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2010, 16(1):0-2.

      摘要 (1691) HTML (0) PDF 282.79 K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解读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博弈论视角

      2010, 16(1):1-12.

      摘要 (3773) HTML (0) PDF 2.42 M (2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运用博弈论方法将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博弈过程进行分解,分析了各国的博弈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各自的有效性。论文运用“拼盘”的方法将气候谈判的复杂博弈分解为一系列简单博弈的叠加,分析其博弈特点;论文还运用推迟谈判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的双头垄断交易模型来解释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原因。论文最后勾勒出气候谈判博弈的未来研究思路。

    • 论哥本哈根协议的法律价值——兼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法律措施的完善

      2010, 16(1):13-23.

      摘要 (2260) HTML (0) PDF 2.42 M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哥本哈根协议》坚持并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巴厘岛路线图”的授权和“双轨制”谈判进程,明确了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与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的权利义务,强化了发达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法律规定,积极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在减缓行动的衡量、报告与核查方面的基本权益,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以前2℃的长期行动目标,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大步,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法律价值与行动指南意义。落实哥本哈根会议承诺,中国应积极完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法律措施。

    • 《哥本哈根协议》的国际法解析

      2010, 16(1):24-30.

      摘要 (3139) HTML (0) PDF 1.56 M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旨在为《京都议定书》2012年第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签署新协议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达成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落幕。《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双轨制”的谈判机制,就全球升温上限、资金、技术以及透明度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制度框架为进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开创了一个新起点。由于协议的形成机制、实体内容和制度约束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法律局限性,因此,如何将协议中的政治意愿变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将成为后续谈判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 世界气候的国际政治学分析

      2010, 16(1):31-38.

      摘要 (2880) HTML (0) PDF 1.92 M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通过对气候政治的生成原理考察得出,气的剧烈变化尤其是温度的变化,使得由气而生成的气候成为当下国际政治的首要议题,然后通过考察气候政治的历史,系统地论述了气候跟国际政治的紧密联系。最后,通过对气候进行爱因斯坦式的哲学玄思,试图从哲学上为各国政要、国际组织、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及一切有研究兴趣的同僚提供思想上的启示和路径,并明确指出,如果人类真的要直面气候的话,要面对的必然是气候对人类全方位的影响,而不只是面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 利益博弈、制度公正与城市拆迁纠纷化解机制

      2010, 16(1):39-46.

      摘要 (2855) HTML (0) PDF 1.59 M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正是一种建立在多方利益动态博弈均衡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城市拆迁制度的形成与实施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博弈均衡的确认与保障;同时,只有相关制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体现了城市拆迁中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该制度才是公正和良好的,城市拆迁纠纷才能得以解决。这就要求,城市拆迁立法或定制要依据博弈规则与均衡,通过强化公开机制和完善利益表达与拆迁参与机制来确立和保障公正,也就是确认和保护各种合理的符合市场价值或公益价值的利益。此外,从目前来看,建立、培育或完善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中间组织、强化城市拆迁听证制度,对实现利益均衡、强化制度公正来说是必要的、紧迫的。

    • 教育对西部传统农区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

      2010, 16(1):47-52.

      摘要 (2771) HTML (0) PDF 1.14 M (1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以重庆三峡库区为西部传统农区的典型代表,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西部传统农区教育发展对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具有强烈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文章提出西部传统农区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配套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高效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充分释放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性,为最终形成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2010, 16(1):53-58.

      摘要 (3208) HTML (0) PDF 1.09 M (1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利用时间序列计量检验方法实证分析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对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国内研发投入比外国研发投入对TFP的影响要更加突出;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对中国TFP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而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对中国TFP的促进不存在滞后效应;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国内与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都是中国TFP变化的Granger原因。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0, 16(1):59-64.

      摘要 (3251) HTML (0) PDF 1.16 M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FDI) 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因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各学者的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文章采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1995-2007年) 的关系,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进口在短期存在替代效应,在长期存在互补效应,并计量出中国FDI与出口和中国FDI与进口的误差修正模型。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金融危机“浪尖”上的公允价值思考

      2010, 16(1):65-71.

      摘要 (3060) HTML (0) PDF 1.66 M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在继续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产生巨额亏损。为此,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那么,公允价值是不是延伸金融危机影响的催化剂呢?金融工具的发展催生了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但金融危机是否会扼杀了公允价值呢?文章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探讨。

    • 服务推断线索对顾客购前感知风险的影响——基于中国餐饮服务业的实验研究

      2010, 16(1):77-87.

      摘要 (2632) HTML (0) PDF 1.97 M (1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通过情景模拟实验法,探寻常见的五大类服务线索(整体价位、声誉、员工仪容和举止、地理位置便捷性和整体服务环境)对于顾客服务购买前感知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服务企业声誉对顾客感知财务风险有显著的反向影响,而整体价位的影响是复杂的、非单一直线的;员工仪容和举止、地理位置便捷性对于顾客感知时间风险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整体服务环境、声誉以及员工仪容和举止对顾客感知社会心理风险有着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员工仪容和举止的作用最强。文章同时讨论了研究结论对于营销管理的启示。

    • 基于声誉的盈余管理监督机制研究

      2010, 16(1):88-92.

      摘要 (2431) HTML (0) PDF 1.09 M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层作为理性的代理人,在进行企业信息披露和报告过程中,利用其私人信息的比较优势,采用会计机会主义行为牟利的管理行为。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契约必然是不完备的,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必须利用契约执行、监督机制来保证契约执行的效率。值得注意的前提是,由于盈余管理本身是在法律和法规允许的选择空间内进行的,因此,对于盈余管理的监督机制必然是一种“私人性”的保障机制。文章以制度分析、契约理论为分析工具,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基于声誉的盈余管理监督机制的可行性及制度基础。

    •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的结构性减税实证研究

      2010, 16(1):93-99.

      摘要 (2626) HTML (0) PDF 1.19 M (1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以来,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结构性减税已然成为中国税收政策的一大亮点,更成为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社会需求的有效财政工具。然而,尽管结构性减税政策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客观形势的需要,但也加大了财政收支压力,更对下一阶段如何运用结构性减税政策与完善税收制度相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本次结构性减税前后的各主要税种数据进行关联度的定量分析,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减税政策对主要税种以及总的税收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主要税种与税收收入的相关度变化,对下一步在优化税制结构上的结构性减税方案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 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2010, 16(1):100-104.

      摘要 (2854) HTML (0) PDF 1.04 M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规范流转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文章在阐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涵义,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客体、分类以及方式,借鉴马克思地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厘清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变革与创新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本特征。

    • 企业员工信任力特征的探索性研究

      2010, 16(1):105-109.

      摘要 (2693) HTML (0) PDF 923.58 K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业员工信任力特征是指企业中员工获得上级信任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性的总和。对498位被试者的研究发现,企业员工信任力特征主要包括态度品质的优良性、与上级相融性、能力业绩突出性和人际协调性因素,并且不同类型员工对信任力特征存在认知差异。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010, 16(1):110-114.

      摘要 (2588) HTML (0) PDF 1010.60 K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难题。现行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评议法、引文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三类。文章在对这三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后,着重对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分别对指标综合评价的四个环节,即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的确定、指标分值的获得和组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思路的阐述,并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的雏形,以期对社科研究成果评价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启发和帮助。

    •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思考

      2010, 16(1):115-118.

      摘要 (2891) HTML (0) PDF 835.27 K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了思考。认为:无论是用科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还是用同行评议方法进行定性评价,都应该重视评价信息源的建设;从学术成果发表开始,净化学术环境;构建社会科学成果查新体系,参与成果创新性测评等等。

    • 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主成分分析法

      2010, 16(1):119-123.

      摘要 (2632) HTML (0) PDF 1.00 M (1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期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目的,通过对各种期刊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了期刊评价中单指标的局限性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文章采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了相关的评价结果,最后指出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内容。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法律制度创新研究

      2010, 16(1):124-128.

      摘要 (2878) HTML (0) PDF 1.12 M (1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环境法律制度完善的历史契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现行环境法律制度带来了立法理念、规制对象等方面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制度应对成为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环境犯罪立法的完善

      2010, 16(1):129-133.

      摘要 (2204) HTML (0) PDF 1.10 M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中国政府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中国的环境状况却继续呈恶化的趋势,特别是环境犯罪数量日益增多,危害不断扩大。作为破坏环境资源的极端形式,环境犯罪不仅是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实威胁,而且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巨大的障碍。预防和遏制该类犯罪是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法制保障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全面审视和清理中国现行的环境刑事立法,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环境犯罪的执法对策。

    • 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

      2010, 16(1):134-139.

      摘要 (2551) HTML (0) PDF 1.19 M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效的监管是解决环境危机的良策,科学的监管模式是有效监管的前提。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不顺、体系僵化、主体庞杂,应当建立“一体两翼”的环境监管体制模式和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即以行政区域监管为主体,以流域监管和局域监管为两翼的环境监管体制模式和集政府监管、协议监管、社会监管、自我监管的优长与互补,形成有机共生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配合该模式的运行,应调整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明确划分区域监管、流域监管、局域监管的职能权责;拓宽社会监管主体环境知情的途径,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管机制;通过协议监管、自我监管,激发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和化解环境风险的自觉性,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高监管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基于形成性自我评价的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2010, 16(1):140-144.

      摘要 (3324) HTML (0) PDF 1007.98 K (2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和实践的逐渐深化,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学习过程。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及负面效应。其次,通过课堂实验,证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 大学生时政信息来源选择与利用研究

      2010, 16(1):145-150.

      摘要 (2609) HTML (0) PDF 1.80 M (2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生置身信息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渠道多元、信息多样的舆论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呈现出新的情况、新的特点与倾向。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如何选择时政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以及他们对这些信息所持态度如何,都必然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取向产生影响,是事关国家政治稳定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文章就当代大学生时政信息来源选择的新特点和倾向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通过提高内容教育特别是方法论教育,提高传统媒体引领作用,提高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引导性,把握传播规律,强化信息公开,拓展大学生时政信息的获取途径等具体措施,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时政信息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 研究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0, 16(1):151-157.

      摘要 (2711) HTML (0) PDF 1.29 M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高校415名研究生进行择业影响因素以及择业标准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研究生认为对就业影响最大的三项因素是所学专业、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就读学校的声誉。而研究生择业时最看重的三项标准则是:工作经济收入、工作稳定性以及工作单位性质。此外,研究生的性别、政治面貌、就读年级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对择业影响因素和择业标准呈现了显著性差异。文章针对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2010, 16(1):158-162.

      摘要 (2565) HTML (0) PDF 941.93 K (1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文章主要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方法研究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学生、全国青年组常模的比较以及不同性别、年级、学科贫困大学生9个因子的得分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