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5Issue (5): 209-22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9.03.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宋丹, 曾剑雄. 以工匠精神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5(5): 209-22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9.03.001
SONG Dan, ZENG Jianxiong.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of world-class university[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25(5): 209-22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9.03.001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基金项目"制度伦理视域下高等教育公平实现路径研究"(BIA150115)

作者简介

宋丹(1968-), 男, 吉林梅河口人,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Email:songdan@dlut.edu.cn;
曾剑雄(1991-), 男, 广东陆丰人,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9-01-16
以工匠精神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宋丹, 曾剑雄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艰巨性和长期性依然存在,仍需坚持久久为功。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新认识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和新的建设思路。目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出现了功利化倾向和恶性竞争现象,急需一种精神指引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工匠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存在内部逻辑性,"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为目标、"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为方式以及"尊师重教、授业解业"的学习形式,与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基于此,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以"追求卓越"重构建设目标,以"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学科建设模式不断创新,以"精益求精"促进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以"尊师重教、授业解业"重塑大学的基本使命,可驱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的升级与优化,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高等学校    工匠精神    世界一流大学    尊师重教    人才市场    学术生态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SONG Dan , ZENG Jianxio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P. R.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 difficulties and long-term nature are still there, and a long time work is still needed.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higher education power, the State Council promulgated the "Overall Scheme to Push Forward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2015, to recognize the current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universities and key disciplines and come up with higher and more pressing requirements and new construction thinking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Today, utilitarian tendencies and cutthroat competition have emerged in world-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a spiritual guidance to change the unreasonable situation is badly in nee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have internal logic. The spiritual core of "rigorous focus" and "perseverance", the behavior objectives of "excelsior" and "pursuit of excellence", the behavior way of "realistic innovation" and "forging ahead with determination", the learning form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and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clearing up confusion",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value pursui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is, by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to reconstruct construction goal with "pursuit of excellence",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attern with "realistic innovation" and "forging ahead with determination",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 with "excelsior", and to reshape the basic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with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and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clearing up confusi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can be promoted and optimiz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can b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Key words: double-first clas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world-class university    respect teachers and value education    talent market    academic ecology    
一、研究背景及其学术内涵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大学发展提出了战略性要求,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方向性强。“双一流”建设是继“211”“985”工程以及“2011计划”后又一重大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工程和高校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双一流”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热议和关注的焦点,引起广泛讨论与深入研究,呈现出井喷式的研究态势。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大都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价、“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中的本科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双一流”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等主题展开探讨。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中,已有部分学者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对“双一流”大学建设进行分析与研究。如:葛剑平认为,高校管理者要时刻用工匠精神鞭策自己,不浮不躁,保持一颗平常心,秉承执着、勤恳的工匠精神,扎扎实实地将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力争创办世界一流大学[1];邓逢根等学者认为,大学需要工匠精神,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弘扬锲而不舍、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2]。事实上,工匠精神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鉴于此,高等教育学界决心响应这一号召,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快速增强自身实力,在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3]。也有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卑不亢,不急不慢,探寻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双一流”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4]

从历史的逻辑起点看,源起于西方行会制度和东方农耕文明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大工业时代受制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然而,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开始得到了重新认识,并迅速成为学界讨论、关注的焦点。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制造业和工业领域,各行各业都开始广泛提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5]。可以认为,工匠精神以一种“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行为目标,“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为方式,以及“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学习形式,广泛适用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部实践活动。

从学术的精神内涵看,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质量、技术、设计上分别呈现出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追求创新的精神,其突出特点是对产品质量、技术革新、知识创新等蕴藏着坚毅、专注、踏实、敬业、耐心、细心、创新的宝贵品质,坚持追求超越,追求一流,追求创新[6]。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此为节点,中国将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经历由大到强转变的时代进程,“工匠精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将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特点。从内涵而言,工匠精神包括专注、精益、敬业、创新等内容。专注就是要内心坚定,在工作中着眼于细节,心无旁骛地专注工作,以坚持、执着的精神来完成工作;精益就是要精益求精,对待工作的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要精细求解,追求卓越,力求做到最好;敬业就是对教育事业要怀有敬畏之心,全身心投入,尽职尽责,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创新就是要在细心、坚持、执着的基础上追求突破与创新,把“匠心”融入到工作中,不仅仅要专注、敬业、精益,更要追求创新。事实上,工匠精神有其共性,总是表现为对社会文明的尊重、对精品品质的坚持和追求、对个人本真的守卫。工匠精神是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目的的精神,是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纯粹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工匠精神又是保守的,始终以自己的原则守护职业家园,拒绝妥协,拒绝诱惑,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为外物所动。工匠精神是理性而严谨的,尤其对于流行和时尚始终保持着警惕之心,不让自己受到利益、偏好、情绪乃至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免被蒙蔽心智而远离本真[7]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过程中,一度出现了学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学术人才市场失衡等高等教育乱象,迫切需要以具有时代价值的工匠精神来正本清源。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发展以及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常态下,高校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直接主体,必须在准确把握工匠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因此,如何在实践层面将工匠精神更准确、更科学地落实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从建设目标、建设模式、评价体系与基本使命等方面,科学谋划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局,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为未来世界一流大学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成效[8]。采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工匠精神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指引,能够突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动性与首创性,并积极改造现实和开创未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要呈现“匠心”,凸显“工匠精神”,以不忘初心、独具匠心、满怀信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工匠精神引导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这将有助于重构和优化科研、人才、教学的内在关系,科学地判断学科的成长态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抓住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点,不断地诊断、发现和整改“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行动路径指明方向。工匠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内在的相约性,既能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精神引领,又能在实践层面融入教育教学理念及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理念,为新时代更好、更快地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提供新的视野、途径和方式。

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工匠精神

世界一流大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非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结果。世界上每一所著名的、令人憧憬的一流大学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是在未知变化与充满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所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都在不断变革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历经了完善、调整与创新本已的过程。毫无例外,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和创新自我的持续过程。从我国的“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部署的脉络中可以清楚看到,党和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前后一贯、循序渐进的,形成了不断完善与改进的发展脉络。事实上,经历了多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经显著增强,开始了由“探索”迈向“发展”的全新历史阶段。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在USNews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共有161所高校入围,有6所大学进入全球200强,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还有一批高校也在逐步赶超世界一流。中国一流大学在学术硬实力上已经开始在全球显露出优势地位,也必将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并探索出领跑全球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当前,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双一流”建设的主旋律。显然,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不可或缺。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主体,而不是“迎评”压力下的被动客体。“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然带来一些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评判。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应摆脱行政化的局限,超越工具理性,回归建设主体价值。工匠精神并不是先验的抽象存在,而是具体存在于个体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当然它也会融汇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行动之中。工匠精神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有自己的坚持乃至固执,有自己的自信和骄傲,不会仅凭外部单一的评价标准,如政治的、经济的标准或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来评价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体会用心研究每一个存在于理念或现实中的东西,仔细甄别其真伪、美丑、善恶,会自觉与违背逻辑、事实的经验主义划清界限。事实上,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失去了工匠精神,其行动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急功近利乃至旁门左道的种种属性,即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昙花一般炫人眼目的成果,也会出现短板效应,导致发展中的瓶颈阻塞,最终功亏一篑。因此可以认为,工匠精神应当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引精神,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的新常态下,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互动性等特点,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理应保持战略定力,担当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坚守自我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之路。

(一)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工匠精神的“严谨专注、持之以恒”内核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征程,必定充满着曲折与荆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从1995年的“211工程”启动,中国开始着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一流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美国大学为例,顶尖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注重教学和学生培养,基本形成了“一流大学不对论文发表提出要求,二流大学强调提高论文的影响因子,三流大学重视论文发表的篇数”的格局[9]。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大部分大学还处在“三流大学”发展阶段,距离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大学更加注重的是扩张学生数量,当前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质量建设上,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质量的时刻了,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约慢则需要50年,快则20年[10]。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建设效果呈现下降态势,加之现有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如发展趋同、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和高校以“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因此,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的《总体方案》,对“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划。国家在以更高效率、更高水平地推进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优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规划,实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正确引导各高校长期参与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中。该《总体方案》注重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的长期性和连贯性,为各高校推进一流大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保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总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大力发扬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苦练内功、提质增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要求,以十足的信心,百倍的努力,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当作终生做下去的一项工作,认认真真做深、做精、做透,追求极致,达到极高的水准[11]

(二)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需要工匠精神的“追求卓越”目标指引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学科,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已有20多年,从1995年的“211工程”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在办学效益、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基地的总体目标。到1998年的“985工程”提出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的建设目标。再到2011年“2011计划”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的核心目标,必须改变单纯以论文数量和项目为主的考核评价方法,要以注重原始创新和质量,强调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的贡献率来评价科学研究。最后,到2015年《总体方案》提出的推动一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或行列的总体目标。由此可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不断积累、长期沉淀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追求卓越,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12]。其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全国人民和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中国梦。想要不断地提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工作质量,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精神内涵可为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和目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目标指引,要求高校在系统和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摒弃浮躁与功利心态,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融为一体,沉浸于其中。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上实现卓越,打造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的“最佳实践”典范,有助于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差距。为此,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中,要大力弘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三)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需要工匠精神的“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内核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基本观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由于在历史时期、社会使命、环境与学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高校都有各自迥异的办学定位和宗旨,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保持差异化和多元化乃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本质所在[13]。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形成得益于独具一格的学科建设模式,不同模式的构建与选择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即时之举,各异的学科建设模式下蕴藏的是对自身特色的张扬和自信,是对共同理念的一脉相承。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认真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寻找规律,扎根于国内土壤,守正创新,对理念和理念指导下的模式进行重塑和重构,构建自己的特色,探寻自己的发展路径。在中国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意味着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守文化本位,坚持中国特色,不仅要办成若干所扎根中国大地且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而且同时还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形成一个极具中国特色且能够成为全球领导者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模式。在以每一所大学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前提时,维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坚守自己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发挥各自学科优势,避免“千校一面”而搞成一个模式,建设特色鲜明、多元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则需要坚持“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即在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永不满足,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当前背景下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为了保持差异化和多元化,需要进一步创新学科建设模式的工具和手段,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建设的要求,这与工匠精神推崇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内核相契合。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仍可以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从制度、理念、行为三个维度进行不断创新。

(四)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互动性需要工匠精神的“尊师重教、授业解惑”内核

随着大学职能的不断延伸,大学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社会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自诞生以来的唯一职能、首要职能或最基本职能,是其他职能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和大学的根本任务。如果抛弃大学人才培养的责任,那么“大学”就会丧失其本来目的,也就不能称之为大学。纵观那些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著名高校,他们不仅没有抛弃大学的首要职能,反而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大学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相长的基本教育规律。他们认为,师生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无教学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没有优秀的人才,大学将失去创新的活力。事实上,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大学组织的核心内容就是追求系统和高深的知识,世界上所有的一流大学概莫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并非是一方努力的结果,它应该是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的过程,也是教育主体实现自身价值和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精神内核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互动性具有逻辑的一致性。“尊师重教、授业解惑”乃是工匠精神的起源,尊师的本质就是学生为了学到技艺,必须要尊敬师傅、尊重技艺、尊重同门、遵守职业操守[14];授业解惑是指教师要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态度,教会学生自强、自立。“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要价值,正如古语中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因此,高校要把“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置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使命之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就是树立生本理念,即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互动,以致力于传授受教育者宽厚的知识、锻炼受教育者卓越的能力、培育全面的素质与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互动过程中,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更加平等和人性化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功利化倾向和恶性竞争乱象 (一) 学科生态性的破坏:资本逻辑功利主义的蔓延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大凡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若干数量的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可谓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中流砥柱[15]。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科构成了大学这一学术组织的基本元素,学科是大学承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大职能的基础平台。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声誉、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备受肯定,离不开一大批极富学术优势和科研实力的先进学科的支撑。所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的学科,大学也不可能达到一流。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科水平是影响和决定一所大学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任何大学若拥有了若干甚至一个世界一流学科,那么这所大学才能被称其为世界一流大学,否则就不配。在日益“物化”的世界中,由于受到资本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和侵蚀,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忽略了一流学科建设的品质灵魂,使得在“双一流”建设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逐利思想,衍生了急功近利的办学行为。然而,一流学科必须在良好的土壤环境下成长而不能悬空生长。虽然高校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但一流大学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干”出来的,一流学科不是仅靠几项指标就能生成的,更不是靠急功近利办学方式生硬“拼凑”出来的,而是需要锲而不舍、扎实努力的“钉钉子”精神。我国部分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为了抢占“双一流”的先机,争取建设经费,相继走上了不计成本甚至不惜代价地建设“双一流”大学之路,无限地追求“短、快、平”效益,注入大批资源以拼凑一流学科,以至于成功跻身“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以学科评估为例,这种量化的、显性的、科学客观的价值评判标准,总是隐藏着大学对于学科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蔓延,倒逼着大学出于不失利于评估及其背后捆绑的资源利益的考虑,无所不用其极地建设一流学科,通过走“学科速成”之路,以迎合各项学科评估指标,进而利用其可观的学术资源快速上位“双一流”榜单[16]。显然,这种思维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功利性”误区,最终将严重损害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客观而论,一流的优势学科需要历史的积淀、良性的文化、行政的支持和资源的投入[17]。缺乏这些基本要素,一个学科想冲进一流是非常困难的。没有良好的学科生态就不可能有一流学科成长的土壤,更不可能有一流学科的存在。一般而言,生成一所学校的学科生态需要若干年,一旦生成又需要若干年时间来维持,如果想改变这种生成状态又需要花费若干年时间。可以说,打造一个成功的优势学科并非易事,不是靠简单的拼凑手段就可以实现。目前不少高校采用外科手术式的手段进行移植,将他校一些王牌学科采用“一锅端”的方式建成自己的若干或一个强势学科。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学科发展需要一个生态环境,在以往的学校环境氛围下能够成为强势学科,但是在新的学校环境下就未必能成为强势学科。所以说,即便是采用集中或注入各种资源的策略,也只能发挥短期效应,长期而言仍然需要文化来涵养和塑造。其所具有的内在底蕴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我们无法用“拼凑”的手段打造出来[18]。而且过分的外部干预可能导致传统优势学科地位丧失,进而形成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种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可以认为,如果大学仅仅用“大量资源”堆砌出“忘本”“无魂”“无心”的一流学科,必然有悖于学科建设的价值和使命,不仅阻碍学术生态的良性运转,还会加剧学科生态的非理性化发展。固然“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欲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然会剑指顶尖学科的打造。但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充分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理性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整体带动大学进步与发展[19]

(二) 学术人才市场的扰乱:高层次人才竞争的失序

自2015年国家颁布《“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各省市为了能够使省内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纷纷“砸”钱,不惜投入巨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双一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各高校呈现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没有一流学科的大学就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保障。因为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双一流”的根本,“双一流”建设必定要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为支撑,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动力引擎,而高水平师资队伍则是突破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表明高层次人才对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大学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才。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为贏得竞标“双一流”建设的比较优势,纷纷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打响了高校间的人才“引进战”和人才“保卫战”,加入“人才争夺战”。部分高校不遗余力地把重心放在髙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上,争先恐后地通过“互挖墙脚”“高薪竞价”等方式抢夺冠带髙级“人才头衔”与“学术头衔”的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以及知名教授、杰青、优青等“帽子类人才,高层次人才竞争愈发地趋于无序化和非理性化,诸多高校沦为人才恶性竞争下的“重灾区”。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表明在“双一流”建设中已经开始产生了恶性的人才竞争现象,导致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的人才流动正在慢慢地演变成为一场靠重金组建“雇佣军”的混战。

高校高层次人才竞争失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求全求多,片面追求“人才增量”的短期线性增长;第二,待遇角逐,人才竞争沦为“价格混战和“商品博弈”;第三,“校际互掐,挖墙脚”式的恶性人才竞争趋于常态[20]。上述诸多人才竞争乱象已经对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态环境维持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积淀与累积过程,并非急功近利的挖人行为就能够迅速催生出来[21]。一流师资队伍的成长离不开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其理应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教学管理实践中经过不断地锻炼而成长起来。高校单靠高薪买来或组建的“雇佣军”,无论引进多少“大师”或人才,只是一种堆砌而已,永远建不成一流的师资队伍,也很难形成“人才生长”的整体效应。

毋庸置疑,人才与大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缺失人才支撑的大学,其生命力势必难以为继。然而,人才竞争或引才并非是无规则、无秩序、无节制甚至无底线的[22]。通过“挖人”手段组建一流师资队伍的做法,必将严重破坏和阻碍“双一流”建设的科学实施,迫切需要全力引导、规范和矫治。尤其是各高校不能仅沉迷于高薪从国外请人、从外校挖人,而忽视了在本校仍坚持教学科研岗位的大多数教师的付出,进而出现他们与从事相同工作的引进人员的薪酬待遇的差距。长此以往,本校教师与引进人员待遇差别的“灯下黑”问题,也将在教师队伍中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出现短期化、物质化与功利化的倾向,膨胀拜金主义的意识,泯灭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一旦身份认同发生转变即可能从“志愿军”走向“雇佣军”。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挖人行为就能够迅速催生出来。毋庸置疑,“双一流”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但为了“一流”而“一流”,盲目“砸”钱、不惜重金挖人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些钱未必就能够“砸”出我们需要的一流师资队伍。因此,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引进必要人才时,也要兼顾本校优秀教师的培养。事实上,大师或人才的生长更讲究“水土”的培育,成功移植的案例并不多见。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曾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是待其发育成熟、枝繁叶茂的时候才从德国或英格兰移植而来。”可见,现代大学的一流师资队伍不能仅靠“简单移植”,更重要的是“本土性生长”。所以说,本土一流教师的培养才是高校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以工匠精神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稳致远的路径探索

工匠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的提升与优化。其具体路径如下:以追求卓越的精神重新诠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以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思维反思以往的建设模式,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的改进,其核心是建设模式的创新;以精益求精的思想观念重新审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绩效,通过对激励方式、考核方式的持续改进,实现建设绩效的持续改进;以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作为世界一流大学育人行动的基本指南,注重培养品质,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目的。

(一) 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不断优化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还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工匠打造作品时的不断打磨是对完美的追求,在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过程中,是一种质量层次上的提升,是一种对卓越的追求[23]。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上,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工匠精神所包含的追求卓越体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中,从而为工匠精神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不断优化提供了可能。为了实现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或学生都要弘扬和学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们需要为这一目标共同努力,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最终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所以非常有必要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如今,我国面临着如何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突破,真正进入国际一流行列的难题。“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正是在此刻应运而生,旨在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选择。这一现实选择也是对1995年的“211工程”、1999年的“985工程”和2011年的“2011计划”等重大战略工程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及时校正。该《总体方案》与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相契合,是对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充实和校正,使下一步的目标更加清晰,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内涵融入到“双一流”建设目标之中,有助于提升和优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内涵,进一步打破“211”“985”工程高校与普通地方高校的身份屏障,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机会共同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中来,以全面建设取代少数高校的重点建设。所以说,“双一流”建设不只是帮助“211”“985”工程重点高校建设,还包括帮助“双非高校”的建设,引导他们按照多元化的目标选择,结合地域特点和自身特色特点,设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定位,激发他们的发展积极性和发展活力,分别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努力,进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全面建成。

(二) 以“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创新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不同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发展理念与学科背景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战略目标,进而成就了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均衡发展、协同发展的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模式,彰显了独具一格的特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势必要求在学科建设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已成为应有之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并不是孤军奋战和单兵独进,学科之间互为条件,互为支撑,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错综复杂的学科网络[24]。学科建设模式的构建和选择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成功的学科建设模式成就了许多非凡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示范效应在卓越的世界一流大学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彰显[25]。所以说,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价值毋庸置疑,参考、借鉴和创新也无可非议——而且十分必要。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是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求实创新、锐意进取”作为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构成要素,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具有内在逻辑性。因此,在未来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可以从理念、制度和行为等方面予以创新,以指导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模式创新[26]。首先,改变过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的理念,引入自组织理念,回归学科组织的本然属性,以一种生长演化的理念来看待学科组织系统,强调学科组织的生态系统、生长过程、生命传统,把握学科生长要素的互动机理;其次,建构多元学科发展的协同制度,创新学科建设机制,构建主体学科奠基性建设、主干学科标志性建设、支撑学科常规性建设与特色学科跨越式建设的学科建设体系[27];最后,促进学科建设与科技融合,利用互联网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涌现出来的新技术,创新学科建设方式,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重构学科系统,推动学科发展与科技的融合性建设。

(三) 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驱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且随着建设工作的深入,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难度也会逐步提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双一流建设持续稳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为方式。尤其是指在做事情时不仅需要责任心,而且还需要一颗平静的、细腻敏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注重细节,并在细节处理上不厌其烦地下功夫,达到精益求精[28]。在《总体方案》的总体目标指引下,只有通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指引,才可能保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由于统计和操作的需要,当前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价仍然主要选择一些可量化的指标,偏重于科研水平,比如将各类奖项、课题立项与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忽视难以量化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良性的一流学科评价与发展机制。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精准评价目标,提供目标指引。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评价指标要多元化,将单纯的科研评价指标上升为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与学术研究等全面、多元评价指标;评价范围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保证直接相关者的评价主体广泛参与;采用自我评价、同行评议和上级评定全覆盖的“360°考评”方式,以科学的评价工具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开展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更多注重诊断、改进和激励,而不是为了区分优劣,是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照。国家和高校要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经常性分析,并与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典范进行对比,反省其中的不足和问题[29]。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双一流”建设的评价仍需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驱动。在借鉴国内外评价典范的基础上,国家和高校可以从多种手段、多个维度创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工具,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最终建立综合、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 以“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实现世界一流大学育人为本的使命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双一流”建设中师生是教学、办学的主体,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0]。“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放弃功利心、投机心与浮躁心,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秉承执着、勤恳的育人态度。显然,工匠精神契合了立德树人的过程,即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仅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严谨、专注、坚忍、追求卓越的态度与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精神。“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应当着手实现教学双提升,在优化教学过程不仅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培养品质[31]

各大学要精准定位,推行“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则需要理念先行,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准确定位。尤其是要真正实现世界一流大学育人为本的使命,就必须传承“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之诉求,促进学生以教育教学主体的身份融入“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履行大学的职能,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秉持“尊师重教、授业解惑”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关心教师与学生的真正需求,最大化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际服务与支持。从教学双主体的角度看,则要更加强调学生主体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一方面,在高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诉求,保证学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知情权,吸收部分学生群体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以实现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环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设置及调整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双一流”建设更应当站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前沿,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探究式教学,采用互动性较强的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内容的遴选上应当在教授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注重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并开发思维;在教学形式上更多地注入个性化及小班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弹性化的教学制度安排,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倾向性关注学生反馈及培养成果,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评价及覆盖成长全程的过程性评价,建立多方位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五、结语

笔者以工匠精神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指引,阐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显现和式微、内在逻辑和行动保障的分析框架,以此解析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路径,并说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并没有通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方法或捷径。事实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期待政府一呼,千校齐应,一流即涌。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行动方向,以坚持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为行动意志,将其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动实践的精神指引。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主动映射工匠精神的行为向度,赋予所有实践行动以“传承”“卓越”“创新”和“专注”的品质与方向。高校只有做到充分遵循大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工匠精神为指引,顺势而为,顺水推舟,集雄心、信心、细心、耐心于一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可得到丰硕回报。总之,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坚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内核,坚持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建设路径,一大批大学建设成为更高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将成为必然。当然,这既有赖于相关的政策环境和条件支撑,更有赖于大学自身的理想和工匠精神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葛剑平. 用工匠精神铸造"双一流"大学[J]. 群言, 2017(7): 20-22.
[2]
邓逢根, 邓宏波. 大学需要工匠精神[J]. 管理观察, 2018(12): 105-106. DOI:10.3969/j.issn.1674-2877.2018.12.039
[3]
贾启君, 袁婷. 把握时代脉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1): 40-42.
[4]
董立平. 世界一流大学内涵建设的理论反思[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0): 29-35. DOI:10.3969/j.issn.1672-4038.2018.10.007
[5]
闫广芬, 张磊. 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 2017(6): 67-73.
[6]
蒋华林, 邓绪琳. 工匠精神:高等工程教育面向先进制造培养人才的关键[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7]
李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 27-30.
[8]
张雪刚.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思考[J]. 江苏高教, 2017(10): 49-51.
[9]
杨卫.大师、大楼、大学精神, 缺一不可[EB/OL].(2006-10-11)[2018-05-18].http://www.chsi.com.cn/jyzx/200610/20061011/620453.html.
[10]
约翰·汉尼斯.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EB/OL].(2010-05-03)[2018-05-18].http://bbs.tiexue.net/post2_4229863_1.html.
[11]
刘建军.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10): 36-40, 85.
[12]
孟源北, 陈小娟.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 职教论坛, 2016(27): 16-20. DOI:10.3969/j.issn.1001-7518.2016.27.004
[13]
李峻, 张珍.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的行动逻辑与可能路径[J]. 江苏高教, 2018(7): 9-13.
[14]
叶美兰, 陈桂香.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 高教探索, 2016(10): 27-31.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6.10.006
[15]
杨兴林.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须预防四大误区[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8): 14-19. DOI:10.3969/j.issn.1674-5485.2016.08.003
[16]
翟亚军, 王晴. "双一流"建设语境下的学科评估再造[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6): 45-51.
[17]
马陆亭. 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 62-68.
[18]
翟亚军, 王战军. 理念与模式——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解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1): 17-21. DOI:10.3969/j.issn.1001-4519.2009.01.003
[19]
杨岭, 毕宪顺.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失序与规范[J]. 社会科学家, 2017(8): 130-135. DOI:10.3969/j.issn.1002-3240.2017.08.024
[20]
项仲平.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范式与中国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1): 32-36.
[21]
武毅英, 杨冬. "双一流"建设中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失序的反思及治理[J].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8(2): 201-219.
[22]
谈哲敏. 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1): 26-28.
[23]
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 2016(7): 72-75.
[24]
武建鑫. 走向自组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11): 158-164. DOI:10.3969/j.issn.1003-8477.2016.11.024
[25]
程孝良.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模式与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11): 69-75, 81. DOI:10.3969/j.issn.1672-4038.2016.11.010
[26]
姜汉荣. 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1): 9-12.
[27]
翟亚军, 王战军. 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模式缺陷及其对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5): 134-137.
[28]
庄西真. 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5): 92-97.
[29]
郑莉. 建构"体用"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5): 25-27, 67.
[30]
徐飞. 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本分[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5): 29-33.
[31]
李晓红.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5): 4-8.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6.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