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21(1):1-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1 CSTR:
摘要:本文作者们认识到中、粗砂资源的匮乏,特细砂资源的丰富,以及未来建设工程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需要,在国内外首先用特细砂制成了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其塌落度最高达255mm,28天抗压强度最高达126.8MPa,并与中砂超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比较。
1999, 21(1):5-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2 CSTR:
摘要:根据影响混凝土碳化的主要因素和粉煤灰混凝土的特点,研究了对粉煤灰进行磨细和增加适量熟石灰的措施,在不降低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前提下,探讨改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可行性。
1999, 21(1):10-1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3 CSTR:
摘要:预拌混凝土泵送性能是一个综合性能,目前尚无确切表示方法,本文通过对不同泵送剂配制的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坍落度损失,压力泌水率等项指标的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综合评定预拌混凝土泵送性能的可能性。
1999, 21(1):14-1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4 CSTR:
摘要:采用砂浆测长法研究了碱-熟料-矿渣水泥砂浆的碱集料反应膨胀率;分析了碱组分种类及熟料掺量等因素对该类砂浆碱集料反应膨胀率的影响;综合砂浆测长结果及SEM分析,探讨了碱-熟料矿渣水泥系统碱集料反应的特性。
1999, 21(1):20-2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5 CSTR:
摘要:对混凝土泵送剂配制原理、方法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FDN与木钙复合,以缓凝剂控制坍落度经时损失,以保水剂降低混凝土泌水率,配制出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较小、性能优良的多元复合泵送剂。
1999, 21(1):24-2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6 CSTR:
摘要: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孔隙液相碱度(pH值)与普通混凝土相比7天后降低明显,200天接近11.5的临界值,通过外掺适量石灰和硫酸钠,在强度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粉煤灰混凝土的液相碱度。
1999, 21(1):28-3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7 CSTR:
摘要:混凝土的耐久性一直是人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而高性能混凝土对耐久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对采用硅酸盐水泥+硅灰+高效减水剂制备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耐化学侵蚀性能的研究。研究证明,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极好的耐化学侵蚀性能。
1999, 21(1):32-3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8 CSTR:
摘要:通过测试两种配比的灰砂混凝土在八种蒸压制度下的强度、断裂能及孔结构、BET表面积,研究了蒸压制度对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拉强度及断裂能的影响,力求用孔结构及BET表面积测试数据从微观上解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
1999, 21(1):3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09 CSTR:
摘要:采用热膨胀系数测定方法和电子探针元素分析方法,对膨胀珍珠岩基复合釉面砖的坯釉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制品出现釉面裂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
1999, 21(1):38-4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0 CSTR:
摘要:论述粉煤灰-石灰-硫酸盐系统中石灰采用生石灰时,减水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起到了负效应;当以等CaO当量的熟石灰代替生石灰,减水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具有良好正效应,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9, 21(1):42-4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1 CSTR:
摘要:脱硫石膏粉煤灰砌块是以火电厂的两种固体废弃物脱硫石膏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具有适合建筑物大开间、非承重灵活隔断的诸多优点。文中对这种砌块的原料配比、生产工艺、性能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1999, 21(1):4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2 CSTR:
摘要:研制了以粉煤灰-石灰-硫酸盐系统为胶凝材料,掺入一定的骨料,经压制成型生产粉煤灰无熟料砖,标准养护条件下28天抗压强度在20MPa以上,并对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1999, 21(1):49-5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3 CSTR:
摘要:根据大量试验结果,给出了配制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四条关键技术;总结了使用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优点;概括介绍了国际上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现状;分析讨论了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应用中的可泵性问题、脆性问题和体积稳定性问题。
1999, 21(1):52-5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4 CSTR:
摘要:简介了天然硬石膏粉刷材料的原料、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及工程应用,根据工业性试生产结果,进行了初步经济分析。我国硬石膏资源丰富,对这种性能价格比好的粉刷石膏新品种应大力推广。
1999, 21(1):56-5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5 CSTR:
摘要:提出了X射线衍射强度的权重因子定量相分析的新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的标样和无标定量分析方法只选定试样各待测相中一条面网衍射峰的强度值作为定量分析的缺点。本文的方法,对样品进行一次制样和测量,然后对样品中各待测相的n条面网射线峰的强度求出权重因子,进一步求出试样中各物相的相对百分含量。
1999, 21(1):6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6 CSTR:
摘要:对碱矿渣水泥基铬渣固化体侵出毒性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固化体在破坏的情况下,其浸出毒性仍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固化体的早期表面浸出率为10^-3 ̄10^-4数量级,后期表面浸出率仅为10^-6数量级,与玻璃固化体的浸出率相当,可见固化体的长期抗表面浸出能力是很强的,完全可以用作建筑材料。
1999, 21(1):64-6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7 CSTR:
摘要:对粘接剂用于供水管道爆裂的安全、快速修复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和传统抢修工艺进行了对比,充分显示了这一新工艺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1999, 21(1):68-7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8 CSTR:
摘要:通过对硅酸盐水化产物的差热曲线和热重曲线及其特征的分析,对硅酸盐水化产物作了些研究,这有助于在研究硅酸盐制品水化产物时,能较准确地鉴定其物相组成。
1999, 21(1):73-7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19 CSTR:
摘要:文章就建筑设计实践中对建筑材料选用作了介绍,并就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1999, 21(1):76-8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20 CSTR:
摘要:介绍采用鱼米石与国砂复合来改善特细砂的级配,采用“双掺”(活性掺合料,泵送剂)技术配制特细砂高强泵送混凝土。利用平行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研究了诸多因素特别是砂率和鱼米石与特细砂的不同比例对特细砂高强泵送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规律。从而为广大特细矿产区配制高强泵送混凝土提供了可参考的重要试验与理论数据。
1999, 21(1):81-8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21 CSTR:
摘要: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早期开裂的原因,提出了防裂技术思路与对策。并应用UEA混凝土微膨胀剂于“重庆世界贸易中心”工程,将混凝土早期收缩变为限制性膨胀,取得了有效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保证强度的工程实践经验。
1999, 21(1):87-9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22 CSTR: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是由施工阶段混凝土温度变形而引起的,尤其对一次性浇注厚层结构的大体积混凝土,减少温度变形更为重要.针对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在选用适当的水泥和配比以及施工方法的前提下成功地一次性浇注关键路线———4#墩承台。
1999, 21(1):91-9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1.023 CSTR:
摘要:作者曾在世界著名的英国OveArup工程顾问公司任职高级工程师。期间,曾主持了数项香港著名工程的C60-C100高强混凝土材料的设计工作。本文系在此经验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文章论述了高强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现场测试结果,并阐述了材料规范,以期在材料设计和施工中将这些问题防患于未然。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11322;023-65111863 E-mail:xuebao@cqu.edu.cn
版权所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