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1):109-11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14
摘要:“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赛。以2005年—2019年的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根据教学发展过程与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将竞赛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对竞赛的总体获奖情况、获奖院校的地域分布与院校类型特征、设计竞赛与获奖作品的主题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变化发展趋势。基于分析结果的思考,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坚持开放融合,共促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入研究的设计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方式。
2024, 33(5):119-12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5
摘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德国包豪斯工作坊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针对“工作坊”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意见,成为包豪斯工作坊2.0模式。以华南农业大学“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案例,结合该工作室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实践,探索“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特色之路。工作室在包豪斯“工作坊”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贯彻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行促学,学科融合,扎根乡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高度结合,促进建立特色教学体系;开拓本校建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通过不断实践培养熟悉乡村振兴的创新型人才。教学达到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回馈社会的教学效果,建立起高校学科与外部系统的联系,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学院式研究与科普公益工作相结合。
2024, 33(3):185-19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23
摘要: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科理论基础、宽广的工程知识面和强烈的工程意识,总结了以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培养过程的差异等,从科研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多样渗透方式、评测体系、思政评价指标四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了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质的多样性思政教育渗透方式,并构建了思政认知能力评测体系,对科研过程中学生的思政认知变化进行了有效量化。一是将课程内容按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划分为不同模块章节,结合课程思政案例和学生汇报过程,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专业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二是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023, 32(2):46-5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6
摘要:作为空间发展和治理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人才是当前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式工作坊特色教学,注重城市设计人才空间设计和治理能力培养,其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参考和借鉴。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秉持CPS创新性教学理念,以行动研究为特色,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批判思维、决策能力、研究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培养。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包括现状调查、发现问题、观点产生、找出解决方案和形成解决策略五个环节,教学内容涵盖空间设计和治理实施等系列课程。通过讲座、调研、阅读、研讨、咨询等教学方式,将城市形态学理论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让学生多视角参与城市动态发展与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实现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奥克兰滨海地块的更新与开发工作坊教学为例,介绍了行动研究方法在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建构设计与治理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运用行动研究的实践教学方法等对我国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2023, 32(1):88-9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1.012
摘要:回顾总结了40年来清华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实践和教材建设,重点介绍了近20年来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以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和教材建设中的践行,包括:(1)教材组织架构创新,更符合结构设计的思维逻辑;(2)突出基本概念和设计理论,重点讲授活的、可迁移的知识;(3)通过课外程序计算和设计型作业延展课堂,有效形成课内、课外双轮驱动;(4)结合新结构体系的发明,采用问题导向式的研讨型授课,启发创新思维。
2023, 32(5):97-105.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5.012
摘要:“LARP 780: Topics Theory &Design Curious Landscapes”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硕士项目疫情期间新开设的线上创意型设计课程,本文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介绍,分析了课程教学特色,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中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的现状,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感性思维开发缺失问题指出了值得国内风景园林教学借鉴的多项意义,即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加强感性思维培养;围绕感性思维训练设置教学主题和内容;重视基于场地的体验性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体验结果转化为创意设计的源泉,可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场地体验式教学提供参考。
2023, 32(3):163-17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0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概念多、内容多、符号多和公式多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及拓展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入本体论的哲学概念和本体模型的建模步骤,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本体论融合,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内容的精细化本体模型。考虑到贝叶斯思维可以更新和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结合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本体模型和服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相关信息,采用贝叶斯方法实现本体模型的拓展,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了解,提升学生专业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提供一种新的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
2023, 32(2):167-174.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1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已成为全国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国园林史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传递正确史学观与哲学观的重要使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沿阵地。文章以广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课堂上下双向联动,推进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的认识过程,从而实现明历史发展之理,增园林艺术之信,崇爱国爱民之德,力专业报国之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其中,课堂主要举措包括:宏观架构,纵横兼顾;以点带面,详略突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后主要举措包括:任务驱动,学生主导;必做选做,注重差异;过程评价,激励竞争。该教学改革探索促进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为中国园林史和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
2023, 32(3):171-18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1
摘要:思辨能力是工程类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组合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局限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这一教学现状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理念背道而驰。以组合结构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机制从教学设计、教学法和学习绩效评价作行动研究。教学内容选自组合结构教学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对遇到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中从模拟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分析学习绩效评价,使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综合识别、分析、判断、评价工程问题,以作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023, 32(3):207-21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5
摘要:建筑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城乡规划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后,应改进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以北方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总结归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分析不充分、整体设计观念欠缺、逻辑分析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提出以整体思维培养为重点、加强过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学建立以空间形态设计为核心、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为出发点的整体设计观念,在此基础上细化教学主题,完善题目设置,围绕环境、行为、功能与空间设计等核心要素展开教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调整教学过程和组织方法,理清教学主线,强化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将多种互动交流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