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9(5):1-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1 CSTR: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典型区域建设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紧迫社会任务。论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苏南农村集中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提出了循环型社区的建立方法,以期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2007, 29(5):6-1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2 CSTR: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市民对城市公园绿地使用的角度,对绵阳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绿地对人们的心理与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健康、促进人们的社会交流。随机估价法、享乐付价法和旅行费用法等方法是开展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价值定量化评价的有效方法。
2007, 29(5):1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3 CSTR:
摘要:随着医院病员不断增多及城市用地紧张等各种问题,病房楼高层化成为当今中、大型医院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根据作者所参加的实际工程设计的经验,从高层病房楼的建筑特点出发,对高层病房大楼建筑设计中的手术部设计、病房层设计、屋顶停机坪设计等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手术部的位置与设备层的关系、手术部双层布置模式与内部流线关系、病房层设计与医辅用房的关系、屋顶停机坪与高层病房楼的关系等设计对策,希望对于今后的高层病房楼建筑设计有所裨益。
2007, 29(5):15-2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4 CSTR:
摘要:体育建筑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点,是城市文明的标尺,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美学地位。一个优秀的体育建筑作品往往是多方面思路综合运用的结果。结合国内外现代体育建筑的造型设计分析,从环境要求、美学关系及立意构思三个方面探讨造型设计的创作思路。而环境要求主要注重建筑的体量与尺度是否与环境和谐;美学关系则包括了形体美学、结构美学、材料美学三个层面;立意构思则主要有从环境和建筑内在特点出发寻找构思主题及从文化背景、城市象征等抽象概念出发寻找构思主题两个方向。本文举实例,重分析,找思路,谋创新.意在为建筑师们在新的体育建筑创作中抛砖引玉,更快速地找到合适的创作途径。
2007, 29(5):23-2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5 CSTR:
摘要:所有的城市都包含了记忆的因素。城市的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显性物质实体与文化心理潜质在现实、未来中存在、变化与延续着,它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与理解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在时间因素中延承变换的基本脉络线索。文中以“记忆”概念切入时间、空间、人与环境等基本要素关系,试图采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对城市与建筑的本质进行再思考,进而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深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问题。
2007, 29(5):26-3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6 CSTR:
摘要:三维GIS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热点。介绍了三维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研究了基于三维GIS的构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数据采集方式,总结了三维GIs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层次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系统框架。结合目前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当前三维GIS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2007, 29(5):31-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7 CSTR:
摘要:17至18世纪,在欧洲及俄罗斯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情调和仿效中国艺术的热潮,谓之“中国风”。文中考察了俄罗斯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化历史背景;用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了圣彼得堡及其郊区部分建筑艺术的中国风格;比较了俄罗斯建筑中的中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并分析研究了产生其差异的原因。研究成果丰富了中俄建筑艺术、文化、美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俄中俄两国文化合作方面的友好联系。
2007, 29(5):38-4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8 CSTR:
摘要:利用DEA方法和城市土地结构指数对1990年代以来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0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00—2004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处于持续高效状态,所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优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城市效率的提升,未来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需要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升行政办公用地和绿地等比例,提高其均衡度。
2007, 29(5):44-4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09 CSTR:
摘要:进行了夏季屋顶绿化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和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是有利的;然而房间的相对湿度升高了,这是不利的;综合效果是人感到热改善为基本能接受;当热环境要求高时,仅靠屋顶绿化一个手段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还必须采用其它手段比如夜间开窗通风,利用电风扇使室内产生一定的风速以及空调等的综合作用。
2007, 29(5):49-5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0 CSTR:
摘要:分形作为一种设计语言,是创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分形图形的对称、自相似、动态平衡等特性与几何条纹形的对称、连续的特点极其相似。将分形理论生成的规则分形图形应用于几何形建筑纹样设计中,不仅可以创作出新的几何形建筑纹样图形,而且丰富了几何形建筑纹样的设计方法。通过应用LS算法生成了两大类型多种Peano曲线,通过改变迭代次数,生成不同迭代深度的规则Peano曲线几何图形。将这些图形结合几何条纹形构成方法和图形特点应用于几何条纹形建筑纹样的设计,生成了如建筑窗格、建筑栏杆与建筑地坪等不同类型的几何条纹形建筑纹样,进而提出新的几何条纹形建筑纹样设计方法。
2007, 29(5):53-5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1 CSTR:
摘要:通过四个T型短肢剪力墙中间层端节点试件的试验,研究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梁筋在节点区的锚固性能,验证了短肢剪力墙结构墙梁端节点处,在梁筋满足规范直线锚固长度的条件下,采用水平直线锚固方式能够满足锚固强度和锚固刚度要求。
2007, 29(5):60-6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2 CSTR:
摘要:在筛选出影响排架柱截面设计的最不利荷载组合的基础上,完成了系列单层单跨排架考虑二阶效应的弹性有限元分析,得到排架柱包括二阶效应在内的真实内力,最后再由弹性二阶分析结果求得排架柱的偏心距增大系数η·通过选取合适的η-l0关系,得到与η相配套的排架柱计算长度。
2007, 29(5):66-7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3 CSTR:
摘要:对武汉大学珞珈山粘土完成了15组不同含水量和压实度的室内压缩试验,分析了压实度、压实含水量及压实土体的饱和状态三因素对粘性填土压缩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压实土体结构方面的理论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阐释:这三方面因素主要是通过对土体结构及土中的基质吸力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土体的压缩变形性。试验表明,压实度和压实含水量均是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对粘性填土的压缩变形性能产生影响,在最优含水量附近粘性填土的压缩变形随着压实度的减小、压实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压实土体浸水饱和后的压缩变形远大于饱和前的变形,压实含水量大的土体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因饱和引起的压缩变形小于压实含水量小的土体。
2007, 29(5):71-7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4 CSTR:
摘要:基于青藏铁路北麓河粒径改良路基试验段地温监测资料,分析了粒径改良路基地温变化规律及其温控效果,并同其他保护冻土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粒径改良路基地温呈现年季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同普通路基相比,在年平均地温曲线方面表现出具有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效果;同普通通风路基相比,粒径改良路基虽在冷季冷却效果弱于通风路基,但在暖季热屏蔽效果好于通风路基,从年平均地温方面已表现出较好的保护冻土的态势,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保护措施。
2007, 29(5):75-7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5 CSTR:
摘要:由于大型建筑的空间结构复杂,在利用自动全站仪对其进行实时变形监测时,常常不得不将全站仪站点布设在变形区内,这必然导致测量精度急剧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变形区通视角度较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观测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变形区布设多台全站仪使其与稳定基准点构成测边网,在每台全站仪顶部手柄处安装反射棱镜,使相邻两台全站仪之间能够相互通视。在每次观测前,首先进行动态基准测边网观测,通过测边网平差解算各个动态基准点坐标;若动态基准点的移动相对于前期坐标小于设定阈值(根据变形体的变形范围设定),分别以各个动态基准点处全站仪为测站进行其他观测点的变形观测。若大于阈值,则利用动态基准补偿算法求解观测点坐标。观测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满足一般应用要求,直接更新测站坐标方式的中误差在3mm以内,而动态基准补偿方法的中误差在5mm以内。
2007, 29(5):80-8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6 CSTR:
摘要:插销式钢管脚手架是一种新型的脚手架体系,该体系搭拆方便,省工省料,应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效益,是值得重点推广的一项脚手架新技术。但是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对这种新体系的理论研究。文中针对人们最为关心的节点问题,首先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对节点焊缝裂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节点焊缝裂纹在脚手架正常工作状态下是稳定的,不会发生裂纹扩展;然后通过试验对节点V型耳的极限承载能力进行了测试,得到了V型耳的极限承载力以及节点的破坏模式,验证了断裂力学理论分析的成果。
2007, 29(5):85-9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7 CSTR:
摘要:基于线弹性层状体系理论,采用路面结构有限元法,主要探讨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结构层材料性能和厚度允许选择范围内,最大剪应力均分布在距路表3cm深度范围内;影响剪应力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沥青层模量、泊松比和基层模量。通过计算数据与试验测试抗剪强度对比分析可知:对于普通三层沥青层面层结构,上面层和中面层应进行剪应力验算,且验算时需找到准确的计算点位才能得到各层内最大剪应力值。
2007, 29(5):91-9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8 CSTR:
摘要: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地下通风巷道网络的非定常预测解析系统,解析系统包含了巷道外气候的季节变化及巷道壁的围岩与巷道内气流的热传递关系对预测解析的影响因素。采用差分法计算巷道围岩内的温度分布,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使用某隧道口的一年间季节变化的实测数据,对一地下通风巷道网络模型进行了预测解析。解析结果表明,该预测解析系统能时时刻刻同时详细地计算地下通风巷道的风量,温度,湿度等通风参数,解析得到的有关通风参数是合理的。
2007, 29(5):97-10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19 CSTR:
摘要:以两个援外大型体育场主看台悬挑屋盖为工程背景,基于风洞试验刚性模型风压测试数据,从振型、频率以及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平均风压系数和脉动风荷载谱密度诸方面,分析和比较了有拱和无拱两种结构形式的大跨悬挑屋盖结构的抗风性能,得出悬挑屋盖挑蓬前沿拱可以明显改善屋盖结构抗风性能的结论,并且通过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对两体育场悬挑屋盖进行风振响应计算验证了上述结论,总结出前沿拱有利于大跨度悬挑屋盖结构抗风的几点原因。
2007, 29(5):103-10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0 CSTR:
摘要:研究了揭示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杂后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拉压比的影响.参照国家标准和试验方法,按不同的纤维掺量设计了9组混杂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试件以及3组钢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对比试件和1组普通高性能混凝土对比试件,进行了大量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并对拉压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后:对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但可使抗拉强度提高10%~30%,使拉压比增大到0.06~0.068;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8%、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11%时,混杂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拉压比为0.068;混杂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劈裂抗拉试验为近似于延性断裂破坏.结论掺加适量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拉压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有利于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抗震性能.
2007, 29(5):107-11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1 CSTR:
摘要:从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人一机一环境和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体系层次结构及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对建筑施工现场人、机、环境、管理四个单因素评判和整体综合评判,得到的结果直观、科学、合理、可靠,可在了解系统各个因素的安全状况的同时,掌握系统整体安全状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07, 29(5):112-11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2 CSTR:
摘要:对尾矿坝稳定性分析中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建立了能考虑塑性变形、温度、饱和度和孔隙比等对材料特性影响、土一水特性曲线并采用扩展的Mohr—Coulomb屈服准则、以屈服接近度为安全指标的尾矿坝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对龙都尾矿坝干滩面为100m和初期坝堵塞两种工况下的饱和一非饱和渗透场和变形场的耦合响应特性进行了模拟,获得坝体变形、浸润线等重要指标,以及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屈服接近度分布,据此可直观全面地了解不同工况下坝体安全的全场信息,对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评价以及加固与维护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7, 29(5):119-12212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3 CSTR:
摘要:温度应力是大型桥梁结构开裂及变形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为背景,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MIDAS—Civil参考我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以及英国BS5400规范,首先研究了截面温度梯度和体系温变对该桥应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然后将截面温度梯度和体系升温效应线性组合,探讨了它对复线桥的影响,并与移动荷载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对石板坡复线桥及同类桥梁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7, 29(5):123-12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4 CSTR: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住宅建筑内采用各种节水器具的用水量,得出住宅内平均每人每天的实际节约水量。在住宅建筑采用节水器具的节水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原有建筑内安装非节水型卫生器具改为节水型卫生器具的经济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可以作为建筑节水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并且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住宅建筑内冲洗便器用水和沐浴用水占用户用水量的比例很大,很有必要采用节水便器和节水淋浴龙头。
2007, 29(5):126-12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5 CSTR:
摘要:从本质上说,污水生物处理的过程就是微生物能量代谢的过程,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在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建立了能量代谢方程,同时通过模型试验求解出其中的参数。该方程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活性污泥系统中泥龄选择的理由,可运用该方程优化低负荷下活性污泥工艺的系统泥龄,从而优化活性污泥系统的能量配置,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007, 29(5):130-13413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6 CSTR:
摘要:对华北地区某水库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LR,EMC—LR)和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LR,IMC—LR)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研究了EMC—LR和IMC—LR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SPSS软件.分析EMC—LR和IMC—LR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月份和12月份,EMC—LR和IMC—LR均未检出,其高峰值出现在夏秋季。水库全年实测EMC—LR含量为0.9412±1.3379μg/L,最大值为5.6288μg/L,IMC—LR含量为0.0129±0.0165pg/cell,最大值为0.0833pg/cell。EMC—LR与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藻细胞密度、悬浮物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TN、NO3ˉ—N、TN/TP和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IMC—LR与NH3-N呈负相关性(P〈0.05),与TN/TP呈现正相关性(P〈0.05)。
2007, 29(5):135-13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7 CSTR:
摘要:SBR法是一种理想的按一定时间顺序间歇操作运行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是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的简称。它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强及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能力等优点,是目前正在深入研究之中的一项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通过对SBR法的基质降解过程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几种不同的SBR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推导出微生物生长和基质降解动力学关系式,以期促进这一领域工作的进展。
2007, 29(5):139-14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8 CSTR:
摘要:从反应器理论出发,采用脉冲刺激响应技术对新型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进行了流态试验。对液龄分布函数的数据统计得出,无因次方差σθ^2在0.12~0.20,P。准数在8~15,说明反应器流态介于全混流和平推流之间,偏于平推流。根据试验结果,运用轴向扩散模型建立了滤池的流态模型。进水流量和曝气量是影响LBAF水力混合特性的重要因素。曝气和增加进水流量有利于减少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使反应器的流态更接近于平推流。经理论分析认为,该流态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保证了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提高了处理效能,是一种较好的流态形式。
2007, 29(5):144-14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29 CSTR:
摘要:研究了加入不同比例复合纳米材料和掺30~40%四掺复合掺合料的胶砂和C40级混凝土的性能。对复配的C40级混凝土试块进行了氯离子和硫酸盐侵蚀试验、对复配净浆试块进行了扫描电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并讨论了复合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不同加入方式。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C40级混凝土。掺入复合掺合料和复合纳米材料配制的C40级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硫酸盐、氯离子侵蚀的能力均有所增强,其抗压强度提高约20%;复合纳米材料掺入减水剂用于混凝土的效果优于掺入复合掺合料用于混凝土。复合纳米材料掺入减水剂中可以很好地解决纳米材料易于团聚的问题,确定了复合纳米材料的掺入方式是将复合纳米材料掺入减水剂中,掺入量为减水剂质量的0.5-1.0%.
2007, 29(5):149-15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30 CSTR:
摘要:景区休闲度假房地产价值的形成包括成本构成和市场构成,通过对成本构成和市场构成的分析,两个方面都有资源的贡献。我国各种旅游资源的产权一般为国家所有,对旅游资源贡献就需要在房地产的投资者和资源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摊。提出了旅游房地产的成本构成和市场构成,并提出了旅游资源贡献分摊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了景区贡献的计算及其分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善了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管理体系。
2007, 29(5):154-15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31 CSTR:
摘要:从技术进步的含义出发,在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江苏、上海和浙江的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力弹性系数,进而分别计算和比较了三个地区建筑业经济增长中的年技术进步贡献率和各年相对于1995年的技术进步系数。主要结论:江苏省建筑业基本处于规模效益不变的阶段,上海市建筑业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的阶段,浙江省建筑业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的阶段;以1995—2003期间年均技术进步贡献率排序的话,为江苏(2.096%)、上海(0.898%)和浙江(0.683%)。研究结果表明,苏沪浙建筑业的经济增长质量不容乐观。
2007, 29(5):159-16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32 CSTR:
摘要:通过对上海特大型工程施工特点的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及上海的行业特点,系统阐述了施工管理总承包模式的基本概念、合同结构和组织结构,并通过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工程的实例分析,总结了施工管理总承包模式的特点。施工管理总承包模式既满足了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设计优化对施工技术的需求,又减轻了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后期施工管理的压力,克服了传统承包模式存在的设计、采购、施工相互脱离和相互制约而造成的建设工期长、投资难以控制的缺陷,有利于承包商为发包方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服务,有利于统筹安排、节省投资、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在特大型工程建设中较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更具优势。
2007, 29(5):164-16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33 CSTR:
摘要:通过对城市房屋拆迁听证制度的考证和分析,强调了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坚持听证制度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听证现状检讨的基础上,从确立听证地位、前移听证时间、明确听证内容、细化听证程序等几方面提出了完善拆迁听证制度的若干具体可行建议。
2007, 29(5):168-17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7.05.034 CSTR:
摘要:为了有效地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在遭遇恐怖爆炸时的安全性能,针对恐怖袭击爆炸的特性,建议采用钢纤维高强混凝土(SFRHSC)加固和新建抗爆工程,介绍了该材料在抗爆方面优越于普通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部分试验结果,总结了该材料在抗爆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之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领域研究工作的方向与重点,为SFRHSC工程抗爆科研、建设与设计提供了参考意见。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11322;023-65111863 E-mail:xuebao@cqu.edu.cn
版权所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