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5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2009, 15(6):0-2.

      摘要 (1193) HTML (0) PDF 311.96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能级的政府间协调合作发展——政治学新视角论区域合作

      2009, 15(6):1-7.

      摘要 (1806) HTML (0) PDF 1.60 M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29个长江沿岸中心城市联结而形成的经济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实力、活力和潜力的发展轴。贯彻落实十七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的精神,构建一个强有力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能级的政府协调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靠政府间的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实现互动多赢,在现行体制下是沿江各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性选择。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合作能否获得新的进展,关键在于各方能否克服合作发展面临的体制约束及进行制度创新,取决于各方能否采取正确的可持续共谋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 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机理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实证基础

      2009, 15(6):8-12.

      摘要 (1978) HTML (0) PDF 982.49 K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追求跨越式发展态势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目标之一。但是,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非由主观预期决定,而是取决于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形成。跨越发展态势来源跨越式发展机制,跨越发展机制的构建前提是破解跨越式发展机理。迄今为止,研究跨越式发展机理的成果较少。文章根据重庆市长寿区2002年以来的实际经验说明,跨越式发展机理是由发展战略思路、发展平台、创新中形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三个方面的合力构成。

    • 中日石油进口贸易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 15(6):13-18.

      摘要 (2972) HTML (0) PDF 1.20 M (1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同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的中国和日本两国而言,获得稳定的石油进口保障对于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两国在石油进口来源上大部分重叠,并存在类似的石油安全战略,获得地缘上临近的俄罗斯所拥有的丰富油气资源是中日两国获得石油供给的最佳选择。文章在进行相关分析与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日石油进口贸易之间的博弈并非一个静态的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博弈过程,同时提出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建议。

    •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策略研究

      2009, 15(6):19-26.

      摘要 (2232) HTML (0) PDF 1.35 M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世界石油市场异常动荡,石油价格变化不断?诙韵质登榭龅姆治?认为是石油需求膨胀而非供给中断引发了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文章着眼于石油战略储备策略的设计,以解决潜在的并有可能愈演愈烈的石油安全问题。引入了一个旨在使国家经济损失最小化的多期随机模型,并运用递归的方法寻求每一期石油存储量的最优路径。结果表明,最优储备策略是在第一年以每天3.25百万桶的购买率购买石油,购买率逐年增加,到第32年达到峰值——每天8.73百万桶石油,随后购买率又逐年递减。

    • 中国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基于噪音交易分析

      2009, 15(6):27-34.

      摘要 (2555) HTML (0) PDF 1.50 M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股票市场2005年6月-2008年8月发生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从噪音交易对股票市场行为影响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股票市场“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在2005年6月-2008年8月期间发生的“异常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占主导地位的噪音交易者在股票市场上涨时期的过度乐观和股票市场下跌时期的过度悲观情绪造成的。

    • 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及启示

      2009, 15(6):35-39.

      摘要 (2497) HTML (0) PDF 1.63 M (1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汇率制度的安排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对比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发现:中日两国汇率发展历程有相似性;汇率变化是各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国际经济政治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阐明: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应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新形势下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应立足中国当前国情采取平稳审慎的态度,以避免重蹈日元被动大幅升值给日本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覆辙,确保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 价格上限对市场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2009, 15(6):40-45.

      摘要 (3787) HTML (0) PDF 1013.49 K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往文献在均匀分配假定下探讨价格上限对市场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拓展上述假定,在收入分配为右偏态假定下,探讨价格上限能否扩大市场覆盖面、增加消费者剩余、提升社会福利。结果发现,价格上限政策虽能扩大市场覆盖面,但会使整体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下降,造成福利损失,且价格上限政策越严厉,福利损失越大。提高收入分配水平,则能达到既扩大市场覆盖面,又提升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目的。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

      2009, 15(6):46-51.

      摘要 (2173) HTML (0) PDF 1.25 M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外部的原因,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文章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操作风险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银行工作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判断和决策时,容易导致由于内部欺诈和内部操作失误而产生的操作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内部控制。

    • 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2009, 15(6):52-56.

      摘要 (2472) HTML (0) PDF 1.22 M (1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逆向物流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其运作效果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战略的发展与推进。文章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结构框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处理商、回收商和消费者构成的逆向供应链模型,利用Stackelberg博弈思想分析并求解出处理商主导下的逆向供应链上各个参与者的利润函数值;最后,利用Lagrange中值定理找出了处理商与回收商的合作区间,得出了逆向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方案。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理论背景及其演化

      2009, 15(6):57-62.

      摘要 (2549) HTML (0) PDF 1.13 M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在劳动力市场理论方面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立的所有理论的总称。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在约翰·穆勒的著作中首次强调了制度可以在工资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劳动力需求本身。自此之后,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同时,制度学派以及新制度学派也对分割现象进行了理论阐述。由于制度本身以及社会经济分层的多维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由许多派别共同构成,比较典型的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激进理论和职位竞争理论。

    • 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的多维分析框架探索——基于企业家个体的实证研究

      2009, 15(6):63-72.

      摘要 (1925) HTML (0) PDF 1.70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企业家成长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个人特质、环境等较为单一的维度,然而,企业家成长却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文章通过探索性分析,考察中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将不同维度的因素归类为同一分析框架下的因子,揭示出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整体影响因子构成。研究以企业家个体为样本,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查分析,历时近两年,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家成长的各种影响因素可以分为7个因子,并整合到同一分析框架下;大多数企业家创业均受到了2到6个因子的影响;在影响企业家成长的7个因子中,个体特质的影响最为显著。

    •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制约因素——纯科学资本与制度化科学资本的关系研究

      2009, 15(6):73-76.

      摘要 (1552) HTML (0) PDF 935.37 K (1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场域中,纯科学资本与制度化科学资本是两种性质对立的科学资本。由于制度化科学资本在科学场域中处于有利位置,因而制约了科学场域的自主性。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权力化和权力知识化现象,都是由于纯科学资本向制度化科学资本转化而造成的。科学技术专制降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地位。

    • 论多元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2009, 15(6):77-83.

      摘要 (2140) HTML (0) PDF 1.48 M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是屠龙术,它必须与其研究对象相伴而行,适时而作。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极其宽泛,涵盖了人和社会以及宇宙万物。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谓多元主义,是美国当代哲学家法伊尔阿本德首先提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其核心理论就是“怎么都行”,也称为“反规则”。他的多元主义虽然在理论上有失偏颇,但却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打开了广阔的新天地。我们应当对他那“怎么都行”的主张进行改造,即知道什么方法对什么问题能行,就选择什么方法。

    •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研究

      2009, 15(6):84-89.

      摘要 (1843) HTML (0) PDF 1.18 M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然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何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等问题,学术理论界并未进行认真梳理与探讨。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并借鉴组织能力的“RPV模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为三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投入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运行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产出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

    • 反思与重构:生态利益损害的侵权法救济机制

      2009, 15(6):96-100.

      摘要 (1772) HTML (0) PDF 1.20 M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构成了环境权的两个层面。生态利益损害是独立的环境损害。侵权法作为典型的私法救济机制,其补偿功能和预防功能可有效填补公力救济机制的瑕疵。在生态利益损害救济中,中国侵权法救济机制存在法律价值理念滞后、请求救济主体单一、事前救济不足、损害赔偿范围含糊等缺陷。文章建议抉择“可持续发展观”为内在价值理念、扩展请求侵权救济的主体、重视侵权法的预防机制、明确损害赔偿的范围,以充分发挥侵权法对生态利益损害的救济。

    • 环境保护全球化与ATCA的扩大适用

      2009, 15(6):101-107.

      摘要 (1736) HTML (0) PDF 1.55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着环境保护的全球化进程,作为美国国内法的ATCA突破了传统适用范围的限制而被运用于跨国界的居民环境权,允许对政府支持的环境退化行为提起诉讼,为实现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环境保护全球化背景下ATCA的扩大适用,在为解决世界环境保护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有待于协调各国环境标准以建立国际统一的环境准则和环境保护法规。

    • 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2009, 15(6):108-112.

      摘要 (1817) HTML (0) PDF 1.08 M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污染源小而多、广而散的特点,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应用于农村环保之中,出现环境治理主体缺位、治理方法滞后、治理投入匮乏以及城乡环境治理政策倾斜等问题。文章基于环境民主与环境效益的博弈,提出引入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依托现有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

    • 论社会排斥、经济排斥与市场排斥

      2009, 15(6):113-118.

      摘要 (2733) HTML (0) PDF 1.20 M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排斥”是一个涉及研究领域广泛的概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社会排斥”包含、甚至主要是“经济排斥”的观点。文章在论述“社会排斥”概念及其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由市场机制的运行带来的“经济排斥”从本质上讲应是“市场排斥”的观点,并就“市场排斥”的作用机理及主要表现形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 中国传统貔貅造型的文化寓意解析

      2009, 15(6):119-124.

      摘要 (2292) HTML (0) PDF 1.51 M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瑞兽貔貅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祥瑞文化造物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造型形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韵味历久弥新。貔貅作为传统祥瑞符号发展至今具备了完善的审美功能,其独特的“祥瑞神性”之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传统文化造物观。文章着重对瑞兽貔貅的“祥瑞神性”之美产生的历史根源、造型特征与功能用途及其在历史变迁中形式与内容的文化寓意的衍变情况进行评判性探析。

    •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2009, 15(6):125-129.

      摘要 (2012) HTML (0) PDF 1.06 M (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则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文章旨在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 冷战后亨廷顿美国国家利益观评析

      2009, 15(6):136-139.

      摘要 (1815) HTML (0) PDF 931.72 K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开始寻求新的国家利益?嗤⒍偃衔?在确定国家利益的过程中,美国一度将商业利益和种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美国国家利益被侵蚀了。他呼吁美国要寻求真正的国家利益,美国要克制、内敛,尽可能限制对世界事务的卷入,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亨廷顿提出了带有保守倾向的政治理念和战略思想。

    •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2009, 15(6):140-143.

      摘要 (2358) HTML (0) PDF 932.50 K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革结束后,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被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新拾起。20世纪80年代初的启蒙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合谋的倾向,因此,一些学者倾向于把1984年后的启蒙主义称为新启蒙主义。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既有渴慕西方现代化的同质性诉求,又有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潜在性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启蒙主义逐渐丧失批判和诊断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能力,走向了分化,但是启蒙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文化立场和话语方式,仍然具有存在的理由。

    • 基于CBR的双语语境知识表征系统研究

      2009, 15(6):144-148.

      摘要 (2449) HTML (0) PDF 979.00 K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基于案例①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简称CBR)机制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补缺假设”理论的语境观,分析了CBR在双语语境知识表征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语语境知识表征CBR系统的计算模型、算法和该系统的一般实现过程,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旨在给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 论认知语境动态建构中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模式

      2009, 15(6):149-154.

      摘要 (2413) HTML (0) PDF 1.13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认为认知语境的建构即大脑相关图式和知识激活过程中对于共有的知识部分是一种转喻思维模式,对于新的图式和知识则体现了一种隐喻思维模式。

    • 论证据法学统编教材的创新和发展——评张保生教授主编之《证据法学》

      2009, 15(6):155-159.

      摘要 (1839) HTML (0) PDF 1.01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证据法学统编教材是教育教学和学术传承的必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证据法学教材有十几种,然独立思考且严密结合中国司法实践的不多。张保生教授主编的统编教材《证据法学》在结构体系、理论体系、证据论和证明论等方面多有创新和发展,是一部值得深度研习的精品力作。

    • 论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观

      2009, 15(6):160-163.

      摘要 (1982) HTML (0) PDF 818.84 K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观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在维稳的目的上,它注重的不在于稳定本身,而是对学校师生根本利益的??使广大师生员工在和谐安定的校园中增强幸福感;在维稳的认识上,它认为真正的安全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安全稳定,而不是静止的安全稳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它把实现安全稳定作为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实现校园和谐的过程,注重的是一种持久的安全稳定,而不是把一切问题掩盖起来的“安全稳定”;在维稳的内容上,它认为安全稳定的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观的实现,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扩

    • 重庆市高校教师生活质量现状调查研究

      2009, 15(6):164-168.

      摘要 (2114) HTML (0) PDF 1.01 M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项目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方法,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维度对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介于一般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生活质量现状存在一定差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