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9(2):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1 CSTR:
摘要:采用模拟酸雨淋溶实验,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模拟酸雨对三峡库区灰棕紫泥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pH值越低对土壤酸化影响越严重;不同酸雨淋溶经不同层次土体的收集淋出液的电导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淋出液的pH值却显示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土壤pH值和CEC含量越高,淋滤液的电导率越大;土壤盐基离子的淋失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而土壤铝的淋溶量随酸雨pH值下降而上升。经不同的酸雨淋洗后,对不同层次土体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007, 29(2):5-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2 CSTR:
摘要:在治理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建设施工单位考虑得更多的是确保黄金水道的交通安全和城乡居民的人生安全,而长江三峡作为世界著名的山地峡谷风景名胜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品质的保护与建设却遭到忽略。从长江三峡景观的内在品质的要素入手,提出了在治理三峡地质灾害的过程中,通过消隐式、融合式、强势景观建设式、人文景观凸显法等方式方法的实施,实现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与建设。
2007, 29(2):10-1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3 CSTR:
摘要: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制度的设计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制度需要完善。文中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迁变历程,又通过现实分析的方法,指出了现阶段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局限和滞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赋予承包经营权完整的物权属性,保护土地的集中化趋势,逐步分解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等。
2007, 29(2):15-1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4 CSTR:
摘要:简要介绍了重庆市第一个LED城市夜景照明示范项目,设计充分利用了LED体积小、响应快、色彩丰富等特点,通过对一套自主研发的、基于RS-485总线技术的LED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在建筑外立面上通过LED的排列,形成了可随季节、时间变化的大型夜景画面,实现了对大型夜景画面的自由编辑和精确控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延长了LED光源的寿命。在工程中还开发出了新的LED灯具产品,有力地带动了本地LED产业的发展。
2007, 29(2):19-2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5 CSTR:
摘要:在建筑学研究方法的众多主张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认为存在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决然的二元对立。通过对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包括对林奇采用的心理学、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及所采用的心理学和人类学文献)所作的考察,试图证明建筑学研究可以是实证与思辨、定量与定性、科学与神话的有机统一。建筑学不排斥诗意,建筑学研究同样不排斥诗意盎然的研究方法。
2007, 29(2):23-2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6 CSTR:
摘要:借助于贵阳市北供电局温泉渡假村这个载体,论述了在不同的场地特征制约下的建筑创作之路,特别针对复杂的山地条件,提出了应符合"此情、此景、此地"的创作原则;同时,为传承建筑的地域特征,文章归纳出三种手法,即:现代材料的自然反射和映衬;当地材料的"粗粮细作";山地精神的内在传承来创造出有地域特色的山地建筑群。
2007, 29(2):26-3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7 CSTR:
摘要:提出创立“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这条廊道全长600多km,是由50余处重要的历史节点构成,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创立并保护“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既是保护这条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对遗产廊道这种遗产保护方法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今天,创立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遗产廊道更具有重要意义。
2007, 29(2):3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8 CSTR:
摘要:在长达40多年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中,以重庆为中枢、合川钓鱼城为支柱建立的山地城池防御体系,依山为点,以江为线,点线结合,网状分布,层次分明,改变了单个城池布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多重城池防守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文中通过对山地城池防御体系的初步研究,旨在探索因地制宜、据险设防的山地城池构筑原则;以及依山建城、环江为池,独具山地特色的南宋军事建筑艺术魅力。
2007, 29(2):3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09 CSTR:
摘要: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中,古镇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畴,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当代时空语境中有效地保护这种传统的聚居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试从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现状特点与演变趋势入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的技术思考,并从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延续和古镇社会文化形态的修复两个层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经济与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整合实施的保障策略,为古镇整合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
2007, 29(2):38-4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0 CSTR:
摘要:传统的遗产保护工作,在面对来自旅游开发的影响时,往往处于一种被动应对的状态,这种局面导致保护措施的滞后。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尝试运用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对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生命周期演替和空间结构特征对遗产保护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会对遗产保护产生不同的影响;特殊的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使得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地往往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沉重的环境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应采取主动保护、动态保护、多种规划和学科联合构筑保护体系的建议。
2007, 29(2):43-4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1 CSTR:
摘要:结构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当代建筑结构设计已经突破了传统概念上的“结构支撑”,越来越重视结构形态的表现性,结构表现成为建筑创作中形态构思的重要方法。结构表现着重发掘建筑结构中的艺术因素,寻找结构和艺术的结合点,变抽象的结构概念为生动的建筑语言。文中重点探讨了结构表现的概念和内涵、基础和灵魂,指出技术与艺术的有机交融构成了当代结构表现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结构表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尝试归纳了一些有关结构表现的设计思路,以促进设计师对结构表现的重视和思考。
2007, 29(2):48-5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2 CSTR:
摘要:屋顶花园景观对缓解城市土地紧张、立体综合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特殊作用,是对城市另类开放空间—建筑屋顶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结合世界屋顶花园典型范例,阐述了屋顶花园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指出屋顶花园景观有别于其他城市景观,从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各环节均需要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的密切合作,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屋顶花园营建都是他们合作结晶。应重视屋顶花园在建筑中的作用。
2007, 29(2):53-5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3 CSTR:
摘要:根据爆破振动信号具有短时非平稳的特点,利用小波包分析技术对满足分析要求的多段微差爆破振动信号的能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小波变换与小波包分析的特点。其次,基于MATLAB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包分析,得到了爆破振动信号在不同频带上的能量分布图。最后,总结了爆破振动信号频带能量的分布规律,重点探讨了爆心距对爆破振动信号频带能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破震动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其主振频带有往低频发展的趋势,且宽度增加。
2007, 29(2):56-5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4 CSTR:
摘要:分别对上海淤泥质饱和软粘土进行了长期流变和循环流变试验,得出其在不同围压、不同偏压和不同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结果显示,围压相同时,偏压比大,试样的流变变形大,而偏压比相同时,围压大,流变变形也大;循环流变试验总体规律和流变试验相同,但经过一个循环加载阶段之后,随后的流变变形则很小。这些结论对今后软土地区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2007, 29(2):6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5 CSTR:
摘要:目前计算固结系数常用的方法是时间对数法和平方根法,这两种方法属于作图法,同时这两种方法仅利用了试样固结试验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中较少的数据,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确定固结系数有一定误差,因此,如果利用固结过程中的实测数据直接求出固结系数将会是一种较好的计算方式。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工程上通用的最小二乘法,通过公式推导,改进边界条件,得出了实测数据与固结系数的关系公式,并用Matlab编程得到了固结系数的求解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运算,从而避免了对固结初始值的依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公式计算效果良好,有效的减少了计算中的误差。
2007, 29(2):63-6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6 CSTR:
摘要:跨际河流水源在多主体间调配的Conflict问题的协调与消除始终是关系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课题,以META—game理论为基础的Conflict数理解析方法,研究分析黑河流域水源调配中利益冲突的主体以及水源调配所涉及Conflict问题,利用META-game理论的Conflict数理解析方法,建立典型模型,然后通过模型,借助Conflict数理分析手段,对问题进行安定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均衡解。最终提出Conflict问题消除的、能被矛盾各方接受的推荐方案,供决策部门选择。
2007, 29(2):68-7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7 CSTR:
摘要:现有混凝土本构关系主要是基于成熟的经典弹塑性模型所建立的,弹塑性模型在数学上较严格,但是与混凝土材料破坏机理不协调,各国学者针对混凝土这类特殊多相复合材料提出了很多基于不可逆热力学理论的损伤本构模型。系统综述了混凝土损伤本构研究的成果,在分析了各个有代表意义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基础之上,对比研究了各个模型的特点及各自适用范围,通过总结前人成果,为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提供了思路。
2007, 29(2):73-7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8 CSTR:
摘要: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3个内隔板一面贯通式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轴压比情况下节点的滞回性能、强度及刚度退化、延性、耗能性能及破坏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为2.11~2.32,峰值荷载时的能量耗散系数为1.141~1.502。提出了抗震设计、研究建议。
2007, 29(2):78-8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19 CSTR:
摘要: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基坑及其周围影响带内的地物进行监测,以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和进度的顺利安排。在阐述开挖事故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全站仪自由设站的计算方法,并结合极坐标测量空间坐标的原理,提出了应用时空变形过程线分析变形趋势的预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满足基坑安全监测工程的精度要求,并且成本低,速度快,能够为现场安全评估和方案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2007, 29(2):82-8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0 CSTR:
摘要:预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桩基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桩基承载能力分析中,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有效手段。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工具,进行桩基静载试验的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简称GA-ANN)反分析方法对部分有限元计算参数进行了反分析研究,提高了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工具预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精度。
2007, 29(2):86-8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1 CSTR:
摘要:该试验为荷兰赠款项目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中的改良型Orbal氧化沟技术研究内容之一,为稳妥进行工程设计需进行现场同类Orbal氧化沟的测试。该试验在实际污水处理厂进行,对采用同心椭圆型沟道的Orbal氧化沟的流速分布进行了的测定,重点研究了Orbal氧化沟的水力流态特征,验证了曝气及水下推动设备功率配置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氧化沟弯道水力情况复杂,极易造成弯道内侧底部的积泥发生从而影响氧化沟的水力混合条件;底部积泥现象普遍,部分区域积泥严重;曝气及水下推动设备设计功率未能达到要求。
2007, 29(2):90-9110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2 CSTR:
摘要:重金属离子排放到环境中只能改变形态或被转移、稀释、积累,对生物危害很大。为了处理含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本试验采用化学沉淀-铁氧体法处理主要含铅、锌、镉离子的废水。以云南弛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废水为原水,在对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要素如温度、pH值、搅拌时间进行了条件试验后,得出了去除重金属离子废水静态试验的最佳条件。
2007, 29(2):92-9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3 CSTR:
摘要:在多层或高层民用建筑全日制机械循环热水供应系统设计中,循环泵流量和扬程的设计参数的选定恰当与否将关系到热水供应系统能否连续、安全、稳定地运行。对国内外热水循环泵的选取参数计算方法作了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着重分析了循环水泵流量和扬程的计算方法。循环泵流量是否加入附加循环流量是争论的焦点。我国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认为附加循环流量不通过循环泵,附加循环流量不计入循环泵流量。通过对配水工况、各环路闭合差、以及很小的循环流量较难采用阀门调节使各环路阻力损失达到平衡,绝对的同程循环亦难达到,以及近环短流等因素的分析认为,热水循环泵流量应为循环流量与附加循环流量之和,在循环水泵扬程的计算方法中,附加循环流量应贯穿整个计算环路。
2007, 29(2):95-9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4 CSTR:
摘要:为了考察改进型涡凹气浮设备MCAF-10浓缩剩余活性污泥的性能,在朝阳洲污水处理厂对MCAF-10浓缩剩余污泥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剂采用FO4440SH,最佳投加量为1.0 kg/tDS,表面活性剂采用1 227,最佳投加量0.2 kg/tDS,最佳固体负荷和水力负荷分别为270 kgMLSS/m^2.d1、10 m^3/m^2.d,出水SS为100~150 mg/L,与CAF-5浓缩剩余活性污泥时最佳固体负荷和水力负荷分别为230 kgMLSS/m^2.d9、0 m^3/m^2.d,出水SS为200~250 mg/L相比,提高了涡凹气浮污泥浓缩工艺的处理能力,降低了出水SS浓度,MCAF工艺比CAF工艺更适合于剩余活性污泥的浓缩。
2007, 29(2):99-10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5 CSTR:
摘要:通过分析现代消防给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我国目前民用建筑的消防体系是基于单体建筑的防灾系统,是局部的,不完整的。火灾对建筑是偶然事件,对城市则是必然事件。建筑灭火是建筑单体的责任,更是城市防灾体系的一部分,建议加强城市专业化消防管理、灭火、救助力量。建筑的消防职责在于扑灭初起火灾和在最佳控火时间内控制火灾,并及时启动城市相应的消防措施和应急机制。
2007, 29(2):103-10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6 CSTR:
摘要:通过对燃气管线动态泄漏过程的分析,建立了动态泄漏率计算模型。以湍流扩散微分方程为基础,根据动态泄漏率不定常的特点,建立了燃气管线动态泄漏扩散模型。讨论分析了火灾爆炸的可能性危险范围和伤害性危险范围的参考标准和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对各种危险范围给予了讨论和分析,并对给定条件下的伤害及破坏范围给予了计算。这将为设立和制订高压长输管线和城市主要输运管道附近的重要建筑物(学校等)的修建安全距离提供安全标准和参考,同时也为降低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供保障。
2007, 29(2):110-11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7 CSTR:
摘要:研究了柠檬酸对建筑石膏凝结时间与流动度经时性的影响,以及建筑石膏细度、相组成、pH值、水化温度对柠檬酸缓凝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是建筑石膏高效缓凝剂,可有效抑制其流动度经时损失;Ⅲ型无水石膏和二水石膏削弱柠檬酸的缓凝效果,比表面积增加,凝结时间缩短;柠檬酸在弱碱性条件下缓凝效果最好;柠檬酸的缓凝效果对温度很敏感,温度升高,缓凝性降低。
2007, 29(2):113-11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8 CSTR:
摘要:研制一种新型的无机锚固材料,作为植筋胶的替代品。通过试验确定无机锚固材料的配合比,并对其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体积稳定性、对钢筋的锚固力进行研究。所研制的无机锚固材料的早期强度高,1 d强度达到38.5 MPa,3 d强度达到60 MPa以上;与混凝土有较高的粘结强度,28 d的粘结强度在2 MPa左右;所研制的锚固材料随着龄期延长,会产生微小的体积膨胀,有利于提高锚固力。所研制的锚固材料是以水泥基材料为主要成分的无机锚固材料,克服了有机高分子材料耐久性差、施工条件要求严格等缺点,试验证明此材料具有早强高强、与混凝土粘结良好、能够产生微小的体积膨胀等特点,能够满足植筋施工和承载力的要求,可以替代植筋胶使用。
2007, 29(2):116-11812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29 CSTR:
摘要: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具有高减水率、抑制混凝土塌落度经时损失等优点,但泌水严重,限制了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本文根据“分子设计”原则,通过单体A和单体U引入适当的官能团,对传统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进行改性,测试了产品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流动度经时损失和泌水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单体A的改性效果优于单体U,以9%的单体A改性后,减水剂的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能好,泌水率显著降低。
2007, 29(2):119-12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30 CSTR:
摘要:沥青抽提和回收方法使用溶剂三氯乙烯对人和环境存在较大危害性,选用新的替代性溶剂已势在必行。采用溶解度、抽提和回收等试验方法,对新溶剂DBE与三氯乙烯之间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大量对比,发现二者的沥青溶解度相差仅为1.0%;抽提沥青含量变化范围多数在0.3%之间。相比之下,新溶剂的回收沥青针入度稍高,软化点、延度和粘度无明显差别。结果表明,DBE溶剂具有足够的沥青溶解能力和抽提能力,且回收过程对沥青的影响较小,完全可成为三氯乙烯的较理想替代溶剂。
2007, 29(2):122-12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31 CSTR:
摘要:房地产证券化是一种房地产金融工具,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尚起步。文中考查了其起源背景,运行机制,发展,理论及实践。结合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将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分为四阶段:1)无房地产金融阶段(1949~1977年);2)萌芽阶段(1978~1997年);3)起步阶段(1998~2004年);4)发展阶段(2005年后)。理清了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企业金融差别:对象不一样;目的不一样;实现的方式不一样;风险不一样。从政策环境,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分析了中国房地产抵押证券化的制度缺陷,进而提出了对策措施:1)成立国家住宅抵押管理机构;2)扩大房地产抵押贷款范围;3)区别放贷;4)国家定期公布房地产造价;5)规范MBS机构投资者。
2007, 29(2):128-13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32 CSTR:
摘要: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空间”模型,从工程类型、质量形成阶段及质量特性三个方面对建设工程质量内涵及其评价要点进行了具体描述。以上述模型为指导,设计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CQAS)作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状况的系统评价方法。该体系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CQI)作为我国建设工程总体水平的综合衡量指标,并运用抽样调查、项目质量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等一系列技术方法,逐步得出建设工程质量的微观和宏观评价结果。
2007, 29(2):132-13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33 CSTR: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对施工项目质量、成本、进度三大目标管理的研究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大型施工项目工序进行分析、归类,构成由施工工序组成的基本组件,并考虑各基本组件的质量、成本和进度三大目标,恰当确定各基本组件(子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大型施工项目管理的可靠性和衡量的合格标准以及优化配置的整体框架,进而给出了综合考虑施工项目质量、成本、进度三大目标的可靠性综合控制技术的全新理念。为切实保证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一体化的施工项目管理,确保施工过程处于相对理想状态,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2007, 29(2):135-1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34 CSTR:
摘要:在需求率为常数的假定下,以总利润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性的经济订购批量存储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在需求率随销售价格呈非线性变动的假设下,以系统利润达到最大为目标的存储模型,从而得到一个推广的经济订购批量存储模型。并首先运用多元函数的极值理论,从数学上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给出了最优订货批量、最优销售价格以及最优订货周期的求解方法,然后对模型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2007, 29(2):138-14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35 CSTR:
摘要:齿间载荷分布系数的确定一直是齿轮强度计算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实际工程计算采用经验数据常常不尽人意,本文在利用接触强度有限元的基础上,采用双齿模型,主动轮绕其轴心转动,固定被动齿轮,将主动轴上的扭矩处理成圆弧边界上的分布载荷,将制造安装误差考虑成初始间隙而得到符合轮齿啮合齿间载荷分布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并与传统公式比较得到符合实际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从而解决了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为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的确定开拓了新的思路。
2007, 29(2):141-14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2.036 CSTR:
摘要:地基不均匀沉降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处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就框架结构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场地条件的限制及加固施工处理原则,研究了可行性加固措施,并根据加固技术分析和施工工艺进行对比,选出可用于实际施工的加固方案。结构加固后的沉降观测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案的加固处理、加固效果良好。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11322;023-65111863 E-mail:xuebao@cqu.edu.cn
版权所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