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0(3):171-18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24
摘要:了解在智慧社区建设和社区科普信息化双重背景下城市社区居民的智慧科普现状,掌握城市社区居民在科普渠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需求,探寻实现城市社区智慧科普、精准科普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全国849份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居民科普需求集中在生存和生活层面、使用智慧平台(程序)频繁、居民从社区中获取科普知识有限、社区科普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为此,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智慧化的精准服务,创新社区科普形式和渠道,完善社区与居民双向互动机制,整合社会组织和辖区单位的科普资源。
2020, 29(4):154-16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2
摘要:目前,中国较多大中城市相继进入轨道交通时代,但科普渠道并未得到拓展,科普作品质量不高,科普工作仍滞后于轨道交通发展。微课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适用于移动学习时代科普知识的传播。针对当前国内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科普工作滞后的现状,从匹配视角对轨道交通科普需求与微课关键特征进行解析,分析科普-微课关键特征匹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微课部分关键特征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完全匹配的轨道交通科普-微课体系。将微信及其公众号作为科普载体,利用微课教学资源在居民中开展轨道交通知识科普工作,可显著提高科普效果。
2019, 28(1):133-14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2
摘要: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科普事业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社区科普工作的改革,应更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通过对当前城镇居民对社区科普的需求度和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探索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为社区科普工作有效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2019, 28(1):143-14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3
摘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有独特的优势,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可能会影响科普工作的公益性,从而影响科普信息化的可持续运行。通过梳理市场机制参与科普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场机制参与科普信息化的优势,探讨市场机制参与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科普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019, 28(6):183-18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6.025
摘要:科学普及是高校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科普创作与实践是大学生创新教育新的增长点。引导大学生从事科普创作与实践,深化大学科普资源立体式开发,形成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方式。依托高校教学科研机构,构建大学生科普创作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大学-政府-社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推动大学科普资源服务社会。
2014, 23(6):150-15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6.038
摘要:依据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科技导报》近十年科普载文的作者群进行了统计分析。阐明了统计对象的来源,揭示了第一作者的单位和地区分布以及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分析了作者群发文、核心作者群发文被引概况以及高效用载文及作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科普载文稿源高度集中在该刊以及其相关系统单位,科普载文第一作者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河南、湖北等省份,北京居首位。刊物在国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国际化程度较低。核心作者群发文被引频次分布趋势与幂函数分布吻合。低产作者多,作者群队伍还不成熟,同时高效用载文及作者的分布也反映出了载文的总体情况。通过对载文和作者群的分析,探讨期刊载文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合理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科技传播及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2013, 22(2):139-14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2.036
摘要: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学本身的创新上,更体现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上。科学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是科普活动中亟需理清的重要理念。文章从理性与科学的关系、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关系,以及对科普工作者的要求3个方面试图理清科普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及其两者的关系。
2013, 22(1):141-14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1.033
摘要: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说明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偏低,而一个国家与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与基层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正相关,文章以1949年以来四川省科协成立专门学会的情况为例,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基层科普工作发展的特征,并提出改进基层科普工作的相关建议。
2013, 22(2):143-14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2.037
摘要:开展大型科普活动评估是衡量科普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组织及服务者贯穿了科普活动筹备、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是科普活动评估的重要对象。研究从科普活动评估的意义、目的、方法出发,以2012年北京科学嘉年华参与机构调查评估为例,揭示开展组织及服务者评估得到的主要结论,以及评估结果对整体科普活动效果的意义。
2013, 22(1):146-15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1.034
摘要:基层科普工作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基础,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人们对科普认识的提升而深化。科普形式从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转化,科普对象从单一人群向多人群转化,科普内容从普及科学知识向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转化。基层科普由于面向广大城乡大众,面临的问题众多且艰巨繁杂,因此,有效拓展筹资渠道、创新基层科普方式、推进科普人才培养、创新科普活动、建立基层权威信息网络平台等将是进一步推进基层科普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