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1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4
摘要:在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背景下,以及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的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如何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茅以升先生主持监造的钱塘江大桥(一种早期采用铆钉连接的钢结构桁架桥)为背景,秉承茅以升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对钱塘江大桥的深入学习,结合课后参与各类结构设计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建筑结构设计竞赛等),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实践并传承茅以升先生所倡导的“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以及“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还构建了学习、产业、研究融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构建了一套闭环的内涵思政教学体系,凝练出一种浸润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达成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塑造价值的总目标。此外,全方位的科学考评及持续改进模式、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提升举措等研究成果,均可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2025(3):152-16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3.018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讨论了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围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新时代大学生学情、课程考核管理等展开分析。从课程目标设置、课堂设计、授课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加强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讲解。相关措施在课程中实践,利用课程结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基于课程特点,介绍了施行过程中具体操作方式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分析了改革的成效及学生的反馈。通过引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多媒体工具,丰富知识呈现形式;增加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参与度;注重案例分析,锻炼实践动手能力;采取多元考核,保持课程粘性。提高了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梳理、总结、呈现、汇报等综合能力,既顺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又贴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切实需要。其适用性不仅仅局限在这一门课程,也可推广到其他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专业课程,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023, 32(2):175-18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2
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新趋势。但是,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初步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和路径。基于四个自信,并结合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特点,确定了制度认同、文化自信、专业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围绕思政建设目标,总结各章节相应的思政教育点和融入路径,并通过4个教学案例,简要介绍了思政元素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方法,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改革方案,达到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成果全面评估的目的。
2022, 31(2):145-15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9
摘要:新工科的提出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多媒体课件赋予了新内涵。基于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土木工程行业装配式建筑大发展的新形势,分析总结了目前高校专业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现状,提出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四项原则——教学性、灵活性、创新性和人文性,并以太原理工大学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课程为例,详述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思路。范例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时代特征强烈、地域特色明显、思政理念深入、适用情形广泛,实践表明课堂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科专业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9, 28(1):68-7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2
摘要:结构稳定性的物理概念是开展结构抗屈曲概念设计及稳定性检算的基础。通过构造理想压杆稳定性分析的等效刚球模型,建立压杆直线位置扰动后状态与位于给定支撑面坐标原点的刚球干扰状态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和结构工程师对弹性系统稳定性的直观理解。提出轴心受压构件在任意端部约束条件下静力稳定性判别的广义力增量准则,为多自由度系统扰动广义抗力及平衡稳定性提供物理解释,可用于判别结构非线性平衡路径中间状态的稳定性,并指明结构后屈曲平衡构型。
2019, 28(5):86-9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5.014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引入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钢结构设计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依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结合笔者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选择有关钢结构稳定的教学内容作为具体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科研成果以体现教学的学术性质和艺术功能。结合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从熟悉教学内容、切入点选择、课外的利用等方面进一步具体阐述如何将科研融入教学,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艺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2018, 27(2):72-7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2.017
摘要:对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软件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并正式开展了系列探索实践,以提高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015, 24(3):74-7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3.017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钢结构建筑市场对钢结构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了钢结构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钢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践试验教学、课程设计、主体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相关措施,以满足市场对钢结构人才的需要。
2015, 24(5):98-10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5.024
摘要:针对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特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适用于国内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模式。首先明确双语教学定位,以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的传授为主体,语言为载体。其次在结构行为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建立极限状态设计的理念,衔接力学和钢结构课程,剪裁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综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实时进行多通道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反馈。
2015, 24(6):174-17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6.040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学习中,对钢结构的复杂构造及抽象概念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文章建议引入电子模型技术辅助传统教学来解决这一难题。在课程教学中,可采用电子模型辅助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钢结构复杂构造及抽象概念的认知,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以达到最终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