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39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湿热地区毛细管地板供冷末端性能实测分析
    刘猛 王旭弟
    2017, 39(1):1-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1
    [摘要](1505) [HTML](362) [PDF 2.45 M](1283)
    摘要:
    选取重庆某住宅卧室进行实测分析,在供水温度为20、18、16℃,室外天气为晴天、多云、阴天(雨)工况下,研究毛细管地板供冷房间温度、地板供冷量、地板结露特征。供水温度为20、18、16℃时,室内最高温度27.6℃,最大供冷量分别为23、33、32 W/m2。开始结露时间为10:30-14:50之间,其中80%区域开始结露的时段为11:00-13:00之间,室内气流涡旋区最早出现结露。供水温度为18℃时,除湿能明显改变地板结露现象;供水温度为16℃时,除湿能改变大部分地板结露现象,室内气流涡旋区仍为结露区,但结露时间延后1 h以上。地板结露区域与室内气流组织有关,毛细管铺设位置应避开房间气流漩涡区。
    2  不同建筑热工分区办公建筑外围护结构负荷指标影响因素权重
    王烨 孙鹏宝 付银安 管国祥
    2017, 39(1):7-1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2
    [摘要](1582) [HTML](355) [PDF 2.83 M](1239)
    摘要:
    为研究多因素对不同热工分区办公建筑总负荷指标的综合影响,在分析了单一因素对建筑总负荷指标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分别位于哈尔滨、兰州、重庆、广州的办公建筑负荷指标进行了评价。得到了窗户传热系数Kw、玻璃遮阳系数Sc、窗墙比R在不同热工分区办公建筑总负荷指标影响因素中的权重值,并对此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严寒地区的哈尔滨和寒冷地区的兰州节能建筑,各因素重要程度为R > Kw > Sc;对于夏热冬冷地区的重庆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广州节能建筑,各因素重要程度为Sc > R > Kw。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应根据各热工分区负荷影响因素的比重不同进行优先控制相应因素。
    3  基于WRF的城市热岛效应高分辨率评估方法
    郭飞
    2017, 39(1):13-1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3
    [摘要](1377) [HTML](533) [PDF 2.46 M](1124)
    摘要:
    为解决城市总规尺度气候评估工具缺乏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气候评估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研究了气象学工具WRF在城市热岛效应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及有效性。建立了针对城市总规尺度的高精度城市规划信息数据库、气象数据库生成WRF模拟边界的方法;明确了高精度城市热岛效应模拟所需的WRF物理方案。以沿海城市大连夏季典型晴朗高温天气为例,利用WRF模型进行了300 m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表明,WRF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气象站和现场观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4  不同含水率下生土导热系数测试及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刘大龙 赵辉辉 刘向梅 何泉
    2017, 39(1):20-2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4
    [摘要](1464) [HTML](411) [PDF 1.52 M](1279)
    摘要:
    为研究不同含水率对生土材料热工性能及对生土建筑能耗的影响,分别从陕西西安、新疆吐鲁番、西藏拉萨采集当地土样并加工成同一密度级的土坯试件,测试了从绝干到湿饱和状态下各种生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采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结合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上述3种土样在不同含水率下导热系数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与生土导热系数成线性相关;含水率对生土建筑耗热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新疆生土在墙体湿度增大情况下建筑能耗增加幅度最小。
    5  多孔烧结陶片吸水特性实验方法
    潘振皓 张磊 孟庆林 李琼 任鹏
    2017, 39(1):26-3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5
    [摘要](1532) [HTML](389) [PDF 2.68 M](1119)
    摘要:
    建筑被动蒸发降温效益以多孔材料吸水特性为基础。以广泛应用的多孔烧结陶片为例,相关参数测试方法标准并不一致。笔者参考国际标准采用“单面浸泡法”测试了3种多孔陶片的毛细吸水系数及毛细饱和含水率,实验结果表明,在第1吸水阶段,材料孔隙率与毛细吸水系数及毛细饱和含水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参考中国标准,采用“整体浸泡法”和“真空饱和法”测试了上述3种材料在水中浸泡24 h后的含水率,并与“单面浸泡法”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后者实验结果分别比前两者低3.25%和21.58%。研究表明,第1阶段吸水速率高的材料具有更高毛细饱和含水率,此种陶片更适宜蒸发降温应用。测试方法上单面浸泡法优于整体浸泡法。采用重复性误差衡量实验精确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实验的重复性误差均低于2.40%。
    6  青海乡域中小学教室内学生冬季的热舒适性
    王登甲 王晗旭 刘艳峰 蒋婧 刘加平
    2017, 39(1):32-3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6
    [摘要](1484) [HTML](500) [PDF 2.75 M](1202)
    摘要:
    对青海乡域4所典型中小学校10间教室冬季室内温湿度、风速、黑球温度等热环境参数进行现场测试,同时对420余名青少年学生的衣着情况、热感觉评价等进行了主观问卷调查。对测试和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实测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3.8和14.5℃,热期望温度为16.2℃,90%的学生感到满意的舒适温度范围为15.8~18.7℃。在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学生衣着习惯、心理期望及生理特性等因素影响下,中小学生形成了对偏冷环境的适应性,提出可利用适应性PMV模型(aPMV)对中小学生平均热感觉进行准确预测。可为乡域中小学教室冬季热环境设计提供依据。
    7  基于人行为影响的住区建筑多主体集成能耗模型
    孙禹 冷红 蒋存妍
    2017, 39(1):38-5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7
    [摘要](1695) [HTML](468) [PDF 2.89 M](2174)
    摘要:
    在城市建筑节能研究中,政府常常依赖城市能源与碳排放模型工具制定并评估节能策略。而当前的城市建筑能耗模型受限于开发技术等因素,尚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考虑人行为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建立行为、日常活动及与环境相关的综合能耗模型。关于此类模型合理的数学形式、参数选择的方法以及不同行为的模拟方式等问题还尚待进一步研究。采用多主体(Multi-Agent)建模技术,设计集成建筑能耗模型,以住区中的居民作为模型中活动的主体,模拟使用者行为习惯、活动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采用ISO 13790标准模拟建筑的供热和降温需求,并在集成环境中设计统一的描述框架,以相对独立的环境模拟、行为模拟模块形式进行交互,实现热环境模拟和基于主体活动的设备能耗模拟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住区居民的用能行为是影响城市建筑能耗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实现对住区主体行为特征的引导是实现城市建筑节能目标的有效途径。
    8  异程管网热湿负荷分配次优解群及适应性
    门玉葵 刘雪峰 杨鹏 刘金平
    2017, 39(1):51-5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8
    [摘要](1273) [HTML](284) [PDF 3.60 M](781)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次优解群统计分析的异程管网热湿负荷分配方法,采用变步长+随机走步的寻优计算方法,获得空调季不同负荷率下热湿负荷再分配的次优解群,分析次优解群的随机行为和统计规律,以此探索复杂变量约束下的冷冻水系统负荷分配的优化控制策略及其适应性。根据计算结果,在40%、60%、80%、100%这4种负荷率下末端人数次优解重叠率最高达到24%。研究表明,次优解群随机行为与管网热湿负荷分配策略存在相关性,离冷源侧越近,末端人数次优解重叠率越高,分配策略的负荷适应性越好,其权重越大。
    9  办公楼室内环境品质控制与优化
    孙光 于军琪 赵安军
    2017, 39(1):60-6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09
    [摘要](1463) [HTML](316) [PDF 4.09 M](1190)
    摘要:
    室内办公环境品质直接影响办公室中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健康,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优化,以保证其舒适性、低能耗和健康的要求。以某办公室为对象,研究了室内环境品质各参数和控制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室内环境品质双线性模型。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输出能较好拟合实际情况;并基于模型预测方法进行室内环境品质控制,通过夏季工况仿真实验证明了提出方法比传统控制方式具有更小的稳态误差和较小的超调性,且更加节能。
    10  表层嵌贴预应力CFRP板条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应力传递行为
    苏鹏 李恒 丑佳璇 彭晖
    2017, 39(1):68-7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0
    [摘要](1324) [HTML](409) [PDF 3.77 M](881)
    摘要:
    表层嵌贴预应力FRP板条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可充分发挥FRP材料强度,且不需设置永久锚具,具有较大的潜力。以试验得到的嵌贴FRP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为基础,建立了嵌贴预应力CFRP板条与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微分方程,并根据边界条件推导了方程的解析解,得到了嵌贴预应力CFRP板条放张后界面粘结应力、CFRP拉伸应力的分析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得出的界面粘结应力及CFRP拉伸应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考虑放张后CFRP混凝土界面不出现剥离的条件,分析了粘结界面能抵抗的最大容许预应力。
    11  带锚FRP受剪加固梁非剥离破坏模式BP网络预测
    任达 周朝阳 刘坚 刘君 贺学军
    2017, 39(1):77-8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1
    [摘要](1077) [HTML](270) [PDF 1.39 M](1032)
    摘要:
    对带可靠锚固FRP受剪加固混凝土梁的非剥离剪切破坏模式做了细化分类,即包括FRP断裂控制的破坏、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极限应力状态)压碎控制的破坏、FRP断裂与混凝土压碎同步发生的界限破坏等3种模式;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带锚纤维受剪加固梁破坏模式的智能预测模型,与31根非剥离破坏加固梁试验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型总体精度达到90%,说明建立的破坏模式网络预测模型适用于带锚纤维受剪加固梁非剥离剪切破坏模式的判别。
    12  高强钢筋高韧性混凝土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李艳艳 李明炀 苏恒博
    2017, 39(1):86-92.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2
    [摘要](1178) [HTML](370) [PDF 6.23 M](876)
    摘要:
    对4个高强钢筋高韧性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比不同范围采用高韧性混凝土进行增强的节点与同条件下未增强的节点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节点中采用高韧性混凝土进行增强,可以改善节点破坏形态,提高试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提高构件的抗震性能,由节点核心区延伸至1倍有效梁高范围内采用高韧性混凝土进行增强的节点对变形性能、刚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增强效果最佳。
    13  高性能混凝土板式构件的早期收缩特性及预测模型
    李国栋 王宗林
    2017, 39(1):93-100.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3
    [摘要](1150) [HTML](332) [PDF 2.57 M](984)
    摘要:
    以桥面板等高性能混凝土板式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测试了板式构件不同截面厚度位置处早期收缩分布情况,探讨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与温度、湿度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混凝土板式构件的内部厚度方向不同位置处的相对湿度随龄期都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并呈现两阶段特征,同时,混凝土板式构件早期收缩变形厚度方向不同步,导致板式构件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浅层裂缝,这与实际工程中发现的板式构件表面开裂情况相吻合。混凝土板式构件早期收缩变形与相同配合比混凝土的早期自由收缩变形进行比较,引入相对约束度并建立了混凝土板式构件早期收缩变形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其特点是能预测高性能混凝土板式构件不同截面厚度位置的早期收缩变形,对控制混凝土桥梁板式结构的早期收缩裂缝具有实际意义。
    14  门架式抗滑桩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赵波 王运生 王羽 王富强 翟永超 申通
    2017, 39(1):101-105.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4
    [摘要](1100) [HTML](284) [PDF 3.55 M](1207)
    摘要:
    为了对门架式抗滑桩的结构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升,进行了门架式抗滑桩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与门架式抗滑桩结构模型试验。通过在桩身内部贴置应变片以及桩身的关键位置处放置千分表,来测量在推力荷载施加过程中,门架式抗滑桩的桩身应力变化特点及关键位置点的位移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门架式抗滑桩桩前、后排桩桩顶位移大于滑动面处位移,后排桩桩身位移大于前排桩桩身位移;前、后排桩桩身内力均呈现明显的“s”型分布,桩顶应力不为零,其数值随着推力荷载的增大的而增大。
    15  对称式基坑渗流涌水量的计算方法
    曹净 张丙军 刘海明
    2017, 39(1):106-11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5
    [摘要](998) [HTML](354) [PDF 2.19 M](1145)
    摘要:
    随着地铁、越江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日益增多,涌现出了大量的对称式基坑。基于共形映射理论,推导了对称式基坑涌水量计算表达式,并对其计算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对称式基坑的单宽涌水量与渗透系数、基坑内外水头差成正比,与(相对)隔水层层顶到坑底的距离和基坑两侧止水帷幕间距的比值、止水帷幕嵌固深度和(相对)隔水层层顶到坑底距离的比值、基坑内外水头差和(相对)隔水层层顶到坑底距离的比值成反相关。
    16  花岗岩残积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参数概率
    罗小艳 刘伟平
    2017, 39(1):112-117.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6
    [摘要](1111) [HTML](366) [PDF 3.46 M](1173)
    摘要:
    土-水特征曲线(SWCC)用于描述非饱和土中含水量与基质吸力的关系,在非饱和土力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SWCC拟合模型中有多个拟合参数,各值通过实验方法获得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采用贝叶斯理论对拟合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将SWCC拟合参数作为随机变量,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花岗岩残积土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数据。以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的延迟拒绝适应性算法获得模型参数后验分布抽样,获得了不同置信区间的SWCC及其对应参数值。
    17  紫外光引发聚合P(AM-MAPTAC)及其响应面优化制备
    郑怀礼 寿倩影 李香 刘冰枝 郑欣钰 梁逸舟 周于皓 郭洪茹
    2017, 39(1):118-124.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7
    [摘要](1679) [HTML](323) [PDF 2.61 M](870)
    摘要:
    以丙烯酰胺(AM)与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MAPTAC)为共聚单体,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法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M-MAPTAC)。通过红外光谱(IR)与差热热重分析(TG/DSC)分别对P(AM-MAPTAC)进行结构表征与热稳定性分析,并采用响应曲面法得到优化制备条件:反应体系pH为4.75,引发剂v-044质量分数为0.07%,EDTA-2Na质量分数为0.20%,n(MATPAC)/n(AM)为0.33,光照时间为60 min。在优化条件下制备P(AM-MAPTAC)絮凝剂,特性粘度可达14.72 dL/g,通过污泥脱水实验可验证该特性粘度下的污泥脱水效果最好,滤饼含水率(FCMC)达70%,污泥比阻(SRF)达6.94×1012m/kg,上清液剩余浊度达9.70 NTU,污泥脱水效果优于市售常用絮凝剂。
    18  ASM2d模型改良及在DE型氧化沟中的应用
    郭彦雪 李伟 赵凯
    2017, 39(1):125-131.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8
    [摘要](1278) [HTML](304) [PDF 1.73 M](928)
    摘要:
    对国际水质污染与控制协会(IAWQ)推出的活性污泥2d号模型(ASM2d)进行优化,使之能够模拟含有菌胶团的污水处理工艺。使用改良后的ASM2d模型模拟并分析了有机物、氮和磷在DE型双沟式氧化沟中的降解过程,发现优化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这些物质的降解过程。依据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出各组分在DE型氧化沟中1个周期4个阶段的转化速率,该结果有助于深入分析有机物、氮及磷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19  固化污泥对渗滤液中氟阻滞作用的数值分析
    王月香 顾欢达 陈茂林
    2017, 39(1):132-139.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19
    [摘要](1200) [HTML](320) [PDF 7.04 M](992)
    摘要:
    固化污泥是一种新型填埋场底部防渗阻滞材料,为论证其防渗阻滞作用的有效性,需进行典型污染物的穿透试验,但由于固化污泥渗透性很低,采用常规土柱试验很难得到污染物透过其迁移时的相关参数。为解决该问题,用柔性壁渗透试验代替传统土柱试验。渗滤液中污染成分较多,取含量较高且较易穿透的污染物即氟离子作为典型污染物,首先进行穿透试验获得迁移参数,然后结合二维有限元法研究分析其在防渗阻滞层及周边岩土环境中60 a内的运动迁移范围、浓度分布情况,并对比分析未设防渗阻滞层的情况。研究表明,在填埋场底部设置固化污泥防渗层对于以氟为代表的阴性污染物有较好的延迟阻滞作用。由于阳性污染物的穿透能力较阴性污染物弱,因而固化污泥防渗层对重金属等阳性污染物也应具有较强的阻滞作用,从而能进一步延迟填埋场渗滤液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0  壳聚糖与硅藻土调理市政污泥
    李澜 谷晋川 张德航 杨红梅 徐驰 肖迎旭 陈怡
    2017, 39(1):140-146. 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7.01.020
    [摘要](1414) [HTML](319) [PDF 1.47 M](924)
    摘要:
    以污泥比阻为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脱水率、泥饼含水率及过滤时间因素,研究使用壳聚糖与硅藻土对污泥单独调理的最佳条件及联合调理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效果,并与聚丙烯酰胺调理污泥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先投加0.5 g/g硅藻土调理污泥,再投加5 mg/g壳聚糖以30 r/min搅拌反应150 s,污泥比阻下降了95.43%,脱水率上升至91.02%,泥饼含水率降至83.13%,过滤时间降至29.5 s。壳聚糖与硅藻土联合调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壳聚糖或硅藻土单独调理的效果,且其联合调理改善污泥脱水综合性能的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调理污泥的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