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6):136-14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8
摘要:为加快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许多高校正积极建设智能建造专业,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专业课程。其中,建筑3D打印是智能建造专业的一项特色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机械、材料、信息等领域。传统课堂教学和大范围实验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理解效率低,以及大范围实验受制于3D打印的高成本、长制作周期和低成品率的限制;因此,有必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建筑3D打印课程教学为例,讨论了建筑3D打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实践运行。该课程搭建了建筑3D打印虚拟仿真系统,提供三维模型格式转换、模型自动检测、模型修复等工具,使学生能够进行虚拟打印操作,以最低成本和最短时间对打印模型参数进行调整。此外,使用基于工业级六轴机械臂的建筑3D打印设备进行线下打印实践,建立了标准化的打印工艺流程,以确保打印构件的高精度成型。通过“月壶尊”壳体结构混凝土3D打印案例,介绍了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完整学习过程。该教学模式符合智能建造专业掌握一种软件语言、驱动一台硬件设备、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的“三个一”人才培养理念,为其他高校开展建筑3D打印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 33(6):170-17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23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和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形式。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混合式教学环境有其独特优势。首先,介绍课程思政在高校建设的内涵及意义,课程思政符合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要求;其次,分析了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最后,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对混合教学环境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进行探索。混合式教学环境概念在我国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平台、新应用对混合式教学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针对土木工程学科,在专业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中重视德育功能,利用混合式教学环境的优势,将思政点融入教学,并将其教学效果纳入课程考核,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完善过程化教学考核,提出线上线下教学方案。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教育的要求,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的反馈循环,逐渐形成土木工程专业思政育人模式。
2022, 31(4):136-14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8
摘要:培养高素质、有担当、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土木工程科学在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大学工程教育不仅要关注过程也应当关注目标,采用过程与目标融合的探究式教育模式具有较好的优势。本文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基于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基本原理、工科教育特征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构建3+2式探究式教学目标体系,涵盖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和过程、方法及态度培养目标,同时基于最近发展区提出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探究点及探究项目的科学方法。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可操作性强,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2021, 30(5):33-3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5.005
摘要: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懂管理、精设计、能施工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遵循工为本,工农结合的办学特色,创建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学生科技团队、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表明,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教研水平、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影响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7, 26(3):1-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3.001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和高校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终端,承担着为国家、社会输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责。针对现阶段中国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课程教育+动态评估的教育模式,组建由院系教师、政府就业指导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化培训队伍,以期将职业生涯规划全程融入研究生思维中,激发其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研究生就业率,为国家输送大量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构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2016, 25(1):66-6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4
摘要: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和构建阶段,在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作为培养主体的导师积极性不高、导师培养队伍构建模式单一等最为突出,制约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主要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构建多元一体导师团队的思路,并建议从资源共享、团队制度创新等方面构建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校内教授(理论水平高)+校内教师(横向课题多)或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实践基地导师团队,以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推进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的效益。
2015, 24(6):48-50.
摘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和构建阶段,在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主体培养单位高校条件准备不足,导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合国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政府、高校、导师团队等多方共同努力。文章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视角,以特色化培养模式、导师团队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等为研究对象,提出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推广多元一体导师团队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及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应对策略,以期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2014, 23(2):53-5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2.015
摘要:针对新版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要点进行探讨,通过与旧版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其修订或删减的主要依据,并对新版规范的修订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进而提出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新要求,同时也为工程技术人员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版规范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14, 23(2):144-14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2.038
摘要:为提高农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教师发展平台、学生学习激励机制、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四个方面,阐述了农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的改革与实践。
2009, 18(1):134-136.
摘要:多媒体条件下案例教学法是建筑抗震设计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文章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特点,阐述了多媒体条件下案例教学的作用及实施,并指出了多媒体条件下案例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及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