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1):1-18.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9.05.001
摘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点,在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建立修正多元空间经济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进行空间数理建模,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系统性分析区域板块化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哪种更适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板块化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显著的行政壁垒影响,将导致经济要素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存在较大难度,最终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出现平均化均衡,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不断削弱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自身行政壁垒影响,改善区域内部贸易互通条件,进而提升经济要素在各省市之间流动的速度,最终促使长江经济带自发形成集聚化均衡,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化转型存在一门槛值,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将有效降低该门槛值,减少转型发展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2018, 24(4):1-1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4.001
摘要: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2015, 21(3):1-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5.03.001
摘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间重庆市辖区内各区县间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发展集群;由于受自身条件及空间地理环境影响,重庆地区第一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经济全面提升,而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则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为全面推动重庆地区经济合理、可持续发展,除了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外,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
2012, 18(5):8-16.
摘要:文章在修正传统城市化指数基础上,从空间角度对重庆各区县城市化进程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空间集群现象;1998-2008年间重庆市各地区城市化第二产业比率指数和第三产业比率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明显增强;而城市化非农人口比率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年减弱。因此,将城市化重心转移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比单纯通过扩大城市范围、增加非农人口比例来提高城市化率更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