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6(5):1-7.
摘要:在实地调查了陕西周至、千阳两县小额信贷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基本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与信任条件下农信社和弱势农户的融资博弈关系。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农信社因害怕农户违约导致其收益处于完全损失状态下,因此会以较大的概率拒绝向弱势农户提供贷款,致使小额信贷无法实现。在信任条件下,弱势农户和农信社都了解对方将要采取合作的策略,因此信任会促使借贷顺利完成 。据此针对博弈过程中的一些实现条件对小额信贷的运作提出政策建议。
2010, 16(5):8-12.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资金的筹集与保障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运行现状及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机制的政策建议。
2010, 16(5):13-17.
摘要:文章综合考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劳动力转移结构,针对开县38个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增加呈正向效应,而转移距离和职业劳动技能影响不显著。
2010, 16(5):18-24.
摘要:重庆市渝东北翼地区和渝东南翼地区属于重庆市相对贫困地区,该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统筹能力弱、思想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制约等困难。该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应该从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突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等路径推进实施。
2010, 16(5):25-30.
摘要:资产链是指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金融资产形态及其价值不断演变和深化而构成的逻辑路径。基于资产链的思想,股票的可交易过程不仅包括可流动过程,还包括可波动过程,时变流动性条件下的可流动过程模型显示可流动价值是股票换手率的函数,其表现与资金的时间价值类似,内在价值不变前提下的可波动过程模型则将可波动价值表示为美式期权,受股票的预期波动率、持有成本和投资者对波动性期权的心理预期时间的共同影响,但与股票的初始价格无关。
2010, 16(5):31-35.
摘要:文章依据1997年-2007年的GDP和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种类有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建立3个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和服务业,降低对能源的依赖;发展清洁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等建议。
2010, 16(5):36-41.
摘要:风险内生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们的风险偏好随财富同方向变化。在完全竞争或平均利润下降趋势下,风险产品成为人们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风险有类似蝴蝶效应的加速效应,是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结果。外因而言,逆向控制违背风险内在加速效应,收效差;顺向管理更符合风险的内在传导机制,能够防范和化解风险,引导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010, 16(5):42-46.
摘要:产品延伸服务是以顾客价值主张为核心的产品配套服务。在企业竞争战略中,与产业链上游的技术研发相比,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延伸服务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文章给出了产品延伸服务业务的提供机制。通过分析产品延伸服务和顾客的特点,发掘顾客消费活动中所需要的产品延伸服务业务,并进行价值评估与市场需求偏好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服务形式积极引导和帮助顾客选择服务业务,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
2010, 16(5):47-54.
摘要: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是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文章通过对现有有关知识转移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从知识内涵、知识转移的定义、理论基础和视角、过程、领域、测量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展望,明确组织知识转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2010, 16(5):55-61.
摘要:以SSCI为统计源,对SSCI收录中国社科论文的基金资助进行分析。统计了基金论文作者来源的国家/地区分布,分别讨论了国家基金、部委基金、省区基金、国际基金、高校基金对社科论文的资助情况,综合分析了基金资助论文的学科分布。得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基金资助机构较为广泛,国家基金是论文产出的重要资助源;但基金资助区域分布不平衡,研究领域涉及面较小,提出应重视和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机制,加大基金资助力度,拓展研究领域,提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010, 16(5):62-66.
摘要: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直接对科研和教学质量负责,以及学生日常管理的基层组织形式。文章在定义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微观表现形式及理论依据。文章认为,基于效率和整体性要求,学院是基层学术组织的重要形式,其中又包含若干具体组织形式,如学术领袖制度、课题研究中心、临时性研究团队、跨学科与学院的交叉研究和教学中心、院长联席会议等。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的支持,包括学术领袖的资格和能力认定、首席教授的职责及绩效标准、评价标
2010, 16(5):67-71.
摘要:不断加剧的全球性荒漠化,严重侵蚀着人类惬意的生活环境,面对这场快速恶化的灾难,中国也难以幸免。在这场“荒战”中,由于中国荒漠化防治法律体系存在诸多疏漏,使得法律的保障功能无法完全在防治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UNCCD作为第一份荒漠化治理的全球性公约,具有众多的创新之处,为世界各国的防治荒漠化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野。故此,我们应当在借鉴UNCCD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法制建设和法治效果,有效地改善荒漠化严峻的形势,为公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2010, 16(5):72-78.
摘要:吸收中国本土资源,从中国传统儒家精神角度对经济法理念进行新的解读有利于经济法在中国土壤上的迅速发展。经济法理念主要体现为“社会本位”、“平衡协调”与“以人为本”;儒家精神主要归纳为“仁义中和”。尽管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然而将两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它们存在诸多耦合。同时,从现实的表现看,经济法理念中蕴涵了丰富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对经济法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2010, 16(5):79-87.
摘要:法院委托调解是中国司法实践中为了激活调解资源、吸收社会力量解决纠纷、实现良性诉调对接而进行的一种创新,其直接的法律依据是《调解规定》第3条。法院委托调解兼具法院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属性,关键要注意“四个合适”:将合适委托调解的案件,委托给合适的调解机构,采用合适的调解程序,赋予调解协议以合适的法律效力。法院委托调解具有值得信任的一面,也有不值得信任需要警惕的一面。中国当前尚不具备人民调解前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法院委托调解为契机,建立附设法院的调解,是中国诉前调解前置的可行办法。
2010, 16(5):88-94.
摘要:商业方法的专利适格性在美国和英国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两国的法院和知识产权局都在积极探寻其合理界限。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2008年10月30日审结的In Re Bilski案采取了限缩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的模式,英国上诉法院于2008年10月8日宣判的Symbian Ltdv Comptroller-General of Patents案则表明将进一步放宽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条件。美国的“适度限缩”和英国的“有限扩张”的实践一方面显示了各国对于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标准质疑的不同回应;另一方面,这种
2010, 16(5):95-101.
摘要:甲骨文中有〖XC1.tif〗(道)字。“道”字本义:人在超越私而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时,所明白的宇宙真谛。老子之“道”可比拟为:真道生妙无,妙无生神明,神明生理念,理念生规律,规律生万物。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从中受启迪,从“现代化范式”及其“逻各斯中心主义”向去蔽之“道”之真精神转化:在“逻辑与直观统一”精神下之法律文化,既主张法治的实现,又使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至上与传统中国逻辑缺乏导致的主体精神缺失的毛病皆得到克服。“道”包含“法自然”与“自然法”两重意境,则可通过把形上之“道”作为终极价值诉求,把更
2010, 16(5):107-115.
摘要:文章以1938-1943年期间《纽约时报》对重庆大轰炸相关报道的全文文本和相关新闻标题为样本,借鉴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并结合描述、解释和分析结论的三步法,通过对数据、典型内容、报道方式的分析,探讨该报在重庆大轰炸报道中体现出的新闻理念及特色技巧,从一个侧面考察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形象的建构。
2010, 16(5):116-121.
摘要:舆论监督难是现实问题,与其一味抱怨体制因素不尽人意,还不如积极创新机制破解这道难题。舆论监督的机制创新,既包括媒体内部机制的创新,又包括媒体间合作机制及媒体与党政部门间合作机制的创新。媒体内部机制创新,既要改革考核激励机制和稿件审签机制,更要完善权益保障机制,让记者敢于监督、乐于监督。媒体间合作机制的创新,既包括同城同类媒体间的联动,又包括跨地域、跨级别、跨种类媒体间的联动,以凸显舆论监督的整体威力。媒体与党政部门间合作机制的创新,既要创新联合监督机制和良性互动机制,又要创新舆论监督的督办机制,多方合作形
2010, 16(5):122-128.
摘要:电视新闻叙事化发展趋向与电视新闻固有的新闻属性及电视传播特性产生潜在冲突,从而使电视新闻面临叙事困境。文章试从3个层面入手分析:,一是符号层面,探讨叙述声音与场景呈现的冲突;二是文本层面,解析现代神话与原型话语的冲突;三是机制层面,论述社会职责与消费逻辑的冲突。
2010, 16(5):135-140.
摘要:生物学模式、进化论模式、形式主义模式是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嬗变形成不同历史时期对艺术与非艺术的评判体系,其体系内部发展的逻辑动力促进了艺术的终结。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艺术理论模式的构造,分析其历史意识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说明由于传统模式中艺术边界的设定,使艺术史概念的外延狭窄化,导致了“终结论”的产生。同时,针对丹托的“终结论”话语系统,分析“后历史”叙事的矛盾性,揭示出:艺术史边界的扩张仍然不能把握艺术的本质,相反,艺术在新的概念中迷失了方向,超越了历史的边界,成为不可言说的“观念”。
2010, 16(5):145-149.
摘要: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是解决制度安排的缺失。文章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阐述了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和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教育均衡化、完善各类招生公平制度、平等对待学生的制度规范以及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2010, 16(5):150-154.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启动了名为“全面教育”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对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文章简要分析了此次改革的背景,深入介绍了全面教育本科生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包括8个领域的全面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最后,结合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实际,得出了几点启示。
2010, 16(5):155-158.
摘要:从职业教育在整个德国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功能与作用出发,系统总结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6个显著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时国情的主要异同和对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02306;023-65111861 E-mail:shekexeb@cqu.edu.cn
版权所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