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Vol. 29Issue (6): 112-12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0.005 RIS(文献管理工具)
0

引用本文 

胡佳, 田探.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6): 112-12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0.005
HU Jia, TIAN Tan. The cultural choi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great culture"[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29(6): 112-12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0.005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史’宣传教育背景下红色文化认同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NDYB2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儒家道义观及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转换(2020QNZX63)

作者简介

胡佳, 博士,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Email: hujia827@cqu.edu.cn;
田探, 博士,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文章历史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
胡佳 , 田探     
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之中。"三大文化"各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大文化"也各有其价值边界,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 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 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革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发展方向, 革命精神谱系则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价值引导,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精神动力。"三大文化"一脉相承, 革故鼎新, 不断升华, 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文化选择    "三大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The cultural choi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great culture"
HU Jia , TIAN T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R.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it is a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rty in lead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realiz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puts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overall work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s three kinds of great culture of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es from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for more than 5000 yea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socialist culture originate from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aus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lthough the three kinds of great culture have their own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y are all organic component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 The three kinds of great culture also have their own value boundaries and play a unique role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s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denses the common valu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breeds the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vides a civilized gene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Marxism in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value leadership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New democratic culture provides a cult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pedigree shapes the spiritual qualit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Xi Jinping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re Socialist values provide value guidance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ovides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three kinds of great culture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re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sublimating, and are jointly shaping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hoice of culture    three kinds of great culture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2023年10月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被首次提出[1]。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怎样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是指导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可以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三大文化”建设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有领域的重要建设,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研究缘起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辛探索出来的,凝结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也内嵌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文明新形态的时代重大议题。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其实就是从文化层面对什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如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和总结。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学术界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已经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讨。学界主要观点有: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特殊的普遍性”,其文化实践蕴含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以及保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三方面指向, 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呈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这三者共时共生关系的动态呈现[3];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性、内容性、正当性因素,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4];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则有效释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张力[5];西方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精神贫困,这已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群体本位为文化理念,为实现人的精神利益提供了文明指引[6];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本逻辑为主导的,它突破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困境,实现了在理论、制度、文化三方面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7]。此外,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传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内生性文化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现代化呈现[8]。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学者们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底蕴,其核心是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9], 而其和平发展的特质是对“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伦理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和全面继承[10]。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底蕴,其中蕴含着解答西方现代化道路之总问题的提示[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大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有观点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革命文化则是激励人民群众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的体现[12]。对于革命文化,有研究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革命文化的基本价值向度,艰苦奋斗精神则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标识,革命文化在培植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顺利达成,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个方面彰显了时代价值[13]。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孕育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14]。也有学者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切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指出“三大文化”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古今之变, 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处理好古今之变的前提[15]。有学者从文化证成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贯通起来,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6]

根据研究现状,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文化基因、文化传承、文化支撑、文化结构等方面已有不少积极的探索。然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系统性地解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生成和文化选择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因此,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边界,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价值指引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逻辑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文化”源流。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而形成了体系性、学理性的思想体系,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18]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逻辑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逻辑。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传承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等精华,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指引。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拓展,深入地剖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文化的本质属性,深入阐发了革命精神乃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锋队,保持革命初心的深层动力,阐明了奋斗精神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和历史自觉,明确指出弘扬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其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发挥着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提升人民文明素养,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思想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源流,共同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以革命文化为精神指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动力,就必须发挥“三大文化”各自的文化功能。“传承”“弘扬”“发展”正是以最佳的方式发挥出“三大文化”各自的文化功能。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正是在“传承”“弘扬”“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引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化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位置,突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性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必须遵循的理论逻辑[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遵循和价值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成果和价值体现,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中凝聚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目标,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信仰,彰显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价值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体现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综上可以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遵循,也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和价值旨归。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来自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提出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大文化”要素,也道明了生成“三大文化”的历史沃土,揭示了“三大文化”的生成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要放在文明史的视野中考察,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要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加以考察,以突显两种不同生成逻辑。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生成 1. 文明肇始时期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是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沃土。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上古时期人文肇始,文明初创的历史记忆以历史传说的方式驻留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夏商周三代,通过对制度的不断损益,形成了以礼乐文化为特征的礼乐文明,蔚为大观。礼乐文明的极盛为此后中国文化的生发提供了制度基础,也为此后思想文化的爆发积累了丰沃的文化资源。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创

春秋战国开启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儒家仁礼并重的社会构想,道家“道法自然”的社会理念,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法家“一断于法”的治国理念,等等。诸子百家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殚精竭虑,他们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塑造着中华文化的结构和特质,深远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成熟

秦汉以来,文明一统,“独尊儒术”的政治方略使儒学成为占主导优势的文化传统。此后,中华文化经历了魏晋玄风的洗礼,在隋唐时期,遂成儒释道三教鼎立之势,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拓展了中华文化的边界。三教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终于在宋明两代形成了以探讨天道性命为主旨的理学学术思潮,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清代朴学兴盛,学者们通过细致绵密的考证工夫全面地考索古典文献,全面地总结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蜕变

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受到制度的严重制约,缺乏自我更新的动力和环境。又遭到欧风美雨的冲击,从社会政治生活中全面退隐,不复以往兴盛局面。但这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充分吸收消化世界文明的成果,在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涤荡下去芜存菁,革故鼎新,实现着自我的蜕变。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规律,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得来的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凝结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 革命文化的历史生成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形成的红色文化成果。近代中国,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诸国列强侵入中国,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了帝国主义的奴役中,中华文明岌岌可危。清政府为挽救危局,推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器物而实现国家富强。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当时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技术和器物层面的落后,更主要的是制度和观念的落后,陈旧的观念和腐朽的制度制约了中华文明自身的蜕变。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以改良封建制度的方式实现国家的自立自强。然而,戊戌变法百日而亡的历史现实表明,以渐进的、妥协的、改良的方式改变已然板结成石的制度是行不通的。孙中山继之而起,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却并没有成功地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依然处于危难境地之中。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旗帜,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动地寻求新的政治、文化力量,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正是革命文化的理论源头。而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则充分激活了红色基因,开启了革命文化的薪火相传。

新民主主义革命赋予了革命文化以具体的内容。随着革命任务的变化,革命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后,在苏区积极开展文化建设,产生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经历了重重考验,产生了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

3.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在一穷二白中探索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了革命文化,充实了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文化硕果。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宗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革命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彻底的革命精神,贯彻优良作风,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持。在此时期所孕育出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精神标识。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文化迸发出新活力,展现出革命文化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革命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提炼出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等革命精神,为革命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生成 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这一前提下,文化建设就需要从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上来。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化发展方针,强调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精准判断,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然而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阶级斗争上升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导,对文化层面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认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文化发展也要围绕着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再一次明确了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的基本定位,把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加大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和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7]。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更清晰和系统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从“两个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地升华和跃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逐渐生成、优化、完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的,结合中国具体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经验的,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养料的文化结晶。

四、传承、弘扬、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

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革命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入回答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包含着重大理论创新。传承、弘扬、发展的用语包含着对“三大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精准定位,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

(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基因

从文明视野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淘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显现出很强的文化弹性与普遍实用性”[21],其中所凝结着的智慧和价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边界。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文明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观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7]。从上古夏商周三代,一直到唐宋元明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某个特定的王朝的传统,而是中华民族在解决历史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存续之道的理解和认知,其中蕴含着对人类社会的许多真知灼见。

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等政治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政治规律的深刻认知,它们来自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被历史所反复验证。无论是古典政治,还是现代政治;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这些政治观念折射出的政治价值应该被继承,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政治实践智慧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与共,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是任何特殊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群众路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地贯彻到底。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立场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经过5000多年的沉淀积累转化为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的智慧结晶便以制度精神和文化观念的方式内嵌于社会的运作机理中,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行为准则,也体现为一系列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这些大家共同认可的文化观念,而这些文化观念浸润到中华民族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形塑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特征。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优秀品格,浓缩了国人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2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23]。这些价值体系就是中华民族凝聚的价值共识。对于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则是凝聚团结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化力量。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流价值观念,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价值观念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4]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美好理想信念

5000多年的历史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等,先贤的社会理想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理想社会状态的憧憬和想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也是蕴积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最强烈的共同信念,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和坎坷的中华民族走向了觉醒,中国共产党主动把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融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中,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华民族艰难而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升华为共产主义的精神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5]。共产主义的理想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行,鼓舞着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多少志士仁人,革命先辈把生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它是中华儿女奋斗的力量之源,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心声的精神家园,也是指引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目标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血液里的民族精神基因蕴含的持久性、深层次的精神力量”[26]

(二) 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灵魂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培育出来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和文化成果,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理论指引,更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了价值灵魂。

1.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

先进的革命理论促生先进的革命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内核的革命意识形态,革命意识形态的形成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政治文化。这一政治文化直接表达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政治思想、政治体制上。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培育出来的新型文化形态,它不断推动中国革命的前行,也在观念上不断地引领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它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开放性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实践当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革命文化的价值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27]。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赋予了中国革命文化以先进性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

2. 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发展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华民族新文化”[28]663,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28]698,它的反帝反封建的诉求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共同的发展方向,是符合历史进步方向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特征便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说它是民族的,因为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封建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目标,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说它是科学的,因为它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28]707。提倡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原则,反对专制、迷信和愚昧,坚持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历史辩证法,合理对待古今中外文化。说它是大众的,因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就是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方向和服务方向上要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新民主主义文化最终要落到“人民”这一主体上来。“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9]。新民主主义文化扎根人民群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又服务于人民群众,彰显了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宗旨。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既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新型的文化形态,中国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坚定决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革命文化不仅在观念上引导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在实践中推动了中国革命文化的演进和升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

3. 革命精神谱系塑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

在革命斗争的不同阶段,因应于具体的革命目标和革命任务,适应于区域本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主动地因时因地开展革命斗争实践,把政治文化与革命斗争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培育出一系列各具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建党时期产生了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时期产生了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产生了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这些在革命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产生的革命文化“连缀起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历程的内在精神理路”[30],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种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政党文化的重要标识。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党创造的政党文化的重要标识符号。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建立最强大的执政党提供精神滋养”[31]。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政治理论、政治实践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凝聚和统一。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培育的蕴含无产阶级核心价值理念的红色精神硕果,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资源和文化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可以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发挥其精神旗帜作用,为中华民族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文化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弘扬中国革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它为中国梦的当代实践提供优秀的精神支持,为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优秀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革命精神将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继续发挥精神保障作用,提供精神启发,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提供世界价值,这就是革命文化的价值边界之所在。

(三)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先,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32]181,“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32]9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与西方由资本主义、市场化推进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以政党作为中坚力量来推动的,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最高领导力量。其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系统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最后,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中央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一思想在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之思,回应时代之问,是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一思想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价值引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时代精神的价值体现。“中国价值观的所有其他子系统和内容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它的,以它作为正当与否、合理与否的根本准则”[3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价值引导和整合的功能,是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体现。

文化自信的关键乃是对涵蕴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切认同和情感体认。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这种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乃是最为深沉和最为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承载着每一位中国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期待。它将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团结奋进,矢志不渝,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价值观与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下历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育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西迁精神等;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了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育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这些在社会主义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精神谱系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彰显,也同样反哺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各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堡垒,也是在新时代中不断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文化源泉。

3.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相统一的,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和职能是保障和维护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根本利益,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了保护,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加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改革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所孕育出的时代精神。这一时代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35]。正是这种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爬坡上坎”,不断前行。

五、研究总结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体现出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磅礴的文化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底色,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作为根本理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赋予了新的符合现代精神的价值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集两种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新时代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挥着指引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产物和理论形态,其独特贡献在于,“突出了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注重了文化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价值,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作用”[36-37]。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铸就中国文化的新辉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3-10-08) [2023-10-1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3-10/08/c_1129904890.htm.
[2]
韩振峰. "5·17讲话"明确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标志[EB/OL]. (2017-05-18)[2023-10-17].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518/c40555-29283543.html.
[3]
刘文嘉.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诉求[J]. 哲学动态, 2022(12): 5-12.
[4]
徐秦法, 刘星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突出文化建设?——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视角的考察[J]. 社会科学战线, 2022(12): 26-33, 281.
[5]
邹广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解析[J]. 求索, 2022(1): 15-21.
[6]
吴艳东, 廖小丹. 精神利益与精神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特征[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27-38.
[7]
张亚泽, 张固宁. 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J]. 社会主义研究, 2022(6): 1-9.
[8]
何爱国. 变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逻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 112-120, 142.
[9]
叶小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文化底蕴[J]. 北京社会科学, 2023(1): 4-11.
[10]
王泽应.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及伦理深蕴[J]. 伦理学研究, 2023(1): 1-8.
[11]
沈湘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J]. 中国社会科学, 2022(8): 109-123, 206.
[12]
李宁.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中国价值之多维阐释[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 17-24.
[13]
刘浩林, 郑辉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维度[J]. 东南学术, 2023(3): 30-39.
[14]
沈江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阐析[J]. 东南学术, 2022(3): 12-19.
[15]
李维武. 中国文化的古今变化及其联系: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5): 115-121.
[16]
任志锋.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证成[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7): 31-41.
[1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8]
刘成, 李建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9]
徐鲲, 吴宝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内在逻辑[J]. 重庆社会科学, 2023(8): 45-57.
[20]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1.
[21]
王易, 王凡. 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深刻意蕴、重点任务及时代要求[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92-101.
[22]
李宗桂.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 学术研究, 2013(11): 35-39.
[23]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2).
[24]
习近平.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5-16(02).
[25]
习近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1).
[26]
项久雨, 范海群.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 1-11.
[2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助读编写组.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69.
[2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9]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57.
[30]
王易.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流变、精髓要义及赓续发展[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5): 23-33, 151.
[31]
吴炜, 曹敏.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 基于党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的视角[J]. 探索, 2022(1): 102-113.
[3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3]
江畅.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4): 4-9.
[3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69.
[35]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12-19(02).
[36]
侯勇, 柯增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及原创性贡献[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6): 13-25.
[37]
方世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OL]. 学术探索. https://link.cnki.net/urlid/53.1148.c.20231011.1057.002.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
胡佳 , 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