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Vol. 29Issue (6): 100-11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0.004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刘成, 李建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6): 100-11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0.004
LIU Cheng, LI Jianjun.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29(6): 100-11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0.0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2BKS192);2023年新疆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重点项目"新时代新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GXDJ2023006)

作者简介

刘成,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博士研究生, Email: liucheng2010yeah@sina.com;
李建军,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报编辑部主任。

文章历史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刘成a,b , 李建军a,b     
a.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b. 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 是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 提出了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新的文化使命, 厘清了文化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 秉持开放包容, 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 作出了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要求, 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对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文本基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分析框架, 诠释了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 提炼了这一思想蕴含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思想武器、人民中心; 源于实践、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 凸显了领航掌舵, 彰显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凝心聚力, 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追求的新的面向; 谋篇布局, 表明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的重大意义, 给出了新时代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坚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坚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初心使命的时代重大启示。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支撑。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LIU Chenga,b , LI Jianjuna,b     
a. College of Marx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7, P.R. China;
b.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7, P.R.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s the cultural chapter of Xi Jing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cultural field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larifies the primary political task of i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is to arm the entire Party and educate the people with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y. It proposes a new cultural mission to continue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and building a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It clarifies that cultural development requires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nd adherenc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It propos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make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n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focus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strong cohesion and leadership,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and guidance of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continue th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showing tha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as reached a new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has raised its confidence in history and culture to a new level.The text is based on a triple 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ory, history, and practice, interpret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is idea and refining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s clear and coherent application; Ideological weapon and people's center; practicality,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highlight the leadership and the historic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in the new era, clarifies the new direction pursued in th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admap and task book for promoting thinking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t provides inspirations for firmly adhering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 the new era, firmly believing in th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adhering to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It demonstrates the scientific, practical, and open nature of this ideology,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njecting stronger driving force support into China's new journey towards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作为凝聚时代共同意志、共通精神、共享价值的接续传承,文化以其强大的内聚力和统合力,推动人类演进的轨迹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兴衰与更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塑造了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彰显了有容乃大的中国情怀,传递了美美与共的中国价值,并在新时代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明确了文化的时代指向和战略布局,切实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至事关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实践中升华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新篇,指引着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基本理论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基于历史的经验、实践的探索和前瞻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最终凝聚升华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关于文化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卓越的战略智慧、深邃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理论总结。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时代命题。这一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

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力,实践探索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交织并存,唯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才能科学指导实践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战略发展高度,不断强化文化理论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召开了诸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和系统谋划,提出的“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的“十四个强调”明确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提出的“三个事关”“七个着力”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实践面向,明确了新的政治任务和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可见,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集中呈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在文化层面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文化思想指南,指引文化强国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

基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概述为:主要由习近平总书记创立和提出的,集中了全党智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基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历史文化经验积累和现实文化实践的探索,并对于历史文化整体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凝练升华而成的科学的、实践的、开放的思想文化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阐释。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呈现的特征分析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根植于中华文化,萌芽于知青岁月,成长于建设与改革的现代化进程,成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化层面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因此,这一思想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理论的深邃性,还彰显了时代的创新力,是对中华文明继承与发展的理论之集大成,兼具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易经系辞》中有云,“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显诸仁, 藏诸用”[2]。体为根本,彰显智慧;用为仁政,内涵乾坤。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兼具科学性、实践性与真理性,是指引文化发展的精神升华,是涵盖历史与现实的时代表达,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根基。同时,这一理论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也是对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的总结与升华,并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指引作用,取之于中国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也用来指导中国文化新时代传承与创新,可谓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2. 思想武器、人民中心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始终维护的是无产阶级即人民大众的利益,反对的是资产阶级即人民群众对立面阶级的利益,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工具,这一思想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遵循、正确方向以及坚决与错误思潮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因此,呈现指导性与斗争性并存的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因此,所维护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服务于人民,并为人民所认可并自觉内化为行动自觉。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3. 源于实践、开放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文化强国实践进程的思想创新,所提出的思想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基于历史认知和文化根脉的融会贯通,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辩证性和唯物性的统一。因此,更加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能够更好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同时,这一思想体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博众家之长,贯东西之要,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也不是教义,而是指导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为民族复兴凝聚了最根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充实丰富的结果,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不断深化和升华的结果,因此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领航掌舵,彰显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显著增强,新闻传播主旋律更加高扬,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更趋巩固,文艺事业扎根人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明显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与固本培元有序衔接推进,实现了全局性和根本性变革。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也得益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向指引。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宣传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进行了全面阐释,精准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遵循和具体实践要求,更加明确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根本制度,致力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再次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前瞻性,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合力的重要理论指南,各族人民群众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5],促进“两个结合”理念进一步深化,“两个维护”信心和决心显著增强,凝心聚力、团结齐心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进。

(二) 凝心聚力,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追求的新的面向

当前,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意识形态领域的白热化对抗成为一种新常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风险挑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终是凝聚人心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凝聚人心、形成共同奋斗的合力是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充分总结了历史经验、分析了现实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路,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归结为做好人的工作,全力以赴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因此,在新闻出版、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网络等多领域治理进程中一直强调人民至上,真正把凝聚各族人民的最大合力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

面对新的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国际国内局势,站在时代潮头,在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从各领域、各环节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端重要的工作定位,从关乎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入推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有新的作为,注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强调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兴盛,全面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重心,形成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合力,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遵循。可见,这一思想真正致力于凝聚人心,把各族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错误思潮的攻击,坚定守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三) 谋篇布局,标明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作为战略性支撑纳入自信的范畴,从提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到亲自部署国家版本馆的建设,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多次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座谈会,全方位、立体式布局文化建设,推动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不仅仅是理论的探索,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宏伟蓝图规划,更是经过脚步丈量了每一寸土地后的实践探索的理论升华。

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在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和指导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把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基本政治遵循的高度,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指明文化建设的方向那就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注重赓续历史文脉、传承千年文风、引领社会风尚,规划了文化发展新的路线图。同时,这一思想闪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各族人民更加团结一心,坚持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志更加坚定,以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发展助力,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明确的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演进蕴含的逻辑遵循

新时代,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显魅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呈现繁盛气象,在推动文明实践新的进程中,中华文化百花园可谓百花齐放、花团锦簇,文化的繁荣带来的是盛世中华。之所以文化如此繁荣,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战略的重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定不移,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使然。这一思想回答了文化发展的历史之问、世界之问和人民之问,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完整的理论架构,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进程。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深厚的理论逻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发扬,还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开放和包容彰显。因此,这一思想兼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同时又契合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呈现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人类对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理想目标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这是文化的历史属性,推动社会进步,充实人们生活,规范行为习惯,传递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文化演进规律的科学呈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社会历史演进为中轴线,以经济发展为实践基础,展示文化对于历史进步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髓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脱离了人民,文化将毫无价值甚至可能成为历史的阻碍。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确的人民观为基石,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从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创新思维,推陈出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呈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但又有创新性发展,更加契合中国文化发展现实,更紧密贴近中国人民实际,因此同样闪耀真理的光辉。可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

2.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赋予文化发展新的内涵,使得我们在新时代广阔文化空间中,面向未来,探索文化发展面向,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之所以说这一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所彰显的文化特质,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价值理念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精神集中体现[8-9],以和为贵、本固邦宁,交往交流、相互包容,平等友爱、世界大同,这都是对待文明的态度延续,也是向世界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的重要文化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蓝本,致力于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赋予文化新的现代化特色,全力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国际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强国实践探索。

3. 创造性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精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博取众家之长的理论体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博取世界文明精髓,创造性吸收和借鉴不同国度先进文明理念,并转化为契合中国现实的文明因子,因此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出访,对于出访国的文明形态都如数家珍,拉近了与其他文明国度的距离,通过寻求文明交往的共识,增进了彼此的互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在平视各种文明形态,并注重寻求不同文明的共通点,实现彼此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因此,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不拒绝外来文明,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态度,为我所用,以文明之国度彰显文明之态度,以文化之包容凸显文化之平等,这也再次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博取文明之长的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既是对千年来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百年来党的文化思想的凝练与拓展,还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探索和创新。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逻辑机理。正因为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才使得这一思想更具历史厚重感,更具深厚文化底蕴,更凸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根脉代代相传、始终如一。

1.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百年来,党的文化思想历久弥坚、一脉相承[10]。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目标,在注重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实现物质与精神都富足的共同富裕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11]。百年来,党和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具有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12]。中国共产党人建党之初,就十分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强化对党员同志及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以创办报刊杂志、开设夜校等方式,传播先进文化思想,凝聚追求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的最大共识。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强调指出,“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3]。以毛泽东同志为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十分注重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即民主、科学、大众的文化,十分注重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提升,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的时代。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战争时期,为我党文化建设尤其是红色文化积累了宝贵财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党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各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这是革命战争时期文化思想的集中呈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韧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思想指南,也蕴含深刻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14],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的辉煌历史,孕育出的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始终是我党重要的文化财富。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革命战争时期文化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2. 四十余年来改革开放文化思想创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时期,文化建设也迈入了新的征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得以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和大繁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5]。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高考制度,强化了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了相关学科设置,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保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可见,党中央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新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带来的是思想解放,也带来了文化建设的解放。国内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形态,但是也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16]。如何在文化中去伪存真,以及面对西方文化涌入的态势,如何坚守文化底线和确保文化安全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富足,但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物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步履不相一致,因此党的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精神与物质的协同发展,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鼓励文化创新,把中华文化发展稳步推进21世纪。这一时期文化特征是多元的,东西方交汇碰撞,既有文明的交流,也有糟粕文化的入侵,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立足于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现实,提出了创新性解决上述难题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观点,即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实事求是、兼收并蓄、去伪存真等。

3. 新时代文化思想凝练升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党的宝贵经验和品质。新时代,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意识形态白热化交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化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17]。坚定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新闻媒体、党报党刊、网络新媒体、文艺创作、思政教育、内政、外交、国防等多领域全面强化责任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呈现出风朗气清的文化发展形态,党报党媒党刊姓党意识进一步强化,网络新媒体审核把关意识明显增强,错误思潮传播得到遏制,社会正气弘扬力度明显加大,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意识更加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显著提升,形成了科学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机制,基于历史的厚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站位高远、思考深邃,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演进规律,深入洞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态势,基于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新的篇章。这一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仅指引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同时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为其他国家致力于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也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思想体系的普遍性价值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丰富这一思想的文化内涵以及发展,这也再次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三)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实践逻辑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底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8]。纵观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目前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仍面临“发不出声”“不会发声”“不起作用”“起反作用”等现实困境,仍未完全走出“挨骂”的语境,如何破解失语、失声、失能的困境,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实践逻辑所在。

1. 坚定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7]。党媒必须姓党,“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理念、方针、政策并内化为人民群众内心认同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深化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其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党始终处于把方向、管大局、定战略的角色,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配合,文艺事业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新闻舆论工作斗争意识显著增强,确保意识形态各领域阵地始终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可见,正是坚持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使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保持正确前进方向,战斗力更加强劲,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抵御极端思潮渗透的篱笆织得更密更实,文化安全得到巩固与保障。因此,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就是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导向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向前迈进。

2.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17]。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装的是人民,始终坚持把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追求作为奋斗目标,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崇高使命。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遵循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所作出的决策、所提出的理论都是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因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文化思想指导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也旨在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样态,坚持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思路,以中华文化涵养各民族文化发展进程,共同维护中华文化百花园。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注重在实践中去伪存真,摒弃糟粕文化、不健康文化,通过文化思想引领,发挥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助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致力于世界文化交往交流,为构建和谐世界发挥中国文化的智慧和担当。这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进程中的功能呈现,也是这一思想为民服务的初衷。因此,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引领精神文化的提升,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同向发展。

3. 坚持斗争精神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9]。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是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关键,也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因此坚持斗争精神,打好宣传思想文化斗争主动仗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安全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们进行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中,尤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0]互联网是文化交锋的最前沿[21]。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往往是最容易攻破的堡垒,一旦被攻陷,将会犯无法挽回的错误。习近平文化思想尤为注重增强网络文化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强调要认真研究网络作为舆论放大器的演变规律,重视互联网核心技术,补齐短板和软肋,注重因时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求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网络文化强国建设,为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和智力支撑。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实践再次表明,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领域的阵地就会失守。一度出现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乱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甚至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帮凶,消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训极其惨痛。正是基于实践的考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加强化政治任务的落实,更加明确路线图和任务书的实施,更加强化新闻舆论斗争的能力和信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强化理论武装,确保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坚固,以先进思想指引文化强国建设伟大征程。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我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更大[22],中国故事传播更加深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始终做到拥护核心、爱戴核心,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明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引领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推动意识形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指引是全领域的,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各环节都具有科学指引作用,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自觉,以先进思想引领伟大进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实现了文化思想的新突破、新发展、新探索。

(一) 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科学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化篇章,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征程,更加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信心,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有了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一定会迎来新的辉煌。因此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二) 坚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呈现,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将这一思想教条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总纲,指明了文化发展方向和基本遵循,因此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运用这一思想指引实践发展进程。开放性、包容性还表现在这一思想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是一个开放的逻辑体系,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与发展,因此要以扎实的文化发展实践不断充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内涵。这一思想与其他思想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整体,要坚信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坚定不移以这一思想指引我国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 坚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初心和使命[23],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遵循,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的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呈现。因此,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抵御错误思潮攻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织密宣传思想文化安全网,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化交往交流中创造一支构筑和谐美好安全世界的世纪交响曲。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 刘成. 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45-56.
[2]
任俊华, 胡丹丹.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经世济民之道[N]. 学习时报, 2020-08-07(06).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64.
[4]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 人民日报, 2023-10-09(01).
[5]
徐中. 坚定文化自信[J]. 红旗文稿, 2023(18): 14-17.
[6]
习近平.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 奋斗, 2019(12): 1-10.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92.
[8]
王易, 王凡. 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深刻意蕴、重点任务及时代要求[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92-101.
[9]
齐卫平, 郑天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内在理路和鲜明特征[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1-12.
[10]
刘成.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进路[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200-213.
[11]
徐国亮. 习近平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J]. 新视野, 2023(5): 33-40.
[12]
田鹏颖. 习近平文化思想标注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N]. 北京日报, 2023-10-09(02).
[1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63.
[1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2(02).
[1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08.
[16]
侯勇, 柯增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及原创性贡献[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13-25.
[1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11、314、313.
[18]
沈壮海, 段立国.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EB\OL]. (2020-11-19). https://theory.gmw.cn/202011/19/content_36620413.htm.
[19]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 人民日报, 2019-09-04(01).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21: 46.
[21]
蒲清平, 谭竹希. 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特征与策略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8): 92-96.
[22]
韩云波.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J]. 科技与出版, 2023(12): 5-17.
[23]
郭强.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逻辑理路[J]. 人民论坛, 2023(7): 57-59.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刘成 ,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