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专家论坛
    •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原理性创新

      2021, 27(4):1-1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8 CSTR:

      摘要 (612) HTML (1398) PDF 1.65 M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立场,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环境、历史任务和基本国情,从三个"全新"的维度科学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更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理论到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在依法治理、法治道路、党法关系、依宪治国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深化了对国家治理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和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监察法治思维体系论

      2021, 27(4):14-2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1 CSTR:

      摘要 (368) HTML (784) PDF 1.62 M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深刻的监察法治思维,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形成了立体多层的监察法治思维体系。从理论维度上看,囊括了党的领导思维、人民主体思维、中国法治思维、全面反腐思维;从实践向度上看,强调将党的领导贯彻于反腐实践,通过法治反腐来增进人民幸福,促使监察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治理效能,凭借高质量监督推进反腐工作高质量发展。监察法治思维体系集中表达了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基本逻辑与核心要义,即党以法治的方式实现对公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习近平法治思想发展了监察法治思维并引领监察法治实践迈向新高度,促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党的领导更有制度体现,反腐为民更具制度效能,法治方式更有人才支撑,全面反腐更具法治保障。

    • >建党100周年专题研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视角分析

      2021, 27(4):26-3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4.003 CSTR:

      摘要 (476) HTML (1189) PDF 1.66 M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百年探索、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1, 27(4):37-4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4.004 CSTR:

      摘要 (1032) HTML (1535) PDF 1.63 M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制度模式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形成、改革开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彰显、新时代制度体系不断完备和制度优势全面激发的百年探索历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这些显著优势归结为13个方面,这些显著制度优势的形成和彰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根本体现。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经验,对于正在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启示

      2021, 27(4):50-5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4.002 CSTR:

      摘要 (780) HTML (1247) PDF 1.60 M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地位、作用、评价标准的总体看法和具体态度。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论演进的内在需要和实践活动的深刻变动彼此印证和相互推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将其置放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上来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话语逻辑和演化规律;要在理论的不断生成和构建过程中彰显其鲜明品格和独特魅力;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获得历史启迪和经验启示。

    • >社科研究与评价
    • 破“五唯”政策视角下的学术成果评价研究

      2021, 27(4):60-7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1.04.001 CSTR:

      摘要 (455) HTML (1022) PDF 1.64 M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近,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多个破除"五唯"不良倾向的政策文件,特别强调要破除学术成果评价中的"五唯"导向。那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解决?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容易受到作者个人和单位级别的影响;学术成果评价与个人利益、单位利益相联系;单位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影响;交叉学科学术成果评价存在盲区。分析认为:全球各评估机构发布学术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国家、省部级及各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按照学科专业细分学术成果的相关制度等,均是造成不良评价倾向的诱因。为此,笔者借鉴发达国家学术成果评价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学术成果评价的目的,建议重新审视我国学术成果评价制度,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进而完善我国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鼓励创作出有价值、高水平的原创学术成果。

    • 中国-拉美共建“一带一路”的现状、问题与启示——基于智库研究视角

      2021, 27(4):71-8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1.03.001 CSTR:

      摘要 (549) HTML (1372) PDF 1.69 M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一带一路"倡议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当前,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方凝聚合作共识、描绘合作蓝图。鉴于拉美智库在国家外交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和影响力,笔者力图以拉美智库为分析主体,动态分析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互动,重点分析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一带一路"已成为拉美智库中国研究的重要内容,但部分国家对该倡议仍存疑虑。拉美智库的"一带一路"研究还存在研究人员集中、研究领域狭窄等问题。为推动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双方均需努力。特别重要的是,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赋予了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新内容,成为积极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 >人文论坛
    • 德润四海——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与汉武帝“西南夷”经略

      2021, 27(4):83-9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1.04.001 CSTR:

      摘要 (495) HTML (1152) PDF 1.64 M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汉武帝时期,经学思想与政治由各自发展而汇入同一时代脉搏。作为这一时期的"儒者宗",董仲舒努力改造儒学,使之成为实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大一统"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德润四海"的需求,从而完成了儒学由上到下的过渡。但是由于汉匈战争,董仲舒的思想对匈奴并没有机会施展。由于有唐蒙凿路和张骞考察所奠定的基础,汉武帝决心对西南夷进行开拓与经营。因西南夷地理位置特殊,且在"四夷"中军事实力最弱,不会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当汉王朝把军队集中于北部边郡,便不可能对西南夷采取像对匈奴一样的武力攻伐。对西南夷的经略实为汉王朝推广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提供了空间。这一儒学思想的实施集中体现在西南夷的开拓道路、置吏及移民方面。汉朝经略西南夷成为董仲舒思想在对待夷夏问题上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西南夷的开拓奠定了儒学的正宗地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成为此后各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对当今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从汉字演化史论汉字创造对文艺创作心物论的影响

      2021, 27(4):92-10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1.04.002 CSTR:

      摘要 (421) HTML (1200) PDF 1.63 M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汉字从创造到演变都没有脱离"象"之"意",在汉字的演化史中,形成了稳定而鲜明的观物取象、以象生意的思维方式。以文字为基础的文艺创作也不断被这种思维方式所作用,特别是文艺创作"心物"论。文艺创作"心物"论注重心对物之感、意随象而生,这与文字创造的观物取象、以象生意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同时,心物相感之象在继承汉字创造之象时,又进行了艺术化的创造和发展,虽保持着形象性、具体性,但它不力求反映具体事物的原貌,而是在情感化和审美化方面进行了一种超越。

    • >法学研究
    • 食物节约立法的域外考察及其借鉴

      2021, 27(4):101-11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3 CSTR:

      摘要 (536) HTML (1334) PDF 1.65 M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浪费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自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与蔓延让世界各国食物浪费形势变得更为严峻,部分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为制止食物浪费、推动食物节约,制定或出台规范性文件成为联合国、欧盟及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针对我国食物节约相关立法原则分散、责任追究及综合治理机制缺位、规范层级低的现状,本文尝试对域外食物节约相关立法进行规范梳理与比较研究,以期在规制主体、规制客体、规制过程、规制模式等方面为我国《反食品浪费法》提供有益借鉴。

    • 食物节约立法中违法行为的类型探讨

      2021, 27(4):115-12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6 CSTR:

      摘要 (595) HTML (1482) PDF 2.56 M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划定食物浪费违法行为的类型,是食物节约立法的重中之重。划分食物浪费违法行为的类型,行为主体、行为模式和主观过错是三个核心的考量因素。从行为主体的视角,可以划分为消费者浪费食物的行为、餐饮经营者或者食堂管理者浪费食物的行为、超市经营者浪费食物的行为、食品生产者浪费食物的行为、食品运输者浪费食物的行为和其他需要法律规制的食物浪费行为;从行为模式的视角,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划分为公共场合的浪费行为与私人场合的浪费行为,偶尔浪费的行为和多次浪费的行为,独自实施浪费的行为和组织他人群体实施浪费的行为;从主观过错的视角,可以划分为故意浪费食物的行为和过失浪费食物的行为。并非所有浪费食物的行为都应当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立法应当针对不同类型食物浪费的行为,合理确定认定违法行为的标准。

    • 反食品浪费立法的法理基础与中国路径

      2021, 27(4):126-13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5 CSTR:

      摘要 (542) HTML (1127) PDF 1.64 M (1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食品浪费,严重危及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及环境安全。食品浪费历来在道德上是被反对的,一些国家也出现了制度约束食品浪费的实践。反对食品浪费的法理困境在于,依据所有权理论,权利人有权自由处分其财产,包括食品。事实上,在当前粮食危机、环境资源危机严重的当下,以"自由"处分为表征的浪费行为已经表现为所有权张力的过度释放,背离了资源社会性的要求。不负担任何社会义务的所有权面临着新的变革。反食品浪费立法的核心在于以资源社会性理论作为其法理基础,纠正所有权张力的过度释放,满足财产权社会义务、环境义务的要求。反食品浪费立法需着眼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满足绿色发展观要求;立法需跳出"节约型反浪费"与"回收性反浪费",构建"循环型反浪费"制度体系;制度内容既包括通过强制性约束反对浪费,又要促进、引导相关绿色产业发展;以《反食品浪费法》作为突破口,推进国家反浪费立法体系的逐步健全。

    • 数字时代下阅读方式变革的版权之困及应对之策

      2021, 27(4):137-14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0.03.007 CSTR:

      摘要 (358) HTML (985) PDF 2.06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对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阅读方式和出版产业的变革,应当以更加开放的精神去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但在数字时代,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却容易致使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遭到损失。从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探寻现代图书馆在数字阅读环境下的角色定位,进而平衡数字阅读下的现代图书馆与著作权人之间的权利冲突。探索阅读行为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以探究出版行业以及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时代所受冲击及其适应方案,在此基础上发现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时代的应有精神及其与著作权人之间的权利冲突,并找到合理经验对其进行解决。冲突的实质是公众阅读权利与著作权人财产性权利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是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事业;另一方面是为文化产业而献身的著作权人的利益。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无法调和,可吸收与借鉴英国公共借阅权制度以及相关商业服务的有效经验,对我国数字借阅制度加以改造,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数字借阅权制度。

    • 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与法官的“赋权”问题——基于法官新媒体使用及其评价的实证研究

      2021, 27(4):149-15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0.01.001 CSTR:

      摘要 (360) HTML (1111) PDF 1.67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媒体时代司法领域对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司法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其中法官对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充满期待,对于推动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都是难得的机遇。本文针对作为司法公开"受众"之一的"法官"群体的新媒介接触与信息传播状况展开研究,发现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与法官"赋权"效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动态的。新的传播技术在法官获取更多社会资源、推动法律的完善,以及判决的法律与社会效果的结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同案同判"目标的追求中"赋权"问题却存在复杂性。与此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对法官的"赋权"也面临现实困境。因此,从理念升级和加强制度建设两个层面强化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对法官的"赋权"效应,成为实现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 >教育研究
    •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新工科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1, 27(4):160-17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3.005 CSTR:

      摘要 (506) HTML (1051) PDF 1.64 M (1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阶段,新工科必须把目标定位为培养胸怀"两个大局"的时代新人;以新发展理念为新工科建设的行动标尺,坚持育人为根本、问题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疏通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难点堵点;以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实践路径,强化学科交叉、改进教学方法、融入国际理念,着力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新工科人才。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来建设新工科,才能提升新工科站位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真正让新工科"新起来""强起来"。

    • >区域开发
    • 双循环发展的改革开放空间试验场——我国开发区的缘起、演进和趋势

      2021, 27(4):171-18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1.03.001 CSTR:

      摘要 (481) HTML (1369) PDF 2.51 M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制度转型、市场机制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效应边际递减、土地资源浪费、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梳理我国开发区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和不足,并展望其未来定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详细讨论我国开发区的缘起、动力机制、发展阶段、功能演变、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文章从制度安排、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和商业环境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开发区取得的成功经验。未来,开发区的发展应实现从生产到生活、从效率到公平、从地的繁荣到人的繁荣、从外围到中心、从专业化到多样化、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对外开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的转变。

    • 动态视角下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TFP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 27(4):184-19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9.09.009 CSTR:

      摘要 (349) HTML (1364) PDF 1.69 M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对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好城市群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3—2016年动态视角下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TFP进行测度和时空演变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变化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年均上升0.7%,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增长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核驱动",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与纯技术效率提升有关,规模效率是技术效率和土地利用TFP提升的瓶颈约束;从空间维度看,晋中、哈长、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黔中、关中平原和兰西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呈下降趋势,其余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均呈上升趋势,且京津冀、呼包鄂榆、辽中南、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增长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核驱动";从影响因素看,人均GDP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对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TF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财政支出占本市GDP的比重和人口密度具有负向阻碍作用。

    •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影响——来自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2021, 27(4):199-21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6.002 CSTR:

      摘要 (388) HTML (1050) PDF 1.75 M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保证就业稳定、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已有文献普遍只是单独地研究了人力资本或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文章基于1999—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测算了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模型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与城市化之间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但会因城市规模和地区差异而有显著不同;从不同城市规模看,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不如特大型城市突出;从地区差异看,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东部地区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更强,但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上述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我们要注重城市化的可持续性,作好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城市产业发展和就业方向定位,以提高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促进城市化进程。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来自地级市准自然实验的数据

      2021, 27(4):216-23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9.005 CSTR:

      摘要 (360) HTML (1389) PDF 1.77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是否真的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文章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显著,其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途径产生影响。此外,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效应更为明显。据此,提出要因地制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类指导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东中西部的跨区域旅游协作。

    • 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整合

      2021, 27(4):231-24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5.008 CSTR:

      摘要 (374) HTML (854) PDF 1.82 M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政府公共科技资源投入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使用效率也一直受到质疑。以往研究对政府创新支持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企业创新已有较多探讨,但结论并不一致。基于制度理论的观点,认为政府掌握着一些关键的资源,这些资源对企业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与政府间联系,获得政府创新支持对企业创新会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则认为政府创新支持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降低创新效率,不利于企业创新。事实上,制度理论侧重于探讨创新资源获取问题,委托代理理论侧重于创新资源的利用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整合,以全面揭示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文章以2011—2013年安徽省科技型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间存在倒U型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政府创新支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产权性质对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 “互联网+”环境下生鲜电商动态营销能力形成机理研究——以本来生活为例

      2021, 27(4):245-25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9.10.001 CSTR:

      摘要 (384) HTML (906) PDF 1.79 M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鲜电商面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如何形成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的动态营销能力是生鲜电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生鲜电商本来生活为例,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并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的方式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生鲜电商动态营销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析得出生鲜电商动态营销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基于消费者联结能力挖掘生鲜消费者需求特点,基于渠道管理能力布局全渠道生鲜消费场景,基于生产者管理能力持续获取优质生鲜农产品,基于品牌提升能力不断优化企业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四种能力间的逻辑关系,得出了生鲜电商动态营销能力的形成机理,即消费者联结能力推动生鲜电商渠道管理能力和生产者管理能力的形成,渠道管理能力和生产者管理能力促进生鲜电商品牌提升能力的形成,品牌提升能力进一步强化生鲜电商消费者联结能力,四种能力之间相互推动,形成不断循环的闭环联结关系,不断提升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启示。

    • 大数据环境下供应链企业间客户知识共享股权激励机制研究

      2021, 27(4):259-26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9.09.003 CSTR:

      摘要 (300) HTML (1136) PDF 1.82 M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对渠道依赖性较强的供应链中,与客户广泛而紧密接触的零售商掌握了大量客户数据资源及其处置、决策权。制造商要获取这些客户知识的压力大,仅仅依靠过去普通的交易契约已经难以对零售商形成有效的激励。因此,借鉴股权激励思想,引入股权激励变量,从制造商角度设计一种客户知识共享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增强对零售商的激励。研究表明:制造商通过设计一种预期承诺契约——股权激励机制促使零售商提高客户知识共享的努力水平;制造商自身客户知识创新能力强时,给零售商股权分配比例偏大;若零售商共享客户知识的努力水平较低,制造商给零售商股权分配比例较大;随着股权份额的增加,零售商的期望效用增加,但制造商的期望效用会先增加后减少,因此,制造商需控制股权分配比例的阈值;股权激励机制强化了制造商与零售商间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从而激励企业的知识共享行为,实现双方的收益提升。

    • 顾客无礼行为对服务企业员工反生产行为和个体主动性的影响

      2021, 27(4):269-28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4.002 CSTR:

      摘要 (435) HTML (1319) PDF 1.95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顾客无礼行为对服务业一线员工负面情绪、员工个体主动性及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借鉴情感事件理论及资源保存理论的研究框架,引入组织支持感与成就动机作为调节变量,建立由顾客无礼行为诱发员工负面情绪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及个体主动性的概念模型。选择国内餐饮行业一线员工为被试,通过两个情景实验进行数据收集。实验一共收集有效数据148份,实验二收集有效数据160份。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Bootstrap一系列数据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的结果显示:顾客无礼行为对一线员工的反生产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的负面情绪在这两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顾客无礼行为对服务企业一线员工的个体主动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间,员工负面情部分中介了这一影响;服务企业中源自顾客的无礼行为对一线员工负面情绪的影响受到了组织支持感的负向调节;成就动机在员工负面情绪对其自身个体主动性的负面影响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在负面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

    • 双重网络嵌入与企业升级: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2021, 27(4):284-29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9.10.002 CSTR:

      摘要 (366) HTML (1100) PDF 1.80 M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重网络嵌入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关系受权变因素的影响。基于广东省212家制造型企业的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双重网络嵌入对功能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双重网络嵌入中的市场网络嵌入对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市场网络嵌入与流程升级间没有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吸收能力在市场网络嵌入与产品升级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吸收能力在市场网络嵌入与功能升级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吸收能力在制度网络嵌入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间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制造型企业嵌入市场网络进行升级时需要考虑吸收能力的影响,积极提高企业对来自供应商、顾客、行业竞争者等的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实现企业升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