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究新型复合竹层积材在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性,填补其顺纹销槽承压强度计算公式,共进行了7组28个竹层积材顺纹销槽承压试件的测试,分析了竹层积厚度、端距和销直径等因素对竹层积材销槽承压的刚度、最大载荷和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竹层积材厚度对承压强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当端距不小于64 mm时,端距对承压强度的影响亦可忽略不计;承压强度随销直径的增加,大致呈线性递减。通过回归拟合的销直径影响系数,建立竹层积材顺纹销槽承压强度的理论计算公式,且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摘要:单塔地锚式悬索桥结构轻便,可以充分利用两侧的岩体来分担荷载。而在地震作用下,容许纵桥向滑动的单塔地锚式悬索桥过大的纵向位移给桥梁的安全性及实用性造成严重威胁。以通麦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非线性时程法研究液压黏滞阻尼器对单塔地锚式悬索桥的减震效果,同时对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表明,液压黏滞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梁端纵向位移。且当阻尼指数a不变时,主梁纵向位移随着阻尼系数C的增大不断减小,但减幅不大,而桥塔及基础主要控制截面的地震响应随着阻尼系数C的增大变化不大。
摘要: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在水平作用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节点除了要传递竖向剪力外,还要传递不平衡弯矩,特别是对于板柱边节点,即使不存在水平作用,由于不对称,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平衡弯矩。目前对板柱节点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内柱节点连接区,边柱节点连接区的研究则很少。本文在板柱边节点中应用一种抗冲切钢筋的新形式,抗冲切锚栓,来研究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板柱边节点的抗震性能,共进行了3个在自重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板柱边节点试件的试验研究以及有限元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配置抗冲切锚栓可以显著提高板柱边节点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以及抗震性能;完成的2个配置抗冲切锚栓的板柱边节点的变形能力满足中国现行规范要求,耗能性能与一般梁柱节点接近,试件达到了中等延性水平。
摘要:应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带有BRB和带有普通支撑这2种高层钢框架梁柱节点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2种支撑对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影响,针对带有BRB的梁柱节点,对其进行支撑内芯的屈服强度,节点板的大小、厚度以及节点板上面外加劲肋长度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BRB在外包钢管和混凝土的约束下具有很好的耗能性能,并且随着支撑内芯屈服强度的降低,节点板尺寸和厚度的增大以及面外加劲肋长度的增加,梁柱节点的滞回曲线更加饱满,拥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摘要:进行了抗压强度为 46.5~50.6 MPa,截面高度为250~1000 mm的钢筋混凝土试件弯曲性能试验。与相同尺寸和配筋的高强混凝土试件(fcu = 72.1~72.4 MPa)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受弯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两个方面研究了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受弯性能尺寸效应。研究表明,截面尺寸的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名义开裂弯矩、屈服弯矩和极限弯矩没有明显影响,对位移延性和塑性铰区塑性转动能力有显著影响,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和塑性铰转动能力随截面高度的减小而减小,并且普通混凝土试件和高强混凝土试件的尺寸效应规律基本相同,与混凝土强度无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混凝土强度和截面高度试件的塑性铰区长度均为1倍截面有效高度。
摘要:采用了6种修补材料及其配套方法对已经受弯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修补,基于线性极化法评价了修补后构件在5%硫酸镁溶液中钢筋的锈蚀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的修补材料及其配套方法,对修补后构件的钢筋锈蚀性能影响显著。其中,采用水泥基修补砂浆结合锌丝的牺牲阳极保护方法提高构件的抗锈蚀效果最为明显。而且极化电阻和锈蚀电流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得到了极化电阻和锈蚀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式。
摘要:为了解重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性能的尺寸效应,按照相似关系设计了3组正方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其几何尺寸分别为:400 mm×400 mm×1 200 mm、600 mm×600 mm×1 800 mm、800 mm×800 mm×2 400 mm,并对其进行了轴压破坏试验。试验中对比分析了各试件的破坏特征、裂缝发展过程、承载力、峰值应力、峰值应变以及刚度等。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尺寸范围内,试件的轴压性能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
摘要:美国混凝土结构规范(ACI 318-08)将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作为规范性附录,用于指导混凝土结构D区的设计。首先介绍拉压杆模型构成,分析按中国规范(GB 50010-2010)的设计参数(荷载、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设计时,压杆、拉杆及节点区内力的计算,提供了设计步骤。按照中国规范参数,对牛腿结构进行拉压杆模型设计,对比分析了按建议方法进行设计时与按ACI 318-08规范设计时安全度的差别。算例分析表明,按建议的拉压杆方法进行牛腿结构设计,力学概念清晰,计算简便,与中国规范规定设计方法的安全度水平相当,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牛腿结构的设计。
摘要:结合桥梁施工事故的特点,通过对流变突变理论的桥梁施工安全事故规律研究,绘制出桥梁施工安全事故流变规律曲线。建立了桥梁施工安全事故流变突变数学模型,基于该数学模型采用数学软件MATLAB分析了事故致因与流变突变曲线的关系。对该数学模型进行假设性验证分析,得到起始安全度和衰减系数对事故时间的影响。通过支架结构的施工期变形的监测数据和某次支架坍塌事故实例验证流变突变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摘要:六和塔为国保级文物单位,距今最近的一次维修于上世纪90年代,现需重新对六和塔进行保养性维修,维修的同时要保证游客仍能正常参观。本次保养性维修采用新型索吊桁架悬挑脚手架,现对该脚手架采用数值模拟和1∶1模型试验进行加载测试,以验证其完成六和塔保养性维修工作的适用性。将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在对两者的受荷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该脚手架的杆件中产生的应力小于结构的临界荷载强度,应变及整体变形均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因此该脚手架能够顺利的应用于该工程中,为开展六和塔的保养性维修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摘要: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风载作用下的安全性问题,通过建立其在大气流场中的力学模型,数值模拟了高层建筑的风载作用形态,同时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通过仿真清楚地看到流场的风速分布图、风场的压力图。高层建筑前后壁面风速和压力变化都将对其振动特性产生显著地影响。通过模态分析得到超高层建筑在风载作用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形式,并对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避免在使用中由于共振的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下的谐响应进行了分析,避免共振发生。
摘要:广州新电视塔(GNTVT)是一座高度为610 m的超高层柔性钢结构,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健康监测。应用多参考点稳定图算法(M-NExT/ERA)、数据驱动随机子空间识别法(SSI/Data)和增强频域分解法(EFDD),依据GNTVT Benchmark提供的结构振动数据识别广州新电视塔的模态参数,以掌握其动态特性;利用ANSYS建立GNTVT的有限元模型,根据识别得到的实测模态参数,结合遗传算法对GNTVT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修正,使有限元模型得以正确反映真实结构的动态特性,以供后续健康监测研究之用。
摘要:为了分析厚板转换层设置高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系统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机理及计算方法,建立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运动方程,采用自振周期、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抗震性能指标,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各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厚板转换层设置高度的增加,结构低阶振型的自振周期增大;楼层位移变大,层间位移角增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下降。
摘要:地震灾害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破坏性以及次生灾害严重等特性,被列为群灾之首。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国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为减少地震所带来的灾害,就必须对结构进行抗震方面的研究。基于有限元的基本原理,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摘要:本文从质检部门统计的万台事故率入手,通过横向比较各台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改造等各个环节质量,然后通过统计,建模以及经验公式等方式,量化每个指标,设计出压力容器失效概率的计算公式。有了失效概率这个参数,就可以对压力容器的快速检验,安全分级,风险预测提供支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现代化的手段不断被用到工业生产中,这些措施对压力容器失效损失都有减轻作用,具体的包括监测措施,紧急切断和紧急泄放措施等。本文中对各个措施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对失效损失进行更进一步的准确预测。
摘要: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如何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在建和已有工程的安全成为关键部分。本文针对某邻近已建隧道的基坑,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其施工对隧道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加强有关围护结构刚度以及分块对称开挖等措施能显著控制已建隧道的变形,通过和常规设计施工方法比较研究,证明了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能够保证已建隧道的安全,同时说明在基坑开挖前对其对邻近的地下建筑物的影响进行预研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对Ⅳ、Ⅴ、Ⅵ各级的软弱围岩,沿用相关规范计算所得的隧道围岩荷载,因级别不同,其荷载量值的差异往往过大。在现行公路隧道岩质围岩亚级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围岩亚级分级与铁路隧道所采用的弹性纵波速度细化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了铁路隧道不同围岩分级时其弹性纵波速度交叉重叠的现象。对Ⅲ、Ⅳ、Ⅴ、Ⅵ级岩质围岩,在本项研究中,对铁路隧道按照围岩弹性纵波速度Vp作了更进一步细化,并用以作为围岩初期支护设计压力的计算,避免相邻分级之间其计算荷载值差值过大造成的困难。结合青岛市地铁隧道工程,采用综合模糊判别方法对施工阶段围岩进行动态细化判定和调整,使隧道设计施工更为安全有据、经济合理。
摘要:以重庆市机场路渝州隧道为背景,该隧道为存在严重偏压的小净距隧道。根据其实际地质情况,选取了承受偏压最严重的最不利断面,通过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模拟隧道的拓展过程。通过对比分析隧道拓宽前后的围岩位移、应力应变及塑性区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在隧道拓宽过程中,中央岩柱及隧道右侧边墙承受较大的压应力并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建议在开挖施工时对该部分区域加强支护力度。
摘要:楔形体边坡工程中存在着材料及几何参数的不确定性,而且具有多种失稳模式,需要进行楔形边坡的系统可靠度分析。视楔形体边坡为4个失稳模式组成的串联系统,再将每个失稳模式视为由3个元件组成的并联子系统,由系统可靠度分析的条件余量法及界限法进行了楔形体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在进行并联子系统的可靠度分析时,提出了对非线性功能函数进行线性化的改进方法。计算表明:将楔形体边坡视为串并联系统进行可靠度分析是可行的;本文的线性化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原失效域,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靠度分析与定值法分析得到的边坡最可能失稳模式不一致;进行边坡的设计及治理时应进行边坡的可靠度分析。
摘要:采用不同本构模型对盾构开挖第4阶段的沉降进行了模拟,模型分别为考虑各向异性的本构模型(EVP-SCLAY1模型)和各向同性模型(MC模型和MCC模型),将这3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模拟盾构开挖引起的沉降范围以及地表沉降时,各向异性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更加吻合,而MC模型预测结果最差。
摘要:为揭示地震荷载作用下高桩承台斜桩基础的地震反应特性,以3种地震波(唐山波、EI波、迁安波)为例,采用三维弹塑性动力有限元技术,分析了桩身倾斜角度、自由桩长对高桩承台斜桩基础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模型桩身轴力最大值均出现在冲刷线以下2.5 m左右,而桩身弯矩最大值均位于承台与桩顶交界处;相同模型的左、右斜桩除竖向位移、Y方向弯矩沿桩身呈对称分布外,加速度、水平位移、轴力、总弯矩沿桩身的分布规律相同;承台高度越大,自由桩长越大,桩身轴力越大而弯矩越小;桩身倾斜度越大,其轴力与弯矩均越大,承台高度对桩身内力的影响大于桩身倾斜度;地震荷载中斜桩的加速度与位移反应降低,但轴力和弯矩增大,斜桩总弯矩主要受控于Y方向的弯矩。
丁士君 , 程永峰 , 李镜培 , 鲁先龙 , 杨文智 , 杨与平
摘要:为分析青藏直流输电工程回填冻土地基和铁塔基础承载性能,在浅部冻土处于冻结和融化两种状态时,分别进行回填细粒冻土性质试验和在三向荷载共同作用下锥柱式扩展基础的载荷试验。基于土工试验结果分析了冻融过程中回填地基的工程性质,得到一个冻融周期后地表沉降量为0.23 m,与实际情况一致。通过对基础承载特性及荷载与位移双曲线关系模型的分析,得到了基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极限状态条件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针对季节活动层融化和冻结状态,应用试验结果验证了上拔工况下铁塔扩展基础稳定性分析模型和方法,获得了冻结状态时细粒冻土的上拔角。试验研究表明:当浅部活动层处于冻结状态时,地基强度及基础承载性能优于融化状态;冻土融化可缩小细粒土的孔隙比、提高密实度,并增加含水率和饱和度;土体冻结与否对地基的抗剪、上拔角等力学指标有显著影响,因此,保持深部回填地基的冻结状态对基础安全承载至关重要。
摘要:城市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在地铁隧道附近进行施工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在已建隧道的上方进行基坑开挖。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对坑底已建隧道的影响进行分析,其中基坑为矩形,隧道轴线与基坑长边平行,通过变换隧道横截面的位置来研究开挖对坑底不同位置隧道的影响。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处于坑底中心的隧道,其横截面在基坑开挖过程的最大直径改变发生在竖向与水平向,竖向伸长,水平向压缩。处于坑底靠近地连墙的隧道,其横截面在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形与处于坑底中心的隧道相似,但绕垂直轴向坑内旋转了一定角度。对于同一条隧道,基坑的空间效应对隧道横截面的变形影响明显。
摘要:随着盾构法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对盾构竖井深基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以指导相关单位采取动态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措施的实施,从而实现快速、安全施工。结合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南干渠3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并根据该工程地质特点及周边环境等条件;采用工程分解结构法(WBS)对该工程分解;然后应用故障树法(FTA)对该工程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最后利用综合集成评估方法,计算出该工程风险等级,结果为三级,属较高等级;该评估方法可为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摘要:粘结型锚栓是土木工程领域应用广泛的后锚固连接件,其具有代表性的使用情况为多个锚栓处于弯剪复合受力状态。在对比分析当前理论成果基础上,设计时可采用椭圆型拉剪计算公式并假定所有锚栓均参与受剪,将群锚弯剪受力问题转化为受拉最大那排锚栓的拉剪承载力计算。为保证连接安全并充分发挥锚栓强度,后锚固连接应控制为锚栓钢材破坏。为实现该目标,设计时可将剪跨比作为控制参数,通过公式推导和研究数据分析,在满足相关锚固要求前提下,当剪跨比大于0.6时可初步判断为锚栓钢材破坏,最后给出了后锚固群锚连接的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以供工程应用参考。
摘要:城市疏浚河道清出的淤泥,含水量大、有机质含量高、气味臭、有时还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何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南京秦淮河中段清淤工程为例,以其清出的淤泥为原料,添加一定比例粘性土,淤泥与粘性土比例分别为1∶1、3∶2和7∶3的3组砖坯试样,在1 000、1 050和1 100℃ 3个不同温度下进行烧结制砖试验。分别测试了烧成品试样的烧失率、线收缩率、吸水率、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参数,并利用XRD和SEM研究了烧成品的微观结构特征,综合分析了粘性土含量和烧结温度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试样烧结效果影响显著,当烧结温度为1 100℃时,3组试样均出现过烧现象,1 050℃比较接近试样的适宜烧结温度;粘土含量逐渐增加,烧成品物理力学性质逐渐改善,当粘土含量增加到50%,烧结温度为1 050℃时,砖块体积密度为1.4 g/cm 3、吸水率为17.28%、线收缩率为-0.5%、抗压强度为12.56 Mpa,具有轻质保温特性,各项性能均能够满足工程建设有关规范对普通砖的要求。研究结果对城市景观河道疏浚淤泥的资源化处理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选用相同的水泥、水和细集料,通过调节橡胶粉的掺量,配制若干组橡胶粉水泥砂浆,并测定其流动性、强度、韧性及耐磨性能,研究橡胶粉掺量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灰比相同、橡胶粉按体积比等量取代砂时,水泥砂浆流动度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大近似线形增加;随橡胶粉掺量的增加,水泥砂浆的7 d、28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不断降低;在掺量小于30%之前,韧性和耐磨性能均呈线形增长趋势。
刘曙光 , 郑德路 , 闫长旺 , 张菊 , 张华 , 王志伟
摘要: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是研究聚乙烯醇纤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拉压比性能影响的最直接的方法。立方体试件的尺寸为100 mm×100 mm×100 mm,PVA纤维掺量分别为0、0.5%、1.0%、1.5%、2.0%,粉煤灰掺量为30%、50%。试验结果表明,掺入PVA纤维对立方体抗压强度影响不显著,而劈裂抗拉强度则提高了4264%~135.12%,拉压比提高36.82%~134.27%;30%粉煤灰掺量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比50%粉煤灰掺量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高20%以上,但对劈裂抗拉强度影响不明显。PVA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立方体抗压试块裂缝开展路径较多,不易破碎,抗压韧性显著增强。
摘要:针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和绩效评价的需求,分析了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方向:建立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方法;建立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过程评价体系;开发针对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应用的工具软件。
摘要:新疆博乐机场大门通过确定意境、演绎意境(包括空间的演绎和形式的演绎)及综合考虑等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进行创作,将抽象的意境转化成具象的建筑作品,生动地演绎了具有西北大漠边塞风情的地域建筑特征。通过这一创作过程,提炼出“逻辑演绎意境”的建筑设计方法,为大门及其他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摘要:交通枢纽是国家中心城市优化配置国家资源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集聚辐射作用的平台,是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笔者通过对重庆——我国唯一内陆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机场、铁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等辐射范围的比较研究,判定重庆作为内陆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基本建立。为进一步壮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深度拓展重庆在全球的联系和服务范围,提升国际地位,笔者提出进一步完善枢纽机场综合规划和规划空铁港联运系统的实践突破路径。
摘要: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为依据,在道路、边界、区域、中心节点与标志物5大认知地图元素基础上揭示兴城古城的空间意象结构及其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兴城古城空间形态的控制方法。为今后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控制提供借鉴与实例参考。
摘要:以2010太阳能十项全能(欧洲赛区)竞赛中天津大学的参赛作品Sunflower与同济大学的Bamboo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在现代零能耗低成本住宅中的应用及其与其他技术的集成。通过对这两支团队竞赛作品的解析,探讨了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依托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设计结合能源的集成设计方法,低成本、适宜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手段的基于中国国情的低能耗太阳能建筑。2013年,该项赛事(亚洲赛区)竞赛将在中国大同举办,希望本文可以为本土的参赛队伍提供借鉴。
摘要:钢铁企业炼铁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温烟气,但由于受到工艺条件限制无法设置理想的热源上部接受罩,热羽流作用造成排风罩顶部容易产生粉尘逃逸。基于炼铁厂粉尘组成成分和粒径分布的测试结果,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高温条件下气固两相流动,建立了适用于高温含尘烟气分析的数值模型,确定了数值模拟关键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罩内抽风口汇流场速度衰减快而热羽流作用强烈,提出排风罩内的压力分布控制方法及影响高温粉尘逃逸的关键因素。通过排风罩内热羽流及通风气流耦合作用下的流场分析,阐明抽风口在侧面布置的排风罩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工程实践效果。
摘要: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包括英国BREEAM、美国LEED、日本CASBEE在内的典型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节地条款的内容、权重体系及相应要求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选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是节地条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LEED中,土地利用所占分值大于其他部分之和;在CASBEE中生态环境所占分值大于其他部分之和;在BREEAM及China GBL中,仍然是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占了最大的分值。同时,还发现了4个评价体系所共同关注的节地指标。此外,与其他体系相比,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大量的控制项,且对应的绿色建筑等级越高对接地条款的要求就越严格。
杨心诚 , 刘猛 , Uzzal Hossain
摘要:对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室内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对LEED、BREEAM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室内环境部分的指标内容、权重体系、达标要求的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室内空气品质、光环境、热湿环境、声环境是室内环境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室内空气品质在LEED体系的室内环境部分占大部分内容和分值比重,而在中国绿建体系和BREEAM体系中,四类组成部分的指标数量和分值的分布则相对均匀。虽然中国绿建体系不具有LEED的分值体系和BREEAM的一级权重体系,但其相对众多的控制项以及对应不同绿建等级的室内环境达标项数要求却独具特色。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出了三类指标体系所共同关注的室内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
摘要:应用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建筑物热损失方程和供热量方程,从而推导出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供水、回水温度的数值模型,建立了北京地区某办公建筑供暖系统数学模型。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获得的24 h逐时的室外温度实况数据,对2012年2月1日至29日期间的供、回水温度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该办公大厦实况值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供、回水温度模拟值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与室外温度呈反比例关系,相关系数为-0.95, 室内温度模拟值始终维持在设计温度附近上下波动。此外,供热量的模拟值与实况值具有较一致的变化趋势,随着室外气温的升高,模拟的供热量能够随着下降,供热量的模拟值要比实况值低,能够节约近8%的供热量。上述情况表明该供暖系统数学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
摘要:针对某剧院中央空调系统效果不佳的问题进行检测诊断,现场测试了板式换热器实际运行工况。通过对实测换热量的修正,得到设计温差换热量QST和设计温差流量换热量QSTF,将其与额定换热量QS对比,以此作为判断板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依据。最后,就板式换热器的实际运行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及诊断其性能的步骤。
摘要:户式中央空调系统可供选择的方案较多,而反映空调系统方案优劣的指标是多方面的,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是保证优选结果正确的关键因素。为了综合评价整个系统性能的优劣,文中采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空调方案优化选择的数学模型,以北京某户式建筑为例,在综合考虑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和可靠性等指标的基础上,对空气源热泵系统、户式燃气空调系统、风冷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系统、水环热泵系统、土壤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热泵系统6种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优选结果表明,水环热泵系统为最优的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方案。
摘要:淋激式污水源换热器以其较高的换热系数,方便运行维护及消耗较少能量等优点,近些年来,广泛应用于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中。文中针对淋激式换热器换热管的布置方向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和CFD模拟等手段,对2种不同布置方式的换热管的换热系数、液膜覆盖率、有效面积率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污水源热泵工程项目中,当机房面积比较狭小但高度空间充足的情况下,采用纵向布置换热管的淋激式换热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农村住宅建设进入大建设时期,农村住宅在层数、结构以及居民使用时间上与城市住宅有很大不同,现有研究很少针对农村住宅建筑,并且大多关注优化外窗节能设计而忽视改善室内的光环境,尤其是重庆地区等光气候条件很差的地方。构成外窗主要因子有窗墙比、玻璃类型、外遮阳板等,外窗因子影响采光和空调能耗的程度不同,并且采光和空调能耗之间本身就是对立的。采用室内平均采光系数作为评价参数,针对重庆农村地区,采用DesignBuilder软件建立典型农村住宅建筑模型,利用SPSS正交试验方法,得到窗墙比、玻璃类型及遮阳板对自然采光影响效应程度大小顺序:窗墙比>玻璃类型>外遮阳板,并通过采光达标情况判定得到了不同玻璃类型和遮阳情况的最小窗墙比。
摘要:夏季窗户遮阳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绿色植物作为遮阳材料,把太阳辐射热量吸收和转换,有效解决窗户遮阳、建筑节能、改善环境等问题,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设计对现有居民自发的窗台绿化方式进行技术提升,提出可调式窗户种植遮阳构件的设计方案,成为生态节能措施,实现遮阳控制的活动调节,满足室内采光通风要求。通过实验获得植物遮阳窗的遮阳系数可达0.1~0.2,可遮挡太阳辐射热量80%~90%。
摘要:为研究遮阳金属百叶帘的隔热性能,本文通过模拟太阳光源的遮阳系数测试平台,对3 mm透明玻璃的得热系数、遮阳金属百叶帘的遮阳系数和不同状态下3 mm透明玻璃内外表面温度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遮阳金属百叶帘关闭状态时能阻挡约87%的太阳辐射热量、水平状态时能阻挡约43%的太阳辐射热量,分析结果对遮阳金属百叶帘的实际隔热效果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采用FDS的大涡模拟和并行运算方法,以汽车表面覆盖燃料为火源,对某大型地下车库排烟系统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消防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排烟系统主要降低烟气浓度,有效改善能见度。水喷淋主要降低热释放速率,较好的控制火场温度,并能把烟气控制在顶棚附近,且与排烟系统联合作用时,能够更好地控制火势发展,有效扑灭初期火灾。为防火设计和方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对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节能量确定方法的对比研究,开展了各方法在公共建筑节能量核定过程中的可行性探讨。在总结重庆地区公共建筑能耗特点基础上,得出重庆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应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设备系统以及运行管理模式等。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不同的改造对象,其能耗计算方法也不相同,建筑节能量无法用单一的指标进行描述,且节能量计算时的调整量难以确定,因此提出了将计算条件设定为改造项目设计工况(或相近工况),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核定思路,同时还应体现各项节能技术在节能量核定中的贡献率,探讨了单项节能效果与建筑整体节能量相结合的计算方法。
摘要:为了对城市隧道运行环境与能效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不同类型城市隧道内CO浓度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某城市3条典型隧道为研究对象,对隧道运行环境各项参数进行了现场测试,统计了隧道总用电量和照明用电量,初步分析了不同隧道运行环境与能耗。对所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运行环境能效评价的理论模型,并对城市隧道运行环境与能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相对优化的隧道运行模式,此结论对城市隧道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破碎花岗岩巷道内的氡析出率易受气象条件和通风条件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巷道中氡析出率的计算模型,分别对夏季自然通风、压入式通风和抽出式通风条件下的氡析出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氡析出率与自然通风量和环境温度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温度和通风量条件下,巷道在抽出式通风时的氡析出率高出压入式通风时的63%。建议在夏季进行巷道内作业时应避开高温时段,并应以压入式通风作为主要通风方式。
曹贵华 , 张洪波 , 王淑莹 , 苗志加 , 何成达 , 彭永臻
摘要:本研究采用改良A/O四点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浓度、低碳氮比市政废水。在进水流量分配比为20%∶35%∶35%∶10%、缺氧/好氧体积比为1∶1、SRT为15 d、污泥回流比为75%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研究HRT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以及确保出水污染物达标的最短HRT与运行策略。结果表明:HRT从8.7 h降低至6 h,对COD、TP的去除基本无影响,但出水氨氮、TN浓度随之升高,并且进水碳源有效利用率以及好氧段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果随之降低。当HRT为6 h时,通过控制好氧段DO为1.0~1.5 mg·L -1联合在好氧段投加悬浮填料的策略,出水COD、氨氮、TN、TP浓度分别为25.92、1.98、14.5和0.47 mg·L -1;悬浮填料的投加可以优化出水氨氮和好氧段SND效果,且SND比例达到22%,但对进水碳源有效利用率的提高不明显。
摘要:为了研究脱硫废水在烟道内蒸发处理的可行性,建立了液滴在烟道中运动、蒸发等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烟道结构、烟气温度和喷雾粒径等参数对于脱硫废水蒸发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各个工况下的液体蒸发状态,并对不同颗粒直径下和不同烟气温度下的未蒸干液体量进行了综合优化和定量分析,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废水烟道蒸发零排放处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该研究为进一步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支持。
摘要:消防用电设备的有效联动控制及合理的供配电设计安装调试对保障地下空间安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与消防用电设备相关联的联动控制系统非常复杂,供配电设计、安装、调试的专业性很强,在其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笔者在分析地下空间火灾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地下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及地下消防用电设施对于供电系统的要求,分析地下消防用电设备联动控制及地下空间供配电设计安装调试存在的隐患,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11322;023-65111863 E-mail:xuebao@cqu.edu.cn
版权所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