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3(1):58-66.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08
摘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我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工程管理作为交叉学科,更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BIM作为工程管理教学内容的新课程,现阶段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局限、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强、联系行业实际不足等问题。文章将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其他BIM教改方案进行对比,通过揭示大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的实际意义与动力因素,分析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解决BIM技术教学问题的适用性和作用机理,指出大学生BIM创新项目的实践模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前期准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方案可视化交互的相关教学中,使BIM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024, 33(2):143-148.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20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宝贵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的应然要求:二者在理论上有融合性、在内容上有延展性、在价值上有契合性。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应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网络思政教育三条路径全面展开,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相统一、课堂思政教学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统一、个体道德修养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这个过程有利于涵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帮助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023, 32(3):1-1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1
摘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融入内容、融入主体、融入方式、融入渠道,切实解决融什么谁来融如何融等现实问题。要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学理哲理,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穿透力;要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愿融会融善融的动力能力功力,增强教育主体的融入力;要契合认知图式、尊重接受心理、对接日常生活,提升融入的具象化、互动化、生活化,增进教育客体的接受力;要依托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融入,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辐射力。
2023, 32(4):156-161.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4.021
摘要:做好大学生挫折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充分解读大学生“知情意行”四维挫折教育模式的理论意蕴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挫折教育方面的现实困境,以进一步构建大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四维挫折教育模式,将大学生挫折心理过程中的“知情意”准确应用到抗挫折行动层面,使挫折教育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大学生教育规律,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从而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2022, 31(5):184-189.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5.024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兴国、强国的主力军,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岩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要立足新时代背景,弘扬红岩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要与时俱进解读红岩精神内涵、挖掘其时代价值,实现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生动性和长效性。
2021, 30(1):145-150.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1.020
摘要:当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苏州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采用小组团队合作模式,开展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能力训练。实践中创新多种培养方法与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既填补了当下粗放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空白,也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以及对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20, 29(5):137-142.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5.019
摘要:实践教学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新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耦合,从实践教学目标、知识深化、创新创造、团队合作、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赛事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将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以本为本教育方针,同时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启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9, 28(2):112-11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9
摘要:为解决材料力学实验与理论教学不同步而引起的脱节问题,提出将材料力学实验引进课堂的策略。研制了一种小型轻便的材料力学试验机,便于教师随堂带入教室进行课堂实验演示,实现理论与实验同步。试验机以小型、便携为其控制目标,采用组合式设计,具备常用的实验功能。试验机的研制需充分掌握材料力学基本知识,熟悉力学测试原理,了解机械、电子等交叉学科,是很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课题。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学生参与的实验进课堂教改模式对类似工科课程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2019, 28(6):155-163.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6.022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需要建构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治理机制,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为精准脱贫的实现提供活力。借助并运用参与式治理理论,基于文献和经验的质性研究方法,在分析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的内生性动力和外发性动力,为精准扶贫中大学生参与何以可能提供学理辩护。以泰州学院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案例,研究发现:任务思维严重,能动性不足;实践的功利性倾向,缺乏对帮扶内容的认识;参与帮扶的短暂性和不稳定性;人员选拔程序的非规范性及大学生志愿者责任和能力的缺失等是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应完善帮扶机制,建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提升培训的质量,完善培训内容与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干部的主力军作用;强化机制设计,拓展实践能力质量;识别服务资源,了解帮扶对象需求和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内容。
2019, 28(1):162-167.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5
摘要:针对高校培养体系和就业机制尚不完善、学生易受外部环境干扰、学生内在竞争力不足、岗位分布和用人单位影响等问题,以高校理工科水利类专业为例,探索以高校和教师为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为外力,构建多方联动的培养机制,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措施,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