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区域开发
    • 目录

      2009, 15(1):0-0.

      摘要 (703) HTML (0) PDF 574.95 K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009, 15(1):1-4.

      摘要 (1210) HTML (0) PDF 744.70 K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它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采用典型性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的绩效指标年度总产值与城市国民经济的度衡指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三者有显著的相关性。

    • 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及其生态治理

      2009, 15(1):5-8.

      摘要 (1395) HTML (0) PDF 760.12 K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水位已达165米,其水环境性质为半封闭型的缓流水体,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库区次级河流水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三峡库区的水环境与生态安全。在分析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与发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河流整治的生态观念和思路,对库区次级河流污水生态工程治理技术进行了的初步探讨。

    • 角逐“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研究——对各竞争主体的SWOT分析

      2009, 15(1):9-13.

      摘要 (1020) HTML (0) PDF 945.47 K (1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目前提出争当“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五个地区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比较分析,使各竞争主体的实力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映。

    • 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

      2009, 15(1):14-19.

      摘要 (1188) HTML (0) PDF 1.99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劝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

    • 人力资本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研究

      2009, 15(1):20-23.

      摘要 (1133) HTML (0) PDF 657.32 K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利用2005年吉林省进城务工人员抽样调查数据和2006年吉林省农村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Heckman两步骤样本选择偏差方法,对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中,教育回报率有所不同,在25%分位数回归中的教育回报率最大(1.89%),而中位数回归中的最小(1.40%)。在外出务工时间长的组,组内收入差距大于务工时间短的组。接受其他组织培训的组,组内收入差距比接受企业培训的组大。在进行了样本选择偏差修正之后,教育回报率上升到4.55%,所以在考察农村

    •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

      2009, 15(1):24-29.

      摘要 (1310) HTML (0) PDF 866.10 K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以2004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全国31个地区的在八项消费上的因子得分、排名,并与农民收入排名对比;再运用聚类分析将全国各地区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因子分析比较该四个层次与传统地理划分的东、中、西部在消费结构上的异同,在得到一些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在部分地区应有所侧重等政策建议,以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有效地促进农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的比较研究

      2009, 15(1):30-34.

      摘要 (1210) HTML (0) PDF 1.14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市场拓展和社会渗透进一步加强,企业慈善行为日益成为企业开拓社会空间的重要策略。文章基于对跨国公司慈善实践的分析和企业慈善行为—绩效矩阵的构建,提出中国企业慈善行为的选择应该更多兼容企业的经济绩效,实行战略性慈善行为,实现在行为矩阵中由Ⅰ→Ⅲ→Ⅳ转化。

    • 顾客互动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实证研究

      2009, 15(1):35-41.

      摘要 (1082) HTML (0) PDF 970.06 K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结合创新文献研究指出,知识密集型新服务开发中顾客互动程度需要在顾客互动带来的收益和互动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由于新服务开发不同阶段所执行任务的不同,顾客互动这种跨越边界的管理活动会表现出阶段差异性。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服务开发“概念创意阶段”、“跟踪评估阶段”的顾客互动程度与“顾客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正相关,而“设计开发阶段”顾客互动程度与“提供商视角”的新服务开发绩效负相关。

    • 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

      2009, 15(1):42-47.

      摘要 (1091) HTML (0) PDF 945.28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问题发现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超级联想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方案选择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的创新决策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比较而言,独立思维能力得分较高,信息整合能力得分最低。分类比较的结果显示:女性企业家的信息整合能力强于男性;31~40岁之间的企业家的超级联想能力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企业家;高学历企业家的超级联想能力较之低学历企业家更强;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的超级联想能力高于其他性质企业的企业家。

    •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估研究

      2009, 15(1):48-51.

      摘要 (923) HTML (0) PDF 968.90 K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现代企业为背景, 分析了经营者业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EA模型来剔除企业外部系统环境和企业所拥有资源质量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的影响,从而客观、真实、合理反映经营者的能力及有效努力程度对企业业绩的贡献。旨在引导企业经营者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为监管实践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拓展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体系。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之审视

      2009, 15(1):52-57.

      摘要 (990) HTML (0) PDF 1.13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在评价实践过程中,也大量存在评价主体问题与评价程序问题等诸多矛盾。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建立与完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 论信息哲学对科研成果评价的方法论意义

      2009, 15(1):58-61.

      摘要 (1075) HTML (0) PDF 667.00 K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研成果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是目前国内外通行的两大科研评价方法。论文认为,信息哲学从信息中介与信息构建的角度分别为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方法论意义。通过论述信息中介说对间接指标评价方法的指导,提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研成果综合评价方法论;深入分析信息构建说与主观定性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认为追求主观定性评价的客观性,实际上指的是评价主体间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信息构建来解决主观评价方法合理性问题的假设前提。

    • 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CSSCI的分析

      2009, 15(1):62-68.

      摘要 (1347) HTML (0) PDF 849.71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是对2005-2006年间CSSCI所收录的经济学论文标引的关键词的分析成果。通过对两年中论文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总结了该学科研究热点,通过对相关经济学专业领域中关键词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 中国哲学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

      2009, 15(1):69-73.

      摘要 (1033) HTML (0) PDF 762.40 K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CSSCI论文标引关键词数据,对2005-2006年中国大陆哲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就哲学学科的自我描述、哲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及哲学各二级学科的研究热点加以客观描述,并对研究的趋势作出分析。

    •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自然资源法的完善

      2009, 15(1):74-80.

      摘要 (1191) HTML (0) PDF 1.16 M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生态主义伦理观的提出,要求中国的自然资源法必须进行理论创新。文章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生态文明与法学理论为契合点,分析了中国自然资源立法的现状,并充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以资源型社会为基础,提出了完善自然资源法的相关措施,从理论上为自然资源立法在困境中寻找解决的对策。

    • 中国环境执法的障碍与破解

      2009, 15(1):81-84.

      摘要 (1134) HTML (0) PDF 819.20 K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中国环境执法面临新的背景,环境执法的障碍也有新的变化。环境立法缺失情况严重,环境执法依据不足;环境执法体制缺陷明显,执法效益低下;环境执法机制不科学;环境执法地方性差异明显;环境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构成了中国环境执法的主要障碍。应采取制定基本法层面的环境恢复和再生立法;弥补专项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的空白;提升环境立法质量,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健全环境执法机构,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加强环境法律监督,充分发挥环境监督的作用;配套环境执法的外部制度,降低环境执法成本等措施,破解当前环境执法的障碍。

    • 小康社会视野下中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完善

      2009, 15(1):85-90.

      摘要 (874) HTML (0) PDF 1.28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融入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提出,其贯彻实施需要环境法律的保障。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当前环境立法及其实践领域的突出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文章从分析环境保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出发,研究建设小康社会对中国环境立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中国现行环境立法体系的挑战,并提出小康社会背景下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的思路。

    •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理论歧向与体系建构

      2009, 15(1):91-95.

      摘要 (890) HTML (0) PDF 965.20 K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致使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困难重重,运用盖然性、疫学、经验法则理论来推定因果关系,有利于保护受害人,实现法的正义价值。但是,这些学说仍然存在适用范围较窄、对法官素质要求较高以及需要判例支持等问题。中国应确定以正义、秩序和效率为主要价值目标,以相当因果关系为基础,以因果关系推定为原则,遵循较低的盖然性证明标准,构建“一横一纵”式包含各种标准和方法的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体系。

    • 论环境资源法中人的法律形塑

      2009, 15(1):96-103.

      摘要 (1027) HTML (0) PDF 1.44 M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论是近代法治中的经济人还是现代法治中的社会人,囿于其自身的时代实践,对于遏制生态危机,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和发展都显得力不从心。生态人假设旨在克服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建立一种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作为环境资源法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2009, 15(1):104-111.

      摘要 (1005) HTML (0) PDF 1.86 M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外学术界对重庆大轰炸的研究取得过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研究结果相去甚远。其原因固然有研究资料的局限,研究视角、方式方法的不同,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对重庆大轰炸若干基本问题的范畴没有进行过认真严肃的界定。为此,笔者以历史档案为基础,以“重庆大轰炸”概念的界定为核心,对重庆大轰炸的阶段划分、重庆大轰炸造成的损害及其特点、重庆大轰炸的影响,以及关于重庆大轰炸研究的意义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见解。

    • 中国轴心期诸子体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

      2009, 15(1):112-115.

      摘要 (947) HTML (0) PDF 923.00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在言辞能否完全尽意、达道的问题上,先秦诸子总体上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但他们并没有逃避言和道的困境,而是积极探索一定的思维方式以意致道或者非常规的言说方式以表述道。文章着重论述“目击而道存”的思维方式和“正言若反”、“隐喻”等非常规言说方式。这些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 论亚洲文学区域的形成及其特征

      2009, 15(1):116-120.

      摘要 (1180) HTML (0) PDF 1.06 M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亚洲有三大文学圈: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三大文学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相互关联性与相互重叠性。三个文学圈以宗教传播为驱动力,各自不断地从中心向外延伸扩散,最终在各自的边缘处互相叠合,最终“三块连成一片”。由此,亚洲文学区域得以形成。如果说欧洲文学区域具有“两点(希腊、希伯来)连成一线”的“同源、单线演进”的特征,呈现“y”状结构,那么可以说,亚洲文学区域则呈现出“三点扩散、渐次重叠,连成一片”的特点,在结构上犹如三个边缘相接的圆环。

    •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典型形态论

      2009, 15(1):121-126.

      摘要 (1144) HTML (0) PDF 1.32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最为成熟和典型的阶段。东方各民族文学都产生了一批在文学史上占据显著地位的民族主义诗人、作家和理论家,他们的创作和理论活动,充分展现了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共同原则和特征:反对殖民统治,高扬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独立的主题思想;功利性、现实性的审美追求;民族传统的弘扬与民族灵魂的呼唤。

    • 30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2009, 15(1):127-131.

      摘要 (912) HTML (0) PDF 978.58 K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复兴及建制已历30年,期间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为突出的。作为以文献实证为基本方法的文学研究,30年来,几代学人或剔抉钩沉,发掘和整理中外文学交流史实,或立足于文学发生而考察异国文学资源在本土的创造性转化,并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立尝观念和方法上都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比较文学逆势而兴,正逢其蓄势待发的历史时机,而中外文学关系正是反思和叙述中国本土现代文化和文学经验,拓展中外文学、文化和而不同、平等对话的多元繁荣局面的最富活力的领域

    • 中国的犹太文学译介与研究

      2009, 15(1):132-136.

      摘要 (1102) HTML (0) PDF 1.09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回顾了中外学者在何谓犹太文学这一问题上所持有的主要观点,指出作家的犹太身份和犹太体验是界定犹太文学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同时,从使用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和使用非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两方面考察犹太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犹太文学研究与隶属于各国别文学的犹太文学研究之间的界限似乎过于分明,多数从事国别文学中的犹太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国犹太学界缺乏交流。

    • 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2009, 15(1):137-140.

      摘要 (1203) HTML (0) PDF 810.67 K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分析了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介绍了历史上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着重从高等学校的法规体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 面向和谐校园建设的现代大学评价制度研究

      2009, 15(1):141-144.

      摘要 (1279) HTML (0) PDF 885.40 K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和谐校园建设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建立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论述了和谐校园和现代大学评价制度建设的意义,然后在对国外大学评价体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面向和谐校园建设的大学评价体系的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