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欢迎订阅
    2006, 15(2).
    [摘要](594) [HTML](0) [PDF 68.43 K](709)
    摘要:
    2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筑设计美学思想
    谷鹏飞
    2006, 15(2):1-8.
    [摘要](927) [HTML](0) [PDF 819.54 K](75)
    摘要: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对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时代与民族之美”、“功能与形式之美”、“统一与均衡之美”、“理性与情感之美”以及“抽象与象征”等多维视角展现了鲜明的“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建筑设计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文化事件而为世界各国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
    3  职业伦理视野中的建筑工程伦理
    秦红岭
    2006, 15(2):9-12.
    [摘要](6779) [HTML](0) [PDF 361.27 K](466)
    摘要:
    建筑工程伦理是工程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微观层面的建筑工程伦理与职业伦理有紧密的联系,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的研究。责任伦理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应确立的基本价值立场,安全与环境伦理规范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4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价值取向及其作用
    吴建勇 张洪艳
    2006, 15(2):13-16.
    [摘要](826) [HTML](0) [PDF 362.13 K](71)
    摘要:
    在古代造园者的眼里,山、水的运用有着复杂的大于形式美的价值取向。正因为此,中国古典园林才有别于西方古典园林,彰显出具有明显东方审美的特征,成为世界园林设计体系的一支奇葩。对这一价值取向及其作用进行探讨,借以说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5  北京四合院的装饰艺术
    李育泽
    2006, 15(2):17-21.
    [摘要](719) [HTML](0) [PDF 538.76 K](311)
    摘要:
    初步探讨了北京四合院的装饰艺术的丰富内涵,从文化、教育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四合院的装饰作了简单的归类划分,用现代人的眼光对民族传统文化重新审视,期望能够融入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富涵中国特色的装饰风格。
    6  2005中国重庆大学生国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介绍
    2006, 15(2):21-21.
    [摘要](598) [HTML](0) [PDF 73.03 K](41)
    摘要:
    7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
    童华炜 彭岩
    2006, 15(2):22-26.
    [摘要](623) [HTML](0) [PDF 449.54 K](67)
    摘要:
    高等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也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新理念,建立有效的内部、外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8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李艳 李海
    2006, 15(2):27-30.
    [摘要](1982) [HTML](0) [PDF 341.10 K](104)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为多元学习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实施多元学习,是有效开发多项智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  多学期制应当慎行
    赵秀敏
    2006, 15(2):31-36.
    [摘要](509) [HTML](0) [PDF 615.50 K](74)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实行两学期制,由于学期冗长、课程设置僵硬,导致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运行缺乏弹性,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推行学期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推行学期制改革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求变、换汤不换药的跟风操作,结果适得其反。在深入分析当前的几种学期制发展成因及浙江大学四学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轨制的短学期制思路,并从学期划分、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师资规划等方面阐述了多轨式学期制的建议。
    10  协作式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思考
    吴菁
    2006, 15(2):37-41.
    [摘要](597) [HTML](0) [PDF 482.30 K](106)
    摘要:
    自1999年以来,在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引导下,工科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既为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又使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现状令人担忧。我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大胆尝试了学徒式(或导师式)培养模式、专业式培养模式(或系科模式)和协作式培养模式3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3种培养模式相结合,有效地克服了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上面临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理论研究。
    11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探讨
    柳炳康
    2006, 15(2):42-44.
    [摘要](787) [HTML](0) [PDF 285.60 K](1121)
    摘要: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顺应科技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造就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的任务。从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这几方面介绍了制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做法。
    12  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杨杰 艾军 黄东升 戈立
    2006, 15(2):45-49.
    [摘要](995) [HTML](0) [PDF 386.76 K](949)
    摘要:
    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科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南京航工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的经验,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务实与创新的统一。
    13  本期重点文章
    2006, 15(2):49-49.
    [摘要](496) [HTML](0) [PDF 65.72 K](710)
    摘要:
    14  房地产方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
    张炯 贾仁甫 姚胜 张敏莉
    2006, 15(2):50-54.
    [摘要](507) [HTML](0) [PDF 349.12 K](1244)
    摘要:
    房地产方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的分析,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确定了其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专业技能。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践性教学环节须由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5  “土建环”三学科本科教学大平台的研究与构建
    江宜城 李黎
    2006, 15(2):55-58.
    [摘要](599) [HTML](0) [PDF 359.22 K](1120)
    摘要: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研究并构建了土木工程、建筑规划、环境工程(“土建环”)三学科本科教学大平台,以面对建设类学科众多的情况,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
    16  工程防灾与风险评估本科教学的调研与分析
    何敏娟 梁峰
    2006, 15(2):59-61.
    [摘要](808) [HTML](0) [PDF 265.25 K](1228)
    摘要:
    近年来,工程防灾与风险评估问题逐渐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提供工程教育的高校有必要结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为此,介绍了防灾与风险评估的意义,对国内外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防灾与风险评估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对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在该方面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17  土木工程施工系列课程立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杜国锋 赵彦
    2006, 15(2):62-64.
    [摘要](595) [HTML](0) [PDF 265.99 K](1147)
    摘要:
    指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与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实习两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分开进行做法中存在的弊端,并根据教学管理经验提出了立体教学模式。这种改革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受到师生欢迎。
    18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
    刘勇健[ ]
    2006, 15(2):65-69.
    [摘要](688) [HTML](0) [PDF 437.93 K](1135)
    摘要: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为解决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应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新的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体系。
    19  结构力学中的条件方程概念
    孙飞飞 王文涛 刘桂然
    2006, 15(2):70-73.
    [摘要](665) [HTML](0) [PDF 255.71 K](828)
    摘要:
    国外《结构力学》教材中提出了条件方程的概念并简单阐述了其应用。为此,探讨了条件方程概念的实质,并介绍了其在空间静定结构、位移法和矩阵位移法中的应用,建议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介绍这一概念。
    20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改革
    耿国富 冯駜 刘运通 邓洪亮 马宏伟
    2006, 15(2):74-77.
    [摘要](688) [HTML](0) [PDF 313.80 K](1290)
    摘要:
    利用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技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道路勘测设计系列课程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建成现代数字化教学系统,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该教学改革成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现代测绘、道路设计和CAD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使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21  园林建筑结构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
    张新胜 任森智 何佼龙
    2006, 15(2):78-81.
    [摘要](559) [HTML](0) [PDF 381.50 K](120)
    摘要:
    园林建筑结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园林建筑学科特点和要求,体现园林建筑结构特色,使教学内容适合园林专业学科要求,更好地实现园林建筑艺术的效果。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园林工程专业园林建筑结构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并进行了教学研究与实践。
    22  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研究
    唐红 孙洁 程建民
    2006, 15(2):82-84.
    [摘要](598) [HTML](0) [PDF 304.53 K](57)
    摘要:
    针对目前建筑学教学的特点及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要,要使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则迫切要求其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从培养方法、层次教学法、阶段控制法及教学手段4个层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23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
    李永梅 赵均
    2006, 15(2):85-88.
    [摘要](721) [HTML](0) [PDF 371.51 K](148)
    摘要:
    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课程“十多”、“两难”的特点;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这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课程体系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其意义在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24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安明喆 吴萱 潘雨
    2006, 15(2):89-92.
    [摘要](581) [HTML](0) [PDF 421.59 K](66)
    摘要: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所面向的具体行业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并根据材料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实际工程应用,突出材料基本性能与工程应用特性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与工程材料应用能力;加强材料耐久性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全寿命”工程设计概念与社会责任感;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教学开始。
    25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
    白明洲 王勐 刘莹 巩慧
    2006, 15(2):93-96.
    [摘要](854) [HTML](0) [PDF 396.60 K](56)
    摘要: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优化,主要是授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考试的形式与特点、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讨。同时,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问题,特别是室内实验中的全面考虑与重点认识相结合的问题、野外实习中突出实践能力训练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从基础知识到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了教学方法体系和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26  地下建筑专业加强地质实习的必要性及其构想
    胡修文
    2006, 15(2):97-101.
    [摘要](660) [HTML](0) [PDF 429.78 K](302)
    摘要:
    简要阐述了将我校地下建筑专业构建成具有地质特色的专业的客观需要及其必要性,认为地下建筑专业学生应加强地质课程学习和野外地质实习,并提出了地质教学方案的构想。在介绍我校北戴河和周口店实习基地野外地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我校地质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地下建筑专业基础地质野外实习的具体方案。
    27  城市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张艳明 马永俊 章明卓
    2006, 15(2):102-106.
    [摘要](608) [HTML](0) [PDF 409.03 K](101)
    摘要:
    分析了城市规划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并针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8  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初探
    胡圣军 郑长成 吴晓 程庆辉
    2006, 15(2):107-109.
    [摘要](593) [HTML](0) [PDF 326.72 K](192)
    摘要:
    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从认识、管理、选题、方法、考核等方面探讨了指导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应采取的措施。
    29  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实践教学
    杨蓉
    2006, 15(2):110-111.
    [摘要](556) [HTML](0) [PDF 182.75 K](67)
    摘要:
    建筑给水排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起着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手段。
    30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郑宏
    2006, 15(2):112-115.
    [摘要](1174) [HTML](0) [PDF 368.95 K](85)
    摘要:
    分析探讨了网络教学中交互的概念、网络学习中的交互行为和交互方式。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原则并建立了相应的交互设计模型。
    31  结构力学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文国治 赵更新 游渊 陈名弟 王达诠
    2006, 15(2):116-118.
    [摘要](553) [HTML](0) [PDF 291.02 K](824)
    摘要:
    认真编写课件脚本是加强结构力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强化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是搞好结构力学网络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辅助教学系统是保证结构力学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32  国际土木工程界对未来工程师教育的若干关注点
    陈以一
    2006, 15(2):119-121.
    [摘要](1096) [HTML](0) [PDF 243.79 K](828)
    摘要:
    2005年4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在纽约召开结构工程年会,由国际桥梁和结构协会组织专设一主题为“未来结构工程教育”的分会场。会上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The Swiss Fedral Institute at Lausanne,EPFL)Manfred Hirt教授和Ian F.C Smithlan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David Nethercott教授、中国同济大学陈以一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Christian Meyra教授、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