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101-11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1.001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文化思想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明和标注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了时代特质,坚守人民立场和政治底色、坚持宏微结合和体用贯通,并彰显了民族特性与世界眼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实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内在发展和外在保障的统一。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内外动因。
2024, 30(5):126-138.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8.003
摘要:高校思政课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的存在样态、运行状况及功能价值的总体判断与评价。作为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性建构,高校思政课形象的塑造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构建并优化形象的自塑过程,也有社会公众的主观印象对高校思政课形象产生影响的他塑过程;高校思政课形象传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打造精良的形象主动传播给受众的自传过程,也有形象在社会公众中被传递和解读的他传过程。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与高校思政课形象传播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原初起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环节。高校思政课形象的传播主体包括自传人员和他传人员,传播内容包括理念信息、行为信息、视觉信息,常见传播路径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为适应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效果多维化的社会趋势,应从视阈、内容、方法三个角度切入,丰富高校思政课形象传播的研究范式、做好高校思政课形象传播的危机修复、运用媒介整合传播策略创新传播思路。辨清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及其传播的关系,明晰高校思政课形象传播的基本要素,探索高校思政课形象传播的优化策略,是顺应发展趋势、回应现实问题、遵循时代期待的统一,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的提质增效,在助力国家形象美名远扬的过程中,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2023, 29(6):284-29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3.10.006
摘要: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政治品格,它孕育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领域。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精神密码,更是新时代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重要法宝。在哲学辩证法视野中,斗争精神是目的性实践的有意识的产物,是人类斗争实践在意识层面的反映。从目的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实现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斗争是人对不会满足人的世界的改造,通过生产斗争才能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科学实验的斗争才能实现生产与社会的跨越性发展,通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才能获得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从对象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科学把握斗争对象与联合对象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斗争谁和联合谁是取得斗争胜利的基本前提。从方法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灵活运用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斗争战略与策略要围绕社会的主要矛盾来制定,要既反对左也反对右,要有理、有利、有节。从精神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的辩证统一,斗争精神需要克服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做到勇敢与谨慎、怕与不怕、藐视与重视的辩证统一。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与一切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它回答的是实践主体在斗争中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事关斗争的价值理性,依靠谁事关斗争的工具理性,二者的辩证统一则是确保斗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础所在。
2021, 27(2):1-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0.12.001
摘要: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要推力。当前,推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既要保持技术敏感又要避免技术迷信,既要把握理论可行又要注重实际可行,一方面要立足大数据技术特征,客观认识、冷静看待大数据本身在数据产生、数据处理和数据结论运用等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不断注重数据的鉴别和筛选,提高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逐步精细数据的加工和挖掘,提高大数据处理的可行性;持续优化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提高大数据结论的可用性,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用,促进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20, 26(4):1-1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0.05.001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百年发展历史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规律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及理论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和资源。以学科设立为契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不断深化,实现学科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学科特征更加显现,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内涵。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形成了坚持学术研究与助力党的中心工作、历史研究与满足时代需求、理论研究与深化教育实践、思想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宝贵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要在构建完善特有研究范式、通过规律把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理论创新推动作用和检验评价反馈功能,立足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体系,开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新境界。
2018, 24(3):170-18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3.01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定位、思想基础、道德实践、文化自信、工作格局等不同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理论蕴涵非常丰富,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重要指向,提供了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