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5Issue (6): 97-10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19.04.002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刘苗苗, 姜华, 刘盛博. 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映射评价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研究——基于ESI工具视角[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5(6): 97-10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19.04.002
LIU Miaomiao, JIANG Hua, LIU Shengbo. Evaluation of disciplinedomain mapping of social scienc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Based on ESI[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25(6): 97-10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19.04.0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引用内容的单篇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71503030);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2018-019)

通信作者

刘盛博(1983-), 男,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博士后, 主要从事科技评价与教育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刘苗苗(1991-), 女,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教育评价研究, Email:1224629232@qq.com;
姜华(1963-), 男,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学治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

文章历史

修回日期: 2019-01-16
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映射评价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研究——基于ESI工具视角
刘苗苗 , 姜华 , 刘盛博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 学科域是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不仅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理学、工学以及医学门类等。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WC字段)学科分类分别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映射关系,对我国10所机构的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进行学科映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社会科学总论排名前五的支撑学科分别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和地理学;第二,综合性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了较多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相反,在理工科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支撑学科以理、工、医学科为主;第三,交叉学科对社会科学总论支撑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因此,"双一流"建设中,优化社会科学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促进文理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互补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ESI    社会科学总论    学科分类    学科映射    学科域    学科评价    "双一流"建设    
Evaluation of disciplinedomain mapping of social scienc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Based on ESI
LIU Miaomiao , JIANG Hua , LIU Shengbo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P. R. China
Abstract: Discipline domain is a system consisting of interrelated,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supportive disciplines. Social sciences involve not onl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but also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al sciences and so on.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10 institutions' discipline domain of social sciences by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provided by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China. It finds that, firstly, the top five supporting discipline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sciences are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ciology and geography; secondly,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 disciplin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general theory" contains mor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s, on the contrar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he supporting disciplines of "social science general theory" discipline field are mainly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Thirdly, cross-discipl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porting disciplines of social science general theor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and to create the peak of the disciplin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 and to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andards of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ESI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discipline mapping    discipline domain    disciplince evaluatio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作为社会学和经济学支柱的社会科学,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且具备相对健全的研究方法是从19世纪开始的,目前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1]。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无疑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规划共性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建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都有标志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及其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如: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长期坚守和专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建设,致力于扮演“社会科学规范的捍卫者和新兴人文精神领域社会科学探索的领导者”[2]

在由科睿唯安开发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2个学科划分中[3],对于理、工、医学的分类比较详细,而社会科学只分为“经济学与商业”和“社会科学总论”两个学科,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将ESI数据库作为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4],但尚未有研究将ESI“社会科学总论”与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级学科进行准确对应,那么ESI“社会科学总论”究竟包含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哪些一级学科?我国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将ESI“社会科学总论”评价结果应用于我国社会科学评价中?显然,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国际标准,而且也要扎根中国办大学[5],既要在可比领域和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又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即不能用所谓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而放弃建立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6],同时要实施重点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7]。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效评价,有必要从具体的学科领域研究出发,探讨我国社会科学学科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认清我国社会科学学科的基本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学者对ESI中“社会科学总论”的研究较少,马浩琴于2014年分析了我国9所高校的“社会科学总论”发展情况,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社会科学总论”虽然在国际上占有一定地位,但从相对影响力来看,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8]。由于社会科学下包含的一级学科较多,不仅学科内部交叉研究较多,与工学、医学等学科门类也存在较多交叉研究成果,人们通过对ESI中“社会科学总论”中的高被引论文分析发现,跨学科的机构合作有助于社会科学中交叉学科成果的产出[9]。鉴于此,本文研究也将从“社会科学总论”的支撑学科角度,对社会科学领域中交叉学科成果产出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从学理上讲,学科域是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科之间各有侧重、互有交叉、自成特色,本研究的学科域特别指ESI的学科通过映射并包含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级学科。笔者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WC字段)学科分类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建立映射关系,对我国进入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的论文对照教育部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进行映射,从而了解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

二、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的国际排名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深入,进入ESI的学科数以及学科排名受到高等学校的极大关注,其中进入ESI排名的学科一般被认为具备较大的国际影响力。目前“社会科学总论”这一学科共有111个国家进入到ESI排名,我国“社会科学总论”的四项指标在国际上排名情况是:Web of Science Documents(论文总数)排名第11位,Cites(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第12位,Highly Cited Papers(高被引论文)排名第13位,Cites/Paper(论文篇均被引率)排名第61位。依据ESI数据库中各国家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表 1列出了“社会科学总论”学科ESI排名前15名的国家。从整体排名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位居前三名,无论在发文数量、总被引频次还是高被引论文数量上,我国都与排名前三的国家相差较大。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排名第11位,与第1名的美国在发文量上相差较大,尤其在篇均被引频次方面,我国只有6.02。

表 1 ESI“社会科学总论”排名前15名的国家

从四个指标排名可以看出, 我国发文量和总被引量排名较高, 但篇均被引率排名较为落后, 说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 但整体发文质量不高。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高校的评价体制密切相关,目前无论是高校评价、学科评价还是教师评价,发表英文论文数量都是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导致科研人员在追求发文量的同时弱化了对论文质量的严格把关。

综合分析来看,我国“社会科学总论”的学术产出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国“社会科学总论”的论文被引频次与高被引论文产出率都较低,且相对影响力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社会科学发展起步较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从社会科学发展轨迹看,我国的社科评价到目前为止还基本套用所谓西方标准[10],我国的社科研究及社科评价的影响力远没有达到我国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标准。欧美主流学术界在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重点等方面,长期占据较大的“掌握权”,中国学者撰写的论文要想达到国际发表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还需主动迎合欧美主流学术界的趣味,满足欧美学术界制定的标准[11], 尽管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正逐步摆脱对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12],但大多数时候,欧美主流学术界的趣味与中国社会实践不相符合,使得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降低,致使科研影响力和论文被引率均较低,按欧美标准衡量我国整体科研质量客观上会受到较多不利影响。

第二,学科支撑度较弱。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不正常的“三多三少”(成果多,转化少;投入多,产出少;学者多,专家少)现象,严重削弱和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支撑度[13]。同时,由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处于边缘化,学科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天然的弱势,在“学术本位”且过分依赖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之下,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被赶进了快出高产的快车道[14], 使得这些成果的产出带有强烈的简单化、功利化、短期化色彩,因此科研产出较快较多,但篇均被引率并不高。

三、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与教育部学科分类的映射关系

ESI数据库将社会科学分为两个学科,除“经济学与商业”外,其余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都归到“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中,因此其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门类,它包括的期刊也往往涉及多个学科。本研究从论文分类角度,将ESI中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映射到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中,从而分析其学科域。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对每篇英文论文都进行了详细分类,其中Web of Science类别(WC字段)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公司自己开发的论文类别划分方式,比国际通用的学科分类更准确和具体,共包括251个类别。同时,Web of Science数据库也提供了这些类别与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我国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采用的学科分类体系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共包括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所提供的映射关系并未包含所有的Web of Science类别和一级学科,共涉及240个Web of Science学科和80个一级学科。Web of Science学科中有交叉学科类别,同时包含一些类别与多个一级学科对应,无法直接映射,因此在映射过程中会缺少11个类别的映射关系。表 2列出一些映射关系实例,可以看到Web of Science分类与我国一级学科映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即每个Web of Science分类都与一个一级学科对应,而每个一级学科会与多个Web of Science分类对应。

表 2 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与我国一级学科映射关系实例
四、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分析

分析我国高校社会科学总论的主要分布机构,并对此进行具体化分析,可以直观了解到每个指标所处的地位,为其他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借鉴。目前全球共有1 272个机构的社会科学总论学科进入ESI前1%,研究选取了2006—2016年间的数据,表 3列出了我国“社会科学总论”排名前10的机构(排名依据为总被引频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近10年发文量和被引频次都排名第1,主要与其机构的设置有关(中科院下设有研究院所13个,分院12个),其他机构为“985”工程高校。表 3中10个机构发文总量为7 165篇,占我国社会科学总论全部论文的44.7%。在对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进行分析时,将以这10个机构数据为基础。

表 3 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排名前10的机构

根据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与我国教育部颁布学科分类映射关系得到了10个机构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本研究并未列出ESI“社会科学总论”映射出的所有一级学科,而是筛选出10个机构中至少有8个机构都映射到的一级学科,共得到20个一级学科。其中映射最多的一级学科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这个学科并没有直接包含在Web of Science提供的映射关系表中,因此Web of Science并未直接给出此类别的映射关系,而本研究中涉及此类学科论文数量较大,无法采用人工判别方式区分,因此将其统一映射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别。从ESI“社会科学总论”映射到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的大门类来看,“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主要包含人文社科类、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的一级学科(包括论文数量)以及五大类学科的比重如图 1图 2所示。

图 1 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映射分类图
图 2 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五大类学科比重 注:(1)人文社科类包括: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2)工学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医学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4)管理学包括: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5)理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

从ESI“社会科学总论”的支撑学科域来看,排名前三支撑力度最大的学科分别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虽然ESI包含的22个学科中已有4个医学相关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神经病学),但由于医学门类下的学科分类较多,除ESI中划分的4个医学相关学科外,其他学科相关研究较多归入“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中,因此我国一级学科中对“社会科学总论”支撑力度最大的学科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科学总论中涵盖的社会科学范围广泛,随着社会科学中定量研究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越来越多,使其对我国社会科学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工学门类中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对我国社会科学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也为我国社会科学发展起到重要贡献作用,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学科中都存在与政策相关的研究分支,而这些研究多发表在管理学门类期刊中,最终为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图 2分析来看,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主要支撑学科门类是人文社会科学和工学,其占比分别为31%和29%,医学门类贡献1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科学总论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人文社会科学,还需要其他门类学科辅助。这也充分解释了表 1中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排名前10的机构中为何出现较多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这些高校中的工学、医学等学科可以支撑它们在ESI社会科学总论中获得较高的地位。

虽然ESI“社会科学总论”包含的一级学科有30多个,但并不是所有机构的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都包含上述的一级学科。不同机构的学科发展侧重点不同,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包含的一流学科也呈现出明显差别,图 3图 4分别表示以综合型院校和理工型为主的两类院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中前5个一级支撑学科。

图 3 6所综合型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的前5个支撑学科
图 4 4所理工型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的前5个支撑学科

整体分析来看,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包含的学科不仅分布在人文社科类,还包括了医学、理学和管理学门类。同时也发现我国各机构在“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学科上差异较大:从图 3的综合型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中主要的支撑学科来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总论”的主要支撑学科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商管理、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学;从图 4理工型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主要的支撑学科来看,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总论”的主要支撑学科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图 3图 4中气泡的大小代表了学科论文产出的数量多少,气泡越大,代表这一学科科研论文产出越多。整体来看,综合型大学和理工型大学“社会科学总论”的支撑学科差异较大。一方面是由于在行政主导的传统体制之下,重点学科评审、学科评估因其与资源分配具有高度关联性,成为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最重要的“指挥棒”[15]。袁紫玲通过对国内典型的5所理工科高校学科丰富度的计算研究发现,我国理工科高校在人文社科发展中存在着学科门类不均衡以及学科结构不饱和的问题[16],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尝试摆脱“单一的”学科结构设置,尝试建立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学科发展战略。在4所理工科院校中“社会科学总论”的支撑学科包含了理学、工学、医学等门类学科,其人文社科在学科结构中设置比例不高,人文学科覆盖程度相对较低,但文理工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已初步形成。因此,尽管是在理工科院校中,“社会科学总论”支撑学科中的理工医等学科也具有较大的贡献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综合型院校来说,通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凝练特色,充分发挥了优势学术方向的引领和带动功能,对于6所综合型院校来说,尽管社会科学发展占据较大的优势,但其支撑学科仍存在较大差异。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第一支撑学科都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而其他3所高校第一支撑学科各不相同。3所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第一支撑学科的高校充分利用了非优势学科资源,其下设的医学院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

五、研究结论及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一) 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ESI“社会科学总论”是一个交叉学科门类,其学科域既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也包含管理学、理学、工学和医学的学科。分析我国在ESI排名前10机构“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时,发现一些机构的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较靠前,但并未包含在该机构ESI“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中,说明在该机构中的这些学科对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贡献度较小。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10个机构“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综合型和理工型大学“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存在较大差异

在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前10个机构中有6所综合型大学和4所理工型大学(中科院)。其中,在6所综合型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域主要包含了医学和工学等一级学科,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排名第1的学科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其学校下设专门的医学院),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三所学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别位居第2、第3和第5名;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工作中,虽然排名第12位,却成为了“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中的主要学科。在4所理工型大学(中科院)中,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后两所大学下设有医学院)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也包含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国科学院因其下设了与医学有关的研究机构,如化学研究所(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药物研究所(上海)等,因此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实力很强。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中还包含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主要是由于其发文主要来源于《可持续能源管理》《企业能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土壤管理》等能源管理类期刊,研究的主题通常是能源管理,而不是其他专业性研究。

综合来说,“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在综合型和理工型大学为主的学校中,既包含相同的学科分布,又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有7所院校(包含4所文科,3所理科)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主要学科,有9所院校(包含5所文科,4所理科)的地理学也成为“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主要学科。但是,由于高校学科定位不同,“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的学科呈现出较大差异,在6所综合性大学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了较多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包括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生态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相反,在理工型大学(中科院)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中既有社会科学也有医学、理科和工科,且以理、工、医学科为主。

2.交叉学科对“社会科学总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科研实践中,交叉学科主要表现为由于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门学科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朝着横向与纵向延伸[17]。在本研究中从我国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包含的学科来看,既包括人文社科、管理学和理学三大类,还包括工学和医学门类部分学科。在我们对我国ESI“工程学”的一级学科映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也是“工程学”的主要支撑学科,分别排名第4、第7和第10位[18],同时这些学科也包含在“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中。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具有交叉性,如《电脑音乐杂志》《电脑地球科学》《计算机通信》《计算机与化学工程》等期刊融合了多学科知识体系,如理学、工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深入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一方面需要逐步打破诸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各学科间的壁垒,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17],另一方面也要打破社会科学与理学、工学和医学之间的学科壁垒。

3. ESI对我国社会科学部分学科评价存在较大局限性

在ESI的数据评价中,主要侧重在理工科而非综合人文社科,人文社科类的评价不占优势,不包含艺术和人文学科。在教育部的一级学科分类中,存在较多一级学科是我国特有的学科,如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等,这些一级学科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文数量较少且并没有相关的Web of Science学科对应,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处于前列,但这些学科并未包含在ESI社会科学总论评价中。例如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中国史和中国语言文学分别排名前三位,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别排名前三位,但是这些学科在“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中都无法体现。

另一方面,国内许多评价的国际化和高标准只是采用所谓的“国际标准”, 以SCI、SSCI和A & HCI数据库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1, 19-22],过度加大SSCI等论文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23]。尽管在ESI学科评价体系中,主要的评价指标以SCI和SSCI为主,以论文的被引频次为排名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ESI学科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真正的学科结构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因此,需要正确认识ESI学科评价的优势和不足,正确利用这一评价工具。

(二) 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作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地位要求高校必须全面加强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无论是理工科高校还是综合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都应该以社会科学为基础,坚持文理工综合发展。重点理工科大学要建设一流大学,则必须突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不应盲目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模式[24];文科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小文科”发展定式,与理工科相结合, 融入全校的综合发展战略之中, 优先发展人文学科, 努力使人文学科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群[25]。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发展社会科学学科对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一些启示。

1.优化社会科学学科结构,打造更多学科高峰

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拥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流大学并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26]。在学科建设中,如何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成了“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学科布局方面存在“门类齐全,冷热不均;基础应用并举,理工与社会科学交融;冷门学科,特色突出”等现象[25]。从上述研究结果中也可以发现,我国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在国际上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不同类型高校社会科学支撑学科差异明显。因此,应从宏观角度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差异性的一流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路径,无论是理工科还是综合型院校,都应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

一方面,要对学校宏观层次的学科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配置,促进文科内部结构合理化,摒弃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发展特色专业,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有重点、有条件地建设一些相关的文科专业。一所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可以优先重点支持一批可以尽快进入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重点学科,在研究的4所理工科高校中,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已经进入到了ESI前1%,在国际上已经初步具备影响力,不同学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域的主要贡献学科是不同的,那么高校可以优先选择贡献度较大的一批学科予以重点支持和培育,建设优势学科群,进而打造学科高峰。

2.促进文理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互补发展

交叉和综合性的学科专业是文、理、工三大学科之间大跨度交叉、融合的直接结果。世界著名理工大学的文科发展与建设大都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没有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 就培养不出一流的理工人才”[27]。科研实践中,交叉学科主要表现为由于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门学科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朝着横向与纵向延伸[17]。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深入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科之间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

在国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将新闻传播专业与信息专业进行学科交叉,成立了“网络新闻传播”以及中文系将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方向[24]。另一方面,也要打破社会科学与理学、工学和医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世界一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领域专业利用理工学科的优势,实现了学科交叉,所以麻省理工学院不仅理工科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其语言学、政治科学等文科领域也跨入了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尽管理工科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会受到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发展的限制,但合理地利用文、理、工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优势,打破学科之间发展的障碍,对于建设一流大学将是十分重要的。

3.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

“双一流”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方案》中也强调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正确认识ESI学科评价的优势和不足,正确地利用这一评价工具。尽管我国社会科学发展起步晚,以及科研质量评价自身具有复杂性、科研成果效益具有滞后性、效益测量具有不易性等[28],致使我国尚未建立起客观、科学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社科研究及社科评价的影响力也远没有达到建设一流学科的标准。但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科学学科评价工具和系统是必要的,只有符合我国社会科学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才能将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升到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科学评价标准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MOH F Y, LU H P, LIN B H. Contributions to financial crisis research:An assessment of the literature i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journals from 1990 to 2008[J]. Applied Economics, 2012(36): 4689-4700.
[2]
郭德红.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5): 93-98. DOI:10.3969/j.issn.1001-4519.2007.05.016
[3]
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科技信息产品与服务——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B/OL].[2013-11-01]. http//www.thomson scientific.com.cn/products services/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4]
肖珊.ESI国际学科排行解读: 迈向世界一流[N].武汉大学报, 2013-05-24(2).
[5]
周光礼, 武建鑫. 什么是学术评价的全球标准——基于四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实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4): 51-56.
[6]
刘尧. "双一流"建设切勿徘徊于"像一流"[J]. 高校教育管理, 2017(6): 8-13.
[7]
吴越.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基于MIT的个案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80-85.
[8]
马浩琴. 我国部分高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发展比较研究[J]. 图书馆学刊, 2014(6): 132-134. DOI:10.3969/j.issn.1002-1884.2014.06.045
[9]
张琳, 孙蓓蓓, 黄颖, 等. 跨学科合作模式下的交叉科学测度研究——以ESI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J]. 情报学报, 2018(3): 231-242. DOI:10.3772/j.issn.1000-0135.2018.03.001
[10]
李沂濛, 赵良英, 柯岚馨, 等. 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评析[J]. 情报科学, 2017(7): 107-113.
[11]
韩亚菲.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发表中的若干影响因素——基于某大学十余院系学术人员的访谈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5(7): 21-26.
[12]
WU X M. O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3): 5-18.
[13]
汪锋.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战略探究——以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为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4): 60-65.
[14]
李凤亮, 王占军.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创新[J]. 中国高校科技, 2012(8): 67-70.
[15]
姜春林, 刘则渊. 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论文结构定量分析[J]. 科研管理, 2007(4): 177-184. DOI:10.3969/j.issn.1000-2995.2007.04.026
[16]
[17]
郑文涛.学科交叉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N].光明日报, 2016-10-04(007).
[18]
刘盛博, 刘苗苗, 姜华. 我国工程学学科的国际地位及其支撑学科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174-178.
[19]
刘莉, 刘念才.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日本, 韩国发表SSCI论文的比较研究:1978~2007[J]. 情报杂志, 2009(9): 7-11, 20. DOI:10.3969/j.issn.1002-1965.2009.09.002
[20]
何小清. 建国以来大陆学术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学术产出定量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145-153.
[21]
高奎亭, 孙庆祝, 刘红建.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究——基于SSCI、A&HCI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2012(2): 139-145. DOI:10.3969/j.issn.1002-9826.2012.02.023
[22]
董政娥, 陈惠兰.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科研水平计量学分析——以东华大学被SSCI、A&HCI(1975-2009)收录文献为案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8): 64-69, 63.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0.18.016
[23]
李颍, 董超, 李正风, 等. 美英社会科学评价的经验与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5): 13-20.
[24]
王靖晶.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启示[J]. 科教导刊, 2014(7): 3-4.
[25]
别敦荣, 徐警武. 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6): 92-96.
[26]
刘经南. 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推进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3): 19-20.
[27]
张建华. 重点理工大学如何发展文科[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9): 41-43.
[28]
贺建军, 陈雅兰, 徐婷婷. 科技评价的制度变迁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8): 63-65.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05.0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