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1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2024, 30(4):1-2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6.001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新质生产力
      摘要 (919)HTML (643)PDF 5.17 M (588)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大策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性。顾名思义, 战略腹地是相较于沿海(沿边)地区而言的。因此, 中西部地区必将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点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 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数千公里的距离,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 双城经济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断追赶沿海三大经济增长极。该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规模较大、科技力量雄厚、战略地位特殊, 是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的理想核心承载地区之一。本文首先梳理21世纪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增长、人口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提出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政策建议。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4, 30(4):21-3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6.004

      关键词:国家战略腹地重大生产力布局核心承载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摘要 (883)HTML (783)PDF 3.35 M (608)收藏

      摘要: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彰显了党中央统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重大战略考量。作为国家明确的战略腹地, 同时叠加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空间极核点与要素承载地的发展趋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动服务和融入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战略腹地是邻近国家级的极核或先行地区, 拥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产业承接能力, 能在一般或特殊时期支撑总体经济运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资源供给及保障生态安全, 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发展的内陆纵深区域。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的重要定位, 担负着以一域谋全局的高质量发展价值追求, 凝结了党中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价值属性, 是局部性和系统性并存的关键空间, 是带动广大战略腹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应具备经济组织活跃、产业部类齐备、要素供给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等发展优势。当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领有扎实完备的发展基础及产业体系、领有保链稳链的关键科技创新实力、具有服务大局的产业备份承接能力、富有平战结合的要素供应和设施支撑, 已具备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比较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区域空间结构发育不完全、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强、区内产业同质化和显示度弱等薄弱环节。未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以战略思维建设国家重要战略产业备份基地、以创新思维培育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与模式、以底线思维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以极限思维完善平急转换平战结合产业体系, 努力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

    • 以行政协同治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范例

      2024, 30(3):290-30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4.04.018

      关键词:地方保护区域协同发展行政协同治理区域协同新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机关事务协同标准化
      摘要 (156)HTML (454)PDF 2.31 M (510)收藏

      摘要: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域协同研究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学界尚有待阐明区域协同瓶颈之因并提出解决之法及相应的区域协同新机制。本研究试图聚焦于此,在理论层面梳理区域协同瓶颈产生机制与区域协同新机制,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进行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在实证层面检验本研究的两个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发现,以机关事务为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治理尺度差异,这与中央政策调控共同构成协同的内外动机,驱动成渝地区深化合作意愿,卷入区域协同;与此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两地机关事务标准化协同工作中亦有所披露,并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案例分析结果:推进协同地区加强行政治理协同、推进治理尺度统一具有紧要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标准化执行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的行政治理协同增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互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此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部协同卷入的奖惩机制不完善,行政治理协同还需大力推进,两地协同仍有较强的地方本位意识。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地方保护现象是长久以来中国实行区域分治所衍生的治理产物,消弭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区域一体化思维成为协同瓶颈破局之必然要求,而基于行政尺度视角出发的行政协同治理则可能通过为地区卷入协同建构与区域空间相适配的治理尺度,从而成为区域协同必然的路径选择。并且,协同是基于时间矢量上不断发展变换的过程,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牢牢把握不同阶段中区域协同动机—路径—目的三核心元素以寻求合理的区域协同合作。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时空分布及动力机制

      2023, 29(6):17-3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3.11.003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时空分布动力机制
      摘要 (286)HTML (542)PDF 5.61 M (552)收藏

      摘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稳定和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战略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既能为增强成渝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整体升级的重要路径。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的修正模型,测评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刻画了其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地,文章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综合检验了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业指数相对偏低,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服务业指数上升明显;研究区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集中在0.30~0.49之间,整体融合程度偏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分布范围由北向南演进,逐渐成环;科技进步、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呈正向驱动,市场需求、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受行政分割的影响驱动作用发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完善产业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及障碍因子识别

      2023, 29(3):21-33.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3.03.001

      关键词:城市韧性时空演变障碍因子障碍度模型成渝城市群
      摘要 (568)HTML (1251)PDF 3.42 M (714)收藏

      摘要:成渝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提升其城市韧性水平对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仍停留在韧性评价、时空特征分析上,对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的分析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缺乏对西部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针对性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制度等维度,对人这一承灾体在城市韧性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够重视,作为城市的承灾体——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城市韧性研究中。人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人口要素对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基建—人口五维评估框架选取2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北和东南高,东北和西南低的分布格局;从障碍因子识别结果来看,制约成渝城市群整体及其内部各城市的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于社会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两个子系统,主要涉及医疗保险覆盖率、普通本(专)科学校在校学生数比重、卫生机构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和人口密度等障碍因子。基于以上结论,文章认为提升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要促进区域韧性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城市韧性提升政策和措施,例如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健全城市化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成渝城市群整体韧性;统筹安排各种资源,重点支持东北和西南区域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共享发展和建设机会;因地制宜制定城市韧性提升政策和措施。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撤县设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2023, 29(5):54-69.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3.03.002

      关键词:撤县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效应影响机制双重差分模型
      摘要 (287)HTML (393)PDF 1.81 M (602)收藏

      摘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撤县(市)设区政策是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撤县(市)设区政策是否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需要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共101个县域样本面板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实施的具体区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两个层次进行效果检验,以综合研判撤县(市)设区政策对经济发展、区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进程;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明显地区差异,重庆市的实施效果优于四川省;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为短期激励,且需经历一定适应期方能充分调配市政资源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激励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减弱。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聚集效应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可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内大量企业聚集而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产业聚集效应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交流与提升分工合作效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政区划,应考虑各地区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划调整政策;协调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根据区域未来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城区功能定位与县域发展格局;提升政策实施经济效率,科学合理挖掘资源潜力,优化区划调整内涵。文章从理论假说出发,经过系列实证分析检验,对典型内陆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拓展区划调整影响效应研究,可为地方政府行政区划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基于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

      2021, 27(2):44-5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10.005

      关键词: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经济协同社会协同一体化发展功能主义
      摘要 (795)HTML (4275)PDF 1.59 M (2594)收藏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基于充实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支撑的初衷,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引入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并运用其中的经典学说阐释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策略。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圈建设应当以经济协同和社会协同为目标,依托扩展原理启动原始动力,充分发挥功能性、诱发性和养成性外溢的持续动能,注重调动政府、关键人士、大型公司和协同发展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建议:成渝经济圈全方位高标准协同发展,需要经历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形成联盟、区域认同、协同深化五个演进阶段,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尽量维持区域利益均衡,统筹推动政策、经济、社会、法治四大领域协调联动。文章借助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对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丰富国内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结构特征与演进逻辑——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的社会网络分析

      2021, 27(2):55-6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11.001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政策网络区域协作制度性集体行动
      摘要 (774)HTML (1870)PDF 3.05 M (2249)收藏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是助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行动的有效整合、治理资源互动和政策学习是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所在。为了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逻辑理路,并为中国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成渝经验,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份府际协同治理政策文本为研究蓝本,应用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框架的网络分析视角对其进行内容编码分析。以个体网络分析与整体网络分析为研究着眼点,引入强弱连带的概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治理进程进行透视。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网络经历了由有限共享型网络向双核领导型网络嬗变的发展历程,成渝双城的首位作用逐渐显著;成渝地区内部协同治理次级系统基本形成,推动了整体制度性集体行动的协调和整合;行政隔离和区域隔离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亟待上级政府牵头开展协调,以功能为主导推进协同治理进程。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需要从协同机制创设、空间布局优化和政策协同衔接等方向着力,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 基于知识图谱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综述

      2020, 26(4):13-2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0.05.001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研究综述知识图谱
      摘要 (1090)HTML (1934)PDF 6.56 M (1728)收藏

      摘要:为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并为国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采用CiteSpace5.5.R2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成渝文献时空特征分析和关键词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主要对年度发文趋势、文献引用概况等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学科分布、基金分布、作者和机构分布等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时间线图、聚类视图、时区视图及突现词分布图深度剖析文献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成渝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但持续深入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引用情况表明该领域研究缺乏具有高认可度的文章,作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作者群体和机构群体。跨学科的研究文献较少,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开发。成渝研究领域各方面投入尚且不够,相关机构应加大对此的研究投入,提高成渝研究质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圈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趋于多元化,成渝经济区频次最高。根据时区线图将成渝领域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文献发表情况与当时政策背景相吻合,趋热性明显。突现词显示近年来成渝研究有不断细化的趋势。通过梳理文献研究背后的基本脉络,文章指出了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双城经济圈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危机应对

      2020, 26(6):231-24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0.08.007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图书馆事业危机
      摘要 (392)HTML (1174)PDF 1.56 M (978)收藏

      摘要:抗战初期,我国东部地区的图书馆机构迁渝,推动了重庆的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战时得到强化。然而,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重庆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重庆图书馆事业面临着危机。出于共同反对日军侵略的目标,国内外各方力量为应对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危机而发挥各自的作用,既有重庆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或经费支持,又有国内图书馆界的不懈努力、社会人士的无私奉献,以及国际社会的友情援助。最终,重庆图书馆事业逐渐恢复生机。

    上一页123456
    共12页119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