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09, 31(1):0-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1
    [摘要](989) [HTML](0) [PDF 631.57 K](1254)
    摘要:
    2  预应力混凝土梁动力性能数值分析
    李瑞鸽 杨国立 张耀庭
    2009, 31(1):1-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2
    [摘要](1603) [HTML](0) [PDF 1.29 M](1250)
    摘要:
    为了解预应力混凝土PSC)梁在不同预应力下的自振频率和振型的变化,采用Clough提出的轴力作用下混凝土梁的模型对PSC梁的频率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是随着预应力的增加,频率呈下降趋势,振型不随预应力的变化而改变。为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同时进行了1根无粘结预应力梁的动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梁的固有频率随着预应力的增加而增加,显然轴压模型不适于PSC梁的频率分析,通过分析影响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依据试验结果对PSC梁的动力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修正。计算结果表明:该修正方法计算出梁的一阶频率的误差较小,2阶频率的误差稍大,但也可以反映频率随预应力改变的变化趋势。
    3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桁架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李峰 唐和生 薛松涛 王勇 陈镕
    2009, 31(1):7-1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3
    [摘要](2193) [HTML](0) [PDF 4.13 M](1588)
    摘要:
    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群智能的随机优化算法,具有概念简单、易于实现、占用资源低等优点。为了解决有应力约束和位移约束的桁架的尺寸优化问题,将PSO算法应用于桁架结构的尺寸优化设计。首先介绍了原始的PSO算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引入压缩因子改进了PSO算法,并提出合理的参数设置值。对几个经典问题进行了求解,并与传统的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进行了比较。数值结果表明,改进的PSO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进行桁架结构的尺寸优化设计。
    4  颗粒复合材料微裂纹增韧的数值模拟
    琚宏昌 陈国荣
    2009, 31(1):13-1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4
    [摘要](1896) [HTML](0) [PDF 4.03 M](1186)
    摘要:
    将弹性复合材料体中主裂纹尖端划分为3个不同的区域,导出了各个区域的本构模型及饱和区域的范围。在最大饱和区域内,应用MonteCarlo技术产生均匀分布的微裂纹来表示损伤的各向同性,并采用轮流迭代数值技术来评估主裂纹和微裂纹相互作用。在稀疏微裂纹的假设前提下,忽略微裂纹间的相互作用,主裂纹与每一个微裂纹相互作用的应力强度因子可以叠加。分析了两种荷载源,一个是在无限远荷载作用下主裂纹和微裂纹的相互作用,另一个是伴随着微裂纹面上残余应力的释放主裂纹和微裂纹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荷载源都对主裂纹有屏蔽作用,且主裂尖后的微裂纹有最大的屏蔽作用,主裂尖前的微裂纹没有屏蔽作用。
    5  淹没磨料射流的动理论分析
    李晓红 向文英 卢义玉
    2009, 31(1):19-2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5
    [摘要](1251) [HTML](0) [PDF 718.34 K](1512)
    摘要:
    淹没磨料射流有效地解决了水下切割硬度较大的物体,动理论方法能更好地分析淹没磨料射流流动的相关理论问题。借助于多相流的运动理论,深入分析了淹没磨料射流的输运特点,探讨了淹没磨料射流中各相的碰撞特征。建立了淹没磨料射流中固、液、气各相分别满足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分析指出,只要知道各相的分布函数,则可得到液、固、气各相的运动规律。
    6  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固结系数
    包太 刘新荣
    2009, 31(1):23-2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6
    [摘要](1322) [HTML](0) [PDF 1.03 M](1241)
    摘要:
    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根据遗传算法原理,推导了固结系数与固结时间的参数关系,为固结系数的求解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该法避免了图解法的缺陷,消除了时间对数法等计算方法由于需要确定沉降初始值的误差影响。求解中根据生物进化原理,便于计算机数据处理。通过与现有方法比较,发现该方法准确、可靠和简便,可有效消除人为因素,而取得较好的计算结果。
    7  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区研究
    董捷 张永兴 赵彦旭
    2009, 31(1):27-3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7
    [摘要](1898) [HTML](0) [PDF 5.06 M](1253)
    摘要:
    根据悬臂桩的传力特征,研究了其桩间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按其在空间坐标系的位置,将桩间土拱分为水平拱、竖向拱及临空面拱,指出水平拱效应对卸荷区分布规律起主控作用,继而定义了有效卸荷区范围。从分析桩间土拱效应破坏模式入手,结合岩土强度理论及土拱静力平衡原理,建立了考虑桩间土自重应力及滑坡推力的卸荷区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滑体强度与临界高度及卸荷区矢高的关系作了一定研究,探讨了几种典型桩背土压力分布模式对卸荷区分布范围的影响。最后采用一工程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8  多层地基上轴对称受荷弹性圆板问题
    艾智勇 梅阿敏 董洲
    2009, 31(1):33-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8
    [摘要](1513) [HTML](0) [PDF 1.64 M](1464)
    摘要:
    利用弹性圆板与多层地基表面的竖向位移协调条件与光滑接触条件,再由多层地基应力与位移的传递矩阵解,推导出多层地基上轴对称受荷弹性圆板问题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园板刚度对弹性圆板的位移以及圆板中心下的竖向应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9  浅埋大跨洞桩隧道变形监测与控制分析
    瞿万波 刘新荣 黄瑞金 刘明忠
    2009, 31(1):38-4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09
    [摘要](1692) [HTML](0) [PDF 2.24 M](1133)
    摘要:
    针对采用洞桩法施工的北京地铁10号线工体北路站,介绍了浅埋大跨洞桩隧道的变形监测与控制措施。根据监测数据,对洞桩法隧道导洞开挖,主体扣拱的拱顶沉降与洞周收敛以及地表和上部立交桥基础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洞桩施工方法能有效控制浅埋大跨隧道地表沉降和地层变形;2)隧道埋深和跨度、导洞开挖对浅埋大跨洞桩隧道变形影响显著;3)设置超前小导管注浆,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衬,可以有效的控制变形的发展。
    10  膨胀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理论及试验
    何永强 朱彦鹏
    2009, 31(1):44-4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0
    [摘要](1570) [HTML](0) [PDF 4.34 M](1020)
    摘要: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石灰桩膨胀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首先阐述了膨胀法处理地基的基本原理。其次利用圆柱形孔扩张理论推导了在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生石灰桩膨胀材料使用量的计算方法。最后,将该方法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土工试验测试处理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完全被消除,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土的压缩性及压缩模量均得到提高,体现了该计算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证明了膨胀法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可行性。
    11  3层基准建筑非线性地震反应的智能控制
    张永兵 张永申 李双蓓 秦荣
    2009, 31(1):49-5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1
    [摘要](1624) [HTML](0) [PDF 4.24 M](1031)
    摘要:
    近年来,智能驱动材料、控制装置和智能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发展为土木工程的抗震控制开辟了新的天地。笔者设计制作了一款新型的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并将其作为控制装置,提出了能有效抑制强烈地震激励下高层建筑结构非线性反应的模糊控制算法,并建立了量化因子、比例因子与结构响应之间的关系。对受控的3层基准建筑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的数值仿真分析,并与其它的控制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能有效抑制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12  结构性能的混凝土拱桥减震方法研究
    范亮 周志祥
    2009, 31(1):55-5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2
    [摘要](1390) [HTML](0) [PDF 1.82 M](1413)
    摘要: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应用于混凝土拱桥时,由于混凝土拱桥刚性巨大的特殊性,该理论无法有效的对拱桥进行减震。针对混凝土拱桥,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减震设计思路的新的减震方法——“一种混凝土拱桥变刚度智能减震控制系统”。该方法在地震作用下将改变主拱体系、适当降低拱桥刚度、提高主拱结构变形能力,对拱桥的位移和主拱的受力进行双控。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不显著增加位移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混凝土拱桥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
    13  结构模态Pushover及高振型影响的对比评估
    王七林 闻奇光
    2009, 31(1):60-6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3
    [摘要](2090) [HTML](0) [PDF 10.79 M](1189)
    摘要:
    以6层、10层和16层规则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为例,对框架输入3种不同加速度幅值的地震动,并将各框架在七条地震波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统计结果作为对比基准点,以层间侧移和梁、柱端部转角为考察对象,研究了4种常规 Pushover及Modal Pushover的分析结果的误差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框架层数增加,Modal Pushover的层间侧移误差基本不变,常规Pushover的模拟误差明显增大,表明Modal Pushover能更合理地模拟高振型的影响。随非线性程度加深,Modal Pushover、常规Pushover分析的层间侧移误差均相应增大。Modal Pushover对上部楼层梁端转角和多数柱端转角的模拟误差明显比常规Pushover更小。
    14  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破坏形式的影响分析
    王素裹 韩小雷 季静
    2009, 31(1):66-7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4
    [摘要](2300) [HTML](0) [PDF 1.44 M](1513)
    摘要:
    结合“5·12”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考察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强梁弱柱”破坏形式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的增强作用,研究表明影响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增强程度的主要因素为节点类型、横向梁刚度和侧向位移。为详细研究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方式,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侧向荷载控制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侧向位移对应的楼板内钢筋应力变化情况,并得出了梁端位置的现浇楼板有效翼缘宽度建议取值方法。
    15  路面谱激励下的运营桥梁结构的响应分析
    李炜明 朱宏平 涂静 夏勇
    2009, 31(1):72-7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5
    [摘要](1543) [HTML](0) [PDF 2.60 M](1131)
    摘要:
    基于运营桥梁结构中不同路谱激励样本的差异,分别计算了特定样本下,车速变化时桥梁结构、运营车辆的位移、速度、加速响应。采用标准路面等级的功率谱密度,运用余弦叠加方法,模拟了不同样本的各等级路面谱激励;采用直接积分的方法,计算了加入路面随机激励后的车桥振动的微分方程,分析了不同路面等级、不同车速下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相位角、功率谱密度等级分别影响路面谱激励的样本形状和幅值大小,不同随机样本具备相同统计特征;对于系统的响应曲线,路面平整度等级对幅值影响相对显著,车速变化对形状影响相对显著;根据算例中不同路面平整度等级的计算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议。
    16  考虑损伤的软土路基变形分析
    薛新华 张我华
    2009, 31(1):77-8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6
    [摘要](1183) [HTML](0) [PDF 2.88 M](1726)
    摘要:
    在连续损伤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损伤孔隙介质的有效应力原理,推导了损伤孔隙介质完备有效的渗流连续性方程,对传统的DruckerPrager准则以及Biot固结理论的基本方程进行修正,并据此编制岩土介质流-固耦合的损伤变量有限元程序。然后,利用自主编制的损伤有限元程序对一简化的软土路基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典型节点为例,计算了软土路基模型的沉降值、孔压值和损伤变量等,并与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文中自主编制的损伤有限元程序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17  重载作用下大碎石柔性基层的抗车辙性能
    李丽民 何兆益 银力
    2009, 31(1):83-8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7
    [摘要](1439) [HTML](0) [PDF 1.60 M](1120)
    摘要:
    基于重载,通过室内试验,采用考虑运动车辆与不平整路面相互耦合作用的更加符合实际的汽车动载模型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较高精度的车辆动力作用下沥青路面车辙计算与预估的方法,对大碎石柔性基层的抗车辙性能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路的跟踪观测对试验成果和三维动载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重载作用下车辙主要是由横向剪切引起的,采用低标号沥青、压碎值小的优质集料和合理级配的大碎石柔性基层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并不比传统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差。
    18  工程中的徐变外部不确定性分析及应用
    饶瑞 王荣辉 甄晓霞
    2009, 31(1):89-9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8
    [摘要](1807) [HTML](0) [PDF 1.51 M](1272)
    摘要:
    根据施工现场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分析了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徐变模式在工程应用中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徐变计算参数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在进行徐变外部不确定性分析时,不能忽略加载龄期变异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由徐变外部不确定性产生的预测误差将会超过10%。在不确定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徐变预测不确定因子作为衡量徐变预测不确定性的指标,提出一种用徐变预测不确定因子的均值和置信限为代表值分析结构不确定性的方法。数值算例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高效的分析方法。
    19  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体系
    赵珂 冯月
    2009, 31(1):94-9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19
    [摘要](1820) [HTML](0) [PDF 2.03 M](1690)
    摘要:
    21世纪,中国在经历了20世纪末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退化、乡村发展滞后等发展困境后,城乡统筹生态规划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文中尝试运用复杂性科学和生态学思想方法,在对城乡空间关系进行再认识并提出城乡空间生态耦合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由城乡用地综合解译辨识、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城乡耦合条件环境评价、城乡空间协同发展和城乡空间分形优化所组成的城乡空间规划方法体系。
    20  小型液体除湿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卢军 卢敬彦 隆亚东
    2009, 31(1):99-70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0
    [摘要](1823) [HTML](0) [PDF 1005.25 K](2435)
    摘要:
    对小型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从居住建筑除湿负荷及经济性角度出发,采用CaCl2溶液进行液体除湿实验,研究CaCl2除湿和再生的动态特性。研究发现除湿与再生的3个重要因素为溶液温度、溶液浓度和空气进口含湿量。在实验工况下,CaCl2溶液的除湿量为32 g/kg,再生性能优于除湿性能,约为除湿的1.3~9倍。对实验进行总结后,认为CaCl2作为除湿剂进行液体除湿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和推广潜力。
    21  制约离心式制冷机组COP值的参数分析
    李新禹 金星 陈杰
    2009, 31(1):103-10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1
    [摘要](3617) [HTML](0) [PDF 1.47 M](1676)
    摘要:
    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制冷机组实际运行负荷比例、机组导叶开度、冷冻水出口温度以及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对离心式制冷机组COP值的影响。当置信概率分别取95%和99%时,一元方差分析表明,机组导叶开度的检验统计量F值高于临界值F0.01(r-1,n-r),证明其对机组COP影响十分显著;实际运行负荷比例、冷冻水出口温度的检验统计量F值高于临界值F0.05(r-1,n-r),说明对机组COP影响显著;室外空气相对湿度的检验统计量F值低于临界值F0.05(r-1,n-r),则对制冷机组COP影响不显著。同时对冷冻水出口温度和室外空气相对湿度进行二元方差分析表明,两者交互作用的检验统计量F值高于临界值F0.01((r-1)(s-1),rs(c-1)),则证明两者交互作用制冷机组COP影响显著。依据分析结果调整机组运行参数,在制冷量不变的情况下,机组运行的COP值平均提高6.885%。
    22  地埋管长度计算中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研究
    田慧峰 曹伟武
    2009, 31(1):110-11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2
    [摘要](1829) [HTML](0) [PDF 1.25 M](1901)
    摘要:
    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核心组件,文中对基于线热源理论的地埋管换热器长度计算中的关键参数计算进行了讨论。将典型气象年数据应用在确定最热月、最冷月和地表面年平均温度上。引入平衡温度的概念,计算建筑物逐时负荷。进而提出由建筑物逐时负荷和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拟合曲线,计算地源热泵系统制冷运行系数和制热运行系数的方法。给出热泵机组最高进液温度、最低进液温度、钻孔热阻和土壤热阻等地埋管长度计算关键参数的选取、计算方法。最后提出垂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长度计算步骤。
    23  垃圾渗滤液处理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龙腾锐 易洁 林于廉 尤鑫
    2009, 31(1):114-11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3
    [摘要](1993) [HTML](0) [PDF 1003.03 K](1987)
    摘要:
    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现状和处理方法的难点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在综合分析了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了渗滤液较为理想的处理方式,即预处理+生物处理+后处理组合模式。介绍了微电解、氧化沟、砂滤三种工艺的特点,提出了垃圾渗滤液处理新的组合方式——微电解+氧化沟+砂滤的组合处理工艺,并分析了该组合工艺的优势。
    24  地下水流与水质联合数值模拟应用研究
    崔振东 唐益群 严学新 王寒梅
    2009, 31(1):120-12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4
    [摘要](1446) [HTML](0) [PDF 2.26 M](1113)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农业和人类生活中的废弃物很多,特别是城市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农药化肥的广泛应用,致使许多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基于水动力弥散的水质模型,采用多单元均衡法(MEB),利用VC++语言编写地下水流与水质数值模拟联合通用程序,实现程序可视化。结合实际算例,利用该程序对地下水流与水质的输运机理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该程序人机对话良好,可操控性高;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进行数值模拟提供了依据。
    25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顾康康 刘景双
    2009, 31(1):125-12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5
    [摘要](1437) [HTML](0) [PDF 914.79 K](1204)
    摘要:
    基于水环境系统的多种不确定性共存的特征,利用盲数理论评价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水环境承载力,促进该地区水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盲数理论将指标参数设置为盲数,对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97-2005年,鞍山、抚顺水环境承载力属于临界安全,本溪水环境承载力属于较安全。通过与确定性参数情形下进行对比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盲数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6  通风与空气过滤对控制室内生物污染的影响研究
    曹国庆 张益昭
    2009, 31(1):130-13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6
    [摘要](1485) [HTML](0) [PDF 1.16 M](1239)
    摘要:
    在分析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来源、存活及传播等规律的基础上,介绍了通风与空气过滤两种建筑室内生物污染工程控制方法,采用微积分方法建立了通风过滤模型,分析了通风对降低室内生物污染浓度的影响,给出了通风空调系统各空气过滤器滤菌效率的设计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以控制室内生物污染为主要目的时,自然通风效果不佳,应考虑机械通风;提高集中空调系统的各级过滤器滤菌效率,有助于改善室内生物污染状况。
    27  一种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试验研究
    张智强 余铖 胡向博
    2009, 31(1):136-14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7
    [摘要](1712) [HTML](0) [PDF 1.17 M](2366)
    摘要:
    主要研究以烯丙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马来酸酐和甲基丙烯磺酸钠为主要原料的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工艺,探讨了影响减水剂性能的各种因素,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减水剂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低掺量、高分散性、高减水率等特点。在掺量为0.25%时,初始水泥净浆流动度达310 mm,减水率高达30.5%,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适宜配制高性能混凝土。
    28  泡沫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技术
    凌天清 何亮 马育
    2009, 31(1):141-14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8
    [摘要](2248) [HTML](0) [PDF 932.64 K](2874)
    摘要:
    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沥青发泡原理及特性并对其影响因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泡沫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最佳拌和用水量试验,养生条件对泡沫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实验室检测方法,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文中列举了沥青发泡技术在一些温拌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提出并分析了泡沫沥青今后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泡沫沥青混合料设计与评价方法,发泡剂的研制与选择,泡沫沥青改性及其工艺改进方法。
    29  湿排粉煤灰复合电石渣制备高活性矿物掺合料浆
    罗忠涛 马保国 张美香 李相国 王凯
    2009, 31(1):147-15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1.029
    [摘要](2282) [HTML](0) [PDF 1.45 M](1721)
    摘要:
    为了有效利用湿排粉煤灰及电石渣等资源,用其二者制备高活性矿物掺合料浆。研究了湿排粉煤灰复合电石渣矿物掺合料浆的制备工艺及其所配制净浆试件各龄期强度与水化产物(XRD、SEM)的变化。结果表明:湿磨配浆过程中,湿排粉煤灰与电石渣(固含量)存在最佳质量比75∶25。高Ca(OH)2含量的电石渣及改性剂促进水泥水化所提供的碱性环境有利于激发粉煤灰颗粒的早期活性,促进了其二次水化反应的进行。
    30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征稿简则
    2009, 31(1):151-1.
    [摘要](20228) [HTML](0) [PDF 418.75 K](9468)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