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区域开发
    • 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视角

      2021, 27(6):1-1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1.03.004

      摘要 (444) HTML (1564) PDF 1.90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一助推力"的有机结合,承担着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当前我国科技金融结合不断推进的背景,文章以2007—2016年我国共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对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推行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及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有效带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第三,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双重路径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性,积极申报试点城市建设。同时,应结合各地市情社情制定差异化试点政策,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中介作用。

    • 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对金融周期影响时变机制的实证研究

      2021, 27(6):16-2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1.03.007

      摘要 (347) HTML (1045) PDF 5.11 M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关于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主体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影响金融周期波动机制的研究中,基于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货币政策实际采取的立场,文章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探讨了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金融周期波动影响的时变机制。滚动回归的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主要影响金融周期的波动,但在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基于信贷视角观察金融周期波动时,货币政策信贷敏感性与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敏感性对金融周期影响差异较小;较之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在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更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时间扩大的趋势。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货币政策通过政策反应函数渠道而非以往研究中较多关注的狭义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事实,并构建计量模型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时变机制进行了详细刻画。

    •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时变特征研究——基于SUR和TVPSS模型的实证检验

      2021, 27(6):29-4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8.001

      摘要 (301) HTML (1004) PDF 2.63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文章利用中国1998—2017年的年度数据,构建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从金融结构规模、效率及深化的角度分析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描绘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动态冲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结构规模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结构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抑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结构深化降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结构规模、金融结构效率及金融结构深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冲击均呈现出时变特征;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滞后于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冲击波幅呈现出前期波动大、后期较为平缓的状态,部分金融结构变量对产业结构的动态冲击呈现出"长尾"现象。当前的中国金融结构已经不适合当前的产业结构,需调整金融结构,以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

    • 科技金融数字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研究——基于异质性实现形式视角

      2021, 27(6):46-5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11.005

      摘要 (329) HTML (821) PDF 1.92 M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从数字化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文章以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技术和系统分析方法,对科技金融数字化的实现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不同科技金融数字化实现形式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逻辑推演。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金融数字化发展实践,对科技金融数字化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升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科技金融数字化实现形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机理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科技金融+数字技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主要通过"科技金融业务创新"进行传导,而"数字技术+科技金融"则主要以"互联网科技金融创新"为媒介。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金融业务创新"推动了科技金融机构信息搜寻技术的变革,改善了信息结构,优化了信贷决策的信息环境,增强了"逆向选择风险"规避能力,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增长。与此相对,"互联网科技金融创新"则有利于增强科技金融体系的亲科技型中小企业特性,降低科技金融门槛;提高科技金融体系的产品创新能力,增强对科技金融需求的适配性;丰富科技金融模式类型,增强科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增长。此外,科技金融数字化发展也导致了"逆向选择风险"规避能力的漏损,诱发了科技金融主体的认知混乱,触发了科技金融监管缺口,抑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增长。

    • 城市化、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性研究——基于沪渝数据的比较

      2021, 27(6):59-7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1.06.003

      摘要 (260) HTML (1016) PDF 2.28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经济增长与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化指数、分配公平指数与经济效率指数,基于VAR模型和隶属函数模型构造城市化、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度模型,以沪、渝数据为例比较分析两地城市化、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性,得到结论为:1997—2017年沪、渝两地城市化指数、经济效率指数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是上海分配公平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大"V"型,而重庆分配公平指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沪、渝两地城市化、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两两系统或三系统之间总体处于协调或基本协调状态,但上海的城市化与分配公平协调度、城市化与经济效率协调度以及三系统协调度都要高于重庆。沪、渝两地城市化、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各系统间协调度的波动趋势较为一致,上海三系统协调度的波动主要受经济效率指数的影响,而重庆三系统协调度的波动主要受分配公平指数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得到相关政策启示。

    • 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2021, 27(6):73-8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1.09.005

      摘要 (400) HTML (841) PDF 1.73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 企业社会责任、政府补助与创新意愿

      2021, 27(6):85-9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1.06.002

      摘要 (356) HTML (729) PDF 1.67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研发活动,驱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需要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共同发力。已有研究从微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角度探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缺乏相应路径的深入研究。为此,文章以2013—2018年沪深A股的国有上市企业为样本,引入中观视角下的政府补助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意愿的作用路径,并讨论宏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对此路径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企业创新意愿;政府补助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混合所有制程度可以正向调节社会责任与创新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文章还得出:政府补助在企业当期社会责任与创新意愿的中介作用更显著,而混合所有制程度对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意愿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国企借助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创新发展和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实践意义。

    • >社科研究与评价
    •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专家视角分析

      2021, 27(6):97-11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1.10.001

      摘要 (391) HTML (1284) PDF 3.08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定量评价为主导,尽管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在实际评价中"以刊评文"、学术创新力不足、重量轻质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当前学术评价倡导"破五唯",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展现中国特色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特点,避免过度量化,进行真正深入学术期刊内容,强调学术创新、学术声誉、特色风格、功能影响等定性指标。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选取20种中国文学学术期刊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运用该评价体系可以反映以引文指标为重要比例的文献计量学指标难以反映的特征,能够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

    • 一种时间维度的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基于ammaa算法的改进

      2021, 27(6):111-12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1.08.001

      摘要 (321) HTML (328) PDF 3.53 M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h指数存在的不足,学界尚缺乏一种综合有效的评价指标,为此,笔者期待介绍一种论文评价的ammaa算法,并提出一种融入时间维度的优化算法,即t_ammaa算法,通过对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来反映学者个人的影响力评价。研究过程中,以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源,聚焦国内图情领域作者发文,计算论文ammaa值及t_ammaa值,进而得出学者的ammaa值及t_ammaa值,并将两种算法结果排名与学者H值排名通过归一化处理,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_ammaa算法综合考虑发文被引次数、被引次数的阙值限制、合著者人数及论文被引时间的异质性,既可以对独著和合著论文影响力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可以消除时间因素带来的影响,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学者和论文影响力评价计量方法。

    • >人文论坛
    • 作为事件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关于言志、公安派、小品文的论争

      2021, 27(6):125-13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1.10.001

      摘要 (359) HTML (1950) PDF 1.66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把文学分为载道、言志派,并以二派的起伏描述中国文学史的变迁。钱钟书、朱光潜等批评者认为,周作人的言志、载道,区分在于文学内容之思想与情感;实则,周作人依据即兴与赋得的为己与为人之不同。针对周氏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竟陵派复兴之观念,阿英、陈子展、许杰等批评者或者把新文学看作载道文学以截断其与明末言志派文学之联系,或者从社会经济方面说明新文学发生之因。周作人与批评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小品文是言志,抑或载道。周作人舍弃"人的文学"中的人类主义和人道主义,独尊个人主义,把革命文学看作载道/遵命文学,从而从"叛徒"走向"隐士";而鲁迅、阿英等左翼文人提倡小品文的战斗性,意识到干预时代和社会之可能性,从而徘徊于"十字街头"。

    • 张炜与新文学的忏悔书写

      2021, 27(6):137-14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1.10.002

      摘要 (277) HTML (1031) PDF 1.54 M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忏悔是人的深层次精神需求,伟大的文学对此多有精彩的表现。中国新文学史上曾有过不同类型的忏悔书写,然而由于时代主题的冲击,鲜有能深入人性原罪层面的。张炜作为这一书写样式的后继者,在其写作中作过不少尝试,但仍未超越他的前辈们。这一根本性话题在当代文学中的表现从侧面揭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缺陷:对人类共同精神遗产的关注不够深入导致写作的浅表化。

    • 论张尔田的词学

      2021, 27(6):145-15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1.10.003

      摘要 (494) HTML (1052) PDF 1.55 M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张尔田的词学是近现代词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文化身份既有遗民的成分,但是也受到晚清新学以及时代新风气的影响,使得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具有旧文人所不具备的特点。张尔田身上的文化张力也影响到了他的词学观。一方面体现在他将词学当作文学一部分来思考的时候用真善美作为整个文学观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坚持着比兴寄托的传统;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于文学公共性的思考,在写作上他讨论了词与情感的关系,在阅读上强调考证的作用,这中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甚至混乱。这些矛盾和混乱是新旧过渡时代人物的特点,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底层的深刻表征。

    • >法学研究
    •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2021, 27(6):153-16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7

      摘要 (344) HTML (1109) PDF 1.58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高度全球化的当下,国际国内大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同步交织、相互影响。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法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法治保障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维度,从国际秩序调整和全球治理完善的角度提出的重要命题,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这是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佳选择,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选择。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一方面要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另一方面要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推动国际法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市场化的法治路径

      2021, 27(6):163-17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3.002

      摘要 (354) HTML (1027) PDF 1.65 M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个人征信的市场化与法治化发展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二者相互驱动,相辅相成。长期以来,我国个人征信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存在波动的政策风险、事实上的行政垄断嫌疑、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等问题,尚未实现行业的稳健发展,有悖于优化营商环境与构建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政府与市场关系是贯穿个人征信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主线,也是寻求路径优化的关键突破。具体而言,政府明确顶层设计,重塑监管思路;放松准入管制,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协商互动,树立科学标准;在事中事后阶段,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分类监管与功能监管的理念,从政府单向管制走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用法治保障个人征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 企业人合性的法律因应:被动尊重而非主动强化

      2021, 27(6):177-19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0.03.001

      摘要 (285) HTML (1044) PDF 1.63 M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企业人合性与企业法律制度建构之间的理性关系。企业人合性是基于组织成员之间信任与合作等特殊关系而产生,同时关涉组织运行状态的一种隐性制度安排。作为组织契约所关注的要素,人合性本质是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及交易弱者权益保护的契约性问题,在调整方式上无需法律强制介入或干预。在表征人合性的投资份额转让、经营表决机制、组织成员人数限制等方面,法律强制介入表现出渐趋消减的趋势。因此,相较于通过法律强制增强人合性而言,尊重组织成员基于商业逻辑而对人合性进行的契约设计应是理性选择。立法过度强化人合性以及司法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教条化倾向,不仅不当干预了商事主体的交易自治,而且严重偏离了商事交易需求。在《公司法》的新一轮修改过程中,建议通过立法或者司法的路径弱化甚至删除投资份额对外转让的刚性限制规则,适当容忍有限公司股东人数超限问题,在坚持多数决的前提下容忍引入股东会一致决、股份公司限制股份转让等公司章程条款之效力。

    • 串通投标犯罪的刑法治理

      2021, 27(6):191-20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0.03.008

      摘要 (311) HTML (1377) PDF 1.65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构成串通投标罪的812个样本案例的分析可知,在我国,串通投标犯罪具有行为方式的复杂性、行为实施的隐蔽性、行为手段的腐败性和行为后果的严重性等突出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市场经营中经济利益驱动、招标投标制度不健全、刑法对串通投标犯罪惩治不力,以及社会管理型治理模式顾此失彼等。为有效预防与惩治串通投标犯罪,应适应正在转型的社会治理型治理模式,针对如此犯罪现象的特点及成因,将刑法相应规制纳入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法治体系中,进行串通投标犯罪现象的体系化治理。具体而言,应当在统合和创新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政策、立法、司法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及时完善现行《刑法》有关串通投标犯罪的立法规定,并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完善刑法治理所依赖的司法机制,以优化刑法的内部治理机制;通过推行标底公开制度、取消资格预审程序及完善招标方式、评标机制与监督机制,以强化其他措施的治理功能。

    • 农地产权结构变迁视域下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

      2021, 27(6):205-21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0.05.001

      摘要 (265) HTML (659) PDF 1.60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 面向2035:数字化背景下管理的终结与重生——由控制劳动向解放劳动管理范式转变

      2021, 27(6):216-22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8.002

      摘要 (346) HTML (1028) PDF 1.63 M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化浪潮已经袭来,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管理挑战。管理的终结并不是指管理的消亡,而是指以控制劳动为焦点的管理将被取代。管理的重生则是指在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下,由控制劳动向解放劳动的管理范式突破。为此,笔者基于对管理发展历史脉络及25年周期进化说的梳理,提出在数字技术推动下,2035年将是管理终结与重生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带来的管理冲击,面向2035,管理重生的方向在于以"解放人"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实现管理范式转变;同时,中国本土管理创新的出路在于走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数字化管理道路。

    • 新时代政治美学的三重意蕴

      2021, 27(6):227-23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19.07.002

      摘要 (251) HTML (884) PDF 1.60 M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政治美学是政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美学的视角展开对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的学理性关照。政治和美学在源头处即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意蕴。具体分三个层面:从观念层次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识形态意符;从制度层面看,新时代的制度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和谐、节奏和透明简约之美;从人物层次看,新时代的政治权威展现了超凡的领袖魅力,迫切需要进行系统论证和阐释。

    •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2021, 27(6):239-24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7.005

      摘要 (372) HTML (820) PDF 1.60 M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我国"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的重大命题。新发展阶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着眼于法治建设地位更突出、目标更具体和举措更系统的宏观层面;新发展理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则从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引领法治中国建设,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展开;在这二者基础上,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聚焦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引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此引领下加强法治中国建设,都必须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因此,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教育研究
    • 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四重维度

      2021, 27(6):250-26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1.09.003

      摘要 (331) HTML (1137) PDF 1.60 M (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方案。高校应当把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相关论述结合起来,与加强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提高政治站位的战略维度、落实重大部署的方法维度、抓住关键环节的实践维度、掌握科学方法的理论维度四个方面着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中国特色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美英顶尖大学的实践启示

      2021, 27(6):262-27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1.09.002

      摘要 (263) HTML (1560) PDF 2.01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技术转移是将科研学术成果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但高校技术转化率依然总体偏低。美英高校技术转移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积极加强组织管理体系、专业化队伍、保障激励机制、产学研联动等方面建设,以有效提升技术转移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科技创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