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jax.js
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Vol. 28Issue (6): 114-13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9.001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王旭. 多元融合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8(6): 114-13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9.001
WANG Xu. Research on the discourse power eval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fusion[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8(6): 114-13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9.0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18ZDA325);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河北省高校学报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ZD202110)

作者简介

王旭,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 1542746344@qq.com

文章历史

多元融合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
王旭1,2     
1.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近年来,为改善学术生态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关于学术期刊建设、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等政策文件。开放科学发展战略和运行平台已在全球蓬勃兴起,科学交流模式与科学研究范式随之发生了变革和转型。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学术期刊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助推中国学派,争夺并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同时,开放科学环境下科学交流与研究范式的变革也急需多元开放的科学评价。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助推学术期刊建设和定量评价机制改革,助力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参考。本文依据评价科学理论、话语权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在解析学术期刊话语权基本问题的前提下,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集成因子分析、熵权法、TOPSIS法以及二维映射法优势,从多指标、多要素、多方法融合、比较和评估视角进行评价实证研究。本文致力于界定学术话语权和学术期刊话语权等概念内涵;提出由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维度构成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话语影响力由话语影响能力和话语影响权力要素组成,话语引导力由新闻话语、社交媒体话语、同行评议话语、百科话语、视频话语以及政策话语引导等要素组成;探究学术期刊话语权形成过程;构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按照理论、方法与应用逻辑展开多元融合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兼顾性和可靠性。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和引导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学术术语和学术风向标,同时又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中国学术期刊理应作为学术话语的重要代言人,为加快“三大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贡献力量。
关键词: 开放科学    中国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话语权    学术期刊话体系    话语权评价    话语影响力    话语引导力    科学计量学    Altmetrics    
Research on the discourse power eval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fusion
WANG Xu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P. R.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current academic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y documents on academic journal construction, academic evalu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talent evaluation. Open scie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operational platforms have flourished around the world, an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model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s have undergon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as a result. In the open science environment, academic journals, as important carriers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cademic communiti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systems, academic systems and discourse systems.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are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nterpreting Chinese practice, constructing Chinese theories, promoting Chinese schools of thought, and competing for and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Meanwhile, in the open science enviro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exchange and research paradigm urgently needs diversified and open scientific evalu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theory and index system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academic journa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 reform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valuation science, discourse power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discourse power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integrates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and adopt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ntegrated factor analysis,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PSIS method and two-dimensional mapping method to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ulti-factor, multi-indicator, multi-method fusion,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It defines the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discourse power of academic journal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iscourse power of academic journals is composed of discourse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leading. Discourse influence is composed of discourse influence ability and discourse power, and discourse leading is composed of news discourse, social media discourse, peer review discourse, encyclopedia discourse, video discourse and policy discourse lead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academic journals, constructs the discourse power evaluation model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n Englis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discourse power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based on the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logic is practical, comprehensive and reliabl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nfluence and lead the ideology, academic terminology and academic vane of academic research, while being highly Chinese style, Chinese manner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serve as important spokespersons for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contribute to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and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Key words: open scienc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power of academic journals    system of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power evaluation    discourse influence    discourse leading    scientometrics    altmetrics    
一、问题提出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也曾指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术评价考核体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2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完善科研论文和科学技术信息交流机制,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近年来,为着力改善学术生态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关于学术期刊建设、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等政策文件。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既是国家现实需要,又是新时代充满挑战但极具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的新课题。开放科学发展战略和运行平台已在全球蓬勃兴起,科学交流和学术出版正朝着“自由、开放、合作和共享”方向发展[2-4]。在开放科学环境下,作为学术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6]。同时,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急剧增长的Altmetrics数据也为多元评价学术期刊话语权提供了可能。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话语体系,从而提升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

二、研究综述 (一) 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现代开放科学的伟大实践最早的理论基础源于默顿的“科学共同体”、波兰尼的“科学共和国”和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7]。2021年11月,《开放科学建议书》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标志着开放科学步入全球共识的新阶段。欧盟、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开放科学计划[8-9]。开放科学拓展了“五计学”的研究范畴,科学交流与研究范式的变革急需多元开放的科学评价,而广域开放在线学术交流活动催生的海量Altmetrics指标数据使开放评价成为了可能[10-11]。因此,在开放科学环境下,Altmetrics将成为主流科学评价指标,这将使开放评价成为学术期刊评价的新方向。

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与本文直接相关,但关于期刊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且国外研究起步早于国内,研究视角主要有:(1)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首创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首开同行评议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先河[12]。1986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同行评议正式引入我国,现已成为学术期刊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13]。(2)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学者们从传统指标、影响因子系列指标和指数型指标等科学计量学指标广泛开展了学术期刊研究[14-15]。(3)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开放科学环境下,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已无法全面评价学术期刊,2010年Alternative metrics (Altmetrics) 被国外学者率先提出,并引入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16]。凭借社交媒体平台数据的可获取性优势,采用Altmetrics指标对其评价已成为研究焦点。学者们曾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以多指标融合的思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17-19]。2020年2月,美国开放科学中心发布TOP因子用于替代期刊影响因子。在诸如核心学术规范的透明度和可再现性等开放科学实践方面,TOP因子为评价学术期刊做出了努力,并评估其政策,从而提升期刊质量。(4)基于第三方数据库的学术期刊评价实践研究。国内外在该实践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为科研成果评价、人才评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学术话语权研究

“话语”滥觞于西方语言学领域。话语权研究是一个极为纷繁的领域,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仍未有一部囊括整个领域并具有文化反思性的系统性著作。最早开始对话语权(Discourse power)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是西方学者。哈里斯首次提出“话语分析”的术语[20]。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发表的演说《话语的秩序》中,第一次提出“话语权”概念,而后形成微观话语权力理论[21]。国外对话语权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开拓性,但关于学术话语权直接相关的研究极少,仅有文献多数是从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在国内,关于学术话语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术话语权内涵和中国学术话语权存在问题及建构路径的研究。余波等认为,应从理论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和学科建设四个方面来努力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22]。但目前学界仅有零星成果是关于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建构与提升的研究,如张静和郑晓南[23]、郑荣[24]分别探讨了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话语权建构问题。赵蓉英提出,应从话语引领力、话语影响力和话语传播力三个层面来不断提升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25]。但学界从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等宏观视角出发,对学术话语权存在问题及建构路径进行了较多理论层面的探讨[26-27]

(三) 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

学界以学术期刊为对象,专门进行话语权评价的研究极少,但从构成学术期刊话语权某一要素出发进行评价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多。如,提出学术期刊质量的“全评价”[28],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29-30]。另外,当前评价体系存在一些积弊并且由此产生评价失衡的相关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1-32]。因此,针对目前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及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存在的“大而不强”现状,本文探讨如何评价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这一研究内核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学术期刊话语权的现有研究“应然”呼吁多,“实然”分析少,实证研究鲜见,聚焦于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一是尚未发现立足中国国情,专门对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基本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二是缺乏专门构建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的研究;三是缺乏集成多源开放平台数据,并融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科学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进行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评价科学理论、话语权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界定学术话语权和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概念内涵;分析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构成维度和组成要素,并探讨形成过程;试图构建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力求从多维度、多要素、多指标融合、比较和评估视角,选择中国英文期刊进行话语权评价实证研究,并验证评价效果。本文旨在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助推学术期刊建设和定量评价机制改革,助力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参考。

三、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基本问题解析 (一) 相关术语界定 1. 学术话语权

米歇尔·福柯的微观话语权力理论提到,话语权具有网络化、去中心化和弥散化的特点。话语权既是一种静态的权利,也是一种动态的权力,权利是前提,权力是本质,权力属性要比权利属性更为重要。学术话语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对其内涵的界定各方尚未达成共识。当前的主流观点是从权利或权力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33-34]。学术话语权是学术领域话语资格(权利)与话语权威(权力)的统一。权利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行动者的话语自由(包括创造和更新的权利、赋予意义的权利和学术自主的权利)。权力主要是指主体作为权威发言人对客体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引导权、识别和判断权、支配行为权等)[35]。在考虑学术话语权利的同时,并重点强调学术话语权力的情况下,学术话语权由话语影响力(包含话语影响能力和话语影响权力)与话语引导力组成。它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学术关系和学术场域中,引导学术舆论走向、引导学术议题设置,影响学术交流态势和影响学术评判尺度的权力。

2. 学术期刊话语权

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传播的主渠道和主力军,仍以学术性为生命线,具有记录与归档、传播与交流的功能,助力学术评价、影响和引导当代学术思潮[36]。学术期刊话语权是指学术期刊在基于学术质量的内容生产、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对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话语影响和话语引导。中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不仅影响和引导着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学术术语、学术风向标和学术判断标准,而且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中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既包括国内学术话语权,又强调国际学术话语权。

3. 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

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的基础支撑,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面向我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在深入阐述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基本问题的前提下,对学术期刊在学界、业界以及社会中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进行的深度评价,力图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助推中国学派,争夺和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

(二) 学术期刊话语权构成维度与组成要素 1. 话语影响力维度及其组成要素

影响力内涵从心理学起源,指用无形或间接的方式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思想、行为或性质的能力[37]。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是指在正式科学交流过程中,学术期刊以学术质量为基础的学术观点、思想、理念、方法、发现、事实、情感等方面的学术内容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取得认同并改变其思维和观点,体现为学术期刊所具有的知识信息被其他学者吸收利用。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包括两个要素:话语影响能力和话语影响权力。其一,话语影响能力主要是指学术期刊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品质(如发文量、参考文献数、学术观点、理念、理论、方法)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思考,得到认同或更改其看法观点并引用的能力。其二,话语影响权力主要是指学术期刊在具备话语影响能力的基础上,其学术声誉、学术品牌和学术质量等方面为学术期刊带来的话语控制力。学术期刊话语影响权力以话语影响能力(特别具有创造性的学术生产能力)为前提,进而形成学术话语影响权力。

2. 话语引导力维度及其组成要素

“引导”一词,有带领、使跟随、启发、领导、引领导向等意思。学术期刊话语引导力是指在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中,学术期刊以学术质量为基础的学术观点、思想、理念、方法、发现、事实、情感等方面的学术内容,通过在线社交媒体和网站平台上被传播,因其具有引领性、权威性、知识性、话题性或者趣味性等特点,进而引起大众群体的关注,并引导大众产生互动行为。学术期刊话语引导力由政策话语引导、社交媒体话语引导、新闻话语引导、百科话语引导、同行评议话语引导以及视频话语引导等要素组成。学术期刊话语权不仅在于基于科学计量的话语影响能力和话语影响权力等影响力要素上,还在于其引导受众就刊载的学术信息进行点赞、评论、转发、采纳、收录、索引等行为的引导力要素上,而这些要素可由广域开放在线学术交流活动催生的海量Altmetrics指标进行表征,诸如使用型指标、捕获型指标、提及型指标和社交媒介型指标等。

(三) 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形成过程

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期刊话语的传播形式多样化,丰富了学术期刊的话语表达体系;传播范围的边界拓展,增强了其话语影响力的广度;传播的分散化促进了以学术期刊话语为基点的群体边界,提升了学术期刊话语引导的深度。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模式对当今科学交流也具有现实意义[38]。在前期的研究中,笔者从科学交流的载体出发,将学术期刊的科学交流模式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笔者指出,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与话语引导力的有机叠加,共同构成了学术期刊的话语权[39]。依据科学交流理论和科学研究生命周期理论[40],并结合学术期刊话语权的运作机制,可进一步从产生与传播、认同与利用和互动与引导三个方面来描述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形成过程(图 1)。

图 1 学术期刊话语权形成过程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学术话语传播的主要平台,反映和展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服务和服从于学者的话语生产;学术期刊还肩负话语引领重任,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学术期刊话语权的产生始于包括作者、读者和管理者在内的受众群体,通过合作、获取、利用和引用期刊论文等正式的科学交流方式后产生一定的话语影响力。如果引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多,学术期刊的话语影响力就会越大。同时,在马太效应的推动下,他们的受众范围和数量也将变大。此时,受开放科学驱动,受众自然会在政府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学术交流和同行评议等平台上进行非正式的科学交流。通过对新闻、政策、视频、图片、博客帖子、推文、维基、机构知识库和其他有关学术期刊报道进行深入参与和互动,潜移默化地引导更多的受众去关注和利用学术期刊及其刊载的论文。受众吸收相关知识,表达新的观点,从而使学术期刊的话语影响进一步转化为话语引导[39]。任何话语系统在微观上看似混乱,但在宏观上仍具有规律性,整个话语系统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运行机制。在学术期刊话语权形成过程中,其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不是独立或存在顺序,而是经协同、马太效应和最省力运作等作用,促使形成学术期刊话语权。

(四) 评价模型构建

通过对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基本问题的探讨,笔者拟构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图 2),从多指标、多要素、多方法融合、比较和评估视角对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进行评价研究。首先,应从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然后融合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话语影响力的评价中,融合科学计量指标,从话语影响能力和话语影响权力两个要素出发,并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熵权法、TOPSIS法等分析与评价方法,对话语影响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话语引导力的评价中,融合Altmetrics指标,从新闻社媒话语引导、同行评议话语引导、百科话语引导、政策话语引导和视频话语引导出发对话语引导力进行分析与评价。最后,使用相关分析、二维映射法综合评价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

图 2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
四、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实证研究 (一)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和《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中选取238种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评价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虽然侧重评价其国际学术话语权,但也不可忽略评价其在国内的学术话语权。因此,本文在基于国际统计源评价指标数据选取的过程中,又特别引入《年报》中的国内他引总被引频次这一指标。在Scopus数据库和Scimago Journal Rank数据库中,本文借助期刊名称和ISSN号,检索238种英文期刊被上述数据库收录情况,统计并计算,依次得到h指数、SJR、SNIP、CiteScore、Total Docs(发文量)、Total Refs(参考文献数)、Total Cites(国际被引总频次)、国际合作率、OA文献数占比9个指标数据。在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中,本文利用其2019版Google学术指标,输入期刊名称,检索得到出版物的h5指数和h5中位数指标数值。本文借助Altmetric.com的Altmetrics Explorer平台,以上述238种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ISSN为检索和过滤项,Publication Date设置为:2014-01-01—2018-12-31,检索得到包含111 496条Altmetrics指标数据的211种期刊(内含29 203篇论文),其余27种期刊或是未检索到,或是检索到但其Altmetrics指标数据并不存在。获取Altmetrics相关指标共14个:Number of mentioned outputs(Nmo,被提及期刊论文总数)、Total mentions(Tm,被提及总次数)、News mentions(News,新闻提及)、Blog mentions(Blog,博客提及)、Policy mentions(Policy,政策提及)、Patent mentions(Patent,专利提及)、Twitter mentions(Twitter,推特提及)、Sina Weibo mentions(Sina Weibo,新浪微博提及)、Facebook mentions(Facebook,脸书提及)、Wikipedia mentions(Wikipedia,维基百科提及)、Reddit mentions(Reddit,红迪网提及)、F1000 mentions(F1000,F1000提及)、Q&A mentions(Q&A,Q&A提及)、Video mentions(Video,视频提及)。本文采用离差标准化对所有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将指标数据统一至[0, 1]区间,以便对不同数量级指标进行比较和加权。

2. 国际数据库收录的整体概况

截至2022年7月,JCR(2021版)收录SCI、SSCI和ACHI的期刊总数为13 787种。表 1为收录前10位国家的期刊数量情况。据此知,JCR收录中国期刊数量为287种(占期刊总数2.08%);收录期刊数量最多的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且超过一半期刊来自美国和英国(分别占期刊总数33.81%和24.12%)。表 2为SJR(2021版)收录前10位国家期刊数量情况(数据来源于Scopus数据库)。由表 2可知,SJR收录的中国期刊数量为762种(占期刊总数的2.89%),居第5位(762种期刊中,英文期刊数量为200多种)。从整体看,JCR前10位国家的期刊数为11 395种,占总收录数的82.65%,SJR前10位国家的期刊数为19 588种,占总收录数的74.32%,说明期刊数量在国家分布上呈现高度集中分布的特点。在JCR中,美国和英国的期刊总数为7 986种,遥遥领先于他国,数量规模方面居第一方阵;荷兰及德国的期刊数为1 921种,规模居第二方阵;瑞士、中国、日本、法国等期刊数量规模排在第三方阵,同第一方阵仍有较大差距。

表 1 ESI数据库收录前10位国家期刊数量及近10年发文数情况
表 2 SJR收录前10位国家和地区的期刊数量及文献数量

表 1中发表论文数量方面来看,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美国在ESI数据库收录的WoS论文数遥遥领先,雄踞第一位;中国发文数排在第二位,总被引频次也排在第二位,但篇均被引频次在这10个国家中位居第10位,在ESI数据库15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09位。由表 2可知,在SJR数据库中,1996至2021年的前10位排序中,美国发文总数、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次数指数均遥遥领先,雄踞第一位;中国发文总数位居第2位,总被引频次位居第3位,篇均被引次数位居第9位;在SJR数据库242个国家和地区中,篇均被引次数位居第194位。中国发文量“大而不强”,拥有仅次于美国的绝对优势,但篇均被引次数与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3. 评价方法优势

本文评价充分发挥了方法集成优势,具体表现为:(1)通过因子分析法较好地解决了评价指标因多重共线性产生的重复计算问题,继而确定公因子(主成分)。(2)以熵权法的差异系数对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系数进行调整,合理分配评价指标权重并分析权重意义、构造加权规范矩阵,消除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3)运用TOPSIS法采用直线距离函数是确定评价对象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综合距离,拥有较好的区分度,避免简单加权求和得到评价值。(4)采用二维评价方法是以定量数据加工与定性角色判定相结合方式,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兼顾性、直观性和全面性。

(二) 话语影响力评价 1. 相关分析

由Q-Q图分析结果可知,12个指标数值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本文使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法,分析结果如表 3所示。由表可知,大部分指标间呈正相关关系(r值在0.13—0.97之间,p < 0.01或P < 0.05),而发文量与国际合作率呈弱负相关关系(r值为-0.21,P < 0.01),发文量与SNIP指标不相关,国际合作率与国内他被引总频次不相关,OA文献数占比与国内他被引总频次、发文量不相关。有研究发现,参考文献数量越多、越有可能提高论文被引频次[41],国际合作可以提高科学产出的数量与质量、增加被引频次[42]、指标间均呈正相关[43]

表 3 话语影响力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 因子分析

(1) 信度与效度检验。经可靠性分析得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5;同时,通过KMO-Bartlett球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842(SIG=0 < 0.01),选取的12个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 公因子提取与得分系数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将12个原始指标划分至两个主成分中。同时,由旋转载荷平方和可知,旋转后的两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pi)分别为37.686和37.641。由于经因子旋转后原始指标(变量)更容易被解释和命名,且更容易被反映其与主成分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故本节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矩阵以及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由表 4可知,h5指数、h5中位数、h指数、国内他被引总频次、国际被引总频次、发文量、参考文献数在主成分1上有较大载荷;CiteScore、SNIP、SJR、国际合作率、OA文献数占比在主成分2上有较大载荷。根据影响力评价指标的内涵及固有特征,本节将融合科学计量的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指标主成分1命名为话语影响能力因子,将主成分2命名为话语影响权力因子。

表 4 因子命名、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
3. 熵权法分析

表 2可得相应成分得分系数βi,再利用熵值法对上文已做无量纲化处理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以下公式进行熵值、差异系数和权重的计算:

bji=rjinj=1rji,(表示计算第j个样本期刊指标值在第i项指标下所占权重);

ei=nj=1bji×lnbjilnn,(表示计算Xi的熵值ei);

gi=1ei, (表示计算Xi的差异系数gi)

ci=pi×βi×gi,(表示用差异系数gi对方差贡献率pi和成分得分系数βi进行调整);

wi=cimi=1ci,(表示计算第i项指标的权重wi)。

本节中,i的取值为1, 2,…,12;j取值为1, 2, 3,…,238;并假定当bji=0时,bji×lnbji=0[44]

由此,本节得到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指标的各项权重系数汇总表,如表 5所示。

表 5 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最优解与最劣解
4. TOPSIS法计算相对贴近度

将无量纲化处理的样本数据乘以各评价指标权重wi,得到加权规范矩阵Q=(qji)238x12,然后确定最优解y={maxjqji},最劣解y0={minjqji},如表 3所示。接着,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样本期刊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及相对贴近度:

dj=ni=1(qjiyi)2,(表示各学术期刊与最优解距离);

d0j=ni=1(qjiy0i)2,(表示各学术期刊与最劣解距离);

Dj=d0j(dj+d0j),(表示相对贴近度,即综合得分)。

其中,i的取值为1, 2,…,12;j取值为1, 2, 3,…,238。由以上公式可知Dj取值为[0, 1]区间内,当Dj取值为1时,表示学术期刊达到最优解;反之,当Dj取值为0时,表示学术期刊达到最劣解。Dj取值越接近1,表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越接近最优解,话语影响力得分越高。

5. 评价结果比较与评估

根据Dj计算公式,本节得到各学科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结果,由于篇幅有限,仅列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表 6)。表中带*为被JCR2018收录期刊,带◎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表 10同)。结合JCR2018版收录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名单可知,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中,绝大部分期刊被JCR2018版收录,且部分期刊已经成为Q1区的高话语影响力期刊;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有5种期刊为卓越行动计划中的领军期刊、2种期刊为卓越行动计划中的重点期刊、1种为卓越行动计划中的梯队期刊。在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和农业科学期刊中,绝大部分期刊被JCR2018版收录,且大部分期刊为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结果中,仅有3种期刊为JCR2018版收录,无期刊被A&HCI收录。

表 6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结果前10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共181种)
(三) 话语引导力评价 1. 相关分析

由Q-Q图分析结果可知,14个指标数值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本文使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法,分析结果如表 7所示。由表可知,大部分指标间呈正相关关系(r值在0.14—0.96之间,p < 0.01或p < 0.05),而Patent提及与Policy提及和Reddit提及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大于0.8的指标有被提及期刊论文总数与被提及总次数(r=0.96),推特提及(r=0.89)、脸书提及(r=0.8);总提及数与新闻提及(r=0.82)、博客提及(r=0.82)、推特提及(r=0.95)、脸书提及(r=0.83);新闻提及与博客提及(r=0.81)、推特提及(r=0.81);博客提及与推特提及(r=0.82);推特提及与脸书提及(r=0.81)。以Twitter指标为例,本节与学者Ortega等的研究结论相似,期刊拥有Twitter账户可多获46%推特留言(tweets)和34%的引用,也可预测期刊未来的引用情况[45]

表 7 话语引导力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 因子分析

经信度与效度检验和公因子提取与得分系数计算,得到5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5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Pi)、旋转成分矩阵以及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 8)。同时,根据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引导力评价指标的内涵及固有特征,本文将融合的Altmetircs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指标按照提取的5个公因子进行命名并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因子1称为“新闻社媒话语引导因子”,学术期刊受到新闻和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注重学术期刊信息的及时扩散,主要解释的变量是新闻、博客、推特、脸书、红迪网以及被提及总次数、被提及期刊论文总次数。因子2称为“同评话语及微博引导因子”,主要解释专利、F1000和新浪微博提及三个变量。因子3称为“百科话语引导因子”,解释的是维基百科和Q&A提及两个变量。因子4称为“视频话语引导因子”,解释的变量是视频提及。因子5称为“政策话语引导因子”,解释的变量是政策提及。

表 8 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指标因子命名、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
3. 熵权法和TOPSIS分析

表 8可得相应成分得分系数βi,同理,再利用熵值法对上文已做无量纲化处理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熵值、差异系数和权重的计算,本节得到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指标的各项权重系数汇总表。将无量纲化处理的样本数据乘以各评价指标权重wi,得到加权规范矩阵,然后确定最优解和最劣解(表 9)。接着,计算样本期刊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及相对贴近度(表 10)。

表 9 权重系数表、理想解与负理想解
表 10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结果前10种(医学与健康科学类,共35种)
4. 评价结果比较与评估

根据Dj计算公式,可得到各学科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结果,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评价结果中,绝大部分期刊被JCR2018版收录,且部分期刊已经成为Q1区的高话语引导力期刊;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有4种期刊为卓越行动计划中的领军期刊、1种期刊为重点期刊、4种为梯队期刊。在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和农业科学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结果中,绝大部分期刊被JCR2018版收录,且大部分期刊为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结果中,仅有零星几种期刊被JCR2018版收录,无期刊被A&HCI收录。

(四) 话语权二维评价 1. 相关分析

各类期刊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评价结果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本节也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由话语影响力与话语引导力评价结果可知,三组相关系数分别是:中国英文学术期刊(N=238,r=0.532,sjg=0)、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N=181,r=0.606,sig=0)以及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N=37,r=0.506, sig=0),表明无论是从学术期刊整体上来看,还是从分学科期刊局部来看,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结果与话语引导力评价结果之间均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由此也说明,一方面,由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构成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这两个维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只可互补、不可替代;另一方面,从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来综合评价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实践价值,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本文构建的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 二维评价结果比较与评估

学者Haley以及笔者曾总结或引入了二维测度思想,开展了基于Altmetrics数据和传统文献计量数据的二维评价的相关研究, 并指出二维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兼顾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等特点[46-47]。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二维评价法来综合评价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分别将四个学科期刊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投影在二维直角坐标系中,根据他们在这两个维度上的活跃度,来判断其科研角色、测度学术贡献以及其在同行学者、社会大众中的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程度。另外,考虑到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数目较多,为进一步分析期刊话语特征,本文计算其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均值,根据该均值坐标点,本研究确定期刊话语权高低标准分界线,将二维平面细分为四个象限,并将期刊定义为“名望”期刊、“明星”期刊、“普通”期刊和“专家”期刊四种类型,两类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二维评价结果如图 3图 4所示。

图 3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话语权二维评价图
图 4 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话语权二维评价图

(1)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二维评价结果比较与评估。由图 3可知,在中国英文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中:①“名望”期刊分布于第一象限,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均较高,既享有较高学术威望,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关注度。这一区域共有36种期刊,占比20%,符合期刊中普遍存在的“二八定律”。②“明星”期刊分布于第二象限,具有高话语引导力,低话语影响力,Altmetrics指标得分高于科学计量指标。这一区域共有14种期刊,占比8%,这部分期刊虽然具有较高的话语引导力(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但其话语影响力(学术质量)不如第一象限。③“普通”期刊分布于第三象限,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均低于平均水平,这一区域共有90种期刊,占比49%。无论在话语引导力(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还是话语影响力(学术质量或学术贡献)方面均表现一般,属于默默无闻坚守在学术阵营的大多数普通期刊。④“专家”期刊分布于第四象限,具有高话语影响力、低话语引导力,这一区域共有41种期刊,占比23%。科学计量指标得分较高而Altmetrics指标得分较低, 其所刊研究成果水平卓越,极有代表性和创新性。

(2) 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二维评价结果比较与评估。由图 4可知,在中国英文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中: ①“名望”期刊分布于第一象限,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均较高,既享有较高学术威望,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关注度。这一区域共有8种期刊,占比21%。8种期刊全部为JCR2018收录,且有6种期刊为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②“明星”期刊分布于第二象限,具有高话语引导力,低话语影响力,Altmetrics指标得分高于科学计量指标。这一区域共有5种期刊,占比13%,5种期刊中有4种期刊为JCR2018版收录,4种为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这部分期刊虽然具有较高的话语引导力(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但其话语影响力(学术质量)不如第一象限。③“普通”期刊分布于第三象限,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均低于平均水平,这一区域共有16种期刊,占比45%。无论在话语引导力还是话语影响力方面均表现一般,属于默默无闻坚守在学术阵营的普通期刊。④“专家”期刊分布于第四象限,具有高话语影响力、低话语引导力,这一区域共有8种期刊,占比21%,8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为JCR2018版收录,5种为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这部分期刊的科学计量指标得分较高,而Altmetrics指标得分较低,其所刊研究成果水平卓越,极具代表性和创新性。

(3) 其他学科期刊二维评价结果比较与评估。在中国英文农业科学期刊话语权二维评价结果中,7种期刊中有5种期刊被JCR2018版收录并入选卓越行动计划项目,且这5种期刊中又有3种期刊拥有较高话语引导力。在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期刊话语权二维评价结果中,14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被JCR2018版收录,且这3种期刊中有1种期刊入选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类资助项目。

以上分析说明学术期刊话语引导力依赖于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以及传播技术等多个方面,因而会影响Altmetrics指标数据的采集,仅从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维度评价其话语权本身存在局限,无法全面解析其本质内涵和形成过程及运作机制等,从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两个维度采用二维四象限综合评价学术期刊话语权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从比较和评估视角进一步验证来看,以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两个维度采用二维四象限综合评价学术期刊话语权,与JCR2018收录情况和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情况所反映的期刊话语权也较为一致,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

五、余论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和引导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学术术语、学术风向标和学术判断标准,同时又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拥有学术期刊话语权,是我国学术界能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能否引导学术舆论走向、能否贡献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理论观点和科技成果实践转化的关键。开放科学环境下,为使中国学术发展走自我创新与自主建构之路[48],加快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49],并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与中国见解,学术研究要适时进行话语转换与重构[50],学术期刊更应作为中国学术话语的重要代言人,为加快三大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贡献力量。由于本研究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前期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极少,故本文尚存在一定难度和不足,如对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基本问题及评价体系的通用性等方面的探究不够深入。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术期刊话语权的评价理论框架、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实证样本数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马费成, 李志元.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6): 4-15. DOI:10.13530/j.cnki.jlis.2020044
[3]
陈传夫, 李秋实. 数据开放获取使科学惠及更广: 中国开放科学与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的进展与前瞻[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0(1): 4-13.
[4]
荆林波, 逯万辉. 新时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与评价[J]. 管理世界, 2022(5): 131-141. DOI:10.3969/j.issn.1002-5502.2022.05.010
[5]
马费成. 关注学科热点透视学术进步[J]. 情报资料工作, 2022(1): 13-14, 22.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崔建民, 王子豪, 孙晶, 黄海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进程评价: 理论与实践探析[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2(1): 148-156, 160.
[7]
张学文, 陈凯华. 数字时代的开放科学: 理论探索与未来展望[J]. 科学学研究, 2022(2): 203-208. DOI:10.3969/j.issn.1003-2053.2022.02.002
[8]
陈秀娟, 张志强. 开放科学的驱动因素、发展优势与障碍[J]. 图书情报工作, 2018(6): 77-84. 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18.06.010
[9]
黄如花, 赵洋, 黄雨婷. 国际开放科学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 140-149. 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21.01.019
[10]
张洋, 庞进京, 母丹. Altmetrics的形成与演进: 理论假说、发展阶段及学科关系[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23): 141-150.
[11]
赵鸿玉, 王旭. 开放科学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的知识流动特征与演化趋势: 以"五计学"研究为例[J]. 情报科学, 2022(4): 107-117.
[12]
叶继元. 学者评价期刊与引文评价期刊异同之思考: 以史学学术期刊评价为例[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4): 23-28.
[13]
张琳, SIVERTSEN G. 科学计量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科研评价: 国际经验与启示[J]. 情报学报, 2020(8): 806-816. DOI:10.3772/j.issn.1000-0135.2020.08.003
[14]
LEYDESDORFF L. Caveats for the use of citation indicators in research and journal evalu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9(2): 278-287. DOI:10.1002/asi.20743
[15]
张慧玲, 董坤, 许海云.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 2018(16): 132-143.
[16]
SUGIMOTO C R, WORK S, LARIVIERE V, et al. Scholarly use of social media and altmetric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68(9): 2037-2062.
[17]
赵蓉英, 王旭. 多维信息计量视角下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 以国际LIS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7): 773-781.
[18]
ZHAO R Y, WANG X.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s between China and USA[J]. Scientometrics, 2019, 120(3): 1091-1110.
[19]
MOED H F, HALEVI G. The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scholarly research impact[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66(10): 1988-2002.
[20]
HARRIS Z S. Discourse analysis[J]. Language, 1952, 28(1): 1-30.
[21]
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22]
余波, 邱均平, 马凤. 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103-114.
[23]
张静, 郑晓南.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构建[J]. 科技与出版, 2017(6): 111-115.
[24]
郑荣. 社科期刊建构学术话语中国化的逻辑指归[J]. 出版广角, 2018(15): 41-43.
[25]
赵蓉英. 不断提升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10-26(08).
[26]
侯利文, 曹国慧, 徐永祥. 关于学术话语权建设的若干问题: 兼谈社会学"实践自觉"的可能[J]. 学习与实践, 2017(12): 82-89.
[27]
赵春丽. 西方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建构路径分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1): 146-156, 164.
[28]
叶继元. 图书馆学期刊质量"全评价"探讨及启示[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4): 83-92.
[29]
李秀霞, 邵作运, 郝玉珊. 基于离散度计量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6): 671-677.
[30]
THELWALL M. Journal impact evaluation: A webometric perspective[J]. Scientometrics, 2012, 92(2): 429-441.
[31]
邱均平, 张裕晨, 周子番. 新时代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重构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1): 47-60.
[32]
WOUTERS P, SUGIMOTO C R, LARIVIERE V, et al. Rethink impact factors: Find new ways to judge a journal[J]. Nature, 2019, 569(7758): 621-623.
[33]
唐莉.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与学术话语权研究: 现状、理论分析框架及展望[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2(5): 3-17.
[34]
赵蓉英, 张晓曦, 刘卓著, 朱伟杰. 话语权与话语权评价解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11): 15-22.
[35]
郑杭生. 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2): 27-34, 4, 220.
[36]
张昕, 王素, 刘兴平.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 科学通报, 2020(9): 771-781.
[37]
郭凤娇, 赵蓉英, 孙劭敏. 基于科学交流过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 以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为例[J]. 情报学报, 2020(4): 357-366.
[38]
张立伟, 陈悦, 王智琦, 等. 互联网平台下科学家非正式学术交流的探究: 基于科学网博文数据的计量分析[J]. 情报学报, 2015(7): 754-764.
[39]
王旭. 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框架建构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2): 83-92.
[40]
赵秋红, 李元睿, 邓修权, 张楚, 张保丰. 科学基金资助机构视角下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2): 1456-1462.
[41]
谢娟, 成颖, 李江, 等. 文化资本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J]. 情报学报, 2019(9): 943-953.
[42]
陈悦, 宋超, 周京生, 等. 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论文被引频次影响因素研究: 兼评使用与被引之间关系[J]. 情报杂志, 2019(4): 96-104.
[43]
盛丽娜. 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常用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6): 605-611.
[44]
邱菀华. 管理决策熵学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169.
[45]
ORTEGA L.J. The pres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on Twitt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ssemination (tweets) and research impact (citations)[J]. 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7, 69(6): 674-687.
[46]
HALEY M R. A Simple paradigm for augmenting the Euclidean index to reflect journal impact and visibility[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71: 370-373.
[47]
ZHAO R, WANG X. Research on impact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aking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s as an example[J]. Library Hi Tech, 2020, 38(2): 458-478.
[48]
韩璞庚. 学术期刊、学术原创与中国学派的形成[J]. 探索与争鸣, 2021(7): 5-7.
[49]
郭德钦, 朱少云. 全球治理视域下提升中国话语权研究——-话语权比较与评价视角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92-102.
[50]
王青林.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与重构[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38-46.
图 1 学术期刊话语权形成过程
图 2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
表 1 ESI数据库收录前10位国家期刊数量及近10年发文数情况
表 2 SJR收录前10位国家和地区的期刊数量及文献数量
表 3 话语影响力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表 4 因子命名、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
表 5 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最优解与最劣解
表 6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结果前10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共181种)
表 7 话语引导力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表 8 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指标因子命名、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
表 9 权重系数表、理想解与负理想解
表 10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引导力评价结果前10种(医学与健康科学类,共35种)
图 3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话语权二维评价图
图 4 医学与健康科学期刊话语权二维评价图
多元融合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