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9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新工科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培养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5(1):77-8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5.01.010

      关键词:新工科城乡规划研究生培养
      摘要 (129)HTML (22)PDF 1.23 M (43)收藏

      摘要:新工科是国家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式。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培养亟待改革,响应新工科发展的战略选择。既有研究对新工科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但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相对欠缺。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凝练总结。结果表明,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培养基本要求、现存问题和优化策略三方面,其中,基本要求与优化策略是研究焦点,对现存问题的讨论仍有待深入。面对新工科的需求,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培养应通过优化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支撑条件建设等积极应对。未来研究需深入剖析现存问题,强化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及追踪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 知识图谱视角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及趋势

      2023, 32(2):8-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2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知识图谱
      摘要 (269)HTML (803)PDF 3.86 M (510)收藏

      摘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学界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采用Excel和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3 431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对文献的年度分布状况、核心作者组成和发文期刊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归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划分为借鉴探索期(1991—1995年)、实践拓展期(1996—2001年)、总结反思期(2002—2008年)和内涵提升期(2009—2022年)4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特点进行了论述。从3个层面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宏观层面以战略导向为指引,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引导作用的研究;中观层面以目标导向为驱动,创新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微观层面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开展历史溯源、实践探索和国际比较与借鉴的研究。

    • 加快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2023, 32(1):80-8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1.011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对策
      摘要 (297)HTML (643)PDF 1.81 M (756)收藏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基于该院十三五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成效数据,分析了制约该院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比例相对较低;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不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有待提升;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从机制创新、过程控制、模式改革、队伍建设和管理优化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包括创新优质生源引育方式方法,支持学院在本科阶段以多种形式培育优质生源;充分发挥学院领导、系所干部、导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在研究生招生中的主体宣传作用;优化研究生招生录取选拔机制;通过研究生论坛、暑期学校、实践大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优质生源。二是强化过程控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包括建立以全过程、全方位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注重过程控制,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三是改革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强化学科导向,建立按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培养研究生制度;健全研究生学位预警机制,完善分流政策;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导师质量。包括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和动态调整制度,打破终身制;加强岗位培训,建立导师培训常态化制度;规范导师招生人数,优化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五是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研究生保障质量。包括明晰职能分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框架;统筹经费资源,健全研究生教育差异化投入机制。

    • 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探索与实践

      2023, 32(3):107-11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导师团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
      摘要 (241)HTML (470)PDF 1.91 M (380)收藏

      摘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单一导师模式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等方面的局限性;其次,以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领域导师团队为例,就如何构建与管理导师团队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最后,从厚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营造研究生的和谐氛围等五个方面,探索了导师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可为同类院校导师团队模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探讨

      2023, 32(1):198-20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1.024

      关键词:本科教育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抗震实验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 (276)HTML (913)PDF 1.52 M (555)收藏

      摘要:工程结构抗震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课程理论知识点较多,涉及结构抗震技术最新发展。受学时和教学经费限制,实验教学一般限于梁、柱构件在拉、压、弯、扭等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试验,很少进行如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构件耗能能力测试、结构地震响应等结构动力荷载试验。介绍了工程结构抗震类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了现有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开设结构抗震性能相关实验课程、建筑和桥梁减隔震装置力学性能实验课程的建议,并从编写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教学讲义,编制实验报告模版,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最新工程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充分了解了各类减隔震装置、最新结构设计理念和新型结构体系,得到了规范化的试验操作技能训练,对学生就业后快速理解工程建设程序和标准,或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缘起、品质表征及进路

      2022, 31(2):1-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1

      关键词:立德树人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 (560)HTML (870)PDF 1.29 M (705)收藏

      摘要: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又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核心关键与必然要求。一流本科教育的品质表征是政治性品质、时代性品质和价值性品质三位一体的集合,能否胜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培养卓越拔尖时代新人作为核心使命、实现大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流本科教育政治性品质、时代性品质和价值性品质的依次体现,同时也是判定中国本科教育是否真正一流的根本标准。推进中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赋予高校建设的自主性,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落实三个合格八个首先要求,变革教育思想观念,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二是要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遵循,全面推动大学课堂革命与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高校本科教育小班研讨课推行障碍因素与策略研究

      2022, 31(2):9-1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2

      关键词:小班研讨课本科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解释结构模型
      摘要 (336)HTML (673)PDF 1.36 M (728)收藏

      摘要:实施小班研讨课是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系统分析影响高校小班研讨课实施的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确定阻碍其实施的主要原因。推进小班研讨课,需要进一步转变本科教育发展理念,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促进高校各层面的重视与全方位变革。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小班研讨课的对策,为政府、高校推行小班研讨课找到切入点。

    • 新工科背景下岩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科研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2022, 31(2):66-7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0

      关键词:新工科岩土工程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支架教学模式
      摘要 (358)HTML (953)PDF 3.47 M (841)收藏

      摘要:在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岩土工程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型、科研型、学术型需求。与现有教学模式不同,文章提出的科研支架式教学模式首次在能力域下进行思考,面向能力素质而非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提出研究生整体培养过程是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即科研能力支架的建设过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前端的课程教学作为科研能力体系建设的起始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鲜明的科研属性。课程教学注重学科内容的跨界交叉,以专题形式展开,形成学一个专题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教学新格局,将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提至培养起点,并贯通培养始终。文章讨论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模式的设计思想,研究了该模式的基本流程和能力架构,探索了该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打开了学研并轨的教学新局面。

    • “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 31(4):71-7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4.010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协同培养
      摘要 (427)HTML (870)PDF 3.25 M (918)收藏

      摘要: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依托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科研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培养优势,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立了校校(所)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国际协同培养机制。以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兼顾国际视野为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证明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国际学术组织等多主体协同与产学研融合培养,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国际化视野的提升。

    • 研究生国际化创新课程探索和实践——以国家全英文精品课程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为例

      2022, 31(6):78-8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拔尖创新人才在地化
      摘要 (315)HTML (1256)PDF 2.02 M (562)收藏

      摘要:在新工科和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化英文课程建设是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国际化英文课程建设中探索适合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具有创新活力和较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重庆大学研究生国家全英文精品课程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为例,阐述了课程在“教育性”与“研究性”一体化建设中,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课程注重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构建了从基础到拔高、拓展的多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在教材选用上推荐专业最新期刊论文或专题报告以拓展国际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模式以系统思维和启发式引导“教”与“学”的互动互位,设置交流互动、课堂研讨、案例研究、专题汇报、论文综述等多个环节,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并将跨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等国际研究新动向作为课程研讨主题,重点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课程评估引入研讨、汇报、写作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整合优质国际资源,建设国际化、多学科联合师资团队,通过引进国际知名院校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的资深教授和专家进行短期讲学、授课,以及与国内教师联合开设研究生课程等拓展课程国际化程度;通过跨学科教学促进建筑环境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广度。该课程设置有效克服了传统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单一,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工程能力、研究生跨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适应性和发展能力,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不足,本土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为国内高校建筑环境专业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同时为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活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等提供了方案和思考。

    上一页123456
    共10页94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