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区域开发
    • 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2018, 24(6):1-1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1

      摘要 (1420) HTML (1030) PDF 3.42 M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成渝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对其收缩的空间格局、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展开全方位的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成渝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3座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81.25%,主要集中于成渝城市群中部地区;3座处于非收缩状态,占城市总量的18.75%,重点分布于城市群两侧边缘;14个市辖区出现收缩现象,约占市辖区总量的29.79%;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现象,约占市辖县总量的65.98%。(2)收缩城市总体可以划分为全域式收缩、边缘式收缩和局部式收缩三种主要类型,其中全域式收缩主要包括5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8.46%,均位于成渝城市群中部地区,且呈现连绵化发展趋势;边缘式收缩主要包括4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0.77%;局部式收缩主要包括4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0.77%,主要分布于成渝城市群的中部边缘地区,非收缩的市辖区(县)被收缩的城镇所包围。(3)少年儿童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抚养负担持续加大;人口受教育程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均出现大幅度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出现大幅下滑,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则大幅上升,且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上升幅度最大。(4)通过对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分析,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就业岗位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自然因素,以及政府适当的干预构成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关键性机制。

    • 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七大转变

      2018, 24(6):15-2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2

      摘要 (906) HTML (456) PDF 1.27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发展也快速推进。新时代需要新转变,文章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对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七大转变进行阐释。

    • 地震灾后重建绩效测量——以汶川、玉树、芦山地震为例

      2018, 24(6):22-3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3

      摘要 (915) HTML (588) PDF 1.31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 震灾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及其评估方法

      2018, 24(6):33-4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4

      摘要 (897) HTML (755) PDF 1.75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科学构建震灾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在舆情监测指标构建基础上提出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AGABP)风险评估方法。依据网络舆情演化理论,围绕震灾网络舆情的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提出2个维度、4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的震灾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在评估方法上,针对常规评估系统对非线性、高维度和非正态评估问题的局限性,利用BP网络能够以任意均方差的精度逼近任意平方可积非线性连续函数的优势,将BP网络用于震灾网络舆情风险监测评估中,并用加速遗传算法(AGA)对BP网络参数进行优化,以解决常规BP网络存在训练速度慢和容易过早收敛的问题。通过随机样本数据对AGABP模型进行自学习训练,并用实际样本数据验证,结果表明:与BP神经网络、逻辑斯蒂曲线相比,本研究所构建的AGABP模型在收敛速度、评估准确度上有明显优势,能够用于震灾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实践中。

    • >经济创新与发展
    • 中国住房消费问题研究论纲

      2018, 24(6):45-6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5

      摘要 (838) HTML (1031) PDF 2.74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中国住房消费问题,需要以极大的勇气去了解足够多的真实世界的事实。要想解释住房消费心理失衡问题,寄希望于借助简化了的经济学理命题就概括全部几乎不可能;要见缝追影去涉猎包容万象的理性和适应性预期理论,补上国民缺失了的基本经济学常识,积极倡导理性投资和消费。借助于学理研究想方设法去解决(创新机制设计),让住宅消费回归常态,以此为契机倡导理性消费,让住房真正成为只是用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的场所。让住房价格和市场起作用,既是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又是"去"住房过度市场化(打击投机)的终极目标(更加注重公平的和谐的社会建立),让住房市场回归到均衡状态平稳运行——住有所居。本研究论及此问题的要纲如下:何处找寻到超越住房货币经济和认识公平社会建设所需要件的实证证据,如何谋划新举措来破解因住房货币化而催生的实体和虚拟二元经济失衡难题,以及为何将政策作为"安慰剂"会使调控所要预期目标越来越难以达到的实践难题。

    • 中国房地产业与银行业动态相关性及风险溢出性——基于GPD-Copula-Co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8, 24(6):61-7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6

      摘要 (893) HTML (681) PDF 1.51 M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GPD-Copula-CoVaR模型,考察了2000年1月至2017年6月中国房地产与银行业的动态相关性与风险溢出性,并通过Monte Carlo方法拟合VaR,检验了模型样本外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房地产与银行的相关性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及政策调控密切相关,但严厉的政策调控只能暂时降低两个行业的相关性,并不是长效机制;样本外预测显示GPD-BB1Copula模型对实际风险损失的覆盖率更高,模型预测效果更好;此外,房地产与银行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其中房地产对银行的风险溢出更强,约为40%。研究对相关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管理论坛
    • 母子公司非典型管控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基于双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2018, 24(6):71-8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7

      摘要 (761) HTML (859) PDF 2.58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两家企业集团的访谈、二手资料等数据,通过探索性的扎根理论研究发现,非典型管控模式在母子公司管控实践中广泛存在,母公司通过评价子公司价值、子公司协同与管控匹配等情境化因素,选择适当的"集权-分权"程度,进而形成相应的非典型模式,即"集权-分权"作为中介变量影响非典型模式的构建与选择;此外,案例数据中涌现出核心资源管控、投资管控两种新的典型管控模式,与经典"三分法"形成互补。在此基础上,构建"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连续带"概念模型,完善了母子公司非典型管控模式的构建与选择机制。

    • 企业生命周期与股权集中度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

      2018, 24(6):85-9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8

      摘要 (785) HTML (877) PDF 1.08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从权变的视角,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采用构图偏差的匹配方法评估企业生命周期与股权集中度的匹配程度,构建匹配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回归模型,并利用2012-2015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成长阶段与较高股权集中度的匹配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成熟阶段与分散状态下相对集中的股权模式相匹配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衰退阶段与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相匹配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 >社科研究与评价
    • 回归论文本位和学者本位的期刊论文评价模型创新——模糊综合评判法在SCI和CSSCI期刊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018, 24(6):93-10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09

      摘要 (937) HTML (463) PDF 1.60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SCI作为自然科学期刊的一种量化评价方法进入中国,随后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出现了CSSCI。随着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进步,单纯量化评价方法的不足日益突显,引文索引开发者也出现了数据开发还是期刊评价的纠结。因此,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量性分析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是弥补SCI与CSSCI作为评价工具之不足的有效途径。选取论文下载量、SCI分区、影响因子、学术影响力等四个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实现SCI期刊论文的可量化评价。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论文评价中,近年来先后出现了"以文评人"和"以文评刊"的探索,在归一化处理和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实现对CSSCI期刊论文的科学评价,从而避免走入"以刊评文"的误区,使期刊论文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执行性,进而回归学术研究的论文本位与学者本位。

    • 西方学术期刊经济机制研究

      2018, 24(6):104-11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0

      摘要 (742) HTML (694) PDF 1.83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以研究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济机制,为中国学术期刊突破瓶颈、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经验借鉴为目的,以文献整理方法、资料归类方法、经济学基本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材料搜集与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是:"学术期刊经济机制"就是学术期刊在出版的组稿、审稿、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内在统一的经济关系机理。学术期刊运行在经济上分解为自身创收与成本经费支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经费投入与资助等四个方面。其中学术期刊自身创收包括:广告收入、发行收入、版面费收入、论文使用权出售费收入与会议收入等;西方国家政府、民间组织基金经费的投入包括财政拨款出版基金、政府资助与补贴、税收减免、政府低息贷款、邮寄费用等政府优惠政策以及社会民间组织对学术期刊设立的各种基金;学术期刊经济支出包括编辑人力成本、办公费用、稿酬费用、固定资产使用与折旧成本、厂商印制费用以及邮寄费用等;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对出版物的经济诉求及开放获取期刊经费来源问题等方面也是学术期刊经济机制的内在要素。其研究结论是: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经济运行的诸环节、诸因素并没有形成学术期刊本身的"用来交换的"市场活动,而有的是学术期刊以外的经济活动,并且这种经济活动旨在传播学术成果,不以盈利为目的,因为"经济机制"可以是非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学术期刊上述经济行为及其构建的经济机制既不是市场行为,也不能由此产生市场机制。因此,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往往不具有商品属性,其经济运行机制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无疑具有不少启迪作用。

    • >法学研究
    • 中国土地经营权信托:制度统合与立法建议

      2018, 24(6):118-12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1

      摘要 (753) HTML (472) PDF 1.45 M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关乎多部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需要通过《土地经营权信托条例》进行体系化的统合。首先,要弘扬契约精神与信托文化,保持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的公平性、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其次,需强化受托人的信义义务,强化背信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明确违反忠实义务与勤勉义务的衡量标准;再次,应廓清受益人的权利边界,切实强化其知情权、收益权与监督权;最后,完善土地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提升土地经营权信托的公示公信效力。

    • 跨境众筹法制建设入局与破局的探索

      2018, 24(6):129-13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2

      摘要 (674) HTML (784) PDF 1.29 M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跨境众筹是国内互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处于临界点之际的应然发展趋势,当下中国应当建设跨境众筹法律机制,意在预防该业务陷入互联网产业频发的实务先行,但立法滞后的问题。中国建设跨境众筹法律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验立法可以借鉴、众筹本体法律性质不明、征信制度与国际社会尚未接轨,以及跨境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建设不成熟。可以通过在国内先行开展涉外众筹、对外先行开展跨境捐赠众筹的方式逐渐开展跨境众筹业务,同时加快建设跨境众筹法律机制的步伐,实现法律对实践的"供给侧引导"功能。

    • 任选性冲突法理论研究

      2018, 24(6):138-14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3

      摘要 (751) HTML (1098) PDF 1.50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德国的任选性冲突法理论,由弗雷斯纳提出,为德·波尔系统构建,主张重视当事人的"诉讼程序上的利益",并以此为判断标准之一确定准据法,甚至将法院地法作为准据法来适用。该理论看似与传统国际私法理论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法院地法原则等相互抵触,实则两者之间可以很好地相融互补,从而为完善和丰富中国涉外民商事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 驰名商标反淡化的误区和出路

      2018, 24(6):149-15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4

      摘要 (959) HTML (813) PDF 1.06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混淆理论通过跨类混淆来达致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联想理论重视商标持有人的利益诉求,强调对驰名商标的"绝对保护"而不论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联想理论不足以独自证成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往往通过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理论和其他理论来为其佐证。中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在联想理论和混淆理论间摇摆不定,导致执法和司法的混乱,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呈现过滥的趋势。搭便车理论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证成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合理性,但更优的方式不是通过社会行政和司法力量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而是通过将社会成本转换为私人成本的方式避免联想和淡化,避免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扩大适用。

    • 市场优先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应用

      2018, 24(6):157-16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5

      摘要 (838) HTML (509) PDF 1.67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市场优先原则是一种处理市场力量与国家干预关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应当具有谦抑性。国家干预应当以市场失灵为界限和尺度。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由国家权力建构的特殊财产权。在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优先原则为指导,以便于知识产品的市场交易为原则界定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的行使中,应在最大程度上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知识产权的权利分配。对于知识产权的限制,应当与市场失灵的规模与原因相适应。当国家力量干预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时,应基于更有效的判断。

    • 论个人信息财产权的独立性

      2018, 24(6):169-18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6

      摘要 (827) HTML (694) PDF 1.67 M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个人信息财产权与人格权的关系,目前学界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不同观点。个人信息财产权具有可转让性,与人格权的人身专属性有明显区别,应当独立确认个人信息财产权。个人信息财产权可以独立行使,形成"个人信息人格权-个人信息财产权-个人信息使用权"的权利层次,有利于保障个人信息商业利用行为中各权利人合法利益的实现。不同类型个人信息对人格的"外在性"意义不同,对个人信息财产权进行独立保护,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格尊严保护与信息自由的价值平衡。因此,只有对个人信息财产权采取独立确认、独立行使、独立保护的二元模式,才能保障个人信息通过市场进行最有效率地配置,促进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商业利用的有序进行。

    •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思想蕴涵

      2018, 24(6):181-18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7

      摘要 (1169) HTML (385) PDF 1.29 M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的思想内核是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长期领导实践的经验总结。习近平同志创新了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蕴涵,提出了干部的新标准、新作风、新能力、新培养与新制度,并将其运用于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实践中,对中国干部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新时代文明观与世界秩序重建

      2018, 24(6):200-20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19

      摘要 (987) HTML (507) PDF 1.22 M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不同的文明观塑造着不同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深受西方文明观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新时代,跳出西方文明观"一元、等级、冲突"的文野拘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指出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提出"文明超越"主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有力驳斥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新时代文明观,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而且在实践上为重塑世界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 >教育研究
    • 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逻辑根据与路径选择

      2018, 24(6):208-21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6.020

      摘要 (1156) HTML (493) PDF 1.31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有必要从学理上深入分析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逻辑根据,从而找到有效的建设路径。为此,笔者对国外大学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规律进行了考察,认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深层基因,回应国家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求,融入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神圣使命,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强力支撑。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路径选择应当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精神内核,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自觉目标,把一流学科和一流师资建设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