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1(2)-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1 CSTR:
摘要:钢管—板连接节点是钢管输电塔常用的节点型式,但目前对其受力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相应可供工程设计使用的计算分析方法。采用ANSYS程序建立了K型钢管—板连接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对Kim所进行的系列节点试验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变参数分析考查了K型钢管—板节点受力性能和节点破坏模式,研究了几何参数、主管应力比、加劲构造等对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支管约束作用的K型钢管—板连接节点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验证了其适用性。
2009, 31(2):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2 CSTR:
摘要:为了解决曲线梁、任意形状截面梁、以及复合材料梁等结构的计算问题,基于退化理论推导得到三维退化纤维梁单元。该单元采用平截面基本假设,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用轴线节点位移表示梁单元任意一点的三维位移场。根据UL列式,推导得到该单元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切线刚度矩阵。由上述理论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通过对几个典型算例的分析,证明了这种纤维退化梁单元的精确性、高效性和通用性。
2009, 31(2):5-5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3 CSTR:
摘要:运用细观损伤理论的方法,建立了岩体参数与室内岩块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合理确定了裂纹密度参数,才能使细观损伤理论确定岩体参数的方法成为可能。提出了采用完整性系数法、弹性波方程法和地质调查统计法确定岩体裂纹密度的方法,分析了3种方法确定岩体裂纹密度的差异;结合统计数据,分析比较了Taylor法、广义自洽法、Taylor介质法对裂纹相互作用的考虑及确定岩体力学参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采用完整性系数法确定岩体裂纹密度,Taylor介质法确定岩体参数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结果。
2009, 31(2):8-2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4 CSTR:
摘要:根据/4环、半圆环和全圆环节点形式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初步探索了钢管插板节点受弯的力学性能,并提出了这种节点的承载力确定方法及简便计算公式,在与日本《输电线路钢管塔制作基准》对比分析中,得出了承载力和不同参数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极限承载力不仅与主管壁厚t、管径D、节点板长度B、现时状态下屈服区域内中截面顶部挠度δ有关,更重要的是还和现时状态下的加劲肋有密切相关。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工程设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09, 31(2):8-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5 CSTR:
摘要:假定网架结构制作偏差近似服从正态随机分布,利用舍选法实现了正态随机变量的抽样。采用空间有限元和概率方法,分析了网架结构由于制作偏差引起的初始应力和初始位移。正交正放四角锥网架的算例结果表明,随机制作偏差可以引起的较大的初始应力,使得网架结构局部杆件发生失稳破坏,从而对结构的承载力有较大影响,不容忽视。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空间网架结构的设计以及制作加工都具有指导意义。
2009, 31(2):23-28.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6 CSTR:
摘要:考虑温度变化及几何非线性影响,采用连续化理论导出了单层索网幕墙结构非线性振动方程。通过Galerkin方法,将偏微分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并采用LP法及KBM法对常微分方程进行了求解。以中关村文化商厦平面索网幕墙结构为实例,讨论分析了温度变化、振幅、初始位移、外激励等因素对单层索网幕墙结构非线性振动的影响。算例表明,温度变化对单层索网幕墙结构非线性振动影响较大;单层索网幕墙结构非线性振动呈现“硬弹簧”特性。
2009, 31(2):29-3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7 CSTR:
摘要:建立缆索张力智能测量仪的三点式加载力学模型,系统分析研究了测量仪将夹持点分别按两端铰支、两端固定和考虑缆索影响的弹性支座情形,得到缆索张力的上下限值和实际测量值表达式,通过二次测定的方法,导出了更合理的“三点弯曲法”在线检测索张力的计算公式。
2009, 31(2):33-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8 CSTR:
摘要:参照国家抗震规范8度设防的标准,制作一榀/2比例的由钢筋混凝土梁和T形截面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组成的单跨两层的框架模型。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结构的破坏形态、刚度退化、延性与耗能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T形截面钢骨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良好,柱中钢骨在结构抗震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钢骨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可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2009, 31(2):38-4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09 CSTR:
摘要:根据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针对受拉裂缝处钢筋的不同应力阶段分别考虑粘结强度变化和裂缝宽度发展的影响,推导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非锚固区段在粘结滑移作用下的平均应力—应变关系。应用平均平均本构关系对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梁试验进行非线性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平均本构关系考虑钢筋混凝土非锚固区段粘结滑移作用的分析模型,可以获得与试验相近的计算结果,并能简化非线性分析过程。
2009, 31(2):45-5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0 CSTR:
摘要:针对体内张拉成形空间网格结构工程应用需要,在几何位移迭代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仅对跨度方向,即径向坐标迭代计算的简易结构找形方法—径向迭代找形算法,并通过一个80 m跨的体内张拉成形空间网格结构实例,对其找形过程特点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法找形速度快、迭代计算简单,经过6次迭代,坐标误差的最大绝对值仅为ΔR=7.03E-04 m、Δθ=6.7E-0o、ΔZ=0.04 m,通常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而且可以确保结构成形分析和受荷分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非常适合于体内张拉成形空间网
2009, 31(2):57-6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1 CSTR:
摘要:深部开采引起的煤岩卸荷损伤破坏的机理与连续加载机理不同,从卸荷的角度研究煤岩动力灾害成为研究煤岩动力灾害问题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利用MTS85岩石力学测试电液伺服试验系统和8CHS PCI2声发射检测系统,对煤岩卸荷变形损伤及声发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煤岩卸荷破坏表现为强烈的脆性破坏,且具有突发性,多呈张剪复合型破坏形式;煤岩卸荷的累积声发射振铃计数演化曲线可反映煤岩卸荷损伤的演化过程;煤岩卸荷破坏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损伤弱化阶段、损伤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展阶段;在煤岩开采过程中,围压被卸除,
2009, 31(2):62-6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2 CSTR:
摘要: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隧道围岩分级的未确知均值聚类分析模型。针对隧道围岩分级判别中等级评价中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选用岩石等级、风化程度、岩体弹性纵波波速、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影响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地下水情况等7个指标作为隧道围岩分级的判别因子;以20组隧道围岩实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建立各评价因子的未确知测度函数,用各分类样本平均值表示其分类中心;根据信息熵理论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用建立的模型对20组实测数据逐一进行回检,正确率为100%。将建立的模型对待分类的10
2009, 31(2):68-73.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3 CSTR:
摘要: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主要受岩体结构控制,而断层是岩体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类规模较大的地质不连续面。断层的力学性质及其与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了围岩的稳定状态,通过数值计算及三峡工程地下厂房变形监测分析表明:断层的存在严重恶化了围岩的应力及变形分布,不同断层位置、不同自然应力场条件下围岩的应力及变形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断层摩擦强度对断层位于顶拱部位时的围岩变形影响较大,而粘聚力对断层位于边墙部位时影响较大,而且这种影响规律随侧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2009, 31(2):74-7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4 CSTR:
摘要:在水工隧洞建设中,混凝土衬砌裂缝和顶拱厚度不足是经常发生且十分典型的工程质量问题。具有这种质量缺陷的衬砌在不利工况下其结构性态如何,是广大技术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在白山嘴输水隧洞实际衬砌结构缺陷现场检测的基础上,分析了缺陷模式和尺寸,提炼出缺陷特征,并采用FLAC程序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缺陷对衬砌的安全稳定性有明显影响,但在进行缺陷修补加固、恢复衬砌整体力学特性以后,混凝土衬砌的性能将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2009, 31(2):80-8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5 CSTR:
摘要:将微生物技术引入岩土改性中,筛选出多种碳酸盐矿化菌和多糖粘胶菌,利用碳酸盐矿化菌ATCC 6453、3和多糖粘胶菌5、6的代谢产物对粉土的工程性能进行改性,对改性土体进行了渗透和无侧限强度试验,测定土体工程指标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ESEM)和能量弥散X射线(EDX)能谱分析,研究不同微生物改性粉土的微观结构特征,揭示微生物改性粉土的机理。研究表明:掺碳酸钙矿化菌和多糖粘胶菌对粉土的渗透性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9, 31(2):85-8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6 CSTR:
摘要:针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遇到的实际问题,采用构建三标度(-1,0,1)矩阵的方法,引入最优传递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时权重选择的模糊性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层次结构模型中各个评价因素权重量化的难题,从而得到改进的AHP模型。并以具体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例,详细地分析了该方法的实践。基于该方法的永川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实践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很好。
2009, 31(2):90-9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7 CSTR:
摘要:建筑防火安全设计中,人员疏散问题至关重要。根据划分建筑空间的不同,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开发的人员疏散模型主要采用网络模拟和网格模拟两种方法,分别介绍了基于这两种方法建立的网络模型和网格模型,并且综合这两种方法开发了建筑物人员疏散的网络网格复合模型,以便对大型复杂建筑进行有效的疏散模拟。用该复合模型模拟了一高层建筑和一大型复杂建筑的人员疏散情况,并将其模拟结果与采用单一网格模型和单一网络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显示了网络网格复合模型不仅能进行大型复杂建筑的人员疏散模拟,而且可以形象化地显示详细的疏散过程。
2009, 31(2):95-9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8 CSTR:
摘要:分析比较了板角脱空条件下传统计算方法和有限差分法的优劣和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传统的计算方法假设脱空面板为一等截面的悬臂板,在计算脱空部位有多个轮载作用的情况下,未考虑荷载偏心对板中应力的影响;利用有限差分法则能克服这个缺陷,并能方便地计算出整个板体不同部位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假定脱空路面板为悬臂板时,无论是由传统方法还是有限差分法,在任何交通等级作用下,路面板均会产生破坏;由有限差分法计算得出的荷载疲劳应力和弯沉均大于利用传统公式的计算结果,在路基路面的设计中应增大安全系数。
2009, 31(2):100-10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19 CSTR:
摘要:研究光纤光栅传感器与沥青混合料之间的协调变形性能是解决光纤光栅传感器在路面中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已开发的两种不同模量传感器(根据应用特性分为3类),设计了传感器与沥青混合料协同变形评价的试验方法,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加载模式进行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应变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应变修正后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进行路面结构内部应变实测是可行的;模量匹配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与其它类型传感器相比具有较好的测试效果,同时该类型传感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沥青混合料的累积变形。
2009, 31(2):105-10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0 CSTR:
摘要:针对钢管混凝土哑铃型截面的构造特点,视截面中的钢管、管内混凝土、腹板以及腹腔内混凝土为普通空间梁单元,利用平截面假定和主从节点形成的转换矩阵,将各个普通空间梁单元集合成空间组合梁单元。应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钢管混凝土哑铃型截面拱计算程序。算例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哑铃型截面拱肋中钢管及管内混凝土主要承受轴向力,弯矩很小。进一步提出用于哑铃型截面上下肢钢管混凝土轴向力计算的格构柱法修正公式,修正后的计算结果与算例吻合良好。
2009, 31(2):110-11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1 CSTR:
摘要:目前对聚落更新的研究往往凭借主观经验进行感性判断,缺乏科学定量分析的准确依据,难于对方案预期的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评判。通过对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内在逻辑的研究,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长处,建构一个整体上生成模拟、局部量化分析,包含了建筑学的物理环境、社会行为环境的关系总和的研究方法体系。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良好的聚落更新的结果,更是要形成一套可以操作的科学方法,使我们能够摆脱那种仅仅依靠直觉、无法交流、难以评判的设计方法。
2009, 31(2):116-12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2 CSTR:
摘要:运用公交导向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指导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一直是学者和政府关心的问题,为了将TOD模式落实到实际土地利用规划,从TOD的基本理念出发,以TOD 3项核心原则为基础,建立了以提升轨道交通系统运量、保证区域生活环境品质和均衡土地利用为目标,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不同类型土地的容积率为决策变量的多目标决策模型,设计了模型的实用求解方法,以协助规划者进行各类土地的容积率设计。以上海徐家汇轨道交通枢纽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2009, 31(2):121-12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3 CSTR:
摘要:要使生物质料粒在流化床热解液化工艺装置中充分热解,必需保证物料在床中充足的停留时间以使料粒达到或超过热解温度;即必要条件是停留时间必须大于或等于热解时间。但停留时间由工艺的流化速度及流化床参数决定,热解时间则由生物质料粒在流化床中的传热过程控制,而它们均与生物质料粒参数密切相关。论文分析了生物质在热解反应塔中的传热过程,建立了气固两相流的传热简化模型,研究了热解时间和停留时间随生物质粒径的变化规律,找到了确保生物质物料充分热解的料粒参数选取的理论方法。
王勇 , 顾铭 , 肖益民 , 韩传璞 , 赖道新 , 王子云
2009, 31(2):126-13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4 CSTR:
摘要:长江水资源丰富,可作为水源热泵系统的低位冷热源。针对长江水源特点进行了开式系统与闭式系统的对比实验,获得了两者的机组性能系数、系统整体性能系数、闭式系统中换热器内水温变化规律以及有效换热管段等参数。分析了对比实验数据,得出本实验中开式、闭式系统热泵机组性能系数分别为3.08和3.77,整体性能系数分别为2.38和2.80。最后对开式和闭式长江水源热泵的应用作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应用长江水作低位冷热源必须注意的问题。
2009, 31(2):131-1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5 CSTR:
摘要:燃气供热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调峰热源。为研究燃气锅炉房作为调峰热源的大气环境影响,采用改进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模型模拟了一个新建联合供热系统在集中与分散调峰下的污染物分布。改进模型对长期平均浓度的模拟采用了风向加密算法,并绘出相应的平面浓度分布以供比较。模拟结果说明系统的大气环境影响不仅与单位供热量的污染物排放有关,还与热源在热网中的分布有关。集中调峰具有相对较小的环境影响;对于分散调峰,若燃气锅炉房设置越集中,则系统的大气环境影响就越大;此外还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得出燃气锅炉的最佳设置比
2009, 31(2):138-14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6 CSTR:
摘要:选取板栗内皮作为吸附剂,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振荡吸附的方法研究了板栗内皮对pH 2.0的酸性废水中,镉、铅、铜、锌4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板栗内皮的加入量为30 g/L,反应时间1 h,达到对溶液中4种重金属离子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Cd 98.9%、Pb 99.6%、Zn 98.9%、Cu 98.7%;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板栗内皮对4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分别为Cd 3.2、Pb 90.8、Zn 27.3、Cu 52.4 mg/g;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反应在60 min内可以
2009, 31(2):142-14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7 CSTR:
摘要:为寻求反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水力条件的微观指标,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系统研究了搅拌型SBR反应器中不同转速下反应器内的紊动强度分布。利用不同搅拌浆转速下SBR系统降解污染物性能和絮凝体结构、形态分析结果,研究了搅拌主体区和其他区紊动强度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降解污染物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搅拌主体区和其他区紊动强度特征值指标反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微观水力条件。结果表明:随搅拌浆转速的增加,活性污泥反应器内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常数则随紊动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试验中最佳紊动
2009, 31(2):148-15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8 CSTR:
摘要:LCA技术是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LCA技术,以污水处理工艺设施为主线,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全过程生命周期分为3个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报废拆除阶段,并结合LCA的基本框架对污水处理厂的全过程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该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不仅考虑了环境因素,而且考虑了技术和经济因素。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对所提评价模式进行论证,评价出两种不同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的优劣。
2009, 31(2):152-15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9.02.029 CSTR:
摘要:通过固体扩散法(SSD)将一定配比的纳米二氧化钛负载在人造沸石上制成复合光催化剂,研究了不同配比的复合光催化剂在32W紫外灯照射下对水中土霉素的去除效果,比较了UV、UV/TiO2(P25)、UV/沸石及UV/复合光催化剂对土霉素的降解效果,探讨了复合光催化剂投加量、土霉素起始浓度、起始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的纳米二氧化钛和90%的人造沸石制成的复合光催化剂材料在UV照射下对土霉素及TOC具有最佳的去除效果,对于初始浓度为50 mg/L的土霉素水溶液,复合光催化剂投加300 mg/L,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11322;023-65111863 E-mail:xuebao@cqu.edu.cn
版权所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