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4):49-6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3.008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 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抓手, 也能够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 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两条价值环流良性互动。本文丰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与时代内涵, 理清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逻辑机理, 探讨挖掘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由科技创新推动,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致力于提升中国对整个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的控制力, 加快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新引擎,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阵地, 以未来产业为策源地, 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作用, 通过实现工序升级、产品升级和链条升级等途径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基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阵地, 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支撑, 以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同提升为重点, 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培育国内价值链的竞争力; 以绿色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双轮驱动为新动能, 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部门结合为着力点, 发挥有效市场的促进作用, 发挥有为政府的引领作用, 以人才引培制度与链长制为政策支撑, 持续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面对当前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 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跃迁的大趋势, 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 加快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培育新动能, 把握新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改变中国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并确保产业链安全韧性, 为后发国家或地区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实现价值链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对中国抢抓全球价值链重塑契机下更深层次地提升竞争优势,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 29(1):38-5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2.03.005
摘要: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立足高铁的时空效应,重点考察劳动力流动引致的知识溢出等效应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以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判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以间接效应衡量空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考虑长江经济带高铁网络布局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高铁开通后引起的效应可能有所区别,分区域及细分行业研究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从劳动力转移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高铁开通不仅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亦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产业集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正向作用高于中部城市,对西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并无明显影响;高铁开通对不同细分行业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对批发零售、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及教育等行业集聚水平作用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拓展了劳动力自由流动范围,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影响第三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也是高铁开通影响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未开通高铁城市应加快推进高铁网络建设,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中、东部地区应加大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的承接力度,促使产业升级;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高铁对劳动力要素的空间重构效应,警惕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文章将空间溢出效应引入双重差分模型,判断高铁引致的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程度;基于时空压缩效应下劳动力流动视角考察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双重影响下的异质性,丰富了高铁建设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理论研究,对高铁建设规划与第三产业布局协同联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06, 12(5):65-68.
摘要:资源危机业已成为全球和中国社会本身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建立生态文明不仅是应对全球性资源危机的一剂良方,也是中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资源危机作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应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完整的法规体系和增强国人意识等方法努力把生态文明发展成为更成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