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8(3):1-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1 CSTR:
摘要:通过对巴蜀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指出源自古印度的中心柱窟是石窟寺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窟型。中心柱窟在中国北朝之后被覆斗顶窟所代替并成为汉式主要窟型,提出巴蜀摩崖石刻中心柱窟的空间构成特征及其渊源关系,以挖掘巴蜀宗教建筑文化内涵。
2006, 28(3):4-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2 CSTR:
摘要:分析了苏荷现象和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状况,深入解析了苏荷生成过程中所自发形成的、更新改造旧工业建筑的苏荷模式,指出了苏荷模式对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四点有益启示,最后,就苏荷的发展逻辑进行了总体评判。
2006, 28(3):7-1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3 CSTR:
摘要: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际体现。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新城区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得到真正运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普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上海陆家嘴新区及重庆东部新城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研究,在建立可操作的公交导向的城市形态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6, 28(3):12-1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4 CSTR:
摘要:中华民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以“重生意识”为主体的民族性格特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国家、风水、城市和院落的空间模式特性的探讨,指出其共同的特性—围合,并将不同层面上的空间模式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总结出“重生意识”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图式—多重围合。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式与民族性格的内在关联。
2006, 28(3):1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5 CSTR:
摘要:在把握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存在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与经济发展速度、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原真性与假古董、公众参与制度与公众保护意识、名牌效应与制度完善等矛盾和问题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2006, 28(3):20-2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6 CSTR:
摘要:梅州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特殊的系统,它具有人文的、景观的、情感的一面。由于古村落系统具有开放性,社会环境必然要对系统产生强大的作用;因古村落保护而引发的矛盾减缓了系统改变的速度;但是,由于古村落系统突现性的存在,决定该系统最终会被现代村落系统所代替。
2006, 28(3):24-2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7 CSTR:
摘要:农地征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首要问题,成为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农地征用制度的残缺成为妨碍失地农民顺利城市化的关键因素。要改革并完善当前的农地征用制度,分类界定农地征用范围,确立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地位平等,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科学合理论证农地征用补偿标准以及采取多渠道安置办法,并完善司法救济手段。
2006, 28(3):29-3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8 CSTR:
摘要:通过对重庆目前建筑的现状分析,对建筑文化遗失的反思,论述本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重庆在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应如何发扬巴渝风格建筑,在思想与设计上重视巴渝风格特色,以及应该如何去延续和发扬巴渝风格建筑。我们开始巴渝风格建筑的回归时,我们应该为把重庆建设成为拥有一个具有巴渝风格与国际化相交融的现代都市而努力。
2006, 28(3):33-3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09 CSTR: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环境中出现的色彩问题,指出城市色彩景观需要规划并且可以规划;进而提出色彩景观的规划要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总体策略、灵活地运用多种景观控制模式、提取地方色彩表达城市传统与文脉,并加强对于建筑色彩的控制与引导,才能从视觉美学和地域文化两个层面表现出城市的风格与特色。
2006, 28(3):36-3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0 CSTR:
摘要:阐述了山地城市地形条件下无障碍步行空间需求的急迫性和意义的特殊性,并对无障碍的发展及目前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五点结论性设计原则,并列举了主要的无障碍设施。
2006, 28(3):3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1 CSTR:
摘要:点支玻璃建筑单层索网体系是一种几何非线性较强的柔性张拉结构,其刚度受索中预应力影响较大。目前专门针对该结构动力特性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阐述了索网这种柔性预应力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的特点,编写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对索网自振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即几何非线性和预应力进行了研究,表明忽略几何非线性会使结构计算结果产生极大偏羞。索网的自振频率与预应力呈非线性关系,几何非线性和预应力对索网的自振特性的影响具有协同性。
2006, 28(3):4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2 CSTR:
摘要:针对车辆GPS/DR组合导航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进行数据融合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离散平稳小波变换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数据融合算法。仿真表明,该算法优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对车辆组合导航系统的数据融合是有效的。
2006, 28(3):46-5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3 CSTR:
摘要:大跨度结构计算风荷载时要进行风振分析,由于现行规范中对于风振系数的规定不适用于大跨结构,因而风振系数的计算成为大跨结构计算的难点。结合北京某大跨幕墙钢结构工程,同时采用了时域法和频域法进行风振分析,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时域法和频域法求得的风振系数的分布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在数值上也是比较接近的;时域法虽然计算量远大于频域法,但是能得到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响应的全过程。通过用两种方法对大跨结构的风振分析,为实际工程的设计和理论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6, 28(3):51-5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4 CSTR:
摘要:分析了在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土质边坡稳定安全度时,屈服准则对计算结果的影响。Mo-hr-Coulomb准则和Drucker-Prager准则是岩土工程中较常用的屈服准则,计算结果表明Mohr-Cou-lomb准则得出的安全度偏小,Drucker-Prager准则与参数α和k的选取直接相关,其中用Mohr-Cou-lomb内接圆及等面积圆得出的安全度比较合理;统一强度理论可以考虑岩土材料的中间主应力效应及拉压差效应,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可以发挥材料的承载潜力。
2006, 28(3):56-5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5 CSTR:
摘要:分层序列法的分层带有一定的主观和经验性,因而对分层后的各子问题按重要性进行加权,运用子问题与理想解的贴近度确定较好的子问题解,以及由此而得到的优化权系数,使得模糊寻优更理性化。以三杆桁架的结构模糊优化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
2006, 28(3):59-6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6 CSTR:
摘要:从众多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规律模型中优选出其中四种,部分改造并添加了滞回关系,将其分别加到基于纤维模型梁柱单元的三维空间框架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中,最后以R.Park等人的低周反复荷载下压弯柱的试验为校准基础,主要从构件层次进行了模拟、比较,分析了各种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中不同的骨线线取法和滞回规律取法对钢筋混凝土柱性能模拟效果的影响。
2006, 28(3):63-6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7 CSTR:
摘要:对预应力扁梁-密肋楼盖体系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楼板的变形、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变形和应变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运用有限元程序对结构的预应力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了预应力扁梁-密肋楼盖体系的预应力效应的建立,指出预应力效应的建立受到楼板平面内刚度的影响。
2006, 28(3):67-7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8 CSTR:
摘要:应用误差反向传播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大跨度双层扭网壳进行设计,双层扭网壳的跨度在50~80 m之间变化,训练了估算双层扭网壳的最大挠度、重量和杆单元横截面面积的神经网络。为减少数据的非线性和提高训练速度,形成了特殊的数据排序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必要的稳定性。本文研究表明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双层网壳结构进行设计是可行的。
2006, 28(3):71-7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19 CSTR:
摘要:通过硫酸盐介质环境中长期工作混凝土构件受弯试验和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受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受弯构件可会有更好的抗裂性能。
2006, 28(3):74-7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0 CSTR:
摘要:试验测定了0~5 m in、0~30 m in两个时间序列,0.03 W/mL、0.05 W/mL和0.1 W/mL三个能量水平超声波作用对剩余污泥的摄氧速率(OUR)、溶解性COD(SCOD)、溶解性总氮(TN)和总磷(TP)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强度超声波对污泥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0~4 m in,主要是作用在污泥絮体层面,表现为污泥絮体中SCOD、TN和TP溶出;第二个阶段对污泥生物体产生影响,微生物活性加强,OUR、TN和TP都有较大增长。
2006, 28(3):7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1 CSTR:
摘要:对典型的地下室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采用紊流的k-ε双方程模型,得到在气流影响下有固定污染源的室内浓度分布,并分析比较了三种送排风方式下的通风效率,得出在送风量一定的方式下排污效率较高的通风方式,从而为通风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06, 28(3):81-8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2 CSTR:
摘要:室内空气品质是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从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以及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006, 28(3):85-8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3 CSTR:
摘要:针对当前与果蔬保鲜实验相关的文献主要偏重于实验结果分析,而较少涉及具体实验研究过程的现状。以荔枝气调保鲜实验为例,从整个实验过程着手,详细论述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现和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总结了实验经验。
2006, 28(3):89-9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4 CSTR:
摘要:获得在酸碱介质中稳定性好、溶胀率小的壳聚糖/PVA微粒的基础上,探讨了时间、pH、温度等因素对壳聚糖/PVA微粒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pH是影响吸附量最主要因素。在平均粒径为200μm,最适pH=3、28℃振荡240 m in其吸附量达200 mg/g以上,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证实该吸附为一自发的吸热过程。对实验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得出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动力学更适合二级反应。
2006, 28(3):93-9510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5 CSTR:
摘要:主要介绍了目前禽舍建筑所存在的能耗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的措施。改造的措施包括了禽舍温控区域的限定,围护结构的改造和在屋顶南向坡面加装采光板。对改造方案进行的能耗分析表明了节能的显著效果。
2006, 28(3):96-9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6 CSTR:
摘要:随着重庆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档酒店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给重庆市带来了沉重的能源压力。本文介绍了对重庆市9家典型三星级以上酒店年用电量调研的结果,对重庆市酒店类建筑的用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一家典型酒店的空调系统和耗电进行了测试。最后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2006, 28(3):99-10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7 CSTR:
摘要:智能建筑在实现其智能化、舒适化目标基础上,其较大的运行能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空调设备系统运行控制为研究对象,对相应的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控制模型和空调系统在线优化控制目标函数进行研究,提出空调设备系统运行控制节能策略,并进行相应的工程应用研究。
2006, 28(3):102-10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8 CSTR:
摘要: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由于项目投入资源的公共特性,所以对其管理模式的评价构成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完善项目决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文中简要分析项目管理模式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了适用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
2006, 28(3):107-10911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29 CSTR:
摘要: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从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开放性和自学习性等方面,对大型集群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了复杂性分析,认为大型集群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质量管理行为与方式,包括管理评审制度,树型质量监控,样板引路制度,独立第三方考核制度,以强化和完善大型集群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2006, 28(3):110-11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30 CSTR:
摘要:为设计合理的公务员住房供应体系,采用排序多元Logistic选择模型评价目前供应政策和公务员实际住房需求的契合程度,发现未婚公务员、处级及处级以下公务员、对住房补贴方式不满的公务员、通过非市场化方式解决住房的公务员对目前住房条件表示不满意的可能性较大;采用无序多元Logistic选择模型确定住房支付能力和住房补贴政策作为影响公务员住房选择的关键指标。研究建议,应重点关注公务员住房供应来源、特殊公务员群体住房供应模式和公务员住房补贴方式,以此为导向构建公务员住房的供应政策体系。
2006, 28(3):115-11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31 CSTR:
摘要:随着建造师协会的成立,对建造师协会如何定位是目前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如何有效管理建造师行业,也关系到建造师制度的未来发展。文中从法律定位、行业定位及与政府、会员的关系定位三个方面,就我国建造师协会的定位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和个人见解。
2006, 28(3):119-12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32 CSTR:
摘要:对比分析财务困境企业和非财务困境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及调整过程的差异,研究财务困境企业合理选择资本结构的问题。研究发现,财务困境企业高负债率的形成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过程来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作用不大。因此,不能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决企业的财务困境问题,还要从资本结构优化的角度选择融资方式。
2006, 28(3):123-12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33 CSTR:
摘要:在传统的建筑工程合同模式下,建筑业各方的利益是分离的,相互不合作、恶性竞争与索赔诉讼经常发生,使得行业内的交易成本过高,不利于有效地配置资源和项目的风险防范。关系合同作为一种新的合同模式,基于合同各方对相互之间利益目标的认识和共赢愿景,在一个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总体框架下运作,在实际运用中包括伙伴关系、联盟关系、长期合同、联营体等几种模式,各种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及优点。文中还分析了关系合同在我国工程实践中应用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6, 28(3):127-13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34 CSTR:
摘要:在房屋拍卖中经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如果买受人未能取得标的房屋的所有权,应该向谁主张权利;二是承租人能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在拍卖中,用代理、行纪、居间来说明委托人、拍卖人、买受人的关系,既与拍卖实践不符,也无法解释《拍卖法》第40条规定;三者的关系应按《合同法》规定的隐名代理来处理。根据法解释学原理,在拍卖中,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应作限缩解释,即承租人不应享有优先购买权。
2006, 28(3):132-13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35 CSTR:
摘要:总结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结构地震反应仿真的研究进展,针对线性结构地震仿真的网络模型选择、网络结构确定及仿真精度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指出了非线性结构地震反应仿真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向。
2006, 28(3):137-14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3.036 CSTR:
摘要: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核心是建立火灾场景、设定火灾和进行火灾及烟气发展过程的模拟。这几个环节在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时至关重要,任一个环节的设定、简化不合理都会使得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本文分析、介绍了在这几个环节中的重点以及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着重分析了用场模型模拟计算火灾及烟气发展时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相关研究中已取得的进展。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11322;023-65111863 E-mail:xuebao@cqu.edu.cn
版权所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