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1(4):97-10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3
摘要:实践教育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改革、破解当前实践教育困境,对企业参与专业教育的机制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分析我国规划企业参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并展开国内外对比研究发现,中英美企业参与专业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相似,但英美两国在成熟度和深入度方面更优。而我国在企业积极性、政府推动力、行业组织话语权、学校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从整体层面提出了政府激励保障、行业组织引导、校企联合培养等优化策略与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
2017, 26(2):131-13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7.02.033
摘要: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制定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016, 25(6):1-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1
摘要:规划师的职业实践和社会角色决定了规划伦理意识培养是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伦理意识教育体系,文章借鉴国外规划伦理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中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伦理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加强规划教育伦理课程体系建设、重视规划伦理案例库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规划伦理教学模式、加强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
2016, 25(2):25-2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2.006
摘要:十三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乡规划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依据和蓝图,其规划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新时期,城乡规划教育首先要找准存在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建立科教协同培养的联合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2016, 25(1):55-6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2
摘要: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武汉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行文工交叉,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国际化办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文章提出了涵盖知识结构、实践技能、能力结构、综合素质4维度28要素的土木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全程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体,以校企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的培养体系,建立了健全的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经过八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好,创新与实践能力强,就业质量高。
2014, 23(2):16-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2.005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中国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并从规划教育方面提出相应课程改革对策,以期给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11, 20(3):140-143.
摘要: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以培养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绘图能力为目标。文章从城市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作用和特点出发,在总结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模块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环节设计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框架,以此为高校城市规划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
2008, 17(6):6-9.
摘要:城市具有物质与社会双重属性。城市规划学科不仅要引导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而且要协调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社会问题。因此,城市规划教育必须导入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并且,必须借助于城市社会调查实践及城市规划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根治社会问题的能力。
2008, 17(4):19-21.
摘要:城市规划本身是一项工程,这项工程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人文关怀。文章从分析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模式以及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出发,研究了问题的实质,并阐述了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注重的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相关学科的教学,二是加强学生对社会调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2007, 16(2):35-38.
摘要:在分析快速城市化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动态、学科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发掘当前城市规划教育的要求及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板块小题目、流动的教学、过程教育及改进评价机制等有助于当前城市规划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