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6):121-13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8.001
摘要:政治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防范政治风险、维护政治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的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类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就衍生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政治风险的特征主要有其本身的“双面性”“客观性”、其衍生的“多源性”“潜在性”、其防范的“长期性”“可行性”。此外,政治风险的衍生既有部分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动摇、失去理想信念等的“内源性政治风险”;也有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大国竞争泛意识形态化等的“外源性政治风险”。根据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政治风险的主要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政治建设方向偏移的风险”和“政治建设效果欠佳的风险“两个方面,以及”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政治信仰迷失”“政治制度弱化”以及“政治根基被动摇”“政治能力有欠缺”“政治生态被污染”六种表现形式。对政治风险的防范首先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逻辑起点;从“准确感知”“科学预测”“协同防范”三方面建立应对系统;以“强化系统治理”“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严明政治纪律”,涵养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以“筑牢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能力”“发扬斗争精神”来“夯实政治教育”,保障思想信念坚定不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与现代性不断推进的有机统一,而现代化必然是伴随着风险与挑战的,而且离实现现代化目标越近,要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越多。在伴随风险与挑战的现代化道路中,应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研究与防范,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全。
2024, 30(3):144-16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4.006
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和根本行动遵循。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分别形成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魂脉就是对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长期面临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与工作定位,在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批判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社会科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的谋划和部署,包括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全媒体主流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七个方面,要从广义意识形态层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守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魂脉,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2023, 29(5):101-11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08.006
摘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是事关民族复兴、国家主权、文化建设的核心范畴。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数字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内嵌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之中,伴随着交互深度与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展,裹挟了众多具有新特点的意识形态风险。清晰明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形态风险的内在机理是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的前提。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内容生成的首要功能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层进行渗透;依靠交互对话的产品形态对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产生影响;利用多维应用的功能属性对社会生活实践领域展开强势介入,促使当下意识形态斗争态势风云诡谲,变化万千。理性审视和精准识别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诱发的意识形态风险是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从意识形态引领角度出发,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行机制深蕴的资本逻辑解构社会成员已形成的认知和价值,借由技术-资本双重优势导致意识形态面临引领乏力风险;从意识形态话语维度审视,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机协同话语生产新模式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深度,多元的生成式话语输送淡化话语权威,导致意识形态话语减蚀风险;从意识形态管理层面反思,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信息传播新范式消解意识形态管理的主导权,及其对人的强化宰制,导致意识形态管理弱化风险。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掌握先进技术基础上诱发了一系列辐射广泛、渗透全面、不易掌控的意识形态风险。如何防范与化解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无法回避的新课题。首先,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意识形态防范工作,推进打造人机和谐、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次,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途径,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基础上破解西方话语的现代困境;最后,积极倡导全球治理并贡献中国方案,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格局,促使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现代文明面前彰显光明的未来前景。
2022, 28(5):276-28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0.08.00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网络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空间复杂性、引领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客体积极性、引领方式方法缺乏实效性、引领资源整合力有限,不能完全形成引领合力等尚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研究认为,大数据方式契合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数据精准捕捉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二是大数据及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兴趣点,三是大数据链接整合网络意识形态资源点,四是大数据融入新时代大众网络生活圈。因此,应用大数据思维及其方法可以在以下四方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一是提升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通过树立大数据意识、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善于应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引领主体能力;二是激发客体参与引领的动力,通过优化意识形态引领决策机制、提升意识形态引领的动力机制、优化意识形态引领的协同机制来激发客体动力;三是汇聚全面思想引领合力,通过精准捕捉网络燃爆点、精准识别网民兴趣点、精准把握网民诉求点、主动融入网民生活圈等汇聚引领合力;四是增进思想引领过程效力,通过树立共享共治的大数据整合资源理念、开发合作共赢的大数据共享共用平台、实施大数据网格化资源管理整合机制等增强引领效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以此有效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2021, 27(2):200-213.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12.002
摘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百年来意识形态演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规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梳理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等四个意识形态重要发展演进阶段。基本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障、坚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演进理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意识形态斗争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相协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指引、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源泉等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话语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时代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丰富意识形态价值、纠正意识形态偏向、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识形态最强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进路的逻辑旨归。
2021, 27(6):227-238.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19.07.002
摘要:政治美学是政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美学的视角展开对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的学理性关照。政治和美学在源头处即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意蕴。具体分三个层面:从观念层次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识形态意符;从制度层面看,新时代的制度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和谐、节奏和透明简约之美;从人物层次看,新时代的政治权威展现了超凡的领袖魅力,迫切需要进行系统论证和阐释。
2020, 26(2):96-10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19.10.002
摘要:美国智库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治理多端主体中的重要角色,从纵向历史来看,美国智库的意识形态化契合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从横向视角来看,智库深度参与政治体系运作、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促进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积极进行对外意识形态渗透、搭建思想共识平台,以及借由旋转门机制,积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等,在意识形态治理中扮演着愈益积极的角色。尽管制度属性有本质差别,但美国智库深度嵌入国家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的举措,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专业化为趋势,政府主导建设特色智库方阵;以职业化为标准,营建智库人才成长和流动机制;以多样化为布局,多管齐下扩展智库的影响力;以专题化为突破,集中攻坚意识形态治理瓶颈。
2019, 25(4):165-17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12.005
摘要: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论述中的人民性主要包括人民取向、人民力量和人民立场三个内涵与维度。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秉承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以人民取向为统领,以人民力量为保障,以人民立场为旨归,体现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逻辑意蕴。人民取向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价值根基,人民力量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实践动力,人民立场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目标归宿。
2019, 25(6):169-18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9.04.001
摘要:中国国内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网络虚拟空间舆情迭起、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的斗争形势,凸显了新时代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是党主导自身意识形态体系建构与发展的能力、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进行调控的能力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规范引导的能力。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党对自身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发展能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高对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管控能力;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
2018, 24(2):166-17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2.014
摘要: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将人们从现实空间延伸到拟态空间,拟态空间是一种对人们观念世界和意识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象征化、拟似化的虚拟空间,网络拟态空间具有难控性与可控性的二重性。网络拟态空间的治理应该从统筹布局、完善机制、内容建设、议程设置、环境建设等方面保障主体参与治理的原动力、调动网民参与治理的源动力、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最终形成网络拟态空间意识形态的治理合力,达到善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