿烂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案例1:苏州留园曲溪楼的修缮设计

江南传统木构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显区别其他国家的木构建筑遗产,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留园曲溪楼(图 4)外观造型古朴典雅,为典型的苏州地区厅堂升楼结构,建造工艺精良,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解决加固修缮关键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强调对古建筑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分析及文物价值的评估,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木构建筑的文化内涵与重要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图 4 苏州留园曲溪楼修缮工程

案例2:南京定林寺塔的修缮设计

中国的砖砌古塔特色鲜明,在形制、结构、构造和工艺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砖塔有着明显不同。定林寺塔(图 5)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七级八面,向上逐层收缩,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教学中,讲解定林寺塔的整体加固修缮技术及塔身倾斜的纠偏方法,强调保持古塔历史风貌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受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古代营造技艺的重要意义。

图 5 南京方山定林寺塔加固修缮工程

(2) 培养工匠精神——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专题教学。

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中有许多建筑技术发展的典型案例值得研究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了解我国近现代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的革新与进步,而且能从中深刻体会和感悟工匠精神。

案例1:南京长江大桥(图 6)于1968年建成,是在新中国极其困难的时期完成的一项伟大创举,不仅是重要的建筑遗产,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该案例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了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理解当年技术人员如何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创举的工匠精神,通过现场勘查和评估,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大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学习如何在保证桥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大桥历史风貌的恢复。

图 6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文物保护工程

案例2:浦口火车站文保建筑物加固修缮设计

南京浦口火车站旧址(图 7)是国内首个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建筑群。修缮部分是浦口津浦铁路别墅群,共有建筑七栋,均为砖木结构,是浦口火车站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通过介绍建构特征和营造工艺,让学生理解近代匠人在营造过程中“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教学过程中重点讨论了由居住功能转变为公共功能的砖木类文物建筑加固修缮设计时应考虑的关键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技术,也进一步了解了这些建筑遗产的营造技艺和重要价值。

图 7 浦口火车站文保建筑物加固修缮工程

(3) 激发爱国情怀——红色革命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专题教学。

这一专题的案例教学主要依托红色革命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的工程项目展开。案例学习前开展集体研讨,了解红色事迹、红色精神、建筑的历史背景,组织实地参观调研。在深入研究案例阶段,组织学生研读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到现场勘察测绘,讨论保护工作计划和修缮设计方案。通过对红色革命建筑遗产保护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崇高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案例1:恽代英烈士殉难处旧址修缮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旧址(图 8)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始建于1930年的建筑见证了大批先烈为了中国革命斗争、牺牲的壮举,是传承红色基因、纪念先烈、鼓舞后人的重要场所。该案例的教学侧重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研读以及现场勘测,通过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习“依法保护、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有效性”的文物修缮原则,以及如何使用科学技术恢复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

图 8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旧址修缮工程

案例2:六合县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

六合县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图 9)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奋力抗日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案例教学包括两方面:一是满足建筑后续使用结构安全要求、最大限度恢复建筑历史风貌的加固修缮技术;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纪念价值与社会价值。教学中强调对建筑历史背景的了解,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针对建筑历史及其文物价值进行全面分析与讨论,激发爱国热情。

图 9 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工程

(4) 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专题教学。

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带领学生调研乡村建筑遗产保护项目,并完成保护与修缮设计。经过保护与修缮的乡村,在村落环境、建筑遗产、民俗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还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乡村建筑遗产保护项目的教学对推进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

教学中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乡村历史文化,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同时,鼓励学生将专业所学服务地方,挖掘和提炼乡村振兴元素,在实践中积极开拓中国乡村的振兴之路。

案例1:井冈山大仓村建筑遗产保护

大仓会见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创立的关键点,对其后的中国革命道路具有重要影响。如今,大仓村内历史建筑和基础设施空置损毁,亟待振兴。这一案例对于学生学习建筑遗产保护与乡村环境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实地调研考察和历史信息挖掘的重要性。学生一边对周边历史建筑的形制构造和营造工艺进行考察调研,一边深入学习革命历史、重走当年会见之路、挖掘相关历史信息。通过对林氏积庆堂(图 10)、林凤和宅、横江古桥等现存遗迹的修缮改造,新建大仓讲习所、风荷廊桥等公共设施,以“大仓会见”的历史叙事为脉络,串接起村庄的公共空间系统,以此激发村民的公共生活,吸引具有井冈山特色的参观旅游,提升活力,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建筑遗产的修缮设计,发掘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元素,鼓励学生投身国家乡村振兴计划,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利用。

图 10 井冈山大仓村林氏祠堂修缮工程

案例2:溧水蒲塘桥修缮

蒲塘桥(图 11)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古代石拱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塘桥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桥,东西走向,具有典型的明清官式石桥特点。教学中通过讲解该石拱桥的形制构造特征、残损病害机理、结构安全问题,提出科学的修缮设计方案。通过修缮保护恢复其历史风貌,守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引发了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共鸣。同时,作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传统村落发展、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蒲塘桥的修缮工程向学生展示了其修缮后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促进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 11 溧水蒲塘桥修缮工程
2. 案例的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直观且生动,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也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真实素材。为了使思政教育与丰富的案例资源有机结合,案例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文物保护工程为例,其课堂与工地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如图 12所示。

图 12 工程案例的教学设计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思政资源的建设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实至关重要[6]。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方案可以从价值引领、过程体验、综合评价及共同实践等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广度、深度与多维度的认知,形成“大格局”,用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其次,以过程体验为载体,推动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课程的评价应多样化,以动态的实践过程及分组讨论与互评等形式完善评价体系。此外,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应形成实践共同体,建立协作配合,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与对接[5]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其教学及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课程以嵌入式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为主导,充分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价值理念,将思政元素嵌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7]。教学中结合项目工程的建设,带领学生在江苏、浙江、北京、江西、湖北等多个省市地区参与十余项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其中包含多处红色革命遗产和乡村建筑遗产。学生分组考察调研,做相关的讨论和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在实践中加深学习。通过实践活动与课堂讲授的交融,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同时,借助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学习建筑遗产的保护技术方法,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与素养。这一过程实现了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和谐统一。

通过思政元素融合设计、红色革命遗产保护及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专题、思政教育元素课堂讨论等环节的教学,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绩,其教学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木结构设计竞赛奖等。

四、结语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为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充实、实践案例丰富,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习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思政元素的精准设计,将其巧妙融入课程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笔者通过分析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的思政建设思路与教学设计方法,着重介绍了课程中的典型教学案例及其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的实践路径,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法,以期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思政教育与高教发展[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1.
[2]
吕飞, 于淼, 王雨村. 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初探——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4): 182-187.
[3]
孙朝阳. 层次分析与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的三个维度[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5(6): 146-154.
[4]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5]
唐湘宁.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 内涵本质与实现路径——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33): 62-64.
[6]
王博, 李红, 吴涛. 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思政初探[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5): 185-190.
[7]
蔡小春, 刘英翠, 顾希垚, 等. 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0):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