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1):44-4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06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本科阶段是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学科竞赛是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多年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学科竞赛+课程建设+大创项目+制度保障”四轮驱动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多层次、递进式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能够有效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人才培养质量从“单一型、封闭型、知识灌输型”向“复合型、开放型、能力创新型”转化,真正树立起开拓创新的科学理念,最终达到“知识和技能传授”与“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目的。
2024, 33(5):85-9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1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土木工程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而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新工科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依托学科竞赛,提出“以竞赋能,以赛促教”的教学方法。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为例,从模型建立、模型深化、模型分析3个阶段,以竞赋能,探索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对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延伸,提升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以赛促教,分析学科竞赛对教师专业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实现途径。学科竞赛与教学融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基于竞赛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教学团队 ;结合实践课程教学 ,将竞赛与生产实习、教学试验、毕业设计进行融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依托西南交通大学教学平台,将“以竞赋能,以赛促教”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2024, 33(1):109-1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14
摘要:“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赛。以2005年—2019年的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根据教学发展过程与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将竞赛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对竞赛的总体获奖情况、获奖院校的地域分布与院校类型特征、设计竞赛与获奖作品的主题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变化发展趋势。基于分析结果的思考,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坚持开放融合,共促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入研究的设计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方式。
2024, 33(2):123-12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7
摘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是全国范围内土木工程领域参与度最广泛、专业性较强的赛事。为丰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土木工程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论述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和优势,建立了清晰的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框架。同时,详细分析了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及要点,并对以赛促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表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其思路和成果可为类似教学模式实践提供参考。
2023, 32(3):11-2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2
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势在必行,但对处于不同阶段和状态的一线教师而言,尚有许多问题亟待厘清。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基于边界定义法界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概念,即高校一线教师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和其自身具备的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内的教学专长。该能力具备从新手水平到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的多层次提升空间,提升方式包含渐变和突变两种。分别基于任务特征和个人特征建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多层次目标,即提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能力,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发展多元技能,树立职业态度。将相关政策、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指出多元路径对提升教学能力的影响,并分析教学能力提升多元路径对不同水平高校教师的适用性。
2023, 32(6):51-6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6.007
摘要:长期以来,各高校普遍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学生倾慕、学校重视的重要学习和展示平台之一。从课程教学体系与学科竞赛的关系、学科竞赛组织与孵化机制等方面指出了制约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的原因。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设计思维的思想,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近几年的探索,介绍了“树德为先、学生中心、能力为重、赛教互促”的土木学科竞赛组织和管理办法1.0版及其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基于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了2.0版的学科竞赛指导纲要,以期为土木学科院校及综合性工科院校提供参考。
2022, 31(1):44-5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6
摘要: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增加高校间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02年由中南大学首先开办,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对应的学科竞赛举办时间也较短,目前仅举行了4届,虽然随着举办届数增加,参赛高校越来越多,但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竞赛建设模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本科生学科竞赛水平,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其学科竞赛的现状,提出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建立统一管理系统,分析了学科竞赛的建设思路,最后讨论了学科竞赛对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参赛水平,提升学科竞赛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2, 31(1):163-17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20
摘要:基于114个竹皮箱形截面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研究了0.35 mm与0.5 mm两种厚度规格竹皮制作的等边箱形截面柱在不同宽厚比下的整体稳定性能。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竹皮箱形截面柱的失稳破坏形态和整体稳定系数。试验结果表明,箱形截面构件在受荷时同时存在局部失稳与整体弯曲失稳,其中,长细比小于临界长细比的构件在受压时以局部失稳为主,长细比大于临界长细比的构件以整体失稳为主。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拟合,计算了两种规格竹皮各3种宽厚比箱形截面构件的临界长细比值,提出了竹皮轴压箱形构件柱子曲线与承载力设计方法,为学生在结构设计竞赛中进行构件截面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计算公式。
2022, 31(3):172-18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3
摘要:各类高水平设计竞赛对建筑学本科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选择竞赛作为设计课程组织全体师生参加拥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难点。通过近年来组织的竞赛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竞赛课程的优势与劣势,总结了竞赛选题、课内教学到课后延伸辅导的教学组织过程。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方面对竞赛课程的评价普遍较高,多数能跟上竞赛节奏;教师方面也同样认同竞赛课程,认为原教学框架基本能适应竞赛要求。总之,竞赛作为设计课程是一项可行且有益的教学活动,还需持续地积累经验,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
2021, 30(3):54-6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8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科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革新的主要方向,而大学生科技竞赛则是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科技竞赛指导工作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塑造为成果导向、坚持质量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紧密结合,引入胜任力经典判据构建科技竞赛指导教师胜任力的SEM结构方程模型,继而通过交通科技大赛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对SEM模型的理论假说加以求证并揭示竞赛指导教师胜任力的形成机制和持续改进方向。研究表明,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的胜任力由竞赛选题、参赛作品、团队建设等3个维度下的10项胜任力特征向量共同构成,其中5项向量对3个维度的直接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间变量的间接干预上,教师所在高校的等级和地区差异是竞赛选题和参赛作品维度上形成胜任力高下的主因,指导教师胜任力的持续改进则可从短期的指导绩效层面和长期的内涵建设层面分别切入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