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9(3):181-18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24
摘要:教师教学改革的认知、态度、行为直接决定改革成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的行为意愿。研究表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职业认同和主观规范均能正向影响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但其作用力依次减弱。职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而且通过教师态度间接影响主体行为意愿,且中介效应显著,态度和主观规范在不同群组间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探讨其背后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2016, 25(4):32-3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4.009
摘要: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最重要手段。高校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教育的质量。文章阐述和分析了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投入现状,提出了改进我国高校教师本科教学投入的政策措施和思想保障,为促进高校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015, 24(1):158-16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5.01.039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视角,结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深度访谈,调查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现阶段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进行原因探析,在归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各因素之间的内部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初步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模型。
2013, 22(6):7-1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6.002
摘要:将企业的价值管理思想借鉴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进行功能、成本和价值分析,建立价值管理视域下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使有限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为高校建立教师考评评价制度、调整岗位配置、实施激励薪酬体系和培训计划等提供有力指导和科学决策,为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内涵式发展,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2012, 21(6):1-4.
摘要:以高校教师知识传播者、创造者、社会文化批判者等多重身份为切入点,探讨大学教师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与社会职责,以及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与自由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发展、高校制度建设层面和大学教师自身角度,探讨大学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
2005, 14(1):34-35.
摘要:信息时代高校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师功能观。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还必须是一个始终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的人 ,并且应具备基本的信息素质。
2004, 13(2):118-120.
摘要: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师德的状况,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该利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激发教师遵守教师道德的内在动力;建立师德教育机制,增强教师履行教师道德的自觉性;完善师德建设的管理机制,提高师德在教书育人中的影响力。
2003, 12(2):102-104.
摘要:在高校管理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的行为或者说不同偏好(即效用函数)的特征来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使高校教师的最优行为与政府和学校的目标“激励和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了高校教师的偏好并构建了相应的效用函数,在综合激励楼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的激励模型,并从内激励和外激励两个方耐探讨了高校教师的激励方式。
2002, 11(4):77-78.
摘要:高校教师应重科研还是重教学 ,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争论的问题。在高校教师评估中往往存在着只重一端轻视其余的倾向 ,对高校工作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应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 ,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2000, 9(2):19-20.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此,对高校教师怎样定位自己,如何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等问题作些探讨,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