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建筑节能的数字化设计程式

      2008, 30(4):1-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1

      摘要 (560) HTML (0) PDF 4.08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化设计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关键是面向设计过程、动态平衡与能耗构成分析。在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前期,通过数字化技术定量化分析当地气候、地形等因子, 建立“虚拟建筑”模拟建筑物使用情况,实现对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科学定量分析,从而达到及时优化设计方案,科学指导节能设计的目的;同时,通过研究探索出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程式,以适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建筑节能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

    • 降低建筑空调能耗研究

      2008, 30(4):6-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2

      摘要 (825) HTML (0) PDF 2.46 M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贵阳市气候特点及实例建筑空调负荷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建筑环境模拟软件DeST对实例建筑室内基础室温以及全年建筑冷热负荷进行模拟,在分析模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贵阳市气候特点,提出如下三条贵阳市降低建筑空调能耗建议:1)舒适性空调设计应首先满足冬季采暖,然后考虑夏季制冷;2)自然通风是夏季降温的优先考虑方式,过渡季节调节是降低建筑制冷能耗的重要手段;3)增加围护结构保温和控制窗墙比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的首要手段。研究结果不但能对贵阳市的建筑节能提供参考,而且还对广大温和地区建筑节能有参考意义。

    •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序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

      2008, 30(4):10-1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3

      摘要 (595) HTML (0) PDF 1.05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动因研究的状况,分析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oprobit回归检验对江苏省两个县142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土地转入、转出行为与其家庭保障水平、以农为主的劳动力人数、以非农为主的劳动力人数、农业资产价值、拥有土地年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就如何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 中间视觉时的光视效能最大值研究

      2008, 30(4):15-1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4

      摘要 (571) HTML (0) PDF 1013.62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中间视觉时光视效能最大值表达式,分别利用异色视亮度匹配法和反应时间法,研究了在中间视觉条件下人眼中的锥状感光细胞和杆状感光细胞对视觉效果的贡献程度,获得了中间视觉时的光视效能最大值表达式,提出了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的结果反映人眼的不同视觉特性,在进行照明计算和评价时,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和目的,选择相应的光视效能最大值表达式的观点,建议在评价夜景照明效果时宜采用异色视亮度匹配法获得的光视效能最大值,对于道路照明设计,宜采用反应时间法确定的光视效能最大值进行计算。

    • 亮度均匀度与可见度设计方法研究

      2008, 30(4):19-2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5

      摘要 (1077) HTML (0) PDF 2.09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比较亮度均匀度对可见度水平的影响,深化可见度的设计方法,选取了截光型、半截光型道路照明灯具,以不同的灯具布置方式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小目标物可见度计算方法,研究亮度均匀度与计算点可见度水平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均匀度较好时,应使路面亮度分布尽可能保持统一,各计算点的可见度水平同为正或同为负);当均匀度不能保证较好时,可有意降低路面亮度均匀度,并使路面各点的正负可见度增大,从而使整条道路可以得到较高的STV值;在道路照明设计中还需要建立一个限定道路上可见度水平分布的方法。

    • “言”与“意”的思辩

      2008, 30(4):23-2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6

      摘要 (615) HTML (0) PDF 994.72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语言、建筑意象、建筑意境这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正确认识建筑创作的目的性、揭示建筑艺术的美学主题,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研究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并比较分析现代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充分阐明了建筑语言的应用是建筑意象生成的物质手段、建筑意象的生成是建筑意境产生的传达媒介、建筑意境的创造才是建筑创作的美学主题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为今日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性的思维模式。

    • 生态思维模型:现代景观设计的因循——以大连市童牛岭南部入口为例

      2008, 30(4):27-3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7

      摘要 (894) HTML (0) PDF 3.35 M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变化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现代景观设计的思潮与挑战,剖析了中国现代景观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学原理构建针对问题的生态思维模型即景观视觉设计、文脉设计、环境保护与开发以及公众参与过程的生态思维。并以大连市童牛岭风景区南部入口为例论述该模型的构建与应用:通过因子分析法选择主导因子进行多元景观方案的设计,运用公众参与和Delphi法对3个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方案2视觉效果显著、文脉突出,环境影响小,成本合理;方案1和3分别以文化和环境为主导因子,但前者成本较低,后者成本较高,因此,三者优秀率依次

    • 寻求历史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融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善的社区发展途径探讨

      2008, 30(4):33-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8

      摘要 (608) HTML (0) PDF 1.02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区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谋求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将社区发展的概念和理念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有助于开拓思路,为探索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保护、居民生活改善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文中介绍了社区发展的概念和理念,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烟袋斜街片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属性和特点,提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应借助社区发展途径,从单纯的物质环境保护规划转向综合的社区规划,鼓励并推动社区居民的有组织的社区参与,促进政府与居民互动、共同承担保护与改善的任务。

    •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都城民居——洛阳十字街人文色彩的保护与更新

      2008, 30(4):38-4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09

      摘要 (790) HTML (0) PDF 1.97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改造中,只追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对文化环境保护的问题非常突出,造成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丧失和城市特色的泯灭。文章拟以洛阳老城十字街为例,通过了解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其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色彩保护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与方法,即:结合地域文化,在尽可能保持原有街道格局、空间特色、整体风貌等不变的同时,努力改善街区环境,并依靠其历史文化底蕴振兴传统街区.目的不仅在于对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索,而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与思考当代乃至未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创新

    • 试论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008, 30(4):43-4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0

      摘要 (443) HTML (0) PDF 1.8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动态规律,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探索防止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短期行为和盲目发展的措施和行为。分析建设用地对宏观经济指标及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就建设用地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房地产、交通等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探讨相互间的影响。

    • 欧美公共住房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8, 30(4):48-5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1

      摘要 (752) HTML (0) PDF 1.01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取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欧美国家为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权利实行多年的公共住房制度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战后欧美均不约而同实行相当程度的公共住房制度,不同之处是欧洲国家对住房市场的干预较为直接、全面和深入,而美国则采用税收、信贷的形式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实践证明均行之有效。对我国现阶段住区规划与政策的启示是:住房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政府不应完全放任市场调节;我国应建立具自己的公共住房制度,改变目前过于依赖市场解决住房供应现状;土地供应模式和开发商为主体的住房生产模式必须改变;采取包括政府直接投资、鼓励社会

    • 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港湾地区为例

      2008, 30(4):53-5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2

      摘要 (571) HTML (0) PDF 31.75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景观变化视角出发,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方法,以连云港港湾区域为例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规划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以最新遥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RS/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破碎度指标进行空间量化和表达,进而将两者叠加后生成景观生态规划分区图,将连云港市区划分为重点生态维护区、重点生态修复区、一般生态维护区、一般生态修复区、城市扩展重点开发区和城市扩展优化开发区,并提出相应分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

    • 局部单双层网壳的初步优化

      2008, 30(4):58-6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3

      摘要 (642) HTML (0) PDF 27.22 M (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局部单、双层网壳结构的设计涉及截面、形状和拓扑优化。为满足初步设计对计算效率的要求,采用均匀设计法来实现结构的多级别优化。实验设计使用现有的网壳结构设计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指标(用钢量、变形、基频和最小非线性屈曲荷载)与变量(网壳矢高、单层部分范围和单层部分杆件设计应力比)之间的近似函数关系。求解简单的规划问题,得到变量之间的最优水平组合。一个点支承六边形局部单、双层网壳的比较设计说明了方法的效率和可靠性。

    • 岩土损伤复合体理论的应力应变合成模式研究

      2008, 30(4):64-6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4

      摘要 (596) HTML (0) PDF 1.01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岩土损伤本构模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岩土材料损伤复合体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复合体两个组分的应力、应变合成模式上存在争议。从损伤力学的基础——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岩土损伤复合体理论应力应变合成的合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般损伤情况下的岩土损伤复合体理论的应力应变合成公式,给出了各向同性损伤情况下的简化公式,认为对于岩土损伤复合体理论不能直接采用并联、串联或简单的混合类型复合模式。

    • 上海某地铁车站室内模型试验降水沉降分析

      2008, 30(4):68-7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5

      摘要 (515) HTML (0) PDF 2.02 M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软土地区毗邻已运营地铁段的深基坑开挖更是一项高难度的工程。通过对上海地铁某站的室内降水实验,并在整理和分析了降水井水位和流量、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量、地表沉降量等各种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降水时影响沉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的工程降水提供较好的设计经验和改善方案,确保了该地铁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围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 边界单元法分析多层地基中的桩基础

      2008, 30(4):73-7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6

      摘要 (700) HTML (0) PDF 1.20 M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层状弹性体内作用一竖向集中力时的广义Mindlin解作为边界单元法的基本解,应用间接边界单元法分析了层状弹性地基中的桩基础。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分别对弹性半无限体及分层地基中的桩基础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计算结果与已有结果吻合较好。将边界单元法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计算速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边界单元法的计算速度远快于有限单元法,便于在工程中推广。指出:各层土的弹性模量的准确确定是边界单元法在工程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关键。

    •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可靠度分析

      2008, 30(4):78-8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7

      摘要 (541) HTML (0) PDF 1.04 M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公路隧道初期支护可靠性方面,蒙特卡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工程结构破坏概率通常较小,这就要求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时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抽样模拟总数才能给出正确的估计,利用方差减缩技术中的对偶抽样技巧可以迅速的降低抽样模拟次数。基于有限元模拟中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状态的功能函数的分析,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确定了初期支护可靠度分析的极限位移的功能函数。并且利用APDL语言,编制了调用ANSYS建模求解模块分析隧道可靠度的程序,基于对偶抽样蒙特卡罗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深埋隧道初期支护的可靠性。

    • 基因表达式编程及其在混凝土徐变分析中应用

      2008, 30(4):82-8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8

      摘要 (599) HTML (0) PDF 1.23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混凝土徐变分析在混凝土结构应力计算和变形分析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较多,徐变函数呈现高度非线性,传统回归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结果。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方法,吸取了遗传算法和基因编程两者的优点,在解决非线性拟合问题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数据挖掘能力与优势。在基因表达式编程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建立了混凝土徐变函数知识挖掘模型。实例表明,该模型比常规方法得到的函数有更高的精度。

    • 挡土墙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的计算方法研究

      2008, 30(4):87-9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19

      摘要 (578) HTML (0) PDF 1.04 M (1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数学方法对斜单元体进行力和力矩的平衡分析, 得到了墙背粗糙且填土坡面倾斜情况下的土压力解析解, 并进一步分析了填土坡面倾角对土压力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 经典朗肯土压力理论可看作是解析解在墙背光滑、填土坡面水平情况下的特例; 在填土内摩擦角一定时, 挡土墙墙后滑动楔体的极限破裂角随着填土坡面倾角或墙土之间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基于解析解得到的土压力分布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且在填土面水平情况下挡土墙墙脚处的土压力为0, 这与实测数据取得了很好的一致。分析还表明, 随着填土坡面倾角的增大, 墙脚处的土压

    • 倾斜超高层建筑室内平面坐标传递精度研究

      2008, 30(4):91-9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0

      摘要 (489) HTML (0) PDF 1.48 M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高层建筑在施工放样工作中分析轴线控制点平面坐标的精度。对于倾斜超高层建筑高精度的控制点坐标传递,采用全站仪与激光准直仪相结合,在楼层上多次分段转折投测,逐段接力将控制点坐标传递到顶层控制点。在各楼层控制点上用全站仪测量出控制点到轴线控制点之间的边长,计算轴线控制点的坐标,并对其坐标精度进行分析。获得超高层建筑施工放样从控制点到轴线控制点多次分段传递平面坐标的集成方法和采用先进测量设备提高轴线控制点坐标的精度集成方法。为选择不同精度的全站仪和激光准直仪快速、准确分析控制点的误差,为优化施工放样方案、指导超

    • 多年冻土区粒径改良路基稳定性分析

      2008, 30(4):96-9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1

      摘要 (662) HTML (0) PDF 1010.57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路基稳定性是指路基受到车辆动态作用及各种自然力影响所出现的路面陷槽、翻浆冒泥和路基剪切滑动与挤起等情况的适应能力,包括热稳定性和强度稳定性。热稳定性是指路基的热状况对外界条件响应的敏感程度,是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性的核心。文中对国内外多年冻土区路基热稳定性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热稳定性判断原则进行探讨。通过对现场粒径改良路基两个多冻融循环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粒径改良路基的冻融循环地温变化规律及变形规律,得到了粒径改良路基具有抬升多年冻土上限的作用,并根据判断原则,认为粒径改良路基是一种稳定的新型路基结构形

    • 超声热效应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数值模拟

      2008, 30(4):99-10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2

      摘要 (517) HTML (0) PDF 1.12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声场声能转化为热能,提高煤层系统的温度,改善系统的解吸-扩散为基础,将煤样假设为含有大孔隙和微孔隙基质的双重孔隙结构,引入温度对微孔隙扩散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温度梯度扩散模型建立超声热效应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的热平衡方程和物质平衡方程,应用Matlab工具实现了声场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的数值模拟。对有无超声作用下,煤层瓦斯解吸-扩散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出:超声热效应可以明显地提高煤样的温度,增大微孔隙扩散系数,提高大孔隙游离气的动态百分数,降低微孔隙中吸附气的动态百分数。为超声波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扩散,

    • 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过程力学行为的研究

      2008, 30(4):105-10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3

      摘要 (617) HTML (0) PDF 2.59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结构设计一般只考虑结构在建成后运营期间受力状态是否满足要求,而未考虑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特性,但施工状态与设计状态下的结构有很大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用非线性时变有限元方法来考虑施工过程中结构的时变效应,通过对一算例进行施工过程分析,全过程跟踪分析各施工阶段的力学性状,得出施工过程杆件内力和节点位移的演变规律,得出不考虑施工过程的时变效应对结构设计偏于不安全的结论,最后为大跨度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 木桁架搁栅楼盖振动性能研究

      2008, 30(4):109-11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4

      摘要 (752) HTML (0) PDF 1.10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刻理解木桁架搁栅楼盖振动性能与居住者感受之间的关系,对木桁架搁栅楼盖振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主观评价。研究发现木桁架搁栅楼盖的基本自振频率、静态挠度和振动加速度等指标与居住者的感受有密切关系;通过在木桁架搁栅楼盖中增加横撑和板条撑等加强附件能显著改善了其振动性能;建议木楼盖减振设计体系中将静态挠度和基本自振频率作为设计指标,而评价体系中除静态挠度和基本自振频率外增加峰值加速度这一评价指标。

    • 岩爆预测和烈度分级的属性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2008, 30(4):114-12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5

      摘要 (594) HTML (0) PDF 1.10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属性数学理论,建立岩爆发生预测和烈度分级的属性识别模型。该模型选择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如最大切向应力σθ,单轴抗压强度σc,单轴抗拉强度σt以及弹性能量指数Wet,并以σθ/σc,σc/σt以及Wet作为岩爆评价指标和烈度分级标准,通过构造属性测度函数以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以相似数定义相似权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应用置9+信度准则对岩爆进行属性识别。针对一些岩石地下工程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并且与模糊综合评判

    • 砂土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

      2008, 30(4):121-12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6

      摘要 (788) HTML (0) PDF 1.0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工程荷载范围内,不计砂土骨架颗粒的变形,骨架的变形实际是颗粒接触面变形的总和。骨架的变形主要受土颗粒之间的联结方式控制,论文将土颗粒之间的联结方式分为完善联结和滑动联结。在弹性变形阶段,颗粒之间的联结为完善联结,随剪应力的增大,骨架中一部分完善联结逐渐变成滑动联结,这种转变即为损伤的演化。骨架的损伤和破坏遵循MohrCoulomb准则,在p-q平面中以应力点到初始损伤线和破坏线的相对距离表示损伤比,论文给出了一种描述骨架损伤和计算损伤演化的方法,进而提出了一种描述砂土变形行为的损伤本构模型。模型中

    • 嘉陵江出口段藻类生长与氮磷相关性分析

      2008, 30(4):125-12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7

      摘要 (585)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认识嘉陵江出口段藻类生长变化规律,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藻类生长与氮磷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7月藻类处于快速增殖期;在相同气候条件、营养盐浓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藻类细胞密度与水流速度反相关,缓流水域有利于藻类增殖;藻类细胞密度与氮磷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缓流水域中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权重大于氮的影响权重,表明磷为藻类生长限制因子,相对而言,缓流水域中磷对藻类的生长作用更强,藻类活动更活跃;流速大、泥量高、水温低等影响藻类与氮磷的相关性;涨水期藻类生长与氮磷相关性不明显。这为嘉陵江水质变化趋势研

    • 负荷变化对ABR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

      2008, 30(4):129-13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8

      摘要 (678) HTML (0) PDF 1.3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 处理屠宰废水,研究了负荷变化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ABR反应器的特殊结构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抗负荷变化的能力。当维持进水COD浓度在2 500~3 000 mg/L范围之内,改变水力负荷,使HRT由27.5 h下降到15 h,COD去除率下降不超过5%;当维持反应器HRT为20 h时,改变有机负荷,使进水COD浓度由2 500 mg/L提高到4 800 mg/L,在负荷改变后的第二天,COD去除率仅降

    • 磷渣免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备研究

      2008, 30(4):132-13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29

      摘要 (464) HTML (0) PDF 1.01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能够以碱磷渣材料制备出免蒸压加气混凝土,达到更好的处理和利用工业废弃物磷渣的目的,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料浆中的粉料组成及发气剂、水玻璃模数、碱含量和碱激发剂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泥、粉煤灰含量会影响料浆的浇筑稳定性,而发气剂掺量、水玻璃模数、碱含量等会影响加气混凝土的容重;实验中制备出了容重在535~887 kg/m3、抗压强度在6~9.5 MPa的加气混凝土;免蒸压磷渣加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符合GB 11968—2006中的相关要求。

    • 钢纤维沥青混合料路面性能及应用研究

      2008, 30(4):136-14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30

      摘要 (563) HTML (0) PDF 1.1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防止低温地区沥青路面的开裂和提高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包括钢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动稳定度、常温、低温劈裂强度、纤维防腐方法等,分析了钢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的机理。通过试验路研究了钢纤维沥青路面的现场拌和施工工艺和使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中加入钢纤维可使低温劈裂强度明显提高,开裂时的变形显著增大,从而改善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同时钢纤维对常温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和高温抗车辙性能有一定改善,钢纤维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与普通沥青混凝土

    •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氮、磷去除机理研究

      2008, 30(4):141-14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8.04.031

      摘要 (781) HTML (0) PDF 1.05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湿地是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在脱氮除磷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文中比较全面的总结了近几年来在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机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着重讨论了基质、植物、微生物、水力负荷、温度、溶解氧等因素对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为了提高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扩大人工湿地应用范围,今后需要开展3方面工作:(1)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氮磷去除机理;(2)考察更多环境因素对氮磷去除的影响;(3)研发、改进工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