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约稿
    • 中国“新常态”下的发展与挑战

      2016, 22(1):1-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1

      摘要 (1702) HTML (438) PDF 1.02 M (1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从2012年开始,受到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和压力的影响,GDP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在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GDP增长速度和质量并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成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新常态"。文章回顾中国近40年经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表述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内涵,提出"新常态"下中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为今后时期进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轨道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战略。

    • >区域开发
    • FDI影响中国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机理探讨:产业结构变迁视角

      2016, 22(1):7-2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2

      摘要 (1203) HTML (360) PDF 1.63 M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生产函数和拉格朗日方程理论相关模型,推导出了一个新的多元分析框架理论模型,得到了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城市化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作用机理。随后,构建了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城市化三者之间的面板联立方程实证模型(SEM)。以中国23个城市群样本划分中国城市群整体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分别进行实证检验,以比较其中的差异,得到的实证检验的结果与理论模型推导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研究发现,就中国城市群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 基于同城化与产业同构效应的城市层级体系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2016, 22(1):22-3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3

      摘要 (1142) HTML (315) PDF 1.48 M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区域信息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其内部城市间的同城化效应逐步增强,城市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演变,目前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城市层级体系,并存在产业同构现象。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同城化指数,且利用经验数据分析了在多中心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结构关系。此外,为了考察城市的初始禀赋对自身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采用截面OLS回归的方法,并选取2006年和2012年的数据观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化。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特定条件下显著,并通过比较发现2012年次级中心城市尤其是南京市对其外围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大,同城化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增加了产业相似度,且验证了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受到行政壁垒影响的假设。

    • 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重庆制造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6, 22(1):33-3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4

      摘要 (1112) HTML (311) PDF 921.04 K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1年重庆市27个制造业的全要素产率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以及研发投入、外资直接投资和产业性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6.7%;重庆制造产业集聚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发投入正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外商直接投资负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无显著的影响。

    • 城市内部因素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

      2016, 22(1):40-4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5

      摘要 (1073) HTML (282) PDF 1.43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从城市主体行为出发,结合城市生产率、城市居民税负等构建城市人口解释模型。基于2008-2011年全国101个代表性城市数据,利用残差分离、门槛回归技术展开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生产率、城市便利度呈正向关系,与居民税负、征地成本呈负向关系;城市内部因素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路径为"影响因素—城市房租水平—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生产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城市生产率、城市便利性对城市人口的影响,越过人口规模门槛后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国沿海三大都市圈中城市人口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迥异。

    • >经济创新与发展
    • 中国经济波动分解及异质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机制

      2016, 22(1):50-5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6

      摘要 (1227) HTML (299) PDF 1.34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随机扰动变参数因子扩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FAVAR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进行结构性及周期性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异质性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动态影响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结构性因素解释经济波动的34.12%,周期性因素解释经济波动的65.88%,两种因素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样本期内,货币政策变量具有3个转折点,分别为1961年、1978年及1996年;不同经济波动成分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经济状态也会对货币政策的调控存在影响。

    • 货币政策、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

      2016, 22(1):58-6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7

      摘要 (1207) HTML (290) PDF 1.09 M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结合中国企业产权性质,以中国2006-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债务融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的影响及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债务融资下降而投资效率提高,其中非国有企业银行借款比国有企业下降得更多,商业信用融资较国企少,而投资效率提升得更快。文章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借款的时滞效果以及制度环境与银行借款、产权性质的相互关系。

    •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政策配合与监管

      2016, 22(1):67-7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8

      摘要 (1368) HTML (554) PDF 1.01 M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经济基本面、金融深化、币值稳定和网络外部性对货币的国际储备份额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并进一步讨论了人民币国际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之间的配合,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监管问题。

    • 中国工厂化建造的关键驱动因素和路径

      2016, 22(1):74-8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09

      摘要 (1439) HTML (328) PDF 1.43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厂化建造已在诸多国家得到积极推广,但在中国由于受到各种障碍因素的影响,迟迟没有成为建设工程实践领域的主流。工厂化建造作为一项新型生产方式,现阶段亟待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驱动路径。文章通过案例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识别工厂化建造的外部驱动因素和内生驱动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据拟合,挖掘出五条关键驱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实施工厂化建造的本源,政府政策激励是一项积极的影响因素。

    • 中国啤酒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联性研究

      2016, 22(1):82-9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0

      摘要 (1048) HTML (304) PDF 1.13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产业组织的市场力量理论和效率结构理论,针对中国啤酒产业自1995年以来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产业不仅市场绩效受到经营效率和市场结构的综合影响,而且经营效率与市场结构同样存在关联性,说明中国啤酒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根本原因是经营效率的提高;与市场绩效具有正相关性的市场集中度,则与近20年来的并购和新建等投资活动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资本优势和管理优势是啤酒产业寡占市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文章结合该产业的市场特质,提出了提高管理整合水平,对并购加强反垄断和战略协同审查,适度扶持国内资本控股企业以及提高啤酒产业安全等政策建议。

    • 中国OFDI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及其门槛特征

      2016, 22(1):91-9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1

      摘要 (1138) HTML (428) PDF 1.76 M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解释了国内宏观经济因素对OFDI的内在影响机理,并发现OFDI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不同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门槛回归方法构造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若干因素的门槛特征,并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引进外资、产业结构、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测定了正向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门槛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当宏观经济因素指标达到或超过门槛值时,对中国OFDI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存在影响甚至对OFDI会产生挤出效应,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影响因素表现出了明显的门限特征。

    • >管理论坛
    • 基于制造与服务过程集成的 产品服务供应链模式

      2016, 22(1):99-10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2

      摘要 (872) HTML (289) PDF 1.94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提供产品服务系统的制造过程和服务过程的不同阶段及特点的刻画,建立了产品制造与服务过程集成的框架模型,提出了基于售后集成、销售集成、生产集成和设计集成的产品服务供应链4种典型模式,分析了各模式中供应链成员的职能及其交互关系,指出了每种模式的价值实现方式及实施关键点,并应用案例对每种模式进行了说明。

    • 基于顾客价值的CRO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评价

      2016, 22(1):107-11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3

      摘要 (985) HTML (346) PDF 1.88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满足顾客价值的过程。文章基于CRO企业满足顾客价值的四个阶段,即分析顾客价值、创造顾客价值、实现顾客价值和满足顾客价值,结合CRO企业运行实践,构建动态CRO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模糊评价方法,分别对一本土和外资CRO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两者差距,为本土CRO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 基于DEA的中国科普投入产出效率初步分析

      2016, 22(1):118-12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4

      摘要 (970) HTML (241) PDF 1.18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国科普投入产出的基本现状,结合中国科普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中国科普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选取了中国科普统计2006-2013年间的数据,分析评价了中国科普投入产出效率,得到效率有待提高的初步研究结论。

    • >社科研究与评价
    • 名栏建设的喜与忧

      2016, 22(1):127-13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5

      摘要 (1008) HTML (303) PDF 1.07 M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部名栏工程启动至今已有十年。以此为契机,全面回顾十年建设中名栏所取得的成绩,既有利于名栏坚定办栏信心,也有利于激励更多的高校社科期刊以名栏为榜样,办好栏目,争创名栏。名栏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在于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学科建设的进程、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学术新人的培养、所在刊物质量的提高、高校社科期刊竞相争创名栏良好氛围的形成以及办栏举措的多样化。同时,一些名栏也出现了刊出期次、发文量与优质文章有所减少、服务社会与推动所在刊物整体质量的功能发挥不够的情况,遭遇了难以持续发展的瓶颈。

    • 教育质量:三类概念模型的探析与启示

      2016, 22(1):133-13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6

      摘要 (984) HTML (791) PDF 2.40 M (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通过对"以学习者为中心"、"投入-过程-产出"以及"多维度社会交互"这三类教育质量概念模型的探析,形成了关于教育质量研究的进一步认识: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教育质量除了复杂与多维外,还具有动态的特征;从研究趋势的角度看,概念模型将成为未来教育质量概念研究的新着力点;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提高教育质量要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 定量视角下新建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6, 22(1):139-14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7

      摘要 (951) HTML (270) PDF 1.11 M (1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建院校的转型发展是教育界频频提起和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是哪些学校需要转型,院校为何需要转型,以及如何转型,目前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文章将在构建高等学校科研竞争力指标体系基础上,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超效率DEA方法分析何种院校需要转型,并将最终得出的应转型院校名单与1999年之后专升本院校的名单相对比,发现二者相符率高达89.74%,这验证了所得结果的合理性。最后对新建院校如何转型提出建议。

    • 文化学科群创建研究

      2016, 22(1):146-15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8

      摘要 (931) HTML (293) PDF 1.43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建文化学科群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遵循和把握问题导向、深化和强化文化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时代呼唤。中国创建的文化学科群,是由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学为核心和灵魂、以社会发展领域的文化学科和学科研究范畴的文化学科为主体部分构成的"一头两翼"框架体系。系统创建并深入研究文化学科群,应努力把握其基本特点,运用其科学方法,并彰显其意义。

    • >法学研究
    • 论环境标准制度中“日落条款”的设置

      2016, 22(1):152-15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19

      摘要 (990) HTML (469) PDF 1.18 M (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标准"超期服役"折射出中国现行环境标准与环境管理客观需要的严重脱节,这一现象成为在环境标准制度中引入"日落条款"的直接动因。作为一种法律淘汰机制,"日落条款"的基本理念与环境标准的内在属性高度契合。在环境标准制度中设置"日落条款",可以平衡法的稳定性和灵动性之间的冲突,增强环境标准修订的可预见性并增加环境标准修订程序的正当性。唯有明确"日落"期限和期限届满效力、完善后评价制度和环境标准修订的程序规范,构建环境标准常规审查修订机制,才能实现环境标准制度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 环境标准的法律属性与制度构成——对新《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的解读与展开

      2016, 22(1):159-16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0

      摘要 (1049) HTML (268) PDF 847.22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标准是法律授权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环境标准虽然不是法的渊源,但其一旦被法律法规所援引,或者被环境行政机关所采纳,就具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环境标准的制定与环境标准的适用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环境标准制度。这一特征决定了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二元结构。把握环境标准制度构成的二元结构,需要全面剖析制定环境标准和适用环境标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准之间制度构成的差异。

    •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的建构

      2016, 22(1):164-16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1

      摘要 (1073) HTML (291) PDF 1.21 M (1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是实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当以风险受体为核心,具有主观性、客观性、针对性、差异性、动态性等属性。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特征、风险受体的特征、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皆对评价标准产生影响,以风险数值化评价方法为基础建立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结构模式,有助于管理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保障污染场地环境安全。

    • 环境保护视角下的电子产品标准化制度探析——以环境标准为中心

      2016, 22(1):170-17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2

      摘要 (964) HTML (265) PDF 927.90 K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电子垃圾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十分严重,而完善电子产品标准化制度将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完善电子产品标准化制度除了要抓住环境标准这一中心着力点突破外,还应当特别注意加强电子产品在设计、生产、流通、回收处置环节中的标准化操作和管理,以强化环境标准的有效实施。建立生态设计制度有助于从源头减少电子垃圾。标准化生产居于中心环节地位,其目标就是在创新和环保中找到平衡点。构建系统的电子垃圾回收利用平台,鼓励全社会参与电子垃圾的防治。逐步形成以电子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回收者为主体的类似于生物学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模式的电子产品生态圈。

    • 人文关怀与人格权独立成编

      2016, 22(1):176-18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3

      摘要 (874) HTML (287) PDF 1.16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代民法的重要价值理念,在民法典中引入人文关怀理念,首先就表现在应当将人格权单独作为民法典中的一编。中国民法典编纂中,制定独立成编的人格权法,不仅是对民法通则成功立法经验的继承和总结,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民法典时代精神的体现。将人格权放在总则的自然人部分加以规定,无法满足对人格权作出全面规定的制度要求,在立法技术层面也不可取,更存在诸多弊端。同时,侵权法和人格权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不能通过侵权法完全替代人格权法。

    • 人格与人格权立法模式探讨

      2016, 22(1):184-19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4

      摘要 (871) HTML (340) PDF 2.01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格权与人格不同,人格权不再是主体制度的一部分;人格权与财产权不同,人格权不可能归入财产权;人格权与人格权请求权能不同,人格权的"广义内容"不可能仅限于侵权法上的规定。民法上人格权制度的立法模式,应分为四个层次:民法的基本原则构成人格伦理价值的法治基础;民法的主体制度是实现主体人格伦理价值权利化的逻辑前提;人格权与主体制度分离并建构独立的权利体系和制度规则;对人格权的救济应采用"退出式"与"割让式"救济路径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 城市社区服务供需主体互动回应机制构建

      2016, 22(1):197-20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5

      摘要 (1075) HTML (293) PDF 1.27 M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区居委会与居民是城市社区服务供需架构中的关键主体,两者之间的互动回应严重不足制约了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回应"理论探讨城市社区服务供需双方的互动关系,对双方互动回应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并从居民社区主体意识、居委会服务意识及人员素质、互动回应渠道等方面剖析二者互动回应"失效"的原因,提出构建城市社区服务供需主体互动回应机制的路径。

    • 公共性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困境及优化

      2016, 22(1):203-20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6

      摘要 (841) HTML (283) PDF 1.05 M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政府购买不仅要做"规范性导向"的研究,还需进行"价值性导向"的分析。由于购买主体的特殊性、资金的财政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及监管评估的全民性,决定了公共性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在属性与客观要求。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在各地实践中有诸多探索,发展出不同模式,如购买岗位制、购买项目制等,但普遍呈现公共性不足的特征。因而需要通过发展多种购买主体、发展公共服务组织与机构、设立公众需求表达机制、评估上加强公众参与等策略而优化并提升购买服务中的公共性。

    • 政社合作困境及其症结探讨——社区共融项目“内卷化”现象分析

      2016, 22(1):209-21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7

      摘要 (919) HTML (311) PDF 1.53 M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S市P区"社区共融"项目的产生是建立在需求契合基础上的政社互动合作的结果。项目前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证实了统战领域"政社合作"的初步成功。然而,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该项目的运作困境逐渐显现,出现"内卷化"现象:购买形式不统一;项目目标大而化之;权责关系不明确;统战社工定位模糊;项目开展专业空间不足;统战社工人才流失率较高,难以保持稳定的专业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社合作困境源于三个不足,即基层政府部门的认识不足、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足、社工人才队伍及专业空间不足。构筑政府与社会组织健康、良性的合作互动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 中国政府信任类型的历史嬗变与现实思考

      2016, 22(1):217-22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1.028

      摘要 (1288) HTML (501) PDF 984.93 K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政府信任类型是一定时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基于信任关系的表现形态,建国以来已经经历了政府信任的依赖型、松散型和互动型三种类型的嬗变。三种类型在表现形态、结构功能和实际效应上都有明显的差异。笔者通过分析比较,重点探讨了互动型政府信任的时代合理性及其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从观念、机制、主体、关系、危机应对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信任的对策。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