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2(2):36-4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5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技术,通过创造和改变环境来提高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550所,占高校总数的比例大于20%。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研究国内外顶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顶尖高校和顶尖土木工程专业两个维度综合考量,本文选取2021—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之土木与结构工程专业排名前50的国内外6所代表性高校,调研与对比分析6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可为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土木工程专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均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国内高校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要求修读的课程门数明显多于国外4所高校,存在课程分配不均匀问题;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在人文、艺术课程方面弱于国外几所顶尖名校,而在可供选修的专业课程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国外顶尖名校。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重要抓手,国内顶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可适量减少总课程量,增加人文、艺术课程设置,为学生留足课外学习与消化时间,以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者的协调平衡培养。
2022, 31(4):161-16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21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工程教育认证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通过对当前高等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阐述,分析了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特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设置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实践教学能力的毕业要求;通过绘制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路线图,构建了支撑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中对学生层次化、模块化能力培养,保证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目标达成,可为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2021, 30(6):159-16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6.023
摘要:土力学实验是土力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深理论理解、锻炼实验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工程意识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多所高校土力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系统性地提出线上线下混合,课前课后多阶段贯穿,虚拟仿真、数值模拟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多元混合式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详细阐述改革措施,构建五位一体土力学实验课程体系。依托MOOC、实验空间、PFC等信息教学手段打造线上线下双通道、多维度学习空间,开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制定量效并行的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科研潜力,提高工程能力,教学满意度显著提高。以此推动西南大学土力学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进程,为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020, 29(4):51-5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8
摘要: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影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用调研、对比研究和归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7所大学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比较,提出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对策。
2018, 27(1):23-2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1.006
摘要: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教学实践中,各教学单位普遍采用将同一领域的课程分割开来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较长时间通过自身实践将课程知识进行整合消化后最终用于实践。这一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也因学生工作实践领域而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运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教育模式对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以CDIO教学大纲为基础,通过一体化课程计划和设计-实现经验项目,虚拟工程实践场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以及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使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对整个专业知识领域有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2017, 26(5):33-3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5.008
摘要: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作为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出来的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在实现建构、评估与优化方面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与评析,文章针对济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情况展开跟踪调查与分析,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专业发展模式与机制,提出课程体系优化的框架性策略,以期对相关院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7, 26(4):48-5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4.012
摘要:针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6个方面作全面深入的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大学侧重某一方向的工程技能培养,南洋理工大学更强调科研、工程技能、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等综合素质培养。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多于武汉大学,涉及范围也大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大部分课程的学时数量多于南洋理工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且南洋理工大学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对于土木工程的实践实习,南洋理工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尚缺乏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毕业设计,南洋理工大学在内容的广度和工作量上,均大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要求。根据6个方面的比较,给出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参考。
2016, 25(2):6-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2.002
摘要:基于土木工程专业新时期工程化背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文章以黑龙江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为立足点,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养出发,探索强化实践能力掌握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策略,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2016, 25(6):68-7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4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方式,“慕课”课程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始的探索阶段。文章以土木类专业的通识性课程桥梁工程导论为例,开展了桥梁工程导论慕课课程建设框架研究,建立了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互动方式和考核方式四方面的课程建设框架。研究表明:理论知识浅显化和教学方式富媒体的特点有助于课程的大范围推广使用;教学、互动和考核均包含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将有助于发扬传统和新兴教育方式的优点,实现学生能力全面和均衡的发展。
2016, 25(6):110-11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4
摘要:2012年,随着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并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随之专业名称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根据2015年山东建筑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关于构建“3平台+3模块+X课程组”课程体系的意见,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选修课中开设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课程。新的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教学体系保留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主要内容,同时将建筑环境自动化技术作为学科的另一个重要模块分支。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研究探讨,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