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智慧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对于强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中,本科教育是为高等教育强基固本的核心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最重要的基础。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核心任务,确立并提升本科教育的政治性品质、时代性品质与价值性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时代担当。
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之缘起 (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7个重大战略,必须发挥高等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产业革命”发展变化的链条规律和日益快速融合的发展速度,全球正在进入新一轮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活跃期,各国的技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1]。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复合跨界、敢于创新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新时代人才,引领和支撑中国未来发展。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实现,高等教育要有领跑新时代的能力。因此,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2]。
(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具化到高等教育领域,这种变化表现为: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有大学上”这样的基本需求,提出了“上好大学”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需求越来越多样、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从“量”的层面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大学上”的基本需求,但在“质”的层面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想“上好大学”的美好教育需求。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还不高,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攀升,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我国留学生目的地国家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均位居全球前列。因此,全面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优质高等教育源头供给力,既是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流大学必须有卓越的本科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一流大学已经开始瞄准本科教育,哈佛大学、耶鲁大学、MIT、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纷纷掀起以追求卓越质量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改革[3]。斯坦福大学在2012年、2015年先后发布《本科教学报告》《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MIT在2014年、2016年先后发布《MIT教育的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英国教育部2016年发布《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从国家战略层面回归本科教学,掀起了新一轮围绕教学质量的本科教育改革。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已成为全球共识和趋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新时代,质量提升是主旋律。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流本科教育的品质表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我国全体本科高校的共同责任与历史使命,各类高校都应该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周光礼基于C9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将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归纳为“精英性、批判性、基础性和学术性”[4]。余秀兰等对《大学的根本》中22位中国一流大学校(院)长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输入端上招收最一流的学生,二是在输出端上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三是在培养过程上运用最优秀的资源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5]。周光礼和余秀兰等学者基于一流大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了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事实上,各类本科高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应该有不同特征,但其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品质表征,即胜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政治性品质,践行培养卓越拔尖时代新人作为核心使命的时代性品质,以及实现大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的价值性品质,这是判定中国本科教育是否真正“一流”的根本标准。
(一)政治性品质:把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要培养政治经济所需的人才[6]。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7]。“社会主义”是我国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本科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狠下功夫,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观”等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促使学生完成从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转变。坚持立德树人,旗帜鲜明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方向要求,也是必须具备的政治性品质。
(二)时代性品质:把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使命教育总是一定时代的教育,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高校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崛起而调整[8]。当前,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尤为迫切。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一大批既具有科研和原创能力,又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流本科教育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面向未来谋划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决定了中国一流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是培养大众化的人才,而是要培养引领性的人才。美国MIT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MIT创办于1861年,早期主要培养机械师、工程师等实用型人才。一战后,随着美国的崛起和发展,MIT开始反思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动理科和工科交叉融合,成为一所多科性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战后,MIT开始大力发展文科和社会科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领袖人才,为美国引领世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纵观全球高等教育,无论是美国的MIT、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还是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因为这是创新能力中最基本的素质。有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书面沟通和读写能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关键,对学生在工作场所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9]。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走到培养学生原创能力这条路上来[10],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具备的时代性品质。
(三)价值性品质: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终极目的教育的根本特征、任务在“育人”,其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不只是“有用的机器”[11]。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人(Harmonious personality),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Specialist)。教育不能忽视或偏离了“人”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最终目的。教育既是一个社会更新的过程,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长期过程[1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更是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其最鲜明的特点是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国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价值追求,反映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13],回归于对人的教育、对于人的发展,从这个原点出发,构建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既要培养他们成才,更要培育他们成人[14]。
三、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进路中国一流本科教育是基于中国逻辑与问题导向的一场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总书记对办好一流大学的重要论述对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中国逻辑与国情,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进路选择: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既强调高校自主性,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利益相关主体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合力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变革办学思想观念,确立本科教育中心地位 1. 落实“三个合格”,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整个学校领导层乃至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责任,要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本科教育建设、支持本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即要从学校层面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即要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以及学院、机关党政领导班子要重视本科教育,党委行政要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学生、培养学生,研究教学、推动教学,确保在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方面投入到位,共同形成“校长综合执行力”。“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即全体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以各种方式真实投入和服务本科教育各个环节,教授、副教授作为教学和学术的领军人物,更应该投入一线教育、主讲课程,担当起培养本科生的重任。
2. 落实“八个首先”,构建一流本科建设大格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涉及高校办学治校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提出了“八个首先”,强调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协同发展、突出实效”的工作格局。“八个首先”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一是高校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高校党政协同,书记、校长及班子成员齐抓共管本科教育,二级学院书记、院长带领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建本科教育实施体系。二是教师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关键在于学校要加强引导、教师要多方投入,让教师把精力用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上,把思想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内容,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我做学问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三是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学校要在财力、物力、人力、制度、精力等方面投入到位。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要把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首要指标,用好“评价指挥棒”,形成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共识。
(二)聚焦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 突出“学生中心”,以信息化全面推动课堂革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课堂革命的根本就是要从静态的、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的、主动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重要路径。高校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浪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变成一种真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使学生加大在学习上的投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普遍性的选择,为以信息化全面推动课堂革命提供了契机。高校要化危为机,充分利用疫情应急状态要求,大力推进智慧教学改革,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课程和教学的全方位融合,为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提供条件保障;充分利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弥补教学资源不足、不全等短板,为教师多模式应用和学生多形式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教学评价模式,有效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建立健全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
2. 突出“成果导向”,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适应度,其建设应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前沿进展,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一流专业建设既要立足“国标”,更要追求卓越,致力于培养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根据“专业建在学科上、专业建在社会需求上”的基本思路,一方面要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优势、找准定位、坚持特色,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例如:实施“新工科”专业改造,主动布局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态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调整专业布局;另一方面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一流课程建设首要的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通识性、研究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建设好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人文通识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学校要抓好和守住核心课程,其他各类课程则由学院负责建设。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在1919年首先把写作课设置为核心课程,后来不断增设了历史、人文、音乐、艺术、自然科学等,形成了不分院系、学科领域、专业,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的核心课程体系。其次,一流课程建设既要有量的基础,也要有质的要求,要将一流学科优势和一流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及时把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得课程体系既适应市场需求,又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四川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学术研究型、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三大类10 000余门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以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与能力。最后,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素,把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融入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和终身学习能力(Continuous Learnability)等核心能力。
3. 突出“持续改进”,着力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其核心就是要强化评估和评价的诊断功能、解决制约本科教学的瓶颈,以及寻找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涉及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政府指导、高校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把本科教育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大学的首要指标,充分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激励高校健全完善内部保障体系;二是要强化质量督导评估,构建动态监测、定期评估、专项督导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引导高校追求卓越,持续改进本科教学质量;三是要发挥学术组织及相关行业组织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方式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引入“第三方评价”。
(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中国高等教育掀起了“质量革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要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凝聚各相关利益主体力量办好“一流本科教育”这件大事,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施加影响,形成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国“一盘棋”格局。
1. 坚持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截至2019年,全国本科高校有1 600多所,90%以上都是地方高校或行业特色高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我国本科高校的规模结构和类型特点决定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走差异化道路。教育部要建立完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特别是要主抓中央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国家队”的本科教育建设,发挥领跑带动作用;地方政府要重点引导地方和行业高校立足区位优势、行业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2. 面向国家战略,打造高等教育集群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五个支撑带”区域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和各高校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一体化,打造区域间高等教育集群,促进区域间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共享和竞争,倒逼高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流本科建设的内生变革动力。
3. 强化协同联动,实施对口支援项目我国本科高校众多、发展不平衡、强弱悬殊,中西部薄弱地区高校要想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目标,显然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需要国家给予强力的政策支持。早在21世纪初,国家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成效显著,积累了重要经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狙击战中,“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起到重大作用,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效性。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优势,实施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安排“国家队”高校支援中西部薄弱高校,将托管帮扶的成效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1] |
李学伟. 创新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8(1): 1-8. |
[2] |
林蕙青. 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 光明日报, 2016-05-17: (13).
|
[3] |
尚红娟. 美国一流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 现代大学教育, 2018(3): 37-47. |
[4] |
周光礼. 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国逻辑——基于C9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2): 15-22. |
[5] |
余秀兰, 宗晓华. 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 特征与评价[J]. 江苏高教, 2019(2): 4-11. |
[6] |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 新编本[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66-67.
|
[7] |
张应强. 从政策到行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性问题[J]. 江苏高教, 2019(9): 1-7. |
[8] |
薛天祥. 高等教育学学[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
AAC&U. 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 A Report from the LEAP National Leadership Counci1 for 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s Promise[J/OL]. Washington, D.C. :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08, 11(4): 239-240. [2017-02-19]. https://www.aacu.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LEAP/Global Century_fina1.pdf.
|
[10] |
李言荣. 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J]. 中国大学学, 2019(9): 4-6. |
[11] |
钱颖一. 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
[12] |
莫蒂默(Mortimore, P. )著. 围困中的教育: 探寻更好的发展路径[M]. 王牧华, 等译.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3] |
别敦荣. 一流本科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J]. 终身教育研究, 2019(2): 3-9. |
[14] |
王洪才, 李湘萍, 卢晓东, 等. "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J]. 重庆高教研究, 2019(1): 23-46. |
[15] |
韩筠. 以在线课程为重要抓手, 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18): 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