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

      2024, 30(4):79-9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6.002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平测度时空演化区域差异
      摘要 (778)HTML (657)PDF 3.24 M (886)收藏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 对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 并在一系列论述中重点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 符合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提升路径等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但实证研究仍显不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 对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区域差异的准确研判, 是我国因地制宜, 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对于我国加快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 构建涵盖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三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TOPSIS法测度2012—2021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 探究其时空演进特征, 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剖析其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及来源, 并探究各地区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三个维度的增长差异。研究发现: 其一,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 从高到低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在年均增速上, 京津冀表现相对落后。其二,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布不均, 呈阶梯状特征, 其中, 第一梯队以粤港澳、北京和长三角两省一市等发达地区为核心, 新质生产力水平显著领先, 第二梯队包括天津、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 第三、第四梯队涵盖其他地区, 新质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内部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显著, 其中, 以京津冀地区的内部差异最为突出, 而黄河流域内部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其四, 在新动能和新产业方面, 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整体领先。京津冀各维度水平较高但增速相对较慢。相比之下, 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在新模式方面增速较快。最后, 提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2023, 29(5):70-8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1.12.002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区域差异中介效应
      摘要 (934)HTML (676)PDF 1.85 M (715)收藏

      摘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普遍而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保证我国经济增速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加强技术创新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根本路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式。文章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污染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尝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文章借助中国2004—2017年各省份(不包括西藏、港澳台)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环境污染的固定效应模型,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是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污染的中介变量,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分析验证,实证探究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从全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验证前文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对比不同区域的实证检验结果,尝试从中国区域差异性的角度得到更具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效应看,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减少环境污染,作用强度与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成反比,且分地区检验结果相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大小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间接效应看,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降低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充当中介变量。分区域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西部地区中介效应占比27.46%,中部地区中介效应不显著。文章的研究结果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因地制宜施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东部地区在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应发挥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核心作用;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进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2023, 29(1):102-11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12.006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水平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空间聚集特征熵权TOPSIS莫兰指数区域差异
      摘要 (1141)HTML (765)PDF 2.07 M (1443)收藏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科学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包含21个基础指标的省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以及莫兰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总体水平呈增长态势,尤以2018年后的上升幅度最明显。但目前乡村振兴的水平仍然较低,且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得分有所下降,甚至退步明显,其发展落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最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薄弱环节。当前产业兴旺系统相较于其他子系统发展最为缓慢,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系统的地区差异最为明显,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而西部地区发展欠佳。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表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乡村振兴水平得分较高(低)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但该空间格局尚不稳定,区域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缩小。为此,本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大乡村振兴实施监管力度,保证乡村发展成效;第二,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第三,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第四,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倾斜力度,缩小乡村发展差异。

    •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影响——来自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2021, 27(4):199-21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6.002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城市化城市规模地区差异
      摘要 (428)HTML (1242)PDF 1.75 M (1186)收藏

      摘要:如何保证就业稳定、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已有文献普遍只是单独地研究了人力资本或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文章基于1999—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测算了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模型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与城市化之间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但会因城市规模和地区差异而有显著不同;从不同城市规模看,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不如特大型城市突出;从地区差异看,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东部地区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更强,但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上述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我们要注重城市化的可持续性,作好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城市产业发展和就业方向定位,以提高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促进城市化进程。

    • 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的省际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2020, 26(6):69-79.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5.011

      关键词:制造业资本回报率区域差异收敛性
      摘要 (488)HTML (1362)PDF 1.64 M (811)收藏

      摘要:根据边际产出法测算资本回报率时,由于传统的生产函数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内生性而导致资本回报率低于实际值。文章对此进行修正,并结合企业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测算了制造业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的资本回报率,分析了资本回报率的省际差异性和收敛性。结果显示:从资本回报率的水平值看,2001—2015年平均每年是8.79%;从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看,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从资本回报率的省际收敛性看,资本回报率的增长率与资本回报率的水平值负相关,而且资本回报率的省际差距在缩小;从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看,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资本回报率的主要因素。

    •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研究——对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2019, 25(2):28-3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8.09.003

      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地区差异收敛检验
      摘要 (941)HTML (869)PDF 1.22 M (1128)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VRS模型测度了中国31个省(市、区)2007-2016年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按照华东、西北、华北、中南、西南、东北六大区域进行地区差异分析,并对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差异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分析。研究表明:从地域差异看,六大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差异,按绩效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华东区 > 西北区 > 华北区 > 中南区 > 西南区 > 东北区;六大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差异并未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但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六大区域的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且存在落后者对先进者的追赶效应;华北区以最快速度缩小省际差距达到内部稳态水平,东北区次之,华东区最为缓慢。正确认识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可以促使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实现的步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 中国城镇化对服务业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系统GMM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8, 24(2):15-23.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2.002

      关键词:城镇化服务业影响区域差异系统GMM模型
      摘要 (1068)HTML (851)PDF 1.06 M (1025)收藏

      摘要: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这一现实背景。文章选取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方法分别就城镇化对全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水平对服务业发展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还比较小;在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较小,且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促进中国服务业更好发展,同时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以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相关建议。

    • 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

      2016, 22(4):1-1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4.001

      关键词:省际工业行业数据省际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区域差异
      摘要 (1120)HTML (478)PDF 1.26 M (1267)收藏

      摘要:地方保护造成的市场分割为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提供可能。文章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工业行业数据对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和西部各省工业资本配置效率普遍高于中部;东、中、西部地区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表现出区域差异;政府财政支持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西部由于政府政策性投资推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存在一定程度高估,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其虚高的资本配置效率具有修正作用;银行业金融发展对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股票交易规模与资本配置效率负相关,保险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不显著,股票市值仅对东部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对中西部影响不显著。

    • 对省域、市域现代化进程的新测算——以浙江省为例

      2014, 20(6):18-2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6.003

      关键词:现代化;指标体系;区域差异;浙江省
      摘要 (1456)HTML (538)PDF 1.51 M (1060)收藏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范畴,具有历史与区域交织、时空耦合、内容复杂、多元性结构明显的特点。在丰富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现代化进程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且从国家、省域、市域等多个层次对浙江省“十一五”时期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浙江已经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但其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的问题,并且这种状况在中国各个省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各个地区普遍存在;浙江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科技创新和环境改善;加强自主创新和新型城市化建设是浙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更高层次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举措。

    • 金融体制市场化与区域投资效应——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2014, 20(1):23-3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1.003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 空间分析 投资 地区差异
      摘要 (1794)HTML (874)PDF 1.44 M (2011)收藏

      摘要:文章就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了1990-2007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其结果证实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此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东部投资的集聚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上一页12
    共2页17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