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双碳”目标下再生资源利用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2024, 30(5):88-10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3.10.002

      关键词:再生资源利用再生资源替代碳减排门槛效应双碳目标
      摘要 (251)HTML (314)PDF 1.76 M (300)收藏

      摘要:再生资源利用的碳减排效应对推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差异化减排路径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和评估再生资源利用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机制,是学界亟待厘清的重要课题。文章作者首先将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利用看作是一种环境反污染活动,并构造社会效用函数,基于最优控制理论模型,推导再生资源利用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机制。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再生资源利用碳减排效应是否存在取决于再生资源利用过程消耗资源的系数,当再生资源替代减少的碳排放大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新消耗资源的碳排放,即再生资源替代减碳的收益大于 成本,此时存在再生资源的碳减排效应。其次,运用2005—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并进一步开展了作用机制分析、门槛效应检验以及异质性讨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再生资源利用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强度, 再生资源减碳的收益是大于成本的。从作用机制上看,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结构效应是再生资源利用影响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渠道, 再生资源替代可以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抑制区域碳排放强度。门槛效应检验发现,选取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在影响碳排放时存在一定门槛效应,超过特定门槛值时再生资源利用的碳减排效应越明显,结果表明再生资源替代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地理区位特征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再生资源利用碳减排效应呈现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相较于北方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再生资源利用的碳减排效应越明显。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活动扶持、推动产业链升级、制定差异化再生资源利用策略等政策建议。

    • 预防与控制: 能源市场准入制度因应双碳目标的法律机理

      2024, 30(4):198-21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4.04.001

      关键词:能源法双碳目标市场准入能源结构行政许可
      摘要 (125)HTML (351)PDF 1.75 M (384)收藏

      摘要: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作为双碳目标推进的重要战略, 需要一系列制度措施来促进清洁用能和能源供给兼备的能源结构格局之形成。市场机制是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主要驱动, 而能源市场准入制度是发挥市场机制秩序稳定与风险防范作用的重要约束和规制工具。因此, 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须构建完善的能源市场准入制度予以落实。传统能源市场准入制度对低碳治理的规制存在局限, 革新的能源市场准入制度应当体现出维护能源市场秩序与气候公共利益实现的双重价值追求, 功能定位在预防—控制的二元结构。预防—控制的功能定位呼唤能源市场准入制度明确更为科学的立法导向, 该制度的规范建构须分别在碳源阶段与碳流阶段实施不同的功能分配、资源整合与立法策略: 前者聚焦于调适能源开发利用中传统化石能源、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升级; 后者注重能源产业的资质准入与行为监督, 在保障能源合理供给的基础上强化低碳治理。由此切入, 能源市场准入制度的革新应当按照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能源供给与低碳控制两个层面归纳所涉制度要素并对之定性, 进一步完善准入标准、许可事务、准入审批与后续监管等要素的规范形态, 充实规范内容与程序结构, 提升制度能力。具言之, 一是以协调能源供给与低碳控制为原则, 注重不同能源准入情景下需要何种强度的资格准入、规模准入、项目审查等标准的实践性指向, 形成具备稳定性与定量性的准入标准; 二是以能源供给的必要性和碳风险程度为划分标准, 根据不同能源开采企业与加工转换企业的特性来识别差异化的运营需求与行为要求, 进而厘定各类能源产业的许可条件设定与事务分配; 三是以准入审批与后续监管并重的结构化联结为理念, 构建以准入事务与标准的履行能力为中心的专项审查模式与以能源供给与低碳控制的义务履行实效为中心的后续监管模式, 强化被准入主体的能源服务供给与低碳义务的履行。

    • 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制之例外条款:定位、范式与反思

      2023, 29(6):233-24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8.001

      关键词: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制规制目标例外条款功能转向
      摘要 (527)HTML (814)PDF 1.78 M (572)收藏

      摘要:近年来,跨境数据流动成为数字经济新常态。各国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立法管控形成了新型贸易壁垒并抑制全球经济活力的释放,跨境数据流动的贸易规制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全球层面的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制,面临良好数据保护与数据自由流动两个规制目标之间的平衡难题,关涉个人隐私、国家安全、数据自由流动等诸多利益诉求。当前,由于每个国家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难以对规制目标的价值判断达成一致。不同规制目标间分歧的协调成为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制的重要任务。作为灵活性规则的例外条款,其独特的制度功能可以协调不同规制目标,达到不同规制目标间动态平衡的兼容效果,缓和公共政策保留要求与营造开放数字贸易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外条款是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制的重要内容。现有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制体系中的例外条款存在不同范式,主要包括WTO例外条款、CPTPP例外条款以及RCEP例外条款三种类型。不同范式下例外条款规则设计在结构、语言表述、适用条件等方面差异明显,对不同规制目标可实现程度进行平衡与协调的能力也有所区别,各有优势但也面临不同程度的适用难度和不确定性。中国参与跨境数据流动新规则构建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任务,应当充分利用例外条款的制度功能提升我国制度话语权的对外输出能力。我国在例外条款范式选择上:一是,立足内在基准,需要实现参与者向共建者的角色转变,从完善国内数字法治出发,明晰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制的基本立场,寻求制度协调效应,避免恶性制度竞争;二是,寻求外在策略,坚持渐进式的功能转向策略,从追求宽松或模糊向明确或清晰的例外条款范式转变,逐渐由追求务实灵活的契约式合作向有拘束力规则式合作转型。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022, 28(3):279-288.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2.04.022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十四五规划|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摘要 (1251)HTML (608)PDF 1.68 M (1287)收藏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探索,是一个不断超越、与时俱进的开放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性体现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作用和党的宗旨与初心、使命等,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形成过程中还具有合目的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这种目的性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和目标指向,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的基本价值准则和根本目的。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合规律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合目的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性,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更为错综复杂,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当今世界相较于任何一个人类发展阶段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最为复杂的,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时代,要在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内在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磅礴力量;坚持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价值准则;坚持发展和改革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效能和效力得到双重提升。

    • 面向2035:数字化背景下管理的终结与重生——由控制劳动向解放劳动管理范式转变

      2021, 27(6):216-22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8.002

      关键词:管理终结管理重生2035年远景目标控制劳动解放劳动数字化管理数字经济
      摘要 (477)HTML (1515)PDF 1.63 M (886)收藏

      摘要:数字化浪潮已经袭来,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管理挑战。管理的终结并不是指管理的消亡,而是指以控制劳动为焦点的管理将被取代。管理的重生则是指在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下,由控制劳动向解放劳动的管理范式突破。为此,笔者基于对管理发展历史脉络及25年周期进化说的梳理,提出在数字技术推动下,2035年将是管理终结与重生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带来的管理冲击,面向2035,管理重生的方向在于以解放人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实现管理范式转变;同时,中国本土管理创新的出路在于走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数字化管理道路。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分析

      2019, 25(2):155-16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09.005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选择价值主体价值核心价值建构
      摘要 (1073)HTML (915)PDF 1.91 M (957)收藏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中国梦为价值理想,以两个一百年为价值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选择,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核心,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价值建构。它具有鲜明的价值特色,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特殊价值与普遍价值、弘扬正价值与摒弃负价值、科学性与合理性、价值观念和价值实体、事实性价值与规范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 道德推脱在大学生社会目标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分析

      2019, 42(3):213-22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8.12.007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目标道德推脱攻击行为调节效应教育
      摘要 (1141)HTML (1416)PDF 1.35 M (1185)收藏

      摘要:采用问卷法对6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并行性中介模型和纵向性中介模型探讨大学生社会目标、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且道德推脱得分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2)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在其社会目标和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调节作用;(3)道德推脱在大学生社会目标的发展和稳定性上起到重要作用;(4)大学生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依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建议。

    • 保险业师徒关系对营销员销售绩效的影响研究——情绪智力及目标取向的角色

      2016, 22(6):70-78.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6.009

      关键词:师徒关系销售绩效情绪智力目标取向保险营销员
      摘要 (807)HTML (895)PDF 1.39 M (763)收藏

      摘要: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采集了5家保险企业428名营销员数据,探讨了师徒关系对保险营销员销售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揭示了个体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以及目标取向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师徒关系对营销员情绪智力、销售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情绪智力在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个体目标取向是师徒关系影响销售绩效的调节机制,证明目标取向与学习目标取向在师徒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影响中具有显著调节效果,而回避目标取向则不具显著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对于保险业中更好应用师徒关系以培养营销员、提升保险销售绩效以及改善保险业销售形象均具有重要启示。

    • 机场内部控制目标与要素实证研究

      2013, 19(1):84-9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3.01.014

      关键词:机场;内部控制目标;要素;实证研究
      摘要 (2009)HTML (592)PDF 1.79 M (1231)收藏

      摘要:通过对民航机场内部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安全性目标得到最多的认同,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五个方面的要素都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和潜力。回归分析发现,部分内部控制要素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文章提出了机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相关建议。

    • 基于损失厌恶的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2012, 18(4):50-57.

      关键词: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损失厌恶目标业绩团队
      摘要 (984)HTML (0)PDF 1.70 M (822)收藏

      摘要:考虑代理人具有损失厌恶非理性心理特征,引入分段线性形式损失厌恶效用函数,建立了基于损失厌恶的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模型,与不考虑损失厌恶的三种情形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的激励效果;采用仿真方法分析基于损失厌恶的激励机制中目标业绩、损失厌恶系数和知识共享重要性系数对双方最优决策和委托人期望效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损失厌恶和委托人惩罚力度是负向激励方式,需同向变化,否则将减弱损失厌恶非理性心理特征的激励作用;损失厌恶激励机制中目标业绩有阈值要求,应设置在相对较低水平;当给定目标业绩时,代理人损失厌恶程度有上限要求,损失厌恶的惩罚激励机制具有优越性和合理性。

    上一页12345
    共5页42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