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挑战与推进路径

      2024, 30(6):26-4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9.010

      关键词:西部地区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机理推进路径
      摘要 (238)HTML (309)PDF 1.88 M (131)收藏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驱动下,协同发展可以促使区域比较优势、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和区域交通联系相互作用,并叠加协同效应推动系统不断动态演化至高级协同。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面临着区域比较优势较弱、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效率较低、区域交通联系程度不高三大挑战。研究认为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以提升区域比较优势,要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交通类投融资平台的治理能力;二是深化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协同以优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要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组织,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作制度,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加快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件建设以强化区域交通联系,要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硬件统筹建设力度,协同打造“通道化、枢纽化、体系化”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欠发达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助推新基建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部地区高校为例

      2024, 30(6):138-15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4.005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双一流”建设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动西部地区高校
      摘要 (329)HTML (211)PDF 2.11 M (149)收藏

      摘要:高层次人才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力主体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而高层次人才流动正是劳动力价格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的驱动下,西部地区高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基于“博士比”“教授比”等“人才硬指标”考核评估压力而导致的人才资源相对不足问题依然较为严峻,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加盟便成为高校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这一社会共识促使高校和科研单位竞相对外采取人才“挖角”模式,由此引起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合理性流动”的质疑。为进一步探究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内在动因与作用机制,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和扎根田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高校进行研究,发现“较高的经济待遇期望值、较好的科研发展期望值、合理的考核评价期望值、全面的服务保障期望值、理想的社会适应期望值、优良的人才环境期望值”等六个主范畴共同构成了“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且对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分析影响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深层次原因发现,经济待遇直接影响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科研发展与考核评价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因,直接影响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二者共同反映了高层次人才流动价值与流动意愿的关系;服务保障、社会适应、人才环境三因素构成了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内外情境,既通过影响流动价值间接作用于流动意愿,也调节着流动价值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因此,可以用“直接原因→内在动因(属于直接原因)→内外情景→流动意愿”这一故事线来描述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现象,其核心范畴可以确定为“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机制”。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尤其是在基于西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模型情形下,应从关注“心理收入”、建设发展平台、完善制度保障和培养情感认同等方面调适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

    • 我国西部地区柔性引才困境及路向研究

      2022, 28(3):14-2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2.04.002

      关键词:柔性引才|刚性引才|人才|人才强国|人才政策|人才环境|西部地区
      摘要 (791)HTML (1290)PDF 1.68 M (1802)收藏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一大重要发展战略,体现我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国对人才发展的高要求。我国把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地区流动,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新局面。人才引进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集聚的重要方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各地区间人才的合理流动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我国鼓励多方式引才并努力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给予引进人才多方面的优惠待遇,以满足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当下我国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各地区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抢人大战的势头从未减弱。而目前人才的缺失是不少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西部作为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力资源远不如东部地区,人才的刚性引进方面劣势明显,要想弥补其在东西部人才争夺中的不足,西部地区必须加快转变引才方式,将柔性引才作为开展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就柔性引才的价值诉求看,实行柔性引才是发达国家解决人才问题的成功经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更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柔性引才方式对西部地区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人才引进难、集聚效应差;人才国际竞争、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西部地区刚性拥有充足的人才越来越困难;柔性引才是国内外解决人才问题的普遍方法,尤其值得西部地区学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在人才的柔性引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柔性引才的基础条件薄弱;刚性引才惯性突出、柔性引才意识明显不足;国内外人才管控力度强,人才柔性引进空间小;柔性新人与单位旧人存在矛盾。为此,西部柔性引才需要加强以下路向研究与实践:一要创新人才观念,增强柔性引才意识;二要进一步优化引才政策,拓展柔性引才空间;三要挖掘西部资源,丰富柔性引才方式;四要借助互联网,打造互联网+智慧型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五要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打造柔性引才的良好环境。

    • 财政转移支付推动西部地区社会均衡发展成效分析

      2018, 24(2):1-1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2.001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西部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区域差距
      摘要 (1066)HTML (869)PDF 2.24 M (1537)收藏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优先支持西部地区各类经济社会项目发展,并将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作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重要目标。2001—2012年,中国各地区间以人均GDP和HDI衡量的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在引入财政转移支付变量后,都存在与其相对应的β条件收敛,人类发展水平收敛速度远快于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中国东、西部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社会发展差距快速缩小,财政转移支付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间的人类发展水平的均衡。

    • 农村危房改造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5, 21(5):57-6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5.05.008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资金;补助对象
      摘要 (1483)HTML (543)PDF 1.45 M (1049)收藏

      摘要: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农村受灾严重、年久失修的危房进行改造,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资金使用不当、缺乏公平、公开等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及对西部典型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的现状及实施中的影响因素,结合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从25个影响农村危房改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提取出6个公共因子,即资金使用因子、对象评选因子、组织管理因子、基层操作因子、客观问题因子、监督管理因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危房改造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 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向比较与优化路径

      2014, 20(4):10-1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4.00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西部地区;误区;优化
      摘要 (1239)HTML (554)PDF 1.37 M (911)收藏

      摘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西部地区未来产业转型的主导方向,也是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核心支撑。以川渝陕为例梳理现阶段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取向,发现存在的同质化竞争、脱离传统产业基础、过于强调政府主导力量、轻视本土企业培育及忽视环境成本等5大误区,将严重影响其长期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以此入手,文章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路径。

    • 西部地区FDI贸易效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 17(5):15-18.

      关键词:西部地区FDI区域差异对策建议
      摘要 (2004)HTML (0)PDF 793.42 K (1208)收藏

      摘要:文章以1997-2008年的东中西部的动态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分析FDI对中国贸易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FDI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对东部而言,FDI对出口具有显著的创造效应,对进口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而中西部这种效应则不显著。文章分析了西部地区贸易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1, 17(3):39-43.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影响因素
      摘要 (1635)HTML (0)PDF 935.79 K (954)收藏

      摘要:文章利用空间基尼系数的一般原理和测算方法,对中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类型受要素禀赋的影响较大,产业集聚形成所需要的适宜制度环境比较缺乏;同时,西部很多产业集聚程度正在增加,产业集聚的发展空间较大。

    • 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0, 16(3):1-6.

      关键词: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摘要 (2865)HTML (0)PDF 1.21 M (1293)收藏

      摘要: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发展西部县域特色产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特色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周期、发展机制、发展趋势,针对西部地区县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其资源优势,提出了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工作策略。

    •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2009, 15(2):15-18.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摘要 (4012)HTML (0)PDF 595.72 K (2262)收藏

      摘要: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及相应的模型,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1997-2004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出口与进口贸易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本相同。因此,主张加快发展西部对外贸易以促进西部经济加快增长,并在实施中要注意进口与出口并重。

    上一页12
    共2页19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