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重庆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论述了在重庆建立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的意义;探讨了建设重庆现代物流中心的主要形式、内容和意义;提出了编制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设计重点园区和制定有关政策的建议和设想。
摘要:天津自行车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天津自行车协会的委托,通过调研及走访天津几大自行车厂和“王庆坨”,我们发现天津自行车产业仍处在世界自行车产业链的低端,笔者认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天津自行车产业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摘要:本文结合三峡移民城市云阳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课题,从复杂性科学思想非线性思维出发,对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进行整体的、关系的和动态的再认识,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形态、引导城市良好社会生活秩序、复合集约建设城市宜居环境进行方法论的再探索,提出“经验与科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集成层次分析法”、“非建设用地规划先行”的复杂性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可持续城市总体规划方法,探讨了“复合集约”的建设用地建设模式。
摘要:鉴于城市形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间的紧密关系,选择科学形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对我国当前的城市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汲取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构建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关键在于必须从我国城市发展各项实际出发,实现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可持续城市形态的理想模式,为我国构建可持续城市形态作出有益的探索。
摘要:阿尔及利亚曾经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第三世界国家之一,基于其现代国家的构建历程,本地区的西撒问题自然是阿尔及利亚国内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直接参与、幕后支持和理性对待西撒问题后,阿在西撒问题上的策略基本没有本质变化,但这已经不是今天西撒问题的症结了。
摘要:非农化进程中各类农户借贷行为的差异较大,研究处于不同非农化水平的农户借贷行为,发现其特征和需求规律,对于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村金融资源,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户的资金需求,推进农户的非农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根据对陕西三大地带的12个县,28个行政村共237户农户,为期5年的借贷行为的持续性问卷调查资料,从借贷用途、借贷水平、发生率、规模以及借贷来源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借贷行为做出了比较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在分析ERP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行为和管理会计行为人两个方面分析ERP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变革。管理会计行为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管理会计常规性工作的减少、工作业务量的变化、会计知识的分散化、会计模式的变化、会计信息要求的变化。管理会计行为人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管理会计的角色走向扩大化、复合型会计的需求增加、教育培训走向多元化。
摘要:技术范式的转换期要求相应的企业动态能力与之匹配。在范式内技术演进期,企业的动态能力应是:管理或组织的过程应复杂而缓慢,企业的资产组合发生线性变化,企业在既有的路径上进行战略微调;而在范式转换期,企业动态能力应是:管理或组织的过程简单而迅速,企业资产组合发生非线形变化,企业淘汰、选择新的战略路径。本文提出技术范式转换与动态能力匹配的理论框架,并对三星公司的动态能力演化进行了案例分析。
摘要: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来源,智力资本的使用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激励问题,能够增加企业价值的智力资本激励需要满足效率原则和长期性原则。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激励不应一味强调外在激励,而是需要将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有机结合,并根据自身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激励工具,这对我国企业当前的智力资本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对其加以系统分析和研究,并找出解决的措施,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摘要: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强调博弈的思想,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以改变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增进本国福利,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加入WTO后,在世贸框架约束下研发补贴是当前我国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现实选择。本文发展了一个三阶段研发补贴模型,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之互动性关系,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湖北省仙桃市和监利县给予了实证分析。
摘要:目标设定理论涉及如何预测和控制个体在与组织或工作有关的任务中的绩效表现。目标的两个特征是难度和明确性。目标具有导向、激活、维持和唤醒的功能。影响目标发挥其功能的因素包括目标承诺、目标的重要性、自我效能感、反馈和任务的复杂性。该理论指出了激励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操作性较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中国“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其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19世纪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结构。这样的社会实存,既对我国市场化社会转型产生着强大的规制并促使其保持“社会主义”的同源性,又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非同源性特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是因国家工业化导入市场机制而发生的一种必然回应,因而它又与世界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某些同源性的特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两种或两类同源性现象及过程,本身存在着理论谱系、逻辑传统、方法论和价值观张力等非同源性的基元;于是,规制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场域的既成性,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有效地规避“工业化+市场机制→社会转型”的潜在风险;而且中国社会转型还将长期处于一种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博弈的性状之中。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大力培养和谐审美观。笔者调查表明:其一,在32 504个调查对象中,55%有时考虑美,33%总是考虑美,12%不太考虑美;其二,中国公民总体趋向于以善良为美,而以和谐为美排第四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其三,当前中国公民多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审美判断,占被调查人数的43.6%,25.5%选择“依据大众流行和时尚,”30.9%选择”依据理想化的标准或境界”进行审美判断;其四,中国公民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主。为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未制约人们的审美需求,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忽视人们的审美倾向,从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精神产品的创造,从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角度、人与自然等角度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时都必须考虑人们的审美心理倾向且应进一步激发与引导中国公民的审美需求;二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尊重公民的个性因素,也应加强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和谐”本质的教育,还应加强公民对待社会的审美心态的培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近年来发表的89篇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同时,从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述评,提出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摘要:保护相对人利益是规制格式合同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合同法》第41条后段规定:“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显然,这一规定只考虑了在多数情况下非格式条款有利于相对人,而没有兼顾特殊情况下格式条款也有可能更有利于相对人的客观实际,因此,该规定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既然《合同法》已规定了“条款有疑义时为不利于使用人”的原则,则没有必要再做出第41条后段的规定,否则,有“添足”之嫌。
摘要:中国石窟艺术与印度石窟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承继,更有发展创造。中国石窟艺术创造的灵魂———设计意匠主要强烈地表现在中国石窟艺术设计总体上较为严格的规范性、石窟群建设的总体构架与单窟开凿的设计意匠有机统一等五个方面,正所谓中国石窟艺术创造的五大方便法门。
摘要:形容词是各语言中构成方式最为多样,语法特征也各具特色的部分。从语言学的视角审视,中、日、英文形容词无论是在形态方面,还是在活用与语序规则上都各具特点。尤其是日语,除了有与中英文名称相同的形容词外,更有词义性质相同而形态及名称不同的形容动词。通过对三种语言形容词的对比和分析,探究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是对比语言学的根本。
摘要:5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用35分钟阅读了3 332字长的英语故事后,进行选择测试和填空测试。结果显示:两项测试的词汇附带习得率均为约20%;在选择测试中,词频与词汇净增百分数有显著性相关,而在填空测试中两者无显著性相关;附带习得一个词所要接触这个词的次数约为14-17;受试的词汇量大小与受试两项测试的前测和后测成绩均有显著性相关,而与词汇的增加数没有显著性相关。作者认为只用附带方式学习词汇不够,应和有意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摘要: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特色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根本和核心。因此,在将特色学科的建设积极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时,学校应从战略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和基准法研究”,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具有的独特资源和核心能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以促进学科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地不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通过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使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的建设性成就,并在理论方面获得较多研究成果。但以往的建设经验和理论研究大多偏重于硬件建设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当大学科技园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一定规模、技术结构及人员组织结构后,其发展就不同于以往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转向一种更强调自身软件条件提升的集约型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建设大学科技园文化的理念,在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硬件设施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文化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组织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探讨园区文化的形成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影响园区文化的因素,提出大学科技园园区文化的功能及作用,并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应具有何种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摘要:阐述高校科技管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通过科技管理手段的创新所取得的成效,如制定科研管理配套政策、建立科技评价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等;并对高校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探讨。
摘要:21世纪社会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背景下,探索如何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培养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02306;023-65111861 E-mail:shekexeb@cqu.edu.cn
版权所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